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鵝湖之會
關燈
小
中
大
大山大河等地理環境阻隔,他們之間相互沒有交往。
乾道元年八月,朱熹按照上級命令巡視水災情況,八月份經過潭州,到張南軒家中去拜訪他。
淳熙二年夏天四月,呂東萊路過到訪朱熹創辦的寒泉精舍。
鵝湖(在江西鉛山縣)聚會,陸九淵兄弟和清江人劉清之一同前來。
以仁德為目标的友人,彼此溝通,相互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學術更加精進了。
這些友人中,張南軒和呂東萊的思想與朱熹比較一緻,沒什麼異議。
隻有陸九淵的主張不完全相同,所謂的“朱陸異同”這個說法,到現在就成為了理學發展史中的一件重要事件。
朱熹認為世人要先廣泛涉獵浏覽群書然後再歸于精簡,陸九淵、陸九齡則認為要先探求人的本心,然後再讓他們博學多識,雙方的不同點在這裡。
呂東萊因為兩家學說各自遵奉自己的見聞見解,想要讓他們達成一個共識,以确定選擇哪一方學說,因此有鵝湖之會。
學問如同水,水來源不同但都流向大海,學問主張不同但都歸結于道。
朱熹的學說腳踏實地,陸九淵的學說超脫俗套,都無法分出高下。
後代儒學家笃信遵守朱熹的教誨,取得卓越成就的,世上固然有很多人。
而追随陸九淵的學說,比如姚江派(指明朝的王陽明學派,因為王陽明是餘姚人,因此又被稱為姚江之學)也在哲學史上成為一大流派。
因此鵝湖聚會後,陸九淵的見解雖然沒有做到融會貫通,而朱熹也沒有對他進行貶低污蔑,隻是說“陸九淵超脫文字章法,直接研究其中的根本,不知道他對儒家中庸學問中的提出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然後笃行的主張,是怎麼看的”,又說“陸九齡忠厚老實,孝悌友愛,他們兄弟都很有主見,以前所學的東西有些偏頗,近日到這裡聚會幾天,很有一些問道四方的意思”。
呂東萊深知雙方的學問,都有根基,而不是随便提出的。
朱熹的主張雖然有些接近繁瑣雜亂(當時朱熹認為陸九淵教育人過于簡單,陸九淵認為朱熹教育人過于瑣碎)但卻平實沒有錯誤。
那些所謂志向高遠的人可以遵循這個理論而有所收獲,拘謹自守的人也可以恪守這個道理而有所不為。
這在給邢邦用的書信中能夠看到其中的意思,上面說道:“我從春末到建甯,和朱熹相聚四十多天,又一起到鵝湖聚會,湖陸及劉清之各兄弟都聚集在此,對講論學問大有裨益。
之前的信中評論非常恰當,近期會跟陸九淵詳細交流。
講習誦讀并探尋其含義,是曆代以來做學問慣用的方法,求學的人因為這個原因導緻學習雜亂泛濫,應當是人的問題,而不是方法的問題。
因為這樣而要全部否定這種辦法,正如同吃飯噎住了就索性連飯也不吃了一樣。
然而學習的人如果僅能說出其中的不對,而不能反過頭來要求自己踏踏實實,流于平常膚淺,又沒有盡頭,這又恰好堅定了他們對自己觀點的信心。
” 學問研究興盛,那麼精微的義理就會逐漸明晰,而不同的派别也因此而産生,其中自然不會沒有精深和粗淺、歪理和正道的區别,傳播學問的人各自遵奉自己老師的學說,于是便産生了把前者奉為主人、把後者當作奴仆的宗派主義觀念。
朱熹在世時,和呂東萊關系密切,和陸九淵關系也不錯,互相商量研究,取長補短,相互幫助有所成就。
