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言欲假道于汀州。
耿王遣兵防城,麟懼其圖己,率所部出掠瑞金、石城等處。
吳淑兵至,麟與謀攻城,下之;以應麟為□(前)提督。
耿王檄曾養性等自溫州航海入閩,朱天貴以舟師來降,其餘逃入福州。
奇兵鎮黃應選(邀?)擊之,獲巨船數千号。
七月,調劉進忠出師,進忠稱疾不行。
進忠自潮州定後來見,世藩待之禮意疏略;見左右用事者皆碌碌,知不與有為。
及攻(原刊為改)汀州,悔失計;至興甯,與諸将不協,流言日起,遂稱病回潮,陰為自守之計。
九月,耿王師出浙江者為總督李之芳所扼,多被摧敗,京中遣和碩康親王提兵乘機入閩;兵出江右者為總督蔡毓榮及滿州兵移駐防兵拒之,失廣信,棄建昌。
大勢已去;又聞汀州不守,益憂内顧。
諸将遂密謀,詐作耿王投誠獻關。
耿王聞變,收王進、範承谟、蕭震絞殺之;欲乘船奔海,為都尉徐文耀所脅,不得出。
遣王進功回泉取救兵,密囑曰:『吾忍死以待也』。
延津已失,不得已于十九日剃頭迎康親王入城。
耿王至京,與徐文耀及諸将領皆伏誅。
興化守将馬成龍以城降,令許耀率兵守之。
十月,許耀進兵福州,駐師烏龍江;驕縱飲酒,諸将不服。
清兵渡江,或請于半渡擊之,不從;既登岸,倉皇出戰,敗走。
十一月,邵武守将獻款于吳淑。
淑赴之,移兵據守。
十二月,清兵至邵武,吳淑禦之。
時大雪嚴寒,諸軍涉溪拒戰,凍壞不能走;退紮汀州。
清兵至建甯,薛進思守汀,聞之,警懼失措;劉應麟願傾赀饷兵固守,進思猜疑不從,棄城而走。
麟奔潮州依劉進忠,發病而死。
平南王尚可喜于九月病故,之信遣使報訃,并請其妹奔喪。
妹,沈瑞之叔母也;許之,并遣使吊喪。
僞周封之信為輔德親王。
丁巳,康熙十六年、海上稱永曆三十一年。
正月,清兵至興化。
時諸将銳氣已喪,何佑又與得勝不睦。
得勝出戰,何佑坐視不救,緻得勝力戰而死。
何佑奔回泉州。
二月初九日,清兵至泉州。
守将林定無備,城破;标将林孟、參宿營謝貴死之。
林定素與民相安,逃于民間,剃發走免。
諸軍潰散。
十九日,清兵至漳。
世藩倉皇登舟;至海澄,棄而不守;至廈門,欲回東甯,百姓号泣攀留。
角宿營吳桂整兵防守,衆賴以安。
祭趙得勝,斬薛進思;許耀捆責,數日而死。
何佑、吳淑戴罪自效。
命諸将眷口搬回東甯。
王進功、沈瑞、張學堯陸續起行。
劉炎投誠;至京,流甯古塔。
三月,諸将聚集思明;饷不給,乃分汛屯紮,措饷召募。
漳浦巫者朱寅詭稱三太子,聚海上殘兵二百餘人夜襲泉州,攀堞而入,鳴鼓揚旗。
守兵以為海兵複至,發一大炮。
寅乃抽回兵,出城而去。
人以為神,附者日衆。
屢屢取勝,蔓延于漳、泉之間。
首裹白布,時人謂之「白頭賊」。
六月,劉進忠獻款于僞周;後投誠,殛死。
劉國軒守惠州,尚之信已投誠,孤城難守,乃率所部航海而歸。
清封黃芳世為海澄公。
僞周将韓大任守吉安,清兵圍之經年,無援,乘夜潰圍走入閩界。
既以糧盡投誠;後從征噶爾旦,沖陣而死。
康親王遣漳、泉二府知府,照朝鮮例,從海上招撫;海上不從。
十二月,清兵圍吳淑于天成寨;朱寅率衆來援,吳淑突圍而出。
戊午,康熙十七年、海上稱永曆三十二年。
