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發,火箭、火炮皆被風打回,對面昏黑;滿兵乘煙沖突,諸将潰散。
賜姓退紮海澄。
後提督黃山、禮武鎮陳俸、右先鋒廖敬、親丁鎮郭廷、護衛右鎮洪承寵皆戰殁。
癸巳,順治十年、海上稱永曆七年。
二月,賜姓駐廈門,遣前軍定西侯張名振等率水軍恢複浙直州縣,并遣忠靖伯陳輝等齊入長江。
四月,金固山調集水陸官兵船隻,欲攻海澄。
賜姓遣水師左軍林察、右軍周瑞、後軍周崔之、阮駿、黃大振等前往堵截。
後遇飓風,飄入興化港,被獲;至鄭、賈來議撫,始放回。
二十八日,金固山紮營楓山頭。
五月初一日,賜姓至海澄,锢兵守禦。
以前鋒鎮郝文興、戎旗鎮王秀奇、護衛前鎮陳堯策守鎮遠寨,前鎮衛萬禮幫鎮遠寨。
又以前提督黃廷、中提督甘輝守關王廟前木棚,連接振遠樓。
賜姓駐紮天妃宮,親行督戰。
初四日,金固山率步騎數萬紮營天妃宮前,安大小铳炮數百号,日夜連擊不停。
木栅崩壞,官兵多被擊死。
初五日,後勁鎮陳魁、後沖鎮葉章各率精勇數百,合力乘炮煙沖進,遇炮铳齊發,葉章被铳擊死,陳魁打傷左足。
賜姓令收兵固守。
以周全斌管後沖鎮,楊正管後勁鎮。
清兵攻擊兩晝夜,營壘随築随壞。
賜姓率諸将上敵台觀望,張蓋而坐。
清兵見之,炮火齊發。
甘輝翼賜姓下台,而位随擊碎矣。
鎮遠寨新築籧篨,崩壞如平地,軍士無可站立;賜姓令掘地藏身。
令神器鎮何明率洪善将火藥就夜分掘埋溝邊,藥心相續,候令而發。
初六日黃昏,滿兵火炮、火铳連夜不絕,直至五鼓。
放火炮兵頭疊、綠旗兵二疊,滿兵填濠攀栅而上;兵皆穿重铠,刀不能傷。
城上俱持大斧擊之;墜則後列者乘其屍而登。
三疊滿将鋒擁齊進,銳不可當。
天色漸明,滿兵大半過河。
遂暗發地炮,煙焰蔽天。
過河者一炮盡死;其未過河者,甘輝截擊之,擒斬無遺。
金固山精銳盡喪,連夜逃回。
十二日,賜姓回廈門,于教場設宴,犒諸将士。
論功行賞:以忠孝伯印付甘輝,輝不敢受。
以擅離海澄城,殺知縣黃維璟及不用命軍士二人。
着監督池士紳以蠟丸赍帛疏,由陸路詣行在,叙方曲破總鎮王邦俊、小盈嶺破提督楊名高、江東橋殲總督部院陳錦、海澄敗固山金勵之功。
行在遣兵部主事萬年英赍敕晉賜姓漳國公,封延平王。
賜姓拜表辭讓,差監督張自新同萬兵部由水路詣行在回奏,以海澄破邊功請封各鎮爵賞。
後永曆以帛诏甘輝為崇明伯、黃廷為永安伯、萬禮為建安伯、郝文興為祥符伯、王秀奇為慶都伯、參軍馮澄世太仆寺卿兼都察院右佥都禦史。
築海澄城,所屬地方每家各出民夫一名。
城高二丈餘。
舊有五都土城連而為一,皆用灰石砌成,并築短牆,安大小铳三千餘号。
周圍環以港水,巨浸茫茫,外通舟楫。
内積米榖、軍器。
據潮州之咽喉,與廈、金二門相為表裡,以為長守之計。
命馮澄世督其工。
六月,賜姓以金固山回京,遂督舟師南下,進攻鷗汀壩。
鷗汀在潮州港口,其民強悍;有船百餘隻,加十八槳,水上如飛。
遇大船以繩絆其舵,牽之入港;小船即攻殺之。
海舟至潮者,往往被其劫掠,殺害甚多。
賜姓至,攻其城。
楊廣亦以兵來會。
城厚而堅,從辰至午,攻打不下。
賜姓被飛彈微傷足踝,遂退兵。
次日,至華平貴嶼寨,入納榖,遂抽兵下船。