唯有對于陳同甫(名亮,龍川人,因為排斥和議而被罷職)則大力排斥,然而也是盡到了規勸他的義務,并非是與他絕交。
後來呂東萊的學說演化為永嘉學派,陸九淵的學說演變為姚江學派,他們與傳授朱熹學說的人時常相互诋毀,這哪裡是朱熹的本意呢? 【評論】 人生一世,老師和朋友的幫助,斷然不能缺少。
關門閉戶讀書而不尋找賢師良友來輔導自己,縱然能夠做到言語行為符合規矩,也不過能成為一個小地方的善學之人而已,怎麼可能成為世間的大儒呢? 現在看朱熹,有朱松做父親,李延平、劉草堂、劉屏山、胡原仲做老師,張南軒、呂東萊等君子作為朋友,他身邊傳授知識、交流學問的人,都是社會上著名的賢人。
朱熹自己又有聰明敏銳的天分,下苦功夫求學,這樣怎麼可能沒有成就?他曾經自己說:“我以前讀書十分用心,思索道理就如同走用枯朽的木頭搭建的橋,哪怕相差隻有一絲一毫,一旦走錯了也會跌下去。
”由此可見朱熹用功的刻苦程度。
然而世上固然有些學者得不到高明之人指導,在學問上誤入歧途,越用功那麼偏離正确的道路就會越遠,但良師益友豈是能夠缺少的嗎? 陸九淵的學說與朱熹的不同在于如何窮究事物之理,朱熹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作為窮究事物之理的途徑,陸九淵以發覺本心作為窮究事物之理的途徑,有些佛家禅學的意味。
然而朱熹也未嘗诋毀禅學,他在給汪應辰的回信中寫道:“我對于佛家的學說,曾經拜佛門中人為老師,尊奉佛道,研究佛學也算是深入了,然而沒有什麼心得。
後來因為老師和賢人的教導,考慮到做學問有先後緩急的順序,于是暫緩擱置研究佛學,而專注于做好我自己的研究。
從一開始就沒有一天不在心裡思考,認為等把我的學說研究透徹以後再探求佛學,也不算太晚,不敢倉猝就否定放棄它。
”
乾道元年八月,朱熹按照上級命令巡視水災情況,八月份經過潭州,到張南軒家中去拜訪他。
淳熙二年夏天四月,呂東萊路過到訪朱熹創辦的寒泉精舍。
鵝湖(在江西鉛山縣)聚會,陸九淵兄弟和清江人劉清之一同前來。
以仁德為目标的友人,彼此溝通,相互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學術更加精進了。
這些友人中,張南軒和呂東萊的思想與朱熹比較一緻,沒什麼異議。
隻有陸九淵的主張不完全相同,所謂的“朱陸異同”這個說法,到現在就成為了理學發展史中的一件重要事件。
朱熹認為世人要先廣泛涉獵浏覽群書然後再歸于精簡,陸九淵、陸九齡則認為要先探求人的本心,然後再讓他們博學多識,雙方的不同點在這裡。
呂東萊因為兩家學說各自遵奉自己的見聞見解,想要讓他們達成一個共識,以确定選擇哪一方學說,因此有鵝湖之會。
學問如同水,水來源不同但都流向大海,學問主張不同但都歸結于道。
朱熹的學說腳踏實地,陸九淵的學說超脫俗套,都無法分出高下。
後代儒學家笃信遵守朱熹的教誨,取得卓越成就的,世上固然有很多人。
而追随陸九淵的學說,比如姚江派(指明朝的王陽明學派,因為王陽明是餘姚人,因此又被稱為姚江之學)也在哲學史上成為一大流派。
因此鵝湖聚會後,陸九淵的見解雖然沒有做到融會貫通,而朱熹也沒有對他進行貶低污蔑,隻是說“陸九淵超脫文字章法,直接研究其中的根本,不知道他對儒家中庸學問中的提出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然後笃行的主張,是怎麼看的”,又說“陸九齡忠厚老實,孝悌友愛,他們兄弟都很有主見,以前所學的東西有些偏頗,近日到這裡聚會幾天,很有一些問道四方的意思”。
