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回 莫問女兒身難言隐痛 争看貴人臉共仰高風
關燈
小
中
大
也貼有歡慶藍專員的直條子小标語,上面也寫着下款卻是一個人的名字,張介夫敬書。
小西天飯店裡的客人見标語上寫着下款,都引為奇事,若說這是張介夫的私宅,這樣鋪張那也沒有什麼奇怪,無如這小西天是個大旅館,住下的旅客,很多,何以能讓他一個人滿牆滿屋貼标語,大家紛紛議論,這藍專員有了什麼大權,引得姓張的這樣恭維,而對于藍專員威儀怎樣,也就在各人心上,種下了一個疑問,不知怎樣,為了賬房先生一種揣測,說這位藍專員像包文正。
因之以訛傳訛,茶房們傳說出來,這位大員,面如鍋底,眼似銅鈴。
更有人說,他臉是藍的,所以叫藍專員。
要不然飯店裡用不着歡迎了。
這标語在小西天飯店裡外貼了一天,又有神話一襯托,總算收到了效果,許多人都要看看藍專員,也就有許多人要知道張介夫,他既用個人的資格來歡迎,想必是他有些地位,要不然,就犯不上做這種事了。
于是大家要認識藍專員之餘,卻也願意認識這位張介夫先生。
不過介夫本人,卻不知道全旅館的空氣,有這樣緊張,當晚預備了兩塊錢,靜等楊浣花小姐前去取用。
他想着楊浣花這種環境裡,多得一毛錢,有一毛錢的幫助,她一定會來的,殊不料直等到深夜一點鐘,還不見女人的影子。
他想着,白天她在程志前屋子裡勾勾搭搭,恐怕是姓程的出錢多,她到程志前屋子裡去了。
心裡有些不服,于是悄悄地走出屋子來,站在志前的屋子外,靜聽了許久,不想裡邊僅僅隻有志前的鼾呼聲,并不曾配着别的響動。
但是雖然沒有響動,心裡依然也寬解不下來,回得房去,半夜不曾安睡。
預備的兩塊現洋,原是放在小衣口袋裡的,自己睡不着,在床上未免翻來翻去。
于是小口袋兩塊錢,嗆啷一聲響,滾了出來。
這一下子,可把張介夫驚醒過來了。
她不來算不了一回什麼事,這倒很好,省下兩塊錢了。
這兩塊錢留到明天,請問幹什麼不好,于是心裡安然着,就睡過去了。
到了次日,一早就起來了,穿上了長衣馬褂,有時由裡跑到外,有時由外又跑到裡,好像掉了魂一樣,沒有了主張。
因為他老是這樣進進出出,身上又有一件馬褂,這惹得全飯店的人,都有些注意。
後來茶房說,這就是貼标語的張介夫。
大家這也就随着明白了,他這樣忙進忙出,乃是忙着籌備歡迎事宜。
可是隻除了看到他跑來跑去而外,卻也沒有布置什麼歡迎的儀式,倒不知道他用意安在。
這是旁觀者的意思。
其實介夫自己,關于這樣跑來跑去,也想不到是為了什麼。
在十二點鐘以後,可以說是盼望汽車到了沒有。
十二點鐘以前,明知汽車是不能到的,何必探望呢?好容易盼到了下午兩點多鐘,前面一陣亂,有兩輛汽車開到,介夫趕快到前面打聽,知道是省城到潼關去歡迎的人,押着專員的行李,先到了。
據說,藍專員同了兩個代表,在華清池溫泉洗澡去了,還有一兩個鐘頭,才能趕到呢。
這一下,倒很合了介夫的意思,立刻找着那押解行李的聽差,含笑道:&ldquo請問,你們藍專員帶了一位裘書記來了嗎?&rdquo 聽差說:&ldquo不錯,有一位裘書記,也在臨潼呢。
&rdquo 介夫道:&ldquo嗐!他先來了就好了。
&rdquo 他口裡說着,也就陪了聽差指點安頓行李。
聽差以為他是本地官署派來的招待員,自然,也就由他招待,并不攔阻。
旅客們有些好事的,當那搬行李的聽差經過身邊的時候,也就因話答話,問專員到西北來有什麼公事?聽差很随便地答應一聲查案。
有了這種話,大家由面如鍋底,人像包文正這一節上面猜着,這個人一定是笑比黃河清,鐵面無私值得一看,于是都在路口上眼巴巴的望着。
大家也都想着,像西安這地方,旱災兵災之後,元氣還沒有恢複,似乎沒有什麼大案子,要中央大員來查辦,不過中央大員畢竟是來了,也就不能說絕對無事,因之大家除了好奇心而外,實在也要瞻仰瞻仰貴人的顔色如何。
到了下午四點多鐘,飯店門口,有汽車喇叭聲響,這算是那藍專員已經到了,先到的那幾個歡迎人員,都跑到飯店門口去迎接,張介夫頭上汗如雨下,也随着到大門口去接。
