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宦迹
關燈
小
中
大
辭不受命。
淮同裡心裡極為怨恨,唆使禦史鄭丙、陳賈诋毀道學是借助名望營私,朱熹于是就辭職了。
周必大擔任宰相時,極力推薦朱熹。
朱熹被任命為江西提刑官,并催促他趕快赴任。
有人在路上攔住了朱熹,并對他說:“正心誠意之類的學說,皇上不喜歡聽,千萬不要用這些内容應答皇上。
”朱熹說:“我一生所學習的隻有這四個字,怎麼能猜測皇上的心思,而當面欺蒙皇上呢?”等到在皇上面前回答問題的時候,他極力闡述其對于天理人欲的理念。
皇帝幾次稱贊朱熹講得好,說:“長時間沒看見你,浙東的事我自己心裡知道。
現在你應當去一個清淨緊要的位置,不再讓你操勞于州縣之事。
”于是提拔他為兵部郎中。
朱熹有君主賞識的機遇,本來可以委以重用,以使自己的學說得以施展,然而嫉妒他的人卻已在背後等待時機中傷他。
兵部侍郎林栗幾天前,與朱熹談論交流《周易》《西銘》意見不一緻,内心憎恨他,于是給皇帝上疏用難聽的話诋毀朱熹,然而皇帝本意還是偏向朱熹。
不到一個月,皇帝又召朱熹到崇政殿擔任講官。
朱熹沒有赴任,通過密奏上疏的形式進言,反複闡述了數千字。
奏章呈上時,計時用的夜漏已經下去七刻,皇帝已經躺下睡覺了,又急忙起來點着蠟燭将整篇文章讀完。
當時的執政大臣有指責道學是邪說的,深深中傷了他。
朱熹拜受秘閣修撰,沒想到中途受阻,而孝宗也将皇位禅讓給了光宗。
光宗即位,朱熹改任漳州知州。
他教化風俗,訓導官吏完全跟在南康時一樣。
他免除了所屬州縣沒有正當依據的稅賦七百萬。
後來又被任命為潭州知州,但他堅決推辭不受。
聖旨說長沙是朝廷強大的屏藩,需要有一名賢臣鎮守,于是受命。
到了長沙,他修整軍備,約束枉法營私的官吏,打壓豪強,重點發展教育興辦書院。
周邊郡縣相隔數百裡都來求學,以至于書院裡都坐不下了。
甯宗在做太子時聽說過朱熹的名聲,常常遺憾不能讓朱熹做自己的講學官。
等到甯宗即位,他首先就召朱熹奏議國事。
皇帝暢開襟懷接納建議,而韓侂胄專攬朝權,私自罷免朝中大臣。
朱熹考慮到國家大權落到旁人手裡,從此時開始就上疏竭力勸谏。
韓侂胄感到非常忿恨,極力排擠朱熹,朱熹于是被罷免了。
當初,趙汝愚擔任宰相後,招收聚集四方的名士。
朝廷内外殷切期望國家大治,唯獨朱熹對韓侂胄當權而深表憂慮,多次給趙汝愚親筆寫信,建議他應當對韓侂胄增加物質上的賞賜,而不要讓韓侂胄幹預政事,趙汝愚隻認為韓侂胄地位低容易控制。
等到朱熹離開朝廷,丞相被逐官,朝廷内外的大權全都落到韓侂胄手中。
朱熹自從登科中舉五十年間,在外地做官一共九年,在朝廷中才待了四十天就被罷免了。
假如朱熹的主張能夠實行,那麼朱熹即使免官也仍然能夠讓宋朝延續國家命數啊。
等到韓侂胄把持朝政後,對國家大事就更加無能為力了。
趙汝愚被免去職務後,韓侂胄以圖謀不軌的罪名誣陷他,想要誅殺趙汝愚,滿朝大臣沒有敢替趙汝愚說情的。
朱熹自認為按照道義自己不能沉默不語,于是揮淚草拟奏章一萬多字,說明趙汝愚的冤屈,文辭悲痛而深切。
