楚王獨奔烏江自刎

關燈
歎是天亡。

     複與從騎而言曰:&ldquo戰數年,大小七十餘陣,陣上皆勝,今兵雖寡,吾猶敢戰。

    &rdquo乃引從騎下山來與漢軍相敵。

    漢将乃楊喜之子楊堯、楊郭萬二将與王戰不數合,刺郭萬于馬下。

    楊堯領軍退。

    楚王隻是單騎奔至烏江,見船公亭長橫舟而立,謂楚王曰:&ldquo大王獨騎至此,八千子弟并無一人随大王東歸。

    江東父老倚門專望。

    &rdquo王曰:&ldquo吾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兄弟?&rdquo亭長曰:&ldquo大王勿慮,江東地方千裡,聚兵再戰,亦無不可。

    &rdquo複指謂王曰:&ldquo背後漢兵追近,請大王速上船。

    &rdquo王欲上船,亭長曰:&ldquo此船疏漏,隻可渡人,不可渡馬。

    &rdquo楚王曰:&ldquo吾所乘烏骓馬日行千裡,焉忍棄之,此馬與公。

    &rdquo亭長接馬上船。

    亭長曰:&ldquo漢軍近矣。

    &rdquo王曰:&ldquo兵須多少?&rdquo亭長曰:&ldquo兵有五隊。

    約有五千。

    &rdquo須臾,軍已至近。

    楚王暗啞喝之,步戰五将。

    五将不退,楚王怒殺十人,軍又不退。

    楚王乃呼鄉人呂文通曰:&ldquo吾與爾一場富貴。

    &rdquo言訖拔劍在手,攬發自刎而死。

    呂文通從容向前,跪取首級。

    五将引軍自回。

     張天覺有詩日: 争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又日: 不修仁德洽文明,天道如何可力争。

     隔岸故鄉歸不得,十年虛負枉争名。

     羅隐有詩曰: 舉目鹹陽事可嗟,楚王恩義與天齊。

     八千子弟歸何處,萬裡鴻溝一旦傾。

     九裡山前争日月,血流垓下使人驚。

     拔山力盡烏江死,今古悠悠尚怨嗟。

     (按:是日田夫與船公俱漢将詐裝于此,分明逼羽死于烏江。

    後人于江邊立祠以祀之。

    又按:楚王于秦始皇十五年生,楚漢五年十一月自刎于烏江而死。

    年三十一歲。

    ) 有詩歎之日: 萬戰英雄死沒歸,祠堂誰為立前題。

     漢宮楚國歌聲起,一旦俄然社稷離。

     力盡烏江骓不逝,傷心争忍别虞姬。

     英雄蓋世今何在,血染霜鋒實可悲。

     又詩: 刀劍垓前夜不停,楚歌散盡八千兵。

     潰圍破敵三更出,失路都無百騎行。

     單劍指呼猶斬将,萬人辟易尚何驚。

     不言決死天亡楚,四海幹戈卒未甯。

     曹道沖讀史至此,作詩一絕日: 憑仗英雄勢已休,隻因不用直臣籌。

     可憐八尺英雄體,一旦分張付五侯。

     按:史官學士司馬遷日:吾聞賈生論項王有日:人謂項羽有重瞳,以為羽亦聖人也。

    然羽布衣起于隴畝之間,遂将五諸侯滅秦。

    五諸侯乃趙、燕、齊、楚、韓也。

    按劍而分建天下。

    諸侯皆由羽出,号為霸王。

    雖不緻終,自古以來未有也。

    遷論之曰:&ldquo項王經營天下,戰争五載,卒亡其國,身死烏江,尚不覺悟,蓋由不知己不能用賢,故失天下。

    乃言天亡,非己戰罪,豈不謬哉。

    &rdquo西漢君臣論昔司馬遷之論項王失人甚也。

    不審項王為人,則司馬遷以為王之過矣。

    夫項王有八德:起于布衣,威服天下,英雄之緻,一也;斬宋誼而存趙國,斷之明,二也;大小七十餘陣未嘗敗,勇略之深,三也;與仇敵而不殺敵人之父,仁之大,四也;割鴻溝而不質漢之妻子,義之厚,五也;勢窮力屈言天亡我,是能知命,六也;至烏江而不肯渡,羞見父老,自恥而不愛其身,七也;引劍自殺,知死有分定,八也。

    細察項王之事有始有終,功亦多矣,過亦寡矣,項王言天亡我非為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