李定國差人緻書。
其書曰:「西甯王緻書國姓大将軍麾下」;言當同心協力,約以舟師直取江南也。
同安侯在京,遣家人李德稱有诏書封賜姓為海澄公。
九月,京中遣内院學士葉成格、理事官阿山同賜姓弟内侍下(音蝦)渡舍、蔭舍赍四府安插兵衆敕至。
十九日,李德、周繼武先到廈門。
賜姓知先剃發後受诏,隻令周繼武持啟往請。
二十四日,葉、阿二使到泉。
十月,賜姓發渡舍回泉複二使,約到安平鎮相見面言,先受诏而後剃發。
十七日,二使至,賜姓設帳供于報恩寺。
二使隻就布棚安供诏敕,賜姓不肯受敕。
二十日,二使回泉州。
二十九日,二使促渡舍、蔭舍等并顔夫人回京複命。
撫事不成,遂置同安侯于高牆、戍澄濟伯于甯古塔。
遣輔明侯林察、閩安侯周瑞、戎旗鎮王秀奇、左先鋒蘇茂統陸師,率五鎮營官兵、戰船百餘艘南下勤王。
差效用官林雲璇奉勤王表詣行在,并持(原刊為特)書知會西甯王。
十一月,漳州千總劉國軒同魏标、樸世用以總鎮張世耀新任,兵卒未協,遣人來(約)期獻城歸降;賜姓遣洪旭、甘輝、林勝、戴捷等往。
十二月初一夜,直至南門,挂雲梯。
國軒令人牽引而上。
張世耀倉卒不知所為,乃降;知府房星晔、理刑王元衡、知縣周瓊等俱降。
洪旭入城安輯。
初四日,賜姓抵漳,以劉國軒為護衛後鎮、魏标為火武營、樸世用為水武營、張世耀軍前任用,委戴捷鎮守。
長泰縣守将楊青來降,諸屬縣皆降。
賜姓遣諸将徇泉州諸屬縣,皆下之。
惟府城為副将韓尚亮堅守。
乙未,順治十二年、海上稱永曆九年。
正月初五日,攻破仙遊縣,焚殺甚慘。
明兵部尚書唐顯悅之子,乃賜姓之姻家、世子經之外父,死焉。
二月,設立六官,以潘庚锺為吏官、洪旭為戶官、鄭擎柱為禮官、張光啟為兵官、程璠為刑官、馮澄世為工官。
設協理各一員、左右都事各二員。
以常壽(原刊為爵)甯為察言官,掌六卿印。
鄧會、張一彬為正副審理。
設儲賢館,以前取考試諸生洪初辟、楊經、阮旻錫、陳昌言、陳鵬羽、楊芳、葉儒羽、呂鼎、陳繼明、林複明及薦舉薛聯桂、鄧愈等充之。
設育冑館,以死事諸将及侯伯子弟林維榮、柯平等充之。
改中左所為思明州,以薛聯桂知州事。
四月,以郝文興為左提督,萬禮為後提督,王秀奇改為右提督,林勝代為戎旗鎮,黃昌為援剿左鎮,黃梧為前沖衛。
築丙州新城。
五月,總督南征林察、周瑞、王秀奇、蘇茂等班師回,稱西甯王戰敗退梧州,應援不及。
賜姓大怒,降責有差。
委戶官洪旭任水師右軍,以吏官潘庚锺兼管戶官,加都事吳慎為協理佐之。
賜姓以撫局不就,分兵與定西侯張名振、忠靖伯陳輝等會師入長江,搗其腹心。
以水師右軍洪旭為總督,以原北鎮陳六禦為五軍戎政,總制六師,率兵北上。
京中遣庶子王統率八旗滿兵及漢軍約有三萬入閩,先撥前鋒滿騎到省。
賜姓盡抽福、興、泉之兵回漳;各屬縣城悉墜之。
以儲賢、育冑二館諸生監紀諸鎮,每月紀其功罪,彙冊上報。
設領兵中軍二員,臨陣督戰,以候缺将為之。
又設饷司一員,後監紀兼之。
六月,堕(原刊為墜)漳州城及各屬縣。
賜姓會諸鎮兵于漳之東門外蓮花浦合操,親自教演。
月終,乃撥各鎮出征。
七月,以中提督甘輝為正總督、右提督王秀奇為副總督,率二十鎮北上,與忠定伯林習山、縣制陳六禦相機而行。