正月,泉州提标兵巡界,與海上将陳升遇,擊破之。
二月,以劉國軒為中提督總督諸軍,後提督吳淑副之。
初十日,國軒督軍攻玉洲(原刊為川),守将劉宗降;三叉(原刊為日)河、福浒皆下。
十八日,進取江東橋。
清守将王重祿、呂韬等潰,遂燒斷橋梁以絕援兵。
漳州援兵至,國軒分兵擊敗之。
三戰三捷,軍聲大振。
二十三夜,取石碼,獲清守将劉□(茂)、楊朝宗,遂軍于祖山頭。
清副都統孟安等自潮來援,國軒退屯石碼,築垣拒守,仍分屯漳州郭外。
清提督段應舉自泉州來,甯海将軍喇哈達自福州來,平南将軍賴哈(塔?)自潮州來,先後應援。
國軒倏水倏陸,滿、漢疲于奔命。
三月初一日,國軒列陣郡城之東赤嶺,清兵背城逆戰。
前虎衛林升一軍當其鋒,殺傷相當。
朱寅率兵按天寶山,以牽漳州之勢,黃芳世擊敗之;寅遁入長泰。
國軒樹栅雙橋一帶,離漳數裡。
滿、漢諸将會議,以一股同黃芳世紮水頭小灣腰樹、一股紮鎮門安炮,以斷其往來水路。
國軒偵知之,十一日黎明焚營撤兵。
漳州意其遁也,少頃,舉帆直抵水頭登岸,陟嶺進戰。
芳世素不知兵,又與漢将不協;吳淑攻之,戰敗墜馬,遇救得免;走入漳州,病月餘死。
自水頭之敗,海澄饷道阻絕,段應舉會綠旗兵及滿州将軍兵數萬,列營祖山頭。
十八日下午,國軒兵至,應舉以兵迎敵,為何佑殺退。
江勝、吳淑等繞出祖山之背,國軒督勁卒登山,沖滿洲兵。
滿兵敗走,其衆大潰。
國軒又以勁兵截漳州大路。
滿、漢兵棄辎重,自相踐踏,奔入海澄。
國軒夜令軍士鑿塹,每人一丈;引江水環城繞之,外又鑿溝數裡。
沿堤兩岸,安铳守之。
由是,内外阻絕。
是月初三日,吳三桂僣僞号于衡州,以周為國号,改元昭武。
四月,朝命總督郎廷佐(相?)入京,以布政使姚啟聖代之。
勒巡撫楊熙緻仕,以按察使吳興祚代之。
調江南提督楊捷代段應舉。
援兵四集,屯筆架山以救海澄。
五月,劉國軒以筆架山南小寨縣崖,狀如挂燈,俗呼「燈火寨」,下臨大溪,順流可通海澄,問誰可抗(扼?)守?吳淑請往。
乘夜率兵進寨,天明,寨栅完備。
初十日,滿營發炮攻擊,連夜不絕;淑令軍士穴地藏身,無死傷者。
馳報國軒,以為乘夜炮,意不在寨,當别防之。
信至,滿、漢兵齊至祖山嶽嶺,破林彪、張鳳二營,鳳戰死。
進攻林升營,國軒援兵至。
姚啟聖之子姚義統領韓大任降兵,以牛載土囊滇溝,至第三重,國軒發大炮齊擊之,死者無數。
滿、漢兵多填于塹,遂退。
時,京中傳上谕有能救海澄者及城中兵将有拔圍而出者,皆重賞。
奈國軒鑿塹通潮,圍至數重,不可複救矣。
六月初十日,國軒攻入海澄城,段應舉、穆伯希佛自缢,黃藍不知所終;獲孟安、馬虎等滿、漢官三十餘員,皆釋之,授官給俸。
滿兵千餘,遷之東甯。
時城中滿州披甲二千、馬八千餘匹、綠旗兵與城守兵計二萬餘;圍八十三日,糧盡,殺馬而食;馬盡,屑馬骨而食之。
死亡及泅水而出過半。
閩省震恐,諸援兵退守漳州。
朱寅下海,封為蕩寇将軍,改名蔡元義;歲餘病死。
劉國軒議乘虛攻泉州。
令吳淑分兵下長泰縣。
國軒兵至同安,都統大雅裡走泉州,擒鄉兵總黃朝斬之。
與何佑、江欽(勝?)、楊欽十數騎離隊伍至泉州城,循清源山,于東嶽廟相視營地,城中兵不敢出。
久之,隊伍始至,紮營于城外;城中兵終不敢出。
七月,國軒水陸并進。
江欽(勝?)攻南安,殺守将。
