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兵至,敗之。

     自定海失守,以朱天貴守海壇,陳諒為水師總督。

    于二十九日早,各船乘南風迅發,進泊定海。

    福州集船百餘号,由五虎門出。

    陳啟明、朱天貴率熕船直沖而入,連破十餘船,獲大船一隻。

    值大風暴起,福船收入五虎(原刊為号),海船收舶海壇。

     四月,陳永華請克■〈臧上土下〉監國,号「監國世孫」。

     六月,鄭時英駐東石督饷,欲掘沿海鹽埕,則利盡歸于我。

    乃令楊忠率兵往浔尾,舍舟登岸,連掘兩晝夜。

    俄而大隊兵至,四面合攻。

    忠力戰而死,餘衆死亡過半。

     七月,國軒築浔尾寨,一夜而成。

    同安兵至,擊走之。

    由是,同安船不敢出。

     初,右武衛林升汛守東石,取給軍饷。

    及楊忠敗死,林升調兵随征,僅以散卒三百人委施廷、陳申守之。

    有叛兵入泉報知,城中發兵四面環攻,施廷被創、陳申戰死。

    寨破,兵民赴海死者過半。

    清兵仍築三寨以守。

     十月,國軒離漳城五裡而軍。

    時援漳滿、漢兵十餘萬,國軒亦有萬餘;營壘咫尺相望,指揮自如,諸軍畏之如虎。

    國軒以果堂扼要,初八日率兵就果堂後版尾地方再築一寨。

    初九日,滿、漢将軍提督以兵數萬齊至,銳不可當;國軒與吳淑、何佑、林升、江欽(勝?)引千餘勁卒奮勇死闘。

    自午至申,敵皆退。

    斬章巴、石兒(?)等,死者無算。

    自是,不複出。

     十一月,吳淑守版尾寨。

    清兵築壘環攻,炮聲不絕,淑處之自如。

    身被重傷,複染病,不以為意。

    時值陰雨,淑踞床而卧,牆傾壓死。

    世藩痛哭,以淑次子天驷為建威左鎮,統其兵。

     十二月,姚啟聖、吳興祚大集舟師攻廈門,題請浙、粵水師克期協攻。

    世藩調各洋船私船配兵北上,以右武衛林升為總督,左虎衛江勝、樓船右鎮朱天貴為左右副總督,率諸軍禦之。

    庚申,康熙十九年、海上稱永曆三十四年。

     正月,水師提督萬正色提師出閩安鎮,撫院吳興祚率兵沿海援之。

    林升分船三十号守海壇,自統六十号泊泉州臭塗灣。

     二月,萬提督至海壇,海船俱至泉州迎敵。

    萬提督至圍頭,朱天貴以七船沖其■〈舟宗〉,所向無前。

    俄而海風大作,萬提督乘風收入泉州港,沿海岸上安炮,整師防守。

    海上各船無所取水,乃退至金門。

    世藩所親幸施福密通姚啟聖,欲為内應。

    使授降兵數百人,挈眷來歸,欲乘機舉事。

    國軒諜知之,啟世藩收施福殺之。

    世藩議欲撥國軒兵三千,配小船直入泉州港,攻萬提督。

    使人持令箭抽兵;時兵久已無糧,盡皆退潰,國軒禁不能止。

    海澄守将陳昌以城投誠。

    國軒至廈門,知勢不可為,收拾餘衆下船,百姓遮道攀留。

    二十六日,兵變擄掠。

    世藩焚演武亭行營,盡率諸軍登舟。

    協理五軍吳桂收敗卒據廈門,以待清兵。

    二十八日,萬提督入思明州。

    二十九日,世藩至澎湖。

    朱天貴守泊銅山,姚總督招之,遂投誠。

     二月十二日,世藩至東甯。

     五月,東甯有聲如驢鳴。

    半路店雨雹,大如雞子。

     六月,總制陳永華晝坐,見衣冠甚偉者曰:『我行災使者,欲借公署三月』;永華設席張樂宴之。

    未幾,永華死。

     承天府豬生子,四耳三目,前二足向上。

     令每田一甲,出壯丁一名。

     十月,劉國軒營中豬生子,豬身人面。

     十一月,白氣長數丈見于西方。

    辛酉,康熙二十年、海上稱永曆三十五年。

     正月二十八日,世藩殂于承天府行台。

    三十日,馮錫範、劉國軒調兵駐承天府,會六官議立嗣。

    董太妃與諸公子收監國印,克■〈臧上土下〉不肯與,擁兵自衛。

    公議以克■〈臧上土下〉乃乳母所生,奸生子也,非正嫡所出,乃缢殺之;妻陳氏亦自殺。

    二月初一日,董太妃率世子克塽襲位;時年十二,錫範之婿。

    百官朝賀畢,太妃起,出位,谕以誅監國故;以世子付托馮、劉等佐,竭力匡扶。

    涕淚沾襟,衆心大慰。

    封馮錫範為忠誠伯、劉國軒為武平侯。

    大赦國中。

    以二公子聰為輔政公,領護衛。

    三月,以五公子智為右武骧将軍,募兵。

    四月,以三公子明為左武骧将軍,募兵。

     五月,總督姚、巡撫吳、陸提諸、水提萬題為報明事:『本年四月,臣等密探得僞藩病故,幼主嗣襲,文武解體;此天亡之時,不可失也。

    會同具題,請旨密示臣等遵奉施行』。

