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金知縣延見會黨魁 湖蘿葡演說乞丐史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金琰見湖蘿葡的舉止溫文,談吐大雅,不但不像殺人放火的強盜頭目,并像是一個很文弱的讀書人。
心想這種白面書生,怎麼能在四川當哥老會的大頭目,使全川的會黨,無一人不服從他呢?他到底有什麼能服人的本領,我倒得仔細和他談談。
金琰心裡這般想着,當即謙遜答道:&ldquo慚愧慚愧,本縣初臨是邑,誠信未孚,以緻縣城之内,發生了這種大乖倫常的案子,已是上無以報朝廷延百裡之寄,下不能盡子民教養之方,若再糊塗審理,就更不堪民牧了。
善哉孔子之言:聽訟,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rdquo 跟随的捧上茶來,金琰将座位移近湖蘿葡說道:&ldquo我早已知道你是一個草莽英雄,今日相會,彼此都不可拘泥形迹,盡可暢所欲言。
我固是奉朝廷之命,來宰石泉,務必勤求民隐,使政簡刑清,就是你生長石泉,祖宗廬墓在此,其望治之殷,必不減于我。
所以你今日能到這裡來見我,我是異常高興的。
我看你的學問人品,确實金馬玉堂的人物,卻為什麼自甘閑散,是這般伏處山野,每有與朝廷律例相抵觸的舉動,這期間雖不待說,必有你不得已的苦衷,隻是究竟何以至此,也可以對我略談一二麼?&rdquo 湖蘿葡道:&ldquo子民生平沒有不可告人的事,何況老父台盛意垂詢,更不敢不以下情上禀。
子民本是石泉縣東鄉,胡家圍子地方的人,自寒家五世祖勤恪公,于康熙四年蔔居于此,人口日漸發達,文武科名,累代不絕。
唯有先祖這房頭,僅生了先父一人,而先父又未享高年,不到四十歲便棄養了。
當先父見背的時候,小民才有八歲,族人欺淩孤寡,逼迫先母改節。
先母改嫁之後,小民也不能在家安身。
那時小民生性本極頑梗,因見叔伯逼嫁先母,心目中便不以叔伯為尊長,不甘願在家受伯叔的淩虐,賭氣從家裡跑出來,乞食度日。
因為乞食,始有機緣遇着小民的老師。
&rdquo 金琰說道:&ldquo貴老師是誰?想必是一個很有能耐、很有學問的人。
&rdquo湖蘿葡答道:&ldquo誠如公祖之言,敝老師的能耐學問,非小民所能窺其高深,隻知道他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罷了。
他的真姓名、真籍貫,小民至今不得而知。
非但小民不知,就是與敝老師同道的,也多不知道。
他道号&lsquo古虛&rsquo兩字,一般認識他的,見面都稱&lsquo古虛先生&rsquo。
&rdquo 金琰問道:&ldquo這個古虛先生是幹什麼事的人,你怎麼因乞食始有機緣與他遇着呢?&rdquo湖蘿葡道:&ldquo他是已經得了大道,而來遊戲人間的,隐迹在乞丐之中,望去是一個極平常的乞丐。
至小民當日遇着他,也有一段很奇特的緣分。
小民當日從家中賭氣跑出來,隻知道要乞食才得生活,并以為乞食是極容易的事,哪裡知道乞丐有乞丐的規矩,初落剝不懂規矩的乞丐,受起老乞丐的淩虐來,竟比在家時所受伯叔的淩虐,還要厲害。
不過小民那時,雖受盡了老乞丐種種淩虐,并不灰心,也不想再回家去。
有一次因一個鄉紳家娶媳婦,那鄉紳本是巨富,又素有樂善好施的聲名,遠近的乞丐,有從百裡之外來的。
乞丐到辦喜事的人家乞食,乞丐内夥裡叫作&lsquo趕期&rsquo,就是在喜期以前趕到的意思。
那次趕期的乞丐,在一千名以上,其中老少男女都有。
年齡最輕而沒人率領的,就隻有小民一人。
乞丐中原有拜師的規矩,小民因不堪内夥的淩虐,久已存心想拜一個在乞丐中有勢力、有資望的為老師。
隻以所遇的大叫化,多不能使小民心悅誠服,加以那些大叫化,勢力都有限,在這地方有資望的,換一個地方又不行了。