這時,張先生歡迎的熱狂,也傳到了志前耳朵裡去。
他覺得這事有點異乎平常,雖然不屑于去趕這種熱鬧,也是情不自禁的,随了這議論紛纭的勢子,緩步走了出來,到了前面店門口時,也恰好那藍專員由汽車上下來。
這裡瞻仰專員的人,心裡多想着,那份包老爺的大黑臉,雖不至于出現,然料着也必是身體魁梧,文帶武相的一位大員,乃至幾位代表散開,将藍先生現了出來,卻是一位五十多歲的老者,尖削的臉兒,撐出兩個顴骨,帽子下的兩鬓,都斑白了。
身上穿了一件古銅色的綢夾袍子,高高的拱起了他的脊梁,走起路來,一步邁不了一尺,其緩也就可知。
倒是他身邊,站着一位太太,不過三十來歲,燙着頭發,穿着高跟鞋,旗袍瘦瘦的拖平了腳背,很是摩登。
大家看到了這種情形,都不免失望,殊不料大事鋪張的歡迎,不過歡迎着這麼一位先生來了。
可是張介夫卻與普通人的心理相反,他是更加着一層熱烈,遠遠看到專員汽車到了,便是紅光滿面,手上取下帽子,站在大門邊,垂手直立,見藍專員快到了門口,不敢怠慢,立刻搶步向前,正對了他,深深的三個鞠躬。
那專員忽然看到有人搶來行禮,也有些愕然,不過心裡猜着,總也是本地的歡迎代表,決不能夠跑出一個攔輿告狀的,因之在百忙中站定,也就連連點了兩個頭。
介夫見他站定,而且又點了兩個頭,不由得心花怒放,于是彎着腰,笑嘻嘻地由身上掏出一張名片,舉着送了過去。
藍專員接過去一看,是個陌生人的名字,又沒有官銜不知道是那一個機關的,隻得哦了一聲,點頭道:&ldquo回頭再詳談罷。
&rdquo 介夫說了兩個是,倒退了兩步。
藍專員陪着太太,向小西天裡面走,介夫也随着向裡面。
這一下子,仿佛身上的骨頭,立刻加重了好幾斤,舉起步子來走路,非常地沉着。
眼睛向兩邊看熱鬧的人,胸挺了起來,好像暗示着人,你看我也同着專員在一路走呢。
尤其是走進了小西天,看到一班相識的旅客,更是不住地由嘴角上露出笑容來。
那意思又是說,我歡迎藍專員不是偶然的吧?因為如此,别人也就果然相信他是藍專員的親戚了。
小西天飯店裡的客人見标語上寫着下款,都引為奇事,若說這是張介夫的私宅,這樣鋪張那也沒有什麼奇怪,無如這小西天是個大旅館,住下的旅客,很多,何以能讓他一個人滿牆滿屋貼标語,大家紛紛議論,這藍專員有了什麼大權,引得姓張的這樣恭維,而對于藍專員威儀怎樣,也就在各人心上,種下了一個疑問,不知怎樣,為了賬房先生一種揣測,說這位藍專員像包文正。
因之以訛傳訛,茶房們傳說出來,這位大員,面如鍋底,眼似銅鈴。
更有人說,他臉是藍的,所以叫藍專員。
要不然飯店裡用不着歡迎了。
這标語在小西天飯店裡外貼了一天,又有神話一襯托,總算收到了效果,許多人都要看看藍專員,也就有許多人要知道張介夫,他既用個人的資格來歡迎,想必是他有些地位,要不然,就犯不上做這種事了。
于是大家要認識藍專員之餘,卻也願意認識這位張介夫先生。
不過介夫本人,卻不知道全旅館的空氣,有這樣緊張,當晚預備了兩塊錢,靜等楊浣花小姐前去取用。
他想着楊浣花這種環境裡,多得一毛錢,有一毛錢的幫助,她一定會來的,殊不料直等到深夜一點鐘,還不見女人的影子。
他想着,白天她在程志前屋子裡勾勾搭搭,恐怕是姓程的出錢多,她到程志前屋子裡去了。
心裡有些不服,于是悄悄地走出屋子來,站在志前的屋子外,靜聽了許久,不想裡邊僅僅隻有志前的鼾呼聲,并不曾配着别的響動。
但是雖然沒有響動,心裡依然也寬解不下來,回得房去,半夜不曾安睡。
預備的兩塊現洋,原是放在小衣口袋裡的,自己睡不着,在床上未免翻來翻去。
于是小口袋兩塊錢,嗆啷一聲響,滾了出來。
這一下子,可把張介夫驚醒過來了。
她不來算不了一回什麼事,這倒很好,省下兩塊錢了。
這兩塊錢留到明天,請問幹什麼不好,于是心裡安然着,就睡過去了。
到了次日,一早就起來了,穿上了長衣馬褂,有時由裡跑到外,有時由外又跑到裡,好像掉了魂一樣,沒有了主張。