門下的學生不斷勸谏,認為朱熹這樣做肯定會招緻禍患。
朱熹沒有聽從。
學生懇請對這件事進行占蔔,得出本卦為遯卦,變卦為同人卦,于是朱熹沉默不語。
他把奏章拿出來燒掉,自稱為遯翁。
甯宗慶元六年三月,朱熹去世,也就是民國前七百一十二年,終年七十一歲。
朱熹有三個兒子,朱塾、朱埜、朱在,他們都因為恩蔭封官。
朱熹弟子特别多,其中蔡元定(字季通,建陽人,稱西山先生)及蔡元定的兒子蔡沈(字仲默,蔡元定二兒子,世稱九峰先生,谥文正)黃幹(号直卿,閩縣人,朱熹的女婿,世稱勉齋先生)等最為著名。
【評論】 朱熹去世了以後,黃幹為他撰寫行狀,說:“我聽說大道的正統,一定要等到合适的人出現才能承續。
自從周朝以來,承擔傳播大道責任、得到嫡傳學說的,不過幾個人而已。
在孔子之後,曾子和子思繼承其學說精妙,等到孟子的時候才開始光大。
孟子之後,有周敦頤、程颢、程頤、張載繼承孔孟等以往的聖人不傳的學問。
朱熹出世後,周朝以來曆代聖賢遞相傳授的大道,忽然豁然開朗,如同太陽正在上升,十分興盛。
” 道統這兩個字,最早見于此。
明朝潞縣人仇熙著有《道統傳》,清朝儀封人張伯行在此基礎上撰寫了《道統錄》。
他們一緻認為自從孟子之後,隻有周敦頤、程颢、程頤、張載、朱熹算是研知大道的聖哲,其他的人無論功名多麼顯耀、學問多麼高深,都不算稱得上是懂得大道的。
這容易導緻學術界的門戶偏見,而一味講求衣缽相傳也會阻礙學術進步,因此不寫在正文之中,而是以附辨的形式說明。
淮同裡心裡極為怨恨,唆使禦史鄭丙、陳賈诋毀道學是借助名望營私,朱熹于是就辭職了。
周必大擔任宰相時,極力推薦朱熹。
朱熹被任命為江西提刑官,并催促他趕快赴任。
有人在路上攔住了朱熹,并對他說:“正心誠意之類的學說,皇上不喜歡聽,千萬不要用這些内容應答皇上。
”朱熹說:“我一生所學習的隻有這四個字,怎麼能猜測皇上的心思,而當面欺蒙皇上呢?”等到在皇上面前回答問題的時候,他極力闡述其對于天理人欲的理念。
皇帝幾次稱贊朱熹講得好,說:“長時間沒看見你,浙東的事我自己心裡知道。
現在你應當去一個清淨緊要的位置,不再讓你操勞于州縣之事。
”于是提拔他為兵部郎中。
朱熹有君主賞識的機遇,本來可以委以重用,以使自己的學說得以施展,然而嫉妒他的人卻已在背後等待時機中傷他。
兵部侍郎林栗幾天前,與朱熹談論交流《周易》《西銘》意見不一緻,内心憎恨他,于是給皇帝上疏用難聽的話诋毀朱熹,然而皇帝本意還是偏向朱熹。
不到一個月,皇帝又召朱熹到崇政殿擔任講官。
朱熹沒有赴任,通過密奏上疏的形式進言,反複闡述了數千字。
奏章呈上時,計時用的夜漏已經下去七刻,皇帝已經躺下睡覺了,又急忙起來點着蠟燭将整篇文章讀完。
當時的執政大臣有指責道學是邪說的,深深中傷了他。
朱熹拜受秘閣修撰,沒想到中途受阻,而孝宗也将皇位禅讓給了光宗。
光宗即位,朱熹改任漳州知州。
他教化風俗,訓導官吏完全跟在南康時一樣。
他免除了所屬州縣沒有正當依據的稅賦七百萬。
