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書院
關燈
小
中
大
熹帶領幕賓佐吏及老師學生,舉行祭祀先聖先師的釋菜禮,以祭告先聖先師,又劃撥田産以供養學者。
每到休假時,朱熹就來到書院,學生有疑問和難題,則耐心教育引導而不知疲倦,講解完後則與學生一起閑遊山水之間,過一整天才返回。
白鹿洞書院的學規,先要樹立五倫的教育,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堯讓契擔任司徒,恭敬地推行五種教化,說的即是這五教。
學習的人學的也就是這些而已,而用來學習聖賢學問的方法次序,也有五步,哪五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學、問、思、辨四個方面,是用來窮究道理的方法,至于笃行之事,從修養身心到處事、接物,都各有不同的道理。
修養身心的關鍵是“言語忠誠老實,行為忠誠厚道而又嚴肅認真。
克制憤怒,杜絕私欲,改正過失而趨向至善”。
處理事務的關鍵是“言行合乎正義,不謀個人私利,宣明大道而不計較功利”。
與人交往的關鍵是“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别人身上”。
然後又解釋說:“我私下裡看古代的聖賢教導人們學習的原因,無非就是讓人了解掌握義理,來修養身心,然後推之于别人,而不隻是讓人專門緻力于背誦閱讀和遣詞造句,以釣取聲望名聲和功名利祿而已。
現在研究學問的人,則是恰恰相反。
然而聖賢用來教育人的方法,都存在于經書之中。
立志學習的人,固然應當熟練誦讀、深入思考,詢問辨識其中的道理。
如果知道其中的道理應當怎樣,因而要求自己必須這樣,那麼所立的規矩禁忌又豈用得着他人約束,然後才有所遵循呢?近代在書院裡所立的規矩,對于學習的人而言,對自己來說太膚淺,做學問又未必符合古人的意圖。
因此現在這些規矩不在這個學堂施行,而專門選取聖賢用來做學問的重要綱目,逐條列舉如下,懸挂在門楣之上”。
宋朝初期,老百姓才擺脫五代十國的戰亂之患,做學問的人還很少,漸漸地社會穩定下來,研究學問的風氣日益興起。
儒者往往依附山林之中,在閑暇之中講解傳授學問,造詣高深的學者多到數十乃至上百人,嵩陽書院、嶽麓書院、睢陽書院及白鹿洞書院尤為著名,世上稱為四大書院。
在那個時期,士子都注重本質和務實,輕視創新,勉力去做到義而不取巧,恪守訓诂而不牽強附會。
等到河南二程、張載一同倡導闡明理學,熙甯(宋神宗年号)初,程颢在朝中為官,建立白學制,綱領條目非常完備,但被王安石所阻撓,到此時才恢複書院,學問的頭緒條理、伊洛之學已發而未盡的言論,日益得以發揚光大,影響民間教化風俗至為重要和深遠,後來到潭州又恢複嶽麓書院也是這個意思。
在南康做官的第二年,陸九淵來探訪朱熹,這也是學術史上的一段佳話。
陸九淵的觀念,本來就與朱熹不一樣,現在特意造訪朱熹,請他為兄長陸子壽寫墓志銘,可看出他内心已被朱熹折服,極為重視朱熹。
朱熹看到他來了以後,如同迎接貴重的賓客,帶着同僚和學生,與陸九淵一同到白鹿洞書院,請他登上講經的席位講經說法,陸九淵講解“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章(見《論語》)。
朱熹認為他講的十分切合學習之人隐約細微的積習病根,聆聽講解的人無不觸動内心,于是請陸九淵把他講的内容寫在書簡上,以勸告同道之人。
【評論】 白鹿洞書院學規,簡明扼要,我個人認為大小學校裡,都應該抄寫一遍,以教導提醒警覺學生。
朱熹在南康的時候,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好的政策措施卻非常多。
我曾經去過南康,曆經七百多年,當地的人沒有不知道朱熹的,對朱熹不存于世而感到歎息。
興辦書院的風氣,開始于白鹿洞,明朝的東林書院甚至與當朝權臣相抗衡,後世讀書人的節操義行文章,都是從白鹿洞書院開啟的。
君子和小人的區别,在于追求義還是利。
君子是為了義,小人為了利。
那些狡詐之人用假仁假義的行迹,暗中實現他們攫取利益的目的。
玩味一個“喻”字,孔夫子的話可以說是深入透徹。