這叫化在這一縣境内,盡管資望很好,勢力很大,所有的小叫化,都不能不依遵他的号令,然過了縣境,受起那縣大叫化的欺淩來,和初出來的叫化也差不多,所以這種大叫化不能使小民認他為老師。
&ldquo這回
心想這種白面書生,怎麼能在四川當哥老會的大頭目,使全川的會黨,無一人不服從他呢?他到底有什麼能服人的本領,我倒得仔細和他談談。
金琰心裡這般想着,當即謙遜答道:&ldquo慚愧慚愧,本縣初臨是邑,誠信未孚,以緻縣城之内,發生了這種大乖倫常的案子,已是上無以報朝廷延百裡之寄,下不能盡子民教養之方,若再糊塗審理,就更不堪民牧了。
善哉孔子之言:聽訟,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rdquo 跟随的捧上茶來,金琰将座位移近湖蘿葡說道:&ldquo我早已知道你是一個草莽英雄,今日相會,彼此都不可拘泥形迹,盡可暢所欲言。
我固是奉朝廷之命,來宰石泉,務必勤求民隐,使政簡刑清,就是你生長石泉,祖宗廬墓在此,其望治之殷,必不減于我。
所以你今日能到這裡來見我,我是異常高興的。
我看你的學問人品,确實金馬玉堂的人物,卻為什麼自甘閑散,是這般伏處山野,每有與朝廷律例相抵觸的舉動,這期間雖不待說,必有你不得已的苦衷,隻是究竟何以至此,也可以對我略談一二麼?&rdquo 湖蘿葡道:&ldquo子民生平沒有不可告人的事,何況老父台盛意垂詢,更不敢不以下情上禀。
子民本是石泉縣東鄉,胡家圍子地方的人,自寒家五世祖勤恪公,于康熙四年蔔居于此,人口日漸發達,文武科名,累代不絕。
唯有先祖這房頭,僅生了先父一人,而先父又未享高年,不到四十歲便棄養了。
當先父見背的時候,小民才有八歲,族人欺淩孤寡,逼迫先母改節。
先母改嫁之後,小民也不能在家安身。
那時小民生性本極頑梗,因見叔伯逼嫁先母,心目中便不以叔伯為尊長,不甘願在家受伯叔的淩虐,賭氣從家裡跑出來,乞食度日。
因為乞食,始有機緣遇着小民的老師。
&rdquo 金琰說道:&ldquo貴老師是誰?想必是一個很有能耐、很有學問的人。
&rdquo湖蘿葡答道:&ldquo誠如公祖之言,敝老師的能耐學問,非小民所能窺其高深,隻知道他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罷了。
他的真姓名、真籍貫,小民至今不得而知。
非但小民不知,就是與敝老師同道的,也多不知道。
他道号&lsquo古虛&rsquo兩字,一般認識他的,見面都稱&lsquo古虛先生&rsquo。
&rdquo 金琰問道:&ldquo這個古虛先生是幹什麼事的人,你怎麼因乞食始有機緣與他遇着呢?&rdquo湖蘿葡道:&ldquo他是已經得了大道,而來遊戲人間的,隐迹在乞丐之中,望去是一個極平常的乞丐。
至小民當日遇着他,也有一段很奇特的緣分。
小民當日從家中賭氣跑出來,隻知道要乞食才得生活,并以為乞食是極容易的事,哪裡知道乞丐有乞丐的規矩,初落剝不懂規矩的乞丐,受起老乞丐的淩虐來,竟比在家時所受伯叔的淩虐,還要厲害。
不過小民那時,雖受盡了老乞丐種種淩虐,并不灰心,也不想再回家去。
有一次因一個鄉紳家娶媳婦,那鄉紳本是巨富,又素有樂善好施的聲名,遠近的乞丐,有從百裡之外來的。
乞丐到辦喜事的人家乞食,乞丐内夥裡叫作&lsquo趕期&rsquo,就是在喜期以前趕到的意思。
那次趕期的乞丐,在一千名以上,其中老少男女都有。
年齡最輕而沒人率領的,就隻有小民一人。
乞丐中原有拜師的規矩,小民因不堪内夥的淩虐,久已存心想拜一個在乞丐中有勢力、有資望的為老師。
隻以所遇的大叫化,多不能使小民心悅誠服,加以那些大叫化,勢力都有限,在這地方有資望的,換一個地方又不行了。
這叫化在這一縣境内,盡管資望很好,勢力很大,所有的小叫化,都不能不依遵他的号令,然過了縣境,受起那縣大叫化的欺淩來,和初出來的叫化也差不多,所以這種大叫化不能使小民認他為老師。
&ldquo這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