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廷對

關燈
忠盡慮,如諸葛武侯者為之相,戰必勝,攻必取,如孫吳衛霍者為之将,亦不能措國家于長治久安之途者也。

     三劄所陳,不出封事之意,而辭氣則又剀切矣。

    朱子初無意于為文,而讀其奏議,理明辭達,切至動人。

    學作文字者,須與于此等文求之。

     朱子之谏孝宗,以講學為制治之原,複仇為經世之要,退小人、進君子,為下手之方。

    嗚呼,盡之矣!無論專制之朝,共和之世,未有如此而不興,不如此而不亡者也。

     朱子之學,受于延平,奏對之言,亦本于延平。

    延平沉淪草野,避世若浼,其緻君澤民之意,發于門弟子,洵文中子(隋時,王通隐居河汾,唐初宰輔如魏征輩,皆其門人,著《文中子》)一流人物也。

     宋高宗南渡的時候,中原地區淪陷,宋高宗的父親宋徽宗和哥哥宋欽宗都被俘虜,雖然有張浚、韓世忠、劉锜、嶽飛擔任将領,但朝廷信任使用秦桧,壓制戰士們的喪國之怒,不惜忍受背負恥辱,和敵人議和。

    品行端正的人開始的時候竭力勸阻而無法實現,于是相繼回家,不再擔任朝中職務。

    朱熹的父親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而辭官。

    朱熹壯年的時候,立志于.探求學問,沒有時間談論國家大政方針,也是因為朝廷政治昏暗,還不是可以出仕的時候,所以甯願流落在民間。

    但他幼時勤于學習、壯年施展抱負的志向,哪一天曾忘記? 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宋高宗禅位于宋孝宗。

    孝宗即位後,下诏尋求正直的言論谏诤,朱熹按照皇帝的诏命上呈密封奏章。

    簡要說明如下: 皇帝雖然沒有過失,但如何做帝王的學問不能不熟悉,朝廷政事雖然沒有疏忽,但是内修政教、外禦強敵的戰略不可以不趁早制定。

    各種利害關系,雖然不能夠全部逐條列舉,然而根本核心的東西,卻不能夠不留心注意。

    陛下在修養德性的初期,親自批閱奏疏,不過是誦讀詩文章句,通過吟詠文章提高品性修養。

    近年來,想要尋求治國理政的核心關鍵,但卻又特别重視道家佛教的書籍,背誦經文詞藻,這不是貫穿事物本末、建立大中至正之道的要領。

    帝王的學問,必須先窮究事物的本原而獲得,以便透徹地認識事物的變化,使世間萬物的道理,都能存在于心中,對事物的纖細微末之處全都看得透徹,就會自然意念真誠,心地端正,而可以治理好天下的事情了。

     文章中間說:“當前的方針,不外乎修明朝政,抵禦外敵,然而這個方針之所以不能及時制定,就是因為受主和言論的影響。

    金朝對宋朝,有不共戴天的仇恨,雙方不可能和議,這個道理明擺着。

    明白按道理不能做卻偏要做,那是因為其中有利益而沒有害處。

    在我看來,所謂的主和,對我們有百害而無一利,何苦一定要這麼做?應當咨詢訪求大臣的意見,綜合考慮所有計策,分析以前失敗的緣由,而去尋找應對當前形勢的方法。

    堅決果斷按照公認的道理,結合利害關系的實際,封閉關隘,斷絕和約,任用賢明能幹的人才,确立國家法度,純潔士風民俗,使我們在修明朝政、抵禦外敵之外,其他的沒有絲毫可以依賴作為拖延的資本,而不敢有一點自以為安的想法。

    然後将軍宰相、士兵百姓,都明白陛下的志向,會更加相互激勵來為國家建功立業。

    幾年以後,國家上下意志堅定,氣勢飽滿,國家富足,軍隊強大,再根據我國力量的強弱,觀察敵人挑起争端的程度,慢慢積蓄力量設法打敗他們。

    中原地區淪陷的土地,不回到我們國家,還能歸到哪裡去?” 文章最後說:“全國的利害,取決于百姓的快樂與否,百姓的安危憂樂,取決于地方官員是否賢明。

    負責監察轄區官吏的監司,是地方官員的表率,朝廷又是監司的根本所在。

    要讓百姓得到恰當的安排,根本之所,是在于朝廷。

    陛下看現在的監司,那些狼狽為奸、貪贓枉法,大規模虐待傷害百姓的人,哪個不是宰相、台谏的親戚、故舊、門客呢?他們中已失去權勢的人,已經查出他們結黨營私的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