諸縣守兵相繼棄城而走,遂取南門銳(铳?)城。
載龍熕及大铳數十号攻南門城,城崩壞數十丈,盡為本地;城内再築短牆以守。
清城守馬勝等以釘釘船闆鋪于地上,兵入城無踔足處,傷損甚多。
會天大雨,城竟不拔。
圍泉兩月,援兵四至。
将軍喇哈達從漳平間道出安溪,巡撫吳興(原刊為國)祚同浙右提督由白鴿嶺出永春,江南提督楊捷由廣橋進河市,皆未敢向前。
清提督調水師林賢、黃皓等出閩安鎮,遙為聲援。
八月,水師提督蕭琛守定海。
林賢等舟師至,琛戰船不先期整頓,議以舟寡且小,欲據上流牽制之;水師五鎮章元勳(原刊為振)欲先發制人,率所部十舟進戰。
林賢等共擊之,衆寡不敵,阻風逆流,一軍盡沒,被擒入福省殺之。
蕭琛不設備,遇敵大潰,退舶海山,遂妄報福水師大至;世藩遂令國軒退兵守思明州。
國軒于二十四日退兵下船,隔三日,城中兵始敢出。
世藩召回蕭琛斬之,以援剿左鎮陳諒、後鎮陳啟明督朱天貴等水軍防禦北船。
僞周主吳三桂病死衡州,孫世璠立。
其侄應奇守嶽州,驕而且貪;清兵攻之,棄城而走。
于是湖、廣、雲、貴皆不守,遂亡。
九月,劉國軒入江東橋,至長泰;滿、漢兵遇之皆披靡,乘勝長驅。
至耿精忠營,沖之,馬中炮,掀國軒墜地;有滿州披甲前蒙國軒放免,至是乃以騎授之,得脫;滿将知而殺之。
國軒守汊河(?),列營觀音山。
十月,時漳、泉屬縣盡棄,惟姚啟聖等欲得海澄,乃令人往議和。
海上不從。
己未,康熙十八年、海上稱永曆三十三年。
正月,劉國軒請停文武俸,自出糧饷兵三月;從之。
三月,姚啟聖以果堂寨逼盡江東橋,欲發兵據守。
國軒偵知,令吳淑據其寨。
漳
耿王遣兵防城,麟懼其圖己,率所部出掠瑞金、石城等處。
吳淑兵至,麟與謀攻城,下之;以應麟為□(前)提督。
耿王檄曾養性等自溫州航海入閩,朱天貴以舟師來降,其餘逃入福州。
奇兵鎮黃應選(邀?)擊之,獲巨船數千号。
七月,調劉進忠出師,進忠稱疾不行。
進忠自潮州定後來見,世藩待之禮意疏略;見左右用事者皆碌碌,知不與有為。
及攻(原刊為改)汀州,悔失計;至興甯,與諸将不協,流言日起,遂稱病回潮,陰為自守之計。
九月,耿王師出浙江者為總督李之芳所扼,多被摧敗,京中遣和碩康親王提兵乘機入閩;兵出江右者為總督蔡毓榮及滿州兵移駐防兵拒之,失廣信,棄建昌。
大勢已去;又聞汀州不守,益憂内顧。
諸将遂密謀,詐作耿王投誠獻關。
耿王聞變,收王進、範承谟、蕭震絞殺之;欲乘船奔海,為都尉徐文耀所脅,不得出。
遣王進功回泉取救兵,密囑曰:『吾忍死以待也』。
延津已失,不得已于十九日剃頭迎康親王入城。
耿王至京,與徐文耀及諸将領皆伏誅。
興化守将馬成龍以城降,令許耀率兵守之。
十月,許耀進兵福州,駐師烏龍江;驕縱飲酒,諸将不服。
清兵渡江,或請于半渡擊之,不從;既登岸,倉皇出戰,敗走。
十一月,邵武守将獻款于吳淑。
淑赴之,移兵據守。
十二月,清兵至邵武,吳淑禦之。
時大雪嚴寒,諸軍涉溪拒戰,凍壞不能走;退紮汀州。
清兵至建甯,薛進思守汀,聞之,警懼失措;劉應麟願傾赀饷兵固守,進思猜疑不從,棄城而走。
麟奔潮州依劉進忠,發病而死。
平南王尚可喜于九月病故,之信遣使報訃,并請其妹奔喪。
妹,沈瑞之叔母也;許之,并遣使吊喪。