以前提督黃廷為正總督、後提督萬禮為副總督,率二十餘鎮南下。
八月,前提督黃廷等入揭陽港,紮營桃花山。
清潮州守将劉伯祿率兵來援,大破走之,擒其中軍将,斬殺甚多。
二十四日,劉伯祿複集吳六奇及惠州兵列營鷹嘴埔。
左戎鎮林勝揮兵渡濠至,斬木栅,攻破其營,擒其副将。
諸鎮将乘勢追殺,遂進揭陽城。
忠勇侯林察自南澳率師來會,運大铳、築土山攻之;清守将、知縣棄城逃去。
并取普甯縣,進添各鄉寨米。
中提督甘輝等北上阻風,就溫、台二府取糧。
台州總鎮馬信欲降,忠振伯遣人招之。
風順,遂發舟山,未果。
九月,左提督祥符伯郝文興病故,賜姓親臨祭奠,厚恤其家。
清庶子王至福州,調集本省綠旗馬步一齊進發。
賜姓令思明州居民搬移過(原刊為邊)海,官兵眷口搬住金門、鎮海等處,空島以待。
庶子王至泉州,駐紮東嶽廟。
十月,賜姓調回左戎鎮林勝守思明州。
甘輝、洪旭等至舟山,由岑江口登岸。
州守以兵迎戰,敗走,遂進兵攻城。
陳總制遣監督李化龍入城招降,清鎮守副将巴臣功遂開城投順。
張名振等出自長江來會。
清定關守将張鴻德棄家來奔,授前鋒鎮。
十一月,賜姓差監督李長至舟山調兵北上。
師回,以總制陳六禦督定西侯張名振、英毅伯阮駿等鎮守舟山;委林勝鎮守海澄,王元士知縣事。
林其昌失入人罪,革職。
十二月,甘輝引巴臣功等入見,即授骁騎鎮,改名臣興。
洪旭入台州港馬信棄城帶兵馬揭眷來歸,賜姓即授中權鎮,挂「征□(虜)将軍」印。
丙申,順治十三年、海上稱永曆十年。
正月,清平南王尚可喜撥騎兵同潮鎮劉伯祿來複揭陽,離城西二十瑞安營。
左(原刊為右)先鋒蘇茂統五鎮守西門,隔港據橋;橋外即平埔。
時平藩兵即以數百騎
賜姓退紮海澄。
後提督黃山、禮武鎮陳俸、右先鋒廖敬、親丁鎮郭廷、護衛右鎮洪承寵皆戰殁。
癸巳,順治十年、海上稱永曆七年。
二月,賜姓駐廈門,遣前軍定西侯張名振等率水軍恢複浙直州縣,并遣忠靖伯陳輝等齊入長江。
四月,金固山調集水陸官兵船隻,欲攻海澄。
賜姓遣水師左軍林察、右軍周瑞、後軍周崔之、阮駿、黃大振等前往堵截。
後遇飓風,飄入興化港,被獲;至鄭、賈來議撫,始放回。
二十八日,金固山紮營楓山頭。
五月初一日,賜姓至海澄,锢兵守禦。
以前鋒鎮郝文興、戎旗鎮王秀奇、護衛前鎮陳堯策守鎮遠寨,前鎮衛萬禮幫鎮遠寨。
又以前提督黃廷、中提督甘輝守關王廟前木棚,連接振遠樓。
賜姓駐紮天妃宮,親行督戰。
初四日,金固山率步騎數萬紮營天妃宮前,安大小铳炮數百号,日夜連擊不停。
木栅崩壞,官兵多被擊死。
初五日,後勁鎮陳魁、後沖鎮葉章各率精勇數百,合力乘炮煙沖進,遇炮铳齊發,葉章被铳擊死,陳魁打傷左足。
賜姓令收兵固守。
以周全斌管後沖鎮,楊正管後勁鎮。
清兵攻擊兩晝夜,營壘随築随壞。
賜姓率諸将上敵台觀望,張蓋而坐。
清兵見之,炮火齊發。
甘輝翼賜姓下台,而位随擊碎矣。
鎮遠寨新築籧篨,崩壞如平地,軍士無可站立;賜姓令掘地藏身。
令神器鎮何明率洪善将火藥就夜分掘埋溝邊,藥心相續,候令而發。
初六日黃昏,滿兵火炮、火铳連夜不絕,直至五鼓。
放火炮兵頭疊、綠旗兵二疊,滿兵填濠攀栅而上;兵皆穿重铠,刀不能傷。
城上俱持大斧擊之;墜則後列者乘其屍而登。
三疊滿将鋒擁齊進,銳不可當。
天色漸明,滿兵大半過河。