呂東萊深知雙方的學問,都有根基,而不是随便提出的。
朱熹的主張雖然有些接近繁瑣雜亂(當時朱熹認為陸九淵教育人過于簡單,陸九淵認為朱熹教育人過于瑣碎)但卻平實沒有錯誤。
那些所謂志向高遠的人可以遵循這個理論而有所收獲,拘謹自守的人也可以恪守這個道理而有所不為。
這在給邢邦用的書信中能夠看到其中的意思,上面說道:“我從春末到建甯,和朱熹相聚四十多天,又一起到鵝湖聚會,湖陸及劉清之各兄弟都聚集在此,對講論學問大有裨益。
之前的信中評論非常恰當,近期會跟陸九淵詳細交流。
講習誦讀并探尋其含義,是曆代以來做學問慣用的方法,求學的人因為這個原因導緻學習雜亂泛濫,應當是人的問題,而不是方法的問題。
因為這樣而要全部否定這種辦法,正如同吃飯噎住了就索性連飯也不吃了一樣。
然而學習的人如果僅能說出其中的不對,而不能反過頭來要求自己踏踏實實,流于平常膚淺,又沒有盡頭,這又恰好堅定了他們對自己觀點的信心。
” 學問研究興盛,那麼精微的義理就會逐漸明晰,而不同的派别也因此而産生,其中自然不會沒有精深和粗淺、歪理和正道的區别,傳播學問的人各自遵奉自己老師的學說,于是便産生了把前者奉為主人、把後者當作奴仆的宗派主義觀念。
朱熹在世時,和呂東萊關系密切,和陸九淵關系也不錯,互相商量研究,取長補短,相互幫助有所成就。
唯有對于陳同甫(名亮,龍川人,因為排斥和議而被罷職)則大力排斥,然而也是盡到了規勸他的義務,并非是與他絕交。
後來呂東萊的學說演化為永嘉學派,陸九淵的學說演變為姚江學派,他們與傳授朱熹學說的人時常相互诋毀,這哪裡是朱熹的本意呢? 【評論】 人生一世,老師和朋友的幫助,斷然不能缺少。
關門閉戶讀書而不尋找賢師良友來輔導自己,縱然能夠做到言語行為符合規矩,也不過能成為一個小地方的善學之人而已,怎麼可能成為世間的大儒呢? 現在看朱熹,有朱松做父親,李延平、劉草堂、劉屏山、胡原仲做老師,張南軒、呂東萊等君子作為朋友,他身邊傳授知識、交流學問的人,都是社會上著名的賢人。
朱熹自己又有聰明敏銳的天分,下苦功夫求學,這樣怎麼可能沒有成就?他曾經自己說:“我以前讀書十分用心,思索道理就如同走用枯朽的木頭搭建的橋,哪怕相差隻有一絲一毫,一旦走錯了也會跌下去。
”由此可見朱熹用功的刻苦程度。
然而世上固然有些學者得不到高明之人指導,在學問上誤入歧途,越用功那麼偏離正确的道路就會越遠,但良師益友豈是能夠缺少的嗎? 陸九淵的學說與朱熹的不同在于如何窮究事物之理,朱熹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作為窮究事物之理的途徑,陸九淵以發覺本心作為窮究事物之理的途徑,有些佛家禅學的意味。
然而朱熹也未嘗诋毀禅學,他在給汪應辰的回信中寫道:“我對于佛家的學說,曾經拜佛門中人為老師,尊奉佛道,研究佛學也算是深入了,然而沒有什麼心得。
後來因為老師和賢人的教導,考慮到做學問有先後緩急的順序,于是暫緩擱置研究佛學,而專注于做好我自己的研究。
從一開始就沒有一天不在心裡思考,認為等把我的學說研究透徹以後再探求佛學,也不算太晚,不敢倉猝就否定放棄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