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出試同安

關燈
士,整頓軍機,士兵們都深受感動,樂為所用。

    他在城角找了一個地方,辟建了一小塊地作為射箭場所,朱熹帶着他的屬下每天在其中練習射箭。

    在此之後盜賊雖然散去,但射箭場所卻沒有被廢除,還是像往常一樣操練士兵。

    根據這件事,可以知道朱熹也不忽視武備。

     宋朝的時候,主簿還兼任主管教育。

    朱熹在同安時,選拔城邑中有才華的百姓做學生弟子。

    同安縣的進士徐應中評論事物真誠公正,王賓操守品行堅定,朱熹就邀請他們入學,用對待賓客的禮儀對待他們,使這些學生能夠有楷模标準可以學習。

    還有一位柯君翰,在家中講解傳授經教,經常有一百多人求學,他品行高尚,毫不馬虎,于是朱熹請他過來擔任老師。

    朱熹又覺得靠規矩制度管束他們,如果所學的義理不能夠讓他們發自内心的喜歡,那麼也沒辦法讓他們知道學習的方向和自覺應用于日常行為,于是增加了修習講問的教學方法,讓這些學生相互探讨切磋,用義理來豐富他們的内心,用規矩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學習的人紛紛來跟他求學。

     朱熹又勸導同安的學生們要努力學習說:“學習知識就像追趕不上那樣,追趕上了又像會擔心失去一樣,這種對知識的強烈渴望是君子勤奮學習不知疲倦、珍惜利用點滴的光陰的原因。

    現在聽說你們早晨起來上學,還沒有到中午就都各自離開了,這哪裡是珍惜光陰的做法呢?”宋朝時,縣裡的學館多數都有藏書,從而方便學習的人借閱,即是現在所謂的圖書館的萌芽。

    然而學館往往沒有按照規定落實,書籍磨損殘缺脫頁了,官吏也不知道整理修繕。

    朱熹曾經帶着公文到帥府,請求複印(橅,同摹,刻版進行複印)帥府中所藏有的書籍并拿回去,使學生能夠有書學習。

    帥官當天就讓下屬将印刷的模闆交給了朱熹,他回去後建設了經史閣用來收藏這些書籍模闆。

    因為宋朝時候的州郡都有各自的印刷書版,方便在民間流通,文本校勘核對也比較精确,還能夠修正民間書坊刻印書籍的謬誤,這個主意非常好。

     朱熹在同安縣任職期滿,繼任者沒有來。

    他向建甯府提出請示說:“我在同安縣任職已經四年,應當辭去官職回家。

    我因為母親年邁生活困難,不能夠等待遞補官職。

    ”于是放棄官職回家,把侍奉親長,講授學問視為第一要務。

    他離開後,同安的士子思念他的教導,百姓懷念他的恩惠,共同在學宮為朱熹立祠。

     【評論】 科舉靠文章選拔人才,難以獲得真正的人才,這個問題前人已經論述得很詳細了,現在科舉已經廢止不再實行。

    學校的考試,雖然以平時學習的積分作為主要參考依據,但也不能不完全放棄考察文章。

    因為文章所尊崇的是一個人的氣度格局,演算科學算式即便能夠及格,又從哪裡能知道這個人的志向呢?隻有文章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内心,依靠銳利的鑒别能力來品評文章,借此觀察一個人,一百次中無一次失誤,從蔡茲錄取朱熹這件事就可以知道了。

     紹興十八年科舉的登科榜因為朱熹的緣故,榜文到現在還留存着,《粵雅堂叢書》存有翻刻的版本,這跟寶佑四年的登科錄因為文天祥狀元及第而被重視的性質是一樣的。

     學者不喜歡具體的政務,雖然在基層政府供職,但往往通過彈琴賦詩來自命清高,以搜索傳說奇異的東西作樂,贊譽他們的人認為他們才是真正的名士,而且覺得他們不是落入俗套的小吏。

    然而官吏的職責就是治理百姓,既然不理政務,不知道國家選拔任用這樣的官員有什麼用處。

     學習不僅僅是空談大論,必須通過具體實踐來檢驗才能見證所學。

    既然都厭惡具體事務,那麼他們勤勉不倦地學習,自認為是已經學到了知識,實際上都是沒用的學問,這就是程颢所說的玩物喪志的表現。

     學校隻是講授知識的表象,而學習的人也隻是用表面的東西來應對,這種靠形式來傳授知識的方法真的能夠造就人才嗎?前提是必須像朱熹所說的“用義理來豐富他們的内心,用規矩來約束他們的行為”,然後才能收到培養人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