遂暗發地炮,煙焰蔽天。
過河者一炮盡死;其未過河者,甘輝截擊之,擒斬無遺。
金固山精銳盡喪,連夜逃回。
十二日,賜姓回廈門,于教場設宴,犒諸将士。
論功行賞:以忠孝伯印付甘輝,輝不敢受。
以擅離海澄城,殺知縣黃維璟及不用命軍士二人。
着監督池士紳以蠟丸赍帛疏,由陸路詣行在,叙方曲破總鎮王邦俊、小盈嶺破提督楊名高、江東橋殲總督部院陳錦、海澄敗固山金勵之功。
行在遣兵部主事萬年英赍敕晉賜姓漳國公,封延平王。
賜姓拜表辭讓,差監督張自新同萬兵部由水路詣行在回奏,以海澄破邊功請封各鎮爵賞。
後永曆以帛诏甘輝為崇明伯、黃廷為永安伯、萬禮為建安伯、郝文興為祥符伯、王秀奇為慶都伯、參軍馮澄世太仆寺卿兼都察院右佥都禦史。
築海澄城,所屬地方每家各出民夫一名。
城高二丈餘。
舊有五都土城連而為一,皆用灰石砌成,并築短牆,安大小铳三千餘号。
周圍環以港水,巨浸茫茫,外通舟楫。
内積米榖、軍器。
據潮州之咽喉,與廈、金二門相為表裡,以為長守之計。
命馮澄世督其工。
六月,賜姓以金固山回京,遂督舟師南下,進攻鷗汀壩。
鷗汀在潮州港口,其民強悍;有船百餘隻,加十八槳,水上如飛。
遇大船以繩絆其舵,牽之入港;小船即攻殺之。
海舟至潮者,往往被其劫掠,殺害甚多。
賜姓至,攻其城。
楊廣亦以兵來會。
城厚而堅,從辰至午,攻打不下。
賜姓被飛彈微傷足踝,遂退兵。
次日,至華平貴嶼寨,入納榖,遂抽兵下船。
李定國差人緻書。
其書曰:「西甯王緻書國姓大将軍麾下」;言當同心協力,約以舟師直取江南也。
同安侯在京,遣家人李德稱有诏書封賜姓為海澄公。
九月,京中遣内院學士葉成格、理事官阿山同賜姓弟内侍下(音蝦)渡舍、蔭舍赍四府安插兵衆敕至。
十九日,李德、周繼武先到廈門。
賜姓知先剃發後受诏,隻令周繼武持啟往請。
二十四日,葉、阿二使到泉。
十月,賜姓發渡舍回泉複二使,約到安平鎮相見面言,先受诏而後剃發。
十七日,二使至,賜姓設帳供于報恩寺。
二使隻就布棚安供诏敕,賜姓不肯受敕。
二十日,二使回泉州。
二十九日,二使促渡舍、蔭舍等并顔夫人回京複命。
撫事不成,遂置同安侯于高牆、戍澄濟伯于甯古塔。
遣輔明侯林察、閩安侯周瑞、戎旗鎮王秀奇、左先鋒蘇茂統陸師,率五鎮營官兵、戰船百餘艘南下勤王。
差效用官林雲璇奉勤王表詣行在,并持(原刊為特)書知會西甯王。
十一月,漳州千總劉國軒同魏标、樸世用以總鎮張世耀新任,兵卒未協,遣人來(約)期獻城歸降;賜姓遣洪旭、甘輝、林勝、戴捷等往。
十二月初一夜,直至南門,挂雲梯。
國軒令人牽引而上。
張世耀倉卒不知所為,乃降;知府房星晔、理刑王元衡、知縣周瓊等俱降。
洪旭入城安輯。
初四日,賜姓抵漳,以劉國軒為護衛後鎮、魏标為火武營、樸世用為水武營、張世耀軍前任用,委戴捷鎮守。
長泰縣守将楊青來降,諸屬縣皆降。
賜姓遣諸将徇泉州諸屬縣,皆下之。
惟府城為副将韓尚亮堅守。
乙未,順治十二年、海上稱永曆九年。
正月初五日,攻破仙遊縣,焚殺甚慘。
明兵部尚書唐顯悅之子,乃賜姓之姻家、世子經之外父,死焉。
二月,設立六官,以潘庚锺為吏官、洪旭為戶官、鄭擎柱為禮官、張光啟為兵官、程璠為刑官、馮澄世為工官。
設協理各一員、左右都事各二員。
