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廷對
關燈
小
中
大
情,而罷黜了他們,但是還在當權的人,難道沒有做出這樣事的嗎?隻是陛下自己不知道罷了。
” 宋孝宗隆興元年,朝廷召令朱熹趕赴皇帝住所(行在,是指臨安,也叫行都),朱熹推辭拒絕前往。
當年十一月,朱熹受命在垂拱殿奏事。
當時宋朝派遣王之望到金朝約定和議,還沒有回來。
宰相湯思退等人都主張和議,而君主寵愛的親信曾觌、龍大淵等人正掌權。
朱熹将入朝赴命之前,咨詢老師李延平自己适合說什麼。
李延平認為當前綱常失序,公義和利益沒有區别,所以宋朝的世道衰微,而夷狄的氣勢強盛,人們都追逐利益而不考慮忠義,皇上勢單力薄。
朱熹就按李延平的意思來上奏。
第一篇文章說治理國家的根本,沒有比講學更急迫的,概述如下: 陛下雖然有生而知之的秉性、超乎世人的德性,然而沒有根據事物來考究道理。
因此,天下的道理,有很多還沒有認識到,無法運用理論來指導實踐。
因此,天下的事,有很多沒有搞明白,導緻有些措施常常疑惑不定,聽言納谏的時候,難免會被欺騙蒙蔽,平定治理國家的效果因此沒有顯現出來。
第二篇文章叫做治理國事的要務,沒有比複仇更重要的了,概述如下: 欺侮君王和父母的仇恨,不共戴天。
隻要存有君臣父子忠孝之情的人,就會産生無法自我控制的極大痛楚的相同感情,而不是僅出于個人的私情。
然而現在所應當做的,除了主戰沒有别的辦法可以複仇,除了守住城池沒有别的辦法可以取勝,這都是天理如此,而不是發自人欲的私怨。
第三篇文章叫做德行與功業的成敗取決于是用君子還是小人,概述如下: 抵抗防禦夷狄入侵的手段,根本不在于軍事的強盛與否,而是在于德行功業,守備關鍵不在于邊境,而在于朝廷,攻守器具不在于号令,而在于綱常秩序。
如今谏言獻策的途徑仍被壅塞,佞臣小人的勢力正不斷壯大。
爵位賞賜容易得到,但是懲罰卻難以落實,民衆的物力财力已經用完,但是國家的花費用度卻不知節儉,那麼德業不能算是修成了,朝廷不能算是持守正道了,綱紀不能算是樹立起來了。
那些古代聖賢君王制定的夯實國家基礎、靠威力制衡夷狄的策略,都不算是周全完備。
朱熹的話,可以說是至理之言。
宋孝宗聽到第一篇奏章時面色溫和,應答聲音還很洪亮,聽到第二、三篇奏章時則默默不語。
不久提拔朱熹為武學博士,朱熹拜受诏命而回。
【評論】 格物緻知,曆代以來都是儒生研究的内容,每天日理萬機的帝王,哪裡有時間進行如此不切實際的談論?不知道治理天下,這才是根本。
根本沒有樹立起來,即使有英國那樣強大的海軍,德國那麼精銳的陸軍,美國那麼富強的工商業,有像秦始皇、漢武帝那樣的雄才大略擔任君主,有像諸葛亮那樣盡忠職守的人擔任宰相,有像孫膑、吳起、衛青、霍去病那樣戰必勝攻必取的人擔任将軍,也不能把國家引導到長治久安的道路上啊。
三篇文章所陳述的,沒有脫離密奏的意思,而同時修辭語氣又切中事理,朱熹開始的時候并沒有在文章辭藻上刻意雕琢,但讀他的奏議文章,道理清楚,語言通暢,深刻動人。
學習寫文章的人,必須要達到這種文章的标準。
朱熹谏言宋孝宗,将講學作為治理國家的本源,将複仇作為治理國事的要務,将罷黜小人、擢用君子作為施政的切入點。
這幾篇文章把治國的道理都闡述全了,無論是專制體制的朝代還是共和體制的國家,沒有這樣做而不興盛的,不這樣做而不滅亡的啊。
朱熹的學問,受教于李延平,此番上奏的文章,也是源于李延平。
他隐居民間,逃避惡俗如同污泥濁水,但其輔佐君主、造福百姓的想法通過門人弟子而得到闡發,實在是像文中子王通(隋朝時期,王通隐居河汾。
