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結論
關燈
小
中
大
文公一生,集注諸經,訂定周程張司馬諸書,文集語錄,又各數百卷,廣博浩繁,固未易得其要領。
簡要言之,則不外主敬、窮理、反躬三者,主敬以定其本,窮理以緻其知,反躬以踐其實。
主敬、窮理、反躬言之雖若三事,實則一而已矣。
緻知不以敬,則昏且紛,知何由緻?躬行不以敬,則怠且肆,行豈有當哉?故敬者,聖學成始成終之要。
程子終身服膺“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二語(《禮記》文),良有以也。
文公嘗曰:“蓋天地皆物也,有是物必有是當然之則,是上帝所降之衷,生民所秉之彜也。
近取之身,則心之為物,其體有仁義禮智之性,其用有恻隐、羞惡、恭敬、是非之性,渾然在中,随感而應,有則而不可亂也,所當格也。
身之為物,有口鼻耳目四肢之用,有親愛、賤惡、畏敬、哀矜之施,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倫,有則而不容己也,所當格也。
外而觀于人,則人之理,不異于己也。
遠而察乎物,則物之理,不異于人也。
極其大,則天地之運,古今之變不能外。
盡于小,則一塵之微,一息之頃,不能遺也。
是所謂降衷秉彜,有物有則者也。
學之為道,必存此心于齊莊靜一之中,窮此理于學問思辨之際,自身心性情以達于人倫日用。
由天地鬼神以極于草木鳥獸,皆有以見其當然而不容已,與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而反之于身,以踐其實焉。
此學所以析之極其精而不亂,合之盡其大而無餘也。
”此見文公《格物論》中。
其造詣之精,示教之切,悉具于學者循其說而求之則得矣。
文公聚徒講學之室,曰寒泉精舍,曰武夷精舍。
公常泛舟澗溪,成《武夷棹歌》十首,以明性道,門人陳普(字懼齊)為之注。
宋儒之為學也,其初亦嘗求之外道。
及其既也,則用其方法,而不堕其理障,是可謂善學者也。
如周子《太極圖》,得之于陳抟,本道家之精微,而宋儒以之悟《易》。
靜坐之法,倡于釋氏,而程子以此為入門工夫。
他如“語錄”“公案”“觀心”等語,亦皆釋子家言,而朱子亦公然用之。
文公平居,終日俨肅,如對神明,行舒而恭,坐端而直。
日未明辄起,深衣幅巾方履,拜家廟及先聖。
退坐一室,幾案必正。
寒暑造次,未之或間。
家庭之内,斬斬如也,怡怡如也。
自奉甚約,而奉觞薦俎,曲盡誠敬。
其教人規模廣大,而科級辨嚴,不容淩躐以進。
雖疾病支離,而講論率至于午夜。
韓侂胄當國,斥理學為僞學,禁其說,锢其人。
文公與諸生講學不辍,有請謝遣生徒者,文公笑而不答。
有以書谏者,文公曰:“放流竄殛,久置度外。
諸生遠來,無可遣去之理。
朝廷必有行遺,亦須符到奉行。
若仰人鼻息為舒慘,則方寸之間長戚戚矣。
” 朱熹的一生,對各種經書進行注解,修正校定周敦頤、程颢、程頤、張載、司馬光等人的著作,他自己的文集和語錄又分别有數百卷,博大繁多,固然不容易得到其關鍵要領。
簡單扼要的說,則不超過主敬、窮理、反躬三個方面,主敬是确立其根本,窮理是達到完善的理解,反躬是将所學融入實踐。
主敬、窮理、反躬,說起來好像是三件事,但實際上隻有一件而已。
緻知不依靠誠敬,則容易昏聩困惑而且雜亂無章,智慧怎麼可以獲得呢?躬行不依靠誠敬,則容易怠惰而且放縱任意,行為怎麼可能恰當呢?因此誠敬這件事,是聖賢之學一以貫之的關鍵。
程颢一生衷心信奉“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這兩句話(出自《禮記·表記》,意