以常壽(原刊為爵)甯為察言官,掌六卿印。
鄧會、張一彬為正副審理。
設儲賢館,以前取考試諸生洪初辟、楊經、阮旻錫、陳昌言、陳鵬羽、楊芳、葉儒羽、呂鼎、陳繼明、林複明及薦舉薛聯桂、鄧愈等充之。
設育冑館,以死事諸将及侯伯子弟林維榮、柯平等充之。
改中左所為思明州,以薛聯桂知州事。
四月,以郝文興為左提督,萬禮為後提督,王秀奇改為右提督,林勝代為戎旗鎮,黃昌為援剿左鎮,黃梧為前沖衛。
築丙州新城。
五月,總督南征林察、周瑞、王秀奇、蘇茂等班師回,稱西甯王戰敗退梧州,應援不及。
賜姓大怒,降責有差。
委戶官洪旭任水師右軍,以吏官潘庚锺兼管戶官,加都事吳慎為協理佐之。
賜姓以撫局不就,分兵與定西侯張名振、忠靖伯陳輝等會師入長江,搗其腹心。
以水師右軍洪旭為總督,以原北鎮陳六禦為五軍戎政,總制六師,率兵北上。
京中遣庶子王統率八旗滿兵及漢軍約有三萬入閩,先撥前鋒滿騎到省。
賜姓盡抽福、興、泉之兵回漳;各屬縣城悉墜之。
以儲賢、育冑二館諸生監紀諸鎮,每月紀其功罪,彙冊上報。
設領兵中軍二員,臨陣督戰,以候缺将為之。
又設饷司一員,後監紀兼之。
六月,堕(原刊為墜)漳州城及各屬縣。
賜姓會諸鎮兵于漳之東門外蓮花浦合操,親自教演。
月終,乃撥各鎮出征。
七月,以中提督甘輝為正總督、右提督王秀奇為副總督,率二十鎮北上,與忠定伯林習山、縣制陳六禦相機而行。
以前提督黃廷為正總督、後提督萬禮為副總督,率二十餘鎮南下。
八月,前提督黃廷等入揭陽港,紮營桃花山。
清潮州守将劉伯祿率兵來援,大破走之,擒其中軍将,斬殺甚多。
二十四日,劉伯祿複集吳六奇及惠州兵列營鷹嘴埔。
左戎鎮林勝揮兵渡濠至,斬木栅,攻破其營,擒其副将。
諸鎮将乘勢追殺,遂進揭陽城。
忠勇侯林察自南澳率師來會,運大铳、築土山攻之;清守将、知縣棄城逃去。
并取普甯縣,進添各鄉寨米。
中提督甘輝等北上阻風,就溫、台二府取糧。
台州總鎮馬信欲降,忠振伯遣人招之。
風順,遂發舟山,未果。
九月,左提督祥符伯郝文興病故,賜姓親臨祭奠,厚恤其家。
清庶子王至福州,調集本省綠旗馬步一齊進發。
賜姓令思明州居民搬移過(原刊為邊)海,官兵眷口搬住金門、鎮海等處,空島以待。
庶子王至泉州,駐紮東嶽廟。
十月,賜姓調回左戎鎮林勝守思明州。
甘輝、洪旭等至舟山,由岑江口登岸。
州守以兵迎戰,敗走,遂進兵攻城。
陳總制遣監督李化龍入城招降,清鎮守副将巴臣功遂開城投順。
張名振等出自長江來會。
清定關守将張鴻德棄家來奔,授前鋒鎮。
十一月,賜姓差監督李長至舟山調兵北上。
師回,以總制陳六禦督定西侯張名振、英毅伯阮駿等鎮守舟山;委林勝鎮守海澄,王元士知縣事。
林其昌失入人罪,革職。
十二月,甘輝引巴臣功等入見,即授骁騎鎮,改名臣興。
洪旭入台州港馬信棄城帶兵馬揭眷來歸,賜姓即授中權鎮,挂「征□(虜)将軍」印。
丙申,順治十三年、海上稱永曆十年。
正月,清平南王尚可喜撥騎兵同潮鎮劉伯祿來複揭陽,離城西二十瑞安營。
左(原刊為右)先鋒蘇茂統五鎮守西門,隔港據橋;橋外即平埔。
時平藩兵即以數百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