唐朝初年的輔政大臣例如魏征等人都是他的門人,著有《文中子》一書)這樣的一流人物。
” 宋孝宗隆興元年,朝廷召令朱熹趕赴皇帝住所(行在,是指臨安,也叫行都),朱熹推辭拒絕前往。
當年十一月,朱熹受命在垂拱殿奏事。
當時宋朝派遣王之望到金朝約定和議,還沒有回來。
宰相湯思退等人都主張和議,而君主寵愛的親信曾觌、龍大淵等人正掌權。
朱熹将入朝赴命之前,咨詢老師李延平自己适合說什麼。
李延平認為當前綱常失序,公義和利益沒有區别,所以宋朝的世道衰微,而夷狄的氣勢強盛,人們都追逐利益而不考慮忠義,皇上勢單力薄。
朱熹就按李延平的意思來上奏。
第一篇文章說治理國家的根本,沒有比講學更急迫的,概述如下: 陛下雖然有生而知之的秉性、超乎世人的德性,然而沒有根據事物來考究道理。
因此,天下的道理,有很多還沒有認識到,無法運用理論來指導實踐。
因此,天下的事,有很多沒有搞明白,導緻有些措施常常疑惑不定,聽言納谏的時候,難免會被欺騙蒙蔽,平定治理國家的效果因此沒有顯現出來。
第二篇文章叫做治理國事的要務,沒有比複仇更重要的了,概述如下: 欺侮君王和父母的仇恨,不共戴天。
隻要存有君臣父子忠孝之情的人,就會産生無法自我控制的極大痛楚的相同感情,而不是僅出于個人的私情。
然而現在所應當做的,除了主戰沒有别的辦法可以複仇,除了守住城池沒有别的辦法可以取勝,這都是天理如此,而不是發自人欲的私怨。
第三篇文章叫做德行與功業的成敗取決于是用君子還是小人,概述如下: 抵抗防禦夷狄入侵的手段,根本不在于軍事的強盛與否,而是在于德行功業,守備關鍵不在于邊境,而在于朝廷,攻守器具不在于号令,而在于綱常秩序。
如今谏言獻策的途徑仍被壅塞,佞臣小人的勢力正不斷壯大。
爵位賞賜容易得到,但是懲罰卻難以落實,民衆的物力财力已經用完,但是國家的花費用度卻不知節儉,那麼德業不能算是修成了,朝廷不能算是持守正道了,綱紀不能算是樹立起來了。
那些古代聖賢君王制定的夯實國家基礎、靠威力制衡夷狄的策略,都不算是周全完備。
朱熹的話,可以說是至理之言。
宋孝宗聽到第一篇奏章時面色溫和,應答聲音還很洪亮,聽到第二、三篇奏章時則默默不語。
不久提拔朱熹為武學博士,朱熹拜受诏命而回。
【評論】 格物緻知,曆代以來都是儒生研究的内容,每天日理萬機的帝王,哪裡有時間進行如此不切實際的談論?不知道治理天下,這才是根本。
根本沒有樹立起來,即使有英國那樣強大的海軍,德國那麼精銳的陸軍,美國那麼富強的工商業,有像秦始皇、漢武帝那樣的雄才大略擔任君主,有像諸葛亮那樣盡忠職守的人擔任宰相,有像孫膑、吳起、衛青、霍去病那樣戰必勝攻必取的人擔任将軍,也不能把國家引導到長治久安的道路上啊。
三篇文章所陳述的,沒有脫離密奏的意思,而同時修辭語氣又切中事理,朱熹開始的時候并沒有在文章辭藻上刻意雕琢,但讀他的奏議文章,道理清楚,語言通暢,深刻動人。
學習寫文章的人,必須要達到這種文章的标準。
朱熹谏言宋孝宗,将講學作為治理國家的本源,将複仇作為治理國事的要務,将罷黜小人、擢用君子作為施政的切入點。
這幾篇文章把治國的道理都闡述全了,無論是專制體制的朝代還是共和體制的國家,沒有這樣做而不興盛的,不這樣做而不滅亡的啊。
朱熹的學問,受教于李延平,此番上奏的文章,也是源于李延平。
他隐居民間,逃避惡俗如同污泥濁水,但其輔佐君主、造福百姓的想法通過門人弟子而得到闡發,實在是像文中子王通(隋朝時期,王通隐居河汾。
唐朝初年的輔政大臣例如魏征等人都是他的門人,著有《文中子》一書)這樣的一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