簡要言之,則不外主敬、窮理、反躬三者,主敬以定其本,窮理以緻其知,反躬以踐其實。
主敬、窮理、反躬言之雖若三事,實則一而已矣。
緻知不以敬,則昏且紛,知何由緻?躬行不以敬,則怠且肆,行豈有當哉?故敬者,聖學成始成終之要。
程子終身服膺“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二語(《禮記》文),良有以也。
文公嘗曰:“蓋天地皆物也,有是物必有是當然之則,是上帝所降之衷,生民所秉之彜也。
近取之身,則心之為物,其體有仁義禮智之性,其用有恻隐、羞惡、恭敬、是非之性,渾然在中,随感而應,有則而不可亂也,所當格也。
身之為物,有口鼻耳目四肢之用,有親愛、賤惡、畏敬、哀矜之施,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倫,有則而不容己也,所當格也。
外而觀于人,則人之理,不異于己也。
遠而察乎物,則物之理,不異于人也。
極其大,則天地之運,古今之變不能外。
盡于小,則一塵之微,一息之頃,不能遺也。
是所謂降衷秉彜,有物有則者也。
學之為道,必存此心于齊莊靜一之中,窮此理于學問思辨之際,自身心性情以達于人倫日用。
由天地鬼神以極于草木鳥獸,皆有以見其當然而不容已,與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而反之于身,以踐其實焉。
此學所以析之極其精而不亂,合之盡其大而無餘也。
”此見文公《格物論》中。
其造詣之精,示教之切,悉具于學者循其說而求之則得矣。
文公聚徒講學之室,曰寒泉精舍,曰武夷精舍。
公常泛舟澗溪,成《武夷棹歌》十首,以明性道,門人陳普(字懼齊)為之注。
宋儒之為學也,其初亦嘗求之外道。
及其既也,則用其方法,而不堕其理障,是可謂善學者也。
如周子《太極圖》,得之于陳抟,本道家之精微,而宋儒以之悟《易》。
靜坐之法,倡于釋氏,而程子以此為入門工夫。
他如“語錄”“公案”“觀心”等語,亦皆釋子家言,而朱子亦公然用之。
文公平居,終日俨肅,如對神明,行舒而恭,坐端而直。
日未明辄起,深衣幅巾方履,拜家廟及先聖。
退坐一室,幾案必正。
寒暑造次,未之或間。
家庭之内,斬斬如也,怡怡如也。
自奉甚約,而奉觞薦俎,曲盡誠敬。
其教人規模廣大,而科級辨嚴,不容淩躐以進。
雖疾病支離,而講論率至于午夜。
韓侂胄當國,斥理學為僞學,禁其說,锢其人。
文公與諸生講學不辍,有請謝遣生徒者,文公笑而不答。
有以書谏者,文公曰:“放流竄殛,久置度外。
諸生遠來,無可遣去之理。
朝廷必有行遺,亦須符到奉行。
若仰人鼻息為舒慘,則方寸之間長戚戚矣。
” 朱熹的一生,對各種經書進行注解,修正校定周敦頤、程颢、程頤、張載、司馬光等人的著作,他自己的文集和語錄又分别有數百卷,博大繁多,固然不容易得到其關鍵要領。
簡單扼要的說,則不超過主敬、窮理、反躬三個方面,主敬是确立其根本,窮理是達到完善的理解,反躬是将所學融入實踐。
主敬、窮理、反躬,說起來好像是三件事,但實際上隻有一件而已。
緻知不依靠誠敬,則容易昏聩困惑而且雜亂無章,智慧怎麼可以獲得呢?躬行不依靠誠敬,則容易怠惰而且放縱任意,行為怎麼可能恰當呢?因此誠敬這件事,是聖賢之學一以貫之的關鍵。
程颢一生衷心信奉“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這兩句話(出自《禮記·表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