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宦迹

關燈
文公晚年,孝宗頗向用之。

    南康任滿,浙東大饑,除提舉浙東常平茶監事,即日單車就道。

    即移書他郡募米商,蠲其征,面陳七事而行。

    比至部,米已輻辏。

    與僚屬鈎訪民隐,至廢寝食。

    行部乘輕車,簡禦徒,秋毫不及州縣。

    雖深山窮谷,拊存不遺。

    貪吏有自劾去者,由是所部肅然。

     宰相王淮聞之,贊于上曰:“熹之荒政,乃行其所學,民被實惠”。

    進直徽猷閣,會知台州唐仲友者,暴行不法,而與淮同裡為姻家,業遷江西提刑矣。

    文公劾之。

    淮持章不下,疏十上愈力。

    淮不得已,下紹興府鞫訊,獄具伏,則奪其新命,以授文公。

    乃太息曰:“是所謂蹊田而奪之牛也。

    ”辭不拜。

    淮大恚,嗾禦史鄭丙、陳賈诋道學假名濟僞,遂去職。

     周必大為相,力薦文公。

    除江西提刑,促赴召。

    有要之路者,曰:“正心誠意之說,上所厭聞,毋以此入對”。

    文公曰:“吾平生所學,惟此四字,豈可逆探上意,為面謾乎。

    ”及奏對,反複于天理人欲之際甚力。

    帝稱善數四,曰:“久不見卿,浙東事朕自知之。

    今當處以清要,不複勞卿州縣”。

    除兵部郎。

    文公有得君之機,宜可大用,以行其道,而忌者已伺其後矣。

    兵部侍郎林栗先數日,與論《易》《西銘》不合,恚之,遂上疏醜诋,而帝意終向之。

    未踰月,複召為崇政殿說書。

    不赴,具封事投匦以進,反複數千言。

    疏入,夜漏下七刻,帝已就寝,亟起秉燭讀之終篇。

    會執政有指道學為邪氣者,深中之。

    除秘閣修撰,竟中沮,而孝宗亦内禅矣。

     光宗即位,改知漳州。

    其敦俗訓士,一如在南康時。

    除屬縣無名之賦七百萬。

    差知潭州,力辭。

    有旨長沙巨屏,得賢為重,乃拜命。

    至鎮,修武備,戢奸吏,抑豪民,而主于章教興學。

    鄰郡數百裡畢來學,至坐不能容。

     甯宗初在潛邸,聞文公名,每恨不得公為本宮講官。

    及即位,首召奏事。

    帝開懷容納,而韓侂胄寖用事,以内批罷宰臣台執。

    文公念國柄旁落,将自此始疏力争。

    侂胄大憾,深傾之,遂罷。

     初,汝愚既相,收召四方知名之士。

    中外引領望治,公獨以侂胄用事為深憂,數以手書啟丞相,當厚賞酬其勞,勿使預政,汝愚方謂其甚眇易制。

    及文公去國,丞相逐而中外大權盡歸侂胄矣。

    公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而罷。

    設行其言,則公雖罷而猶得為宋延國命也。

    至侂胄得志,國事益不可為矣。

     汝愚去位,侂胄誣以不軌,欲誅之,舉朝無敢為關說者。

    文公自以義不容默,則灑泣草疏萬餘言明其冤,辭旨痛切。

    諸生疊谏以為必賈禍。

    不聽。

    請筮之,遇遯之同人,乃默然。

    取谏草焚之,自号遯翁。

    甯宗慶元六年三月卒,民國前七百十二年也,年七十一。

    子三人,塾、埜、在皆以蔭補官。

    弟子極衆,以蔡元定(字季通,建陽人,稱西山先生)及其子沈(字仲默,元定仲子也,世稱九峰先生,谥文正)、黃幹(号直卿,閩縣人,文公之婿也,世稱勉齋先生)等為最著。

     【批評】 文公卒,黃幹為撰行狀,曰:“竊聞道之正統,待人而後傳。

    自周以來,任傳道之責,得統之正者,不過數人。

    由孔子而後,曾子子思繼其微,至孟子而始著。

    孟子而後,周程張子,繼其絕。

    先生出,而自周以來曆聖相傳之道,一旦豁然,如日中天。

    ” 道統二字,始見于此。

    明潞人仇熙著《道統傳》,清儀封張伯行因之而著《道統錄》。

    一若孟子以後,惟周程張朱為知道,餘子雖功名如何顯,學問如何高,皆未足以言知道者。

    此易啟門戶之見,而衣缽相承,礙學術之進步。

    故不著之,而附辨于此。

     朱熹晚年的時候,宋孝宗很想起用他。

    南康任期滿後,恰逢浙東遭遇大饑荒,朱熹就被提拔為浙東常平茶監事,當天乘坐一輛車直接赴任。

    他立即給其他郡縣的米商寫信,讓米商往浙東販糧,免除他們的稅賦,當面承諾了七件事就走了。

    等到了任上,糧食已經集中到浙東。

    朱熹和下屬搜求察訪民間隐情,達到了廢寝忘食的地步。

    考察時行裝簡單,跟随的人少,對下面的州縣絲毫不侵犯。

    雖然有些地方地處偏遠,但他都一一安撫照顧,沒有遺漏。

    貪官污吏有自己辭職的,從此朱熹的部下都很嚴肅謹慎。

     宰相王淮聽說後,在皇上面前稱贊說:“朱熹在荒年時采取的救濟措施,實踐了他所學的聖賢道學,讓百姓獲得了實際的好處。

    ”朱熹被提拔到徽猷閣值班供職,趕上台州知州唐仲友行徑殘暴,不守法紀,唐仲友和淮同裡是聯姻的親家,淮同裡已經提拔為江西提刑官。

    朱熹彈劾唐仲友,淮同裡把彈劾的奏章壓着不呈,朱熹上疏了十餘次。

    淮同裡沒辦法,将唐仲友收監審問,唐仲友在獄中認罪,于是剝奪了唐仲友的新任職務,并将其授予朱熹。

    淮同裡歎息說:“這就是所謂的牛踐踏了别人的田地,而被人搶走了,懲罰太重了。

    ”朱熹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