後來又被任命為潭州知州,但他堅決推辭不受。
聖旨說長沙是朝廷強大的屏藩,需要有一名賢臣鎮守,于是受命。
到了長沙,他修整軍備,約束枉法營私的官吏,打壓豪強,重點發展教育興辦書院。
周邊郡縣相隔數百裡都來求學,以至于書院裡都坐不下了。
甯宗在做太子時聽說過朱熹的名聲,常常遺憾不能讓朱熹做自己的講學官。
等到甯宗即位,他首先就召朱熹奏議國事。
皇帝暢開襟懷接納建議,而韓侂胄專攬朝權,私自罷免朝中大臣。
朱熹考慮到國家大權落到旁人手裡,從此時開始就上疏竭力勸谏。
韓侂胄感到非常忿恨,極力排擠朱熹,朱熹于是被罷免了。
當初,趙汝愚擔任宰相後,招收聚集四方的名士。
朝廷内外殷切期望國家大治,唯獨朱熹對韓侂胄當權而深表憂慮,多次給趙汝愚親筆寫信,建議他應當對韓侂胄增加物質上的賞賜,而不要讓韓侂胄幹預政事,趙汝愚隻認為韓侂胄地位低容易控制。
等到朱熹離開朝廷,丞相被逐官,朝廷内外的大權全都落到韓侂胄手中。
朱熹自從登科中舉五十年間,在外地做官一共九年,在朝廷中才待了四十天就被罷免了。
假如朱熹的主張能夠實行,那麼朱熹即使免官也仍然能夠讓宋朝延續國家命數啊。
等到韓侂胄把持朝政後,對國家大事就更加無能為力了。
趙汝愚被免去職務後,韓侂胄以圖謀不軌的罪名誣陷他,想要誅殺趙汝愚,滿朝大臣沒有敢替趙汝愚說情的。
朱熹自認為按照道義自己不能沉默不語,于是揮淚草拟奏章一萬多字,說明趙汝愚的冤屈,文辭悲痛而深切。
門下的學生不斷勸谏,認為朱熹這樣做肯定會招緻禍患。
朱熹沒有聽從。
學生懇請對這件事進行占蔔,得出本卦為遯卦,變卦為同人卦,于是朱熹沉默不語。
他把奏章拿出來燒掉,自稱為遯翁。
甯宗慶元六年三月,朱熹去世,也就是民國前七百一十二年,終年七十一歲。
朱熹有三個兒子,朱塾、朱埜、朱在,他們都因為恩蔭封官。
朱熹弟子特别多,其中蔡元定(字季通,建陽人,稱西山先生)及蔡元定的兒子蔡沈(字仲默,蔡元定二兒子,世稱九峰先生,谥文正)黃幹(号直卿,閩縣人,朱熹的女婿,世稱勉齋先生)等最為著名。
【評論】 朱熹去世了以後,黃幹為他撰寫行狀,說:“我聽說大道的正統,一定要等到合适的人出現才能承續。
自從周朝以來,承擔傳播大道責任、得到嫡傳學說的,不過幾個人而已。
在孔子之後,曾子和子思繼承其學說精妙,等到孟子的時候才開始光大。
孟子之後,有周敦頤、程颢、程頤、張載繼承孔孟等以往的聖人不傳的學問。
朱熹出世後,周朝以來曆代聖賢遞相傳授的大道,忽然豁然開朗,如同太陽正在上升,十分興盛。
” 道統這兩個字,最早見于此。
明朝潞縣人仇熙著有《道統傳》,清朝儀封人張伯行在此基礎上撰寫了《道統錄》。
他們一緻認為自從孟子之後,隻有周敦頤、程颢、程頤、張載、朱熹算是研知大道的聖哲,其他的人無論功名多麼顯耀、學問多麼高深,都不算稱得上是懂得大道的。
這容易導緻學術界的門戶偏見,而一味講求衣缽相傳也會阻礙學術進步,因此不寫在正文之中,而是以附辨的形式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