因為他老是這樣進進出出,身上又有一件馬褂,這惹得全飯店的人,都有些注意。
後來茶房說,這就是貼标語的張介夫。
大家這也就随着明白了,他這樣忙進忙出,乃是忙着籌備歡迎事宜。
可是隻除了看到他跑來跑去而外,卻也沒有布置什麼歡迎的儀式,倒不知道他用意安在。
這是旁觀者的意思。
其實介夫自己,關于這樣跑來跑去,也想不到是為了什麼。
在十二點鐘以後,可以說是盼望汽車到了沒有。
十二點鐘以前,明知汽車是不能到的,何必探望呢?好容易盼到了下午兩點多鐘,前面一陣亂,有兩輛汽車開到,介夫趕快到前面打聽,知道是省城到潼關去歡迎的人,押着專員的行李,先到了。
據說,藍專員同了兩個代表,在華清池溫泉洗澡去了,還有一兩個鐘頭,才能趕到呢。
這一下,倒很合了介夫的意思,立刻找着那押解行李的聽差,含笑道:&ldquo請問,你們藍專員帶了一位裘書記來了嗎?&rdquo 聽差說:&ldquo不錯,有一位裘書記,也在臨潼呢。
&rdquo 介夫道:&ldquo嗐!他先來了就好了。
&rdquo 他口裡說着,也就陪了聽差指點安頓行李。
聽差以為他是本地官署派來的招待員,自然,也就由他招待,并不攔阻。
旅客們有些好事的,當那搬行李的聽差經過身邊的時候,也就因話答話,問專員到西北來有什麼公事?聽差很随便地答應一聲查案。
有了這種話,大家由面如鍋底,人像包文正這一節上面猜着,這個人一定是笑比黃河清,鐵面無私值得一看,于是都在路口上眼巴巴的望着。
大家也都想着,像西安這地方,旱災兵災之後,元氣還沒有恢複,似乎沒有什麼大案子,要中央大員來查辦,不過中央大員畢竟是來了,也就不能說絕對無事,因之大家除了好奇心而外,實在也要瞻仰瞻仰貴人的顔色如何。
到了下午四點多鐘,飯店門口,有汽車喇叭聲響,這算是那藍專員已經到了,先到的那幾個歡迎人員,都跑到飯店門口去迎接,張介夫頭上汗如雨下,也随着到大門口去接。
這時,張先生歡迎的熱狂,也傳到了志前耳朵裡去。
他覺得這事有點異乎平常,雖然不屑于去趕這種熱鬧,也是情不自禁的,随了這議論紛纭的勢子,緩步走了出來,到了前面店門口時,也恰好那藍專員由汽車上下來。
這裡瞻仰專員的人,心裡多想着,那份包老爺的大黑臉,雖不至于出現,然料着也必是身體魁梧,文帶武相的一位大員,乃至幾位代表散開,将藍先生現了出來,卻是一位五十多歲的老者,尖削的臉兒,撐出兩個顴骨,帽子下的兩鬓,都斑白了。
身上穿了一件古銅色的綢夾袍子,高高的拱起了他的脊梁,走起路來,一步邁不了一尺,其緩也就可知。
倒是他身邊,站着一位太太,不過三十來歲,燙着頭發,穿着高跟鞋,旗袍瘦瘦的拖平了腳背,很是摩登。
大家看到了這種情形,都不免失望,殊不料大事鋪張的歡迎,不過歡迎着這麼一位先生來了。
可是張介夫卻與普通人的心理相反,他是更加着一層熱烈,遠遠看到專員汽車到了,便是紅光滿面,手上取下帽子,站在大門邊,垂手直立,見藍專員快到了門口,不敢怠慢,立刻搶步向前,正對了他,深深的三個鞠躬。
那專員忽然看到有人搶來行禮,也有些愕然,不過心裡猜着,總也是本地的歡迎代表,決不能夠跑出一個攔輿告狀的,因之在百忙中站定,也就連連點了兩個頭。
介夫見他站定,而且又點了兩個頭,不由得心花怒放,于是彎着腰,笑嘻嘻地由身上掏出一張名片,舉着送了過去。
藍專員接過去一看,是個陌生人的名字,又沒有官銜不知道是那一個機關的,隻得哦了一聲,點頭道:&ldquo回頭再詳談罷。
&rdquo 介夫說了兩個是,倒退了兩步。
藍專員陪着太太,向小西天裡面走,介夫也随着向裡面。
這一下子,仿佛身上的骨頭,立刻加重了好幾斤,舉起步子來走路,非常地沉着。
眼睛向兩邊看熱鬧的人,胸挺了起來,好像暗示着人,你看我也同着專員在一路走呢。
尤其是走進了小西天,看到一班相識的旅客,更是不住地由嘴角上露出笑容來。
那意思又是說,我歡迎藍專員不是偶然的吧?因為如此,别人也就果然相信他是藍專員的親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