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回 昔是藩王今為公主 拟将錢女改嫁張郎

關燈
贅楚府,然後再令颦卿出嫁,那時楚太妃或者可以無慮。

    但是此人難尋,未免煞費躊躇。

    ” 李太妃曰;“ 老身且自歇息去,總望衆賢侄設法,一則安慰楚太妃并錢小姐,二則你等大哥之病必痊,則老身感激不已。

    ” 言罷,進内室去了。

    這徐文俊思想兩面周到的善策,竟不可得。

    擡頭看見張珏,因一觸機生出一條妙計。

    礙着張珏在旁,不便啟口,隻得大家且自各回府第。

     徐文俟到了家中,在書房便與文炳、文亮說道:“适才大家議論迄無主見,小弟思得一計,如果可行,實在是兩面周到。

    但恐此人不願意,可就無法想了。

    ” 文亮問:“ 三弟既有妙計,可說來大家商量。

    ” 文俊曰:“大家總以錢小姐先行擇配,随後再安置楚太妃,其論雖是,小弟思想不行。

    楚太妃與錢小姐這姑媳雖然有名無實,但則二人相處既久,彼此必有難舍之意。

    縱然楚太妃勉強應允,錢小姐斷不肯出楚府之門,即使錢小姐也可勉強,楚雲見楚太妃膝下缺人侍奉,更不願于歸李姓。

    小弟思之再四,現放着張珏兄未受室,亦少親丁,莫若令張珏兄贅入楚府,拜楚太妃為繼母。

    依此辦法,則錢小姐終身得所,楚太妃膝下亦不久虛。

    然後再勸颦卿于歸李姓,那時颦卿亦無假辭了。

    這就是兩全其美之計。

    所慮者,恐張珏兄不允,那可無有善處之法了。

    ” 文炳、文亮聞言,同贊曰:“ 此計大妙,虧吾弟深思。

    ” 文俊又曰:“若張珏隻不允,這件事可包在小弟身上,我憑三寸不爛之舌,包令他心悅誠服,就我範圍。

    ” 文炳問:“ 三弟何以見得他必允?” 文亮曰:“大哥有所不知,張賢弟外雖脫略,其實常有獨旦之悲,小弟聞之已久。

    今以錢小姐相配,豈有不願之理?他亦曾向人言,将來受室,必須親之目睹方可相配。

    錢小姐在鎮江時,本系張賢弟救他出難,他是見過的。

    而況蕭子世亦言張賢弟必得一位佳人,不但天緣相配,還藉此報德。

    小弟細想非錢小姐而何?所以小弟包管張賢弟準應允,就是錢小姐處須費一番唇舌,方可說他轉念,但乏說說之人。

    ” 文俊曰;“這更不難,現有兩位嫂嫂與弟婦已有三人,再約洪氏嫂嫂一同前去,以四位人之口勸一個人,難道他有蘇秦、張儀之口,不能抵制他?” 文炳、文亮同曰:“依三弟之言,明日令四位姊妹同去便了。

    ” 一宿無話。

    次日徐氏兄弟三人到了東府,走進書房,見張珏斜坐金交椅,默默凝神,眼望青天,在那裡發怔,就猶如有甚心事一般。

    徐氏兄弟三人悄悄的走至他背後,文亮“嗤”的一聲笑問:“張賢弟你為何在此發怔?猶如有心事一樣。

    ”張珏忽聞人言,吃了一驚,即可立起身曰:“ 小弟眼望青天,悶 坐 無 聊,愁 思 大 哥 之 病,兄 長 們 怎 早 就 過來?”徐氏兄弟同曰:“因不放心大哥之病,過來探問,究竟病體如何。

    ” 張珏咂嘴曰:“不妙不妙!較之昨日尤覺糊塗,弟思此病因颦卿所得,怎想一善法使颦卿于歸過來,以救大哥這相思之痼疾?小弟想了一夜,若求其兩面周道,即顧楚太妃,又顧錢小姐,實在籌畫不出這妙計。

    兄長等身在詞林,一位是殿撰郎君,一位是探花及第,必然想出一條妙計,以慰大哥相思之苦方好。

    ” 文亮接言:“三弟昨日想出一條妙計,賢弟試猜之,此計可妙否?” 不知張珏可猜破否,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