陸九淵的講義,現在有石刻本,《象山集》中也有收錄。
每到休假時,朱熹就來到書院,學生有疑問和難題,則耐心教育引導而不知疲倦,講解完後則與學生一起閑遊山水之間,過一整天才返回。
白鹿洞書院的學規,先要樹立五倫的教育,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堯讓契擔任司徒,恭敬地推行五種教化,說的即是這五教。
學習的人學的也就是這些而已,而用來學習聖賢學問的方法次序,也有五步,哪五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學、問、思、辨四個方面,是用來窮究道理的方法,至于笃行之事,從修養身心到處事、接物,都各有不同的道理。
修養身心的關鍵是“言語忠誠老實,行為忠誠厚道而又嚴肅認真。
克制憤怒,杜絕私欲,改正過失而趨向至善”。
處理事務的關鍵是“言行合乎正義,不謀個人私利,宣明大道而不計較功利”。
與人交往的關鍵是“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别人身上”。
然後又解釋說:“我私下裡看古代的聖賢教導人們學習的原因,無非就是讓人了解掌握義理,來修養身心,然後推之于别人,而不隻是讓人專門緻力于背誦閱讀和遣詞造句,以釣取聲望名聲和功名利祿而已。
現在研究學問的人,則是恰恰相反。
然而聖賢用來教育人的方法,都存在于經書之中。
立志學習的人,固然應當熟練誦讀、深入思考,詢問辨識其中的道理。
如果知道其中的道理應當怎樣,因而要求自己必須這樣,那麼所立的規矩禁忌又豈用得着他人約束,然後才有所遵循呢?近代在書院裡所立的規矩,對于學習的人而言,對自己來說太膚淺,做學問又未必符合古人的意圖。
因此現在這些規矩不在這個學堂施行,而專門選取聖賢用來做學問的重要綱目,逐條列舉如下,懸挂在門楣之上”。
宋朝初期,老百姓才擺脫五代十國的戰亂之患,做學問的人還很少,漸漸地社會穩定下來,研究學問的風氣日益興起。
儒者往往依附山林之中,在閑暇之中講解傳授學問,造詣高深的學者多到數十乃至上百人,嵩陽書院、嶽麓書院、睢陽書院及白鹿洞書院尤為著名,世上稱為四大書院。
在那個時期,士子都注重本質和務實,輕視創新,勉力去做到義而不取巧,恪守訓诂而不牽強附會。
等到河南二程、張載一同倡導闡明理學,熙甯(宋神宗年号)初,程颢在朝中為官,建立白學制,綱領條目非常完備,但被王安石所阻撓,到此時才恢複書院,學問的頭緒條理、伊洛之學已發而未盡的言論,日益得以發揚光大,影響民間教化風俗至為重要和深遠,後來到潭州又恢複嶽麓書院也是這個意思。
在南康做官的第二年,陸九淵來探訪朱熹,這也是學術史上的一段佳話。
陸九淵的觀念,本來就與朱熹不一樣,現在特意造訪朱熹,請他為兄長陸子壽寫墓志銘,可看出他内心已被朱熹折服,極為重視朱熹。
朱熹看到他來了以後,如同迎接貴重的賓客,帶着同僚和學生,與陸九淵一同到白鹿洞書院,請他登上講經的席位講經說法,陸九淵講解“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章(見《論語》)。
朱熹認為他講的十分切合學習之人隐約細微的積習病根,聆聽講解的人無不觸動内心,于是請陸九淵把他講的内容寫在書簡上,以勸告同道之人。
【評論】 白鹿洞書院學規,簡明扼要,我個人認為大小學校裡,都應該抄寫一遍,以教導提醒警覺學生。
朱熹在南康的時候,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好的政策措施卻非常多。
我曾經去過南康,曆經七百多年,當地的人沒有不知道朱熹的,對朱熹不存于世而感到歎息。
興辦書院的風氣,開始于白鹿洞,明朝的東林書院甚至與當朝權臣相抗衡,後世讀書人的節操義行文章,都是從白鹿洞書院開啟的。
君子和小人的區别,在于追求義還是利。
君子是為了義,小人為了利。
那些狡詐之人用假仁假義的行迹,暗中實現他們攫取利益的目的。
玩味一個“喻”字,孔夫子的話可以說是深入透徹。
陸九淵的講義,現在有石刻本,《象山集》中也有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