僞周封之信為輔德親王。
丁巳,康熙十六年、海上稱永曆三十一年。
正月,清兵至興化。
時諸将銳氣已喪,何佑又與得勝不睦。
得勝出戰,何佑坐視不救,緻得勝力戰而死。
何佑奔回泉州。
二月初九日,清兵至泉州。
守将林定無備,城破;标将林孟、參宿營謝貴死之。
林定素與民相安,逃于民間,剃發走免。
諸軍潰散。
十九日,清兵至漳。
世藩倉皇登舟;至海澄,棄而不守;至廈門,欲回東甯,百姓号泣攀留。
角宿營吳桂整兵防守,衆賴以安。
祭趙得勝,斬薛進思;許耀捆責,數日而死。
何佑、吳淑戴罪自效。
命諸将眷口搬回東甯。
王進功、沈瑞、張學堯陸續起行。
劉炎投誠;至京,流甯古塔。
三月,諸将聚集思明;饷不給,乃分汛屯紮,措饷召募。
漳浦巫者朱寅詭稱三太子,聚海上殘兵二百餘人夜襲泉州,攀堞而入,鳴鼓揚旗。
守兵以為海兵複至,發一大炮。
寅乃抽回兵,出城而去。
人以為神,附者日衆。
屢屢取勝,蔓延于漳、泉之間。
首裹白布,時人謂之「白頭賊」。
六月,劉進忠獻款于僞周;後投誠,殛死。
劉國軒守惠州,尚之信已投誠,孤城難守,乃率所部航海而歸。
清封黃芳世為海澄公。
僞周将韓大任守吉安,清兵圍之經年,無援,乘夜潰圍走入閩界。
既以糧盡投誠;後從征噶爾旦,沖陣而死。
康親王遣漳、泉二府知府,照朝鮮例,從海上招撫;海上不從。
十二月,清兵圍吳淑于天成寨;朱寅率衆來援,吳淑突圍而出。
戊午,康熙十七年、海上稱永曆三十二年。
正月,泉州提标兵巡界,與海上将陳升遇,擊破之。
二月,以劉國軒為中提督總督諸軍,後提督吳淑副之。
初十日,國軒督軍攻玉洲(原刊為川),守将劉宗降;三叉(原刊為日)河、福浒皆下。
十八日,進取江東橋。
清守将王重祿、呂韬等潰,遂燒斷橋梁以絕援兵。
漳州援兵至,國軒分兵擊敗之。
三戰三捷,軍聲大振。
二十三夜,取石碼,獲清守将劉□(茂)、楊朝宗,遂軍于祖山頭。
清副都統孟安等自潮來援,國軒退屯石碼,築垣拒守,仍分屯漳州郭外。
清提督段應舉自泉州來,甯海将軍喇哈達自福州來,平南将軍賴哈(塔?)自潮州來,先後應援。
國軒倏水倏陸,滿、漢疲于奔命。
三月初一日,國軒列陣郡城之東赤嶺,清兵背城逆戰。
前虎衛林升一軍當其鋒,殺傷相當。
朱寅率兵按天寶山,以牽漳州之勢,黃芳世擊敗之;寅遁入長泰。
國軒樹栅雙橋一帶,離漳數裡。
滿、漢諸将會議,以一股同黃芳世紮水頭小灣腰樹、一股紮鎮門安炮,以斷其往來水路。
國軒偵知之,十一日黎明焚營撤兵。
漳州意其遁也,少頃,舉帆直抵水頭登岸,陟嶺進戰。
芳世素不知兵,又與漢将不協;吳淑攻之,戰敗墜馬,遇救得免;走入漳州,病月餘死。
自水頭之敗,海澄饷道阻絕,段應舉會綠旗兵及滿州将軍兵數萬,列營祖山頭。
十八日下午,國軒兵至,應舉以兵迎敵,為何佑殺退。
江勝、吳淑等繞出祖山之背,國軒督勁卒登山,沖滿洲兵。
滿兵敗走,其衆大潰。
國軒又以勁兵截漳州大路。
滿、漢兵棄辎重,自相踐踏,奔入海澄。
國軒夜令軍士鑿塹,每人一丈;引江水環城繞之,外又鑿溝數裡。
沿堤兩岸,安铳守之。
由是,内外阻絕。
是月初三日,吳三桂僣僞号于衡州,以周為國号,改元昭武。
四月,朝命總督郎廷佐(相?)入京,以布政使姚啟聖代之。
勒巡撫楊熙緻仕,以按察使吳興祚代之。
