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回 鬼載一車關中來遠客 家徒四壁渡口吊秦人
關燈
小
中
大
張介夫兩手枕了木頭箱子,也兀自出神。
卻聽到網籃裡嗄咤踴聲響,不知道是什麼玻璃磁器之類的東西打破了,接着便有一陣酒味向鼻子裡送來。
他生平所好的就是一口酒,有個綽号,就叫酒鬼張三。
在這風吹,土灑,日曬的車子上,正不知如何是好。
有了這種酒香,聊可以減少胸中的苦悶,所以把一顆頭假裝了打瞌睡,隻管向網籃邊上就了去。
他不聞尚可,一聞之後,他立刻辨白出來,這是三星白蘭地。
慢說到了西北,這種酒不容易得着,就是在江浙的時候,也不能毫無緣故的開一瓶白蘭地喝。
所以在他這種情形之下,竟是越聞越有味,舍不得再離開這網籃了。
車子正走着,忽然停住了。
張介夫猛然驚悟,擡頭看時,車子剛走過了一座平橋。
這橋平平地橫在一條黃沙河上,約莫有四五十丈長。
橋是不窄,寬到一丈二三,在橋的兩邊,就用長石條卧倒,當了欄杆。
橋面離着水面,至高不過是三尺。
河面雖寬,水流卻小,僅僅是在黃沙灘上,屈曲兩道丈來闊的水道。
這種橋和這種河,都是在東方所不容易看到的。
橋的兩頭,都有一座牌坊,現在這汽車,就停在橋西的牌坊下。
牌坊正中有兩個大字:灞橋。
呵!這是灞橋。
張介夫究竟是在外面混差事的人,肚子裡有些鼓兒詞,他看到這兩個字,就失聲叫了出來。
李士廉道:&ldquo這是個名勝地方嗎?也呒啥好看?&rdquo 張介夫将頭搖擺了兩下道:&ldquo這是很有名的地方。
古來在長安建都的時候送大官出京,大概都送到這裡。
&rdquo 他們說着話,那兩個德國人可下了車,有一個手上拿了一卷皮尺,在橋上由西向東走,量這個橋的長度。
另一個人,卻捧了照相機,上下照了幾張相。
張介夫道:&ldquo他們真有這閑工夫。
&rdquo 趙國富道:&ldquo人家是研究中國的橋工。
德國人的工業最好,連走一步路,都要研究。
要不然,他們打敗了的國家,怎麼還能夠強得起來。
&rdquo 李士廉聽了,真覺得讨厭:他又恭維洋鬼子。
不過自己坐了他們的便宜車子,可不好意思駁他。
就掉轉臉來向張介夫道:&ldquo這個地方,自然是到西安去的咽喉路徑。
東邊來的貨物,隻要是用車子裝的,我想無論如何也離不開這個地方。
若是在這橋頭上,設個征收落地稅的局子,一定是很好的收入。
&rdquo 張介夫笑道:&ldquo那末,你到省城裡以後,向主席上個條陳罷。
&rdquo 李士廉卻也不知道他是真話呢,或者是俏皮話。
隻得報之一笑。
于是大家都感到無話,倒靜默了幾分鐘。
那兩個德國人,量了一會子橋工,就也回來了。
他們且不回坐位,在手提籃裡,取出兩個玻璃杯子,兩瓶啤酒。
他們也帶有開酒瓶的夾子,噗的一聲拔了塞子。
兩人靠了車門站定,各捧了一隻玻璃杯,各翻轉瓶口,嗆啷啷向杯子裡倒着酒響,隻見白沫上湧,酒氣順風吹了過來。
張介夫真不忍看,掉過臉去,向灞橋河裡看着。
心想,今天到了西安,什麼先不忙辦,且買兩瓶啤酒喝了再說。
心裡想着,便咽下兩口吐沫。
好容易兩個德國人過了啤酒瘾,這車子才繼續前進。
遠遠望見大平原上,有一道離地而起的黑圈影子,那就是長安城了。
再繼續地前進,在半空裡現出兩個亭亭黑影來,這便是城牆上的箭樓。
李士廉道:&ldquo據這個樣子看來,大概長安城還不算壞。
&rdquo 張介夫道:&ldquo且不問他壞不壞,連電燈也沒有的地方,恐怕也好不到哪裡去。
&rdquo 李士廉道:&ldquo我到了潼關,我就後悔不該來。
但是既然來了,馬上就回去,人家不會說我們怕吃苦,倒會說我們找不着事。
&rdquo 張介夫道:&ldquo其實我們并不怎樣年老,隻要找得着好一點的事呢,弄一二年就走,吃點苦,也算不了什麼。
&rdquo 李士廉沒有什麼話說,卻歎了一口氣。
在他兩人異常委屈的情形之