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結論

關燈
思為君子能夠時刻莊重恭敬,就會日漸長進,倘若安逸放縱,就會日趨苟且)是有原因的。

     朱熹曾說:“天地都是物,有這樣的物也就必然有這樣理所當然的規則,這是上天所施降的福澤、百姓所持執的常道。

    以身邊的事作為例子,心作為物,其最根本的是仁義禮智的特點,其外在表現出來的是恻隐、羞惡、恭敬是非的特點,全然存在其中,随着感覺而有所反應,有規則就不會任意随便,這是應當要窮究的。

    身作為物,有口、鼻、耳、目四肢可以使用,有親愛、賤惡、畏敬、哀矜的行為,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的倫常綱紀,有規則而不能控制自己,這是應當要窮究的。

    對外觀察别人,别人适用的道理跟自己的沒有區别,再遠一些觀察物,物中蘊含的道理跟人的道理沒有區别,将規則放大到極緻,那麼天地運動、古今變化也不能超乎其外。

    将規則縮小到極緻,那麼一粒微小的塵土、一次短暫的呼吸,都不會被遺漏。

    所謂上天賦予的人倫常道,就是事物的運行法則。

    學者追求道,必須要在嚴肅誠敬、鎮定專一時存有這種心思。

    在學習追究思考分辨時推究這個道理,從身體、精神、性格、情感各個方面,以通達于人際關系的日常應用上。

    從天地鬼神推廣到草木鳥獸,都要從中看到不受人為意志左右的當然之理,和為什麼會這樣的不可更易的道理,然後再回到自己身上,以踐行其中的實質。

    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做到把學問分開到極為精細也不會雜亂,合到一起不管多大也不會有所遺漏。

    ”這段文章出自朱熹的《格物論》,其學問程度的精深、顯示教化的深切,全都表現在學習之人隻要按照朱熹的學說去探尋,就一定會學有所得。

     朱熹聚集弟子講學的地方,一個叫寒泉精舍,一個叫武夷精舍。

    他經常在澗溪上乘船泛行,寫了《武夷棹歌》十首,來闡明人性與天道,門人陳普(字懼齊)為其做過注解。

     宋代儒學家做學問,開始的時候也借助于别的理論。

    等到學成後,就隻使用外道的方法,而不陷入外道迷惑真知真見,這可以算是善于學習的人。

    比如周敦頤的《太極圖》,是從陳抟那裡得到的,本來是道家的精深微妙之學,但是宋代儒學家将它拿來參悟《易經》。

    靜坐作為修養身心的方法,本來是起源于佛家,但是程颢将它作為進入學習門徑的工夫。

    其他的像語錄、公案、觀心等内容,也都是佛家的語言,然而朱熹也毫無掩飾地使用。

     朱熹平時在生活中,整天都很嚴肅,如同面對着神明,行為舒緩而恭敬,坐姿端正而直挺。

    天還沒有亮就起床,穿着上衣和下裳連一起的深衣,用帛巾束首,腳穿方履,然後拜祭家中祖廟和孔聖。

    回到房間坐着時,桌子必須擺正。

    無論冬夏忙閑,沒有一次間斷過。

    家庭中也是整整齊齊、和順安适。

    自己遵守規矩特别嚴格,祭祀時舉杯敬酒、進獻祭器的時候,竭盡做到誠懇恭敬。

    他教育的人數非常多,按照學習程度置辦行裝,不允許超出尋常順序進學。

    即使生病憔悴衰弱,講學時仍然帶頭堅持到半夜。

     韓侂胄掌權時斥責理學是僞學,禁止理學學說,禁閉研究理學的人。

    朱熹跟學生仍然不停止研習學問。

    有人勸說他遣散學生,朱熹笑着沒有回答。

    有人寫書信勸谏他,朱熹回複說:“被流放和殺戮,我很久就不放在心上了。

    學生從遠道而來,沒有遣回他們的道理。

    朝廷一定要讓我舍棄他們,也必須要等到命令下來以後再遵照執行。

    如果總依賴别人來決定自己的好壞,那麼心中就會時常憂懼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