調江南提督楊捷代段應舉。
援兵四集,屯筆架山以救海澄。
五月,劉國軒以筆架山南小寨縣崖,狀如挂燈,俗呼「燈火寨」,下臨大溪,順流可通海澄,問誰可抗(扼?)守?吳淑請往。
乘夜率兵進寨,天明,寨栅完備。
初十日,滿營發炮攻擊,連夜不絕;淑令軍士穴地藏身,無死傷者。
馳報國軒,以為乘夜炮,意不在寨,當别防之。
信至,滿、漢兵齊至祖山嶽嶺,破林彪、張鳳二營,鳳戰死。
進攻林升營,國軒援兵至。
姚啟聖之子姚義統領韓大任降兵,以牛載土囊滇溝,至第三重,國軒發大炮齊擊之,死者無數。
滿、漢兵多填于塹,遂退。
時,京中傳上谕有能救海澄者及城中兵将有拔圍而出者,皆重賞。
奈國軒鑿塹通潮,圍至數重,不可複救矣。
六月初十日,國軒攻入海澄城,段應舉、穆伯希佛自缢,黃藍不知所終;獲孟安、馬虎等滿、漢官三十餘員,皆釋之,授官給俸。
滿兵千餘,遷之東甯。
時城中滿州披甲二千、馬八千餘匹、綠旗兵與城守兵計二萬餘;圍八十三日,糧盡,殺馬而食;馬盡,屑馬骨而食之。
死亡及泅水而出過半。
閩省震恐,諸援兵退守漳州。
朱寅下海,封為蕩寇将軍,改名蔡元義;歲餘病死。
劉國軒議乘虛攻泉州。
令吳淑分兵下長泰縣。
國軒兵至同安,都統大雅裡走泉州,擒鄉兵總黃朝斬之。
與何佑、江欽(勝?)、楊欽十數騎離隊伍至泉州城,循清源山,于東嶽廟相視營地,城中兵不敢出。
久之,隊伍始至,紮營于城外;城中兵終不敢出。
七月,國軒水陸并進。
江欽(勝?)攻南安,殺守将。
諸縣守兵相繼棄城而走,遂取南門銳(铳?)城。
載龍熕及大铳數十号攻南門城,城崩壞數十丈,盡為本地;城内再築短牆以守。
清城守馬勝等以釘釘船闆鋪于地上,兵入城無踔足處,傷損甚多。
會天大雨,城竟不拔。
圍泉兩月,援兵四至。
将軍喇哈達從漳平間道出安溪,巡撫吳興(原刊為國)祚同浙右提督由白鴿嶺出永春,江南提督楊捷由廣橋進河市,皆未敢向前。
清提督調水師林賢、黃皓等出閩安鎮,遙為聲援。
八月,水師提督蕭琛守定海。
林賢等舟師至,琛戰船不先期整頓,議以舟寡且小,欲據上流牽制之;水師五鎮章元勳(原刊為振)欲先發制人,率所部十舟進戰。
林賢等共擊之,衆寡不敵,阻風逆流,一軍盡沒,被擒入福省殺之。
蕭琛不設備,遇敵大潰,退舶海山,遂妄報福水師大至;世藩遂令國軒退兵守思明州。
國軒于二十四日退兵下船,隔三日,城中兵始敢出。
世藩召回蕭琛斬之,以援剿左鎮陳諒、後鎮陳啟明督朱天貴等水軍防禦北船。
僞周主吳三桂病死衡州,孫世璠立。
其侄應奇守嶽州,驕而且貪;清兵攻之,棄城而走。
于是湖、廣、雲、貴皆不守,遂亡。
九月,劉國軒入江東橋,至長泰;滿、漢兵遇之皆披靡,乘勝長驅。
至耿精忠營,沖之,馬中炮,掀國軒墜地;有滿州披甲前蒙國軒放免,至是乃以騎授之,得脫;滿将知而殺之。
國軒守汊河(?),列營觀音山。
十月,時漳、泉屬縣盡棄,惟姚啟聖等欲得海澄,乃令人往議和。
海上不從。
己未,康熙十八年、海上稱永曆三十三年。
正月,劉國軒請停文武俸,自出糧饷兵三月;從之。
三月,姚啟聖以果堂寨逼盡江東橋,欲發兵據守。
國軒偵知,令吳淑據其寨。
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