     六月十六日,董太妃薨。

    時協理刑官柯平已病故,陳繩武閑住,國事錫範主之、兵事國軒主之。

     八月二十八日,中軍營火。

     九月初三日,塗輕(墼?)庭火。

     十月,賓客司傅為霖通清事發,逃亡;二十八日,獲之。

     十一月,誅傅為霖及高壽、陳國威等,盡殺其子弟。

    令沈瑞自經,家屬發配。

     總督姚上疏請攻台灣,力薦内大臣施琅可任水師提督;萬提督言台灣難攻,且不必攻。

    朝命召見施琅,仍以靖海将軍充水師提督,改萬正色為陸師提督代諸遇。

    壬戌,康熙二十一年、海上稱永曆三十六年。

     正月,施将軍出京至閩,于廈門各處調兵整船。

    劉國軒以铳船十九号、戰船六十餘号、兵六千人,撥諸将守澎湖;親身往來督視。

     施将軍請命專征,奉旨相機進取。

     十二月,承天府災,沿燒一千六百數十餘家。

    米價騰貴,民不堪命。

    癸亥,康熙二十二年、海上稱永曆三十七年。

     六月,諸将進攻澎湖。

    國軒禦之;列大炮,架巨艦數十以待。

    諸将皆望風而逡巡,惟提标藍理、曾成、張勝、正黃旗侍衛吳啟爵及遊擊趙邦試、許英、阮欽冒險深入鏖戰。

    海船齊出,已合圍;施将軍恐有失,急以坐駕沖入。

    内外合攻,敵小卻,将軍遂同七船随流而出。

    時天色将晚,遂在西嶼頭洋中抛泊。

     十八日早,舟次于八罩,以收諸軍。

    國軒聞而喜曰:『誰謂施琅能軍』!蓋以澎湖數起大風,無三日晴朗;遇大風,舟立壞故也。

    然停泊數日,浪靜無風,亦天意也。

     二十日早,穩至虎井。

    施将軍取小舟于内外塹峙間密觇形勢。

    于是再申軍令,嚴明賞罰。

    令總兵陳蟒領船五十号,從東畔峙内直入四角山;又令總兵董義領船五十号,從西畔内塹直入(牛)心灣,以為疑兵,示若欲登岸者。

    将軍自率諸将士,部署大鳥船五十号,居中分為八股排入;餘舟以次而進,以為後援。

    指畫既定,俟風而發。

     二十三日巳刻,南風大發,波濤洶湧,諸船揚帆而進。

    風利舟快,瞬息飛騰,據其上流,乘勢奮擊,以一當十。

    又令火器船乘風縱發,煙焰張天,海船相沿燒殆盡。

    國軒見勢敗,遂乘小舟逸去。

    清前鋒林賢、朱天貴亦戰死。

     國軒既敗,群情洶洶,施将軍又厚撫降卒以誘之;于是莫不解體。

    世子與錫範、國軒相對泣曰:『民心既散,誰與死守?惟有求撫之計耳』。

    于是乞撫;不許。

    世子又令人求撫雲:『惟命是聽』。

    明甯靖王術桂投缳而死。

    施将軍令侍衛吳啟爵等宣布德意,于是俱剃頭歸順。

    侍衛還報,将軍喜曰:『不勞王師而傾國效順,朝廷之福也』;即令侍衛馳驿入奏,并繳歸誠冊印。

     九月初六日,侍衛至京,朝廷召見,特加慰勞。

    因問澎湖克捷事情,侍衛披圖指畫,備言将士用命血戰之苦;上為之揮淚。

    因口谕部臣:『閩師遠涉海島,比滇、黔陸路不同,論功再加一等』。

    上又問歸降事,對曰:『僞主年幼未谙國事,盡委馮、劉;馮懦而無斷、國軒傾心歸命,可保無他虞』。

    上又問台灣形勢,條對甚悉。

    上問:『提督重兵入險,有慮否』?對曰:『海上既敗之餘,無與共亂者。

    但恐總督遲至,議論不一,或至中變耳。

    若總督與提督能一心共濟,事可萬全。

    今提臣系督臣保舉,必無異心,指日可定;如謂奔敗之餘,再奮螳臂,敢拒巨轍,必無之理』。

    上悅;自解所禦龍袍并賦詩以賜提督,加授靖海将軍、封靖海侯,以示酬庸焉。

     八月十五日,施将軍統率大師至台灣,百姓壺漿相繼于路;海兵皆預制清朝旗号,以迎王師。

    十月十七日,侍衛自京回至軍前,銜命申告,軍民莫不以手加額。

     部議以台灣番民雜處、山海要津,設總兵一員、副将二員統水陸官兵一萬鎮守之。

    設道官一員、一府、三縣,以統治百姓及番衆。

    府曰台灣府,附郭為台灣縣,南路為鳳山縣,北路為諸羅縣。

    建置既定,經畫事竣。

     十月,世子與馮、劉、何并眷口登舟。

    十一月初六日,至泉州。

    初七日,從省進京。

     十二月,總督姚啟聖病故。

    克塽至京,封為漢軍公;弟克舉準開牛彔,叔鄭聰等俱食三品、五品官俸,随旗。

    馮、劉俱封伯。

    國軒随補天津衛總兵;其子準開牛彔。

     自丁亥永曆元年起至癸亥永曆三十七年止,海上始末俱載于此,以備采擇焉。

    取台灣一節,行文多以叙事,而又多載諸人口中語,與本錄是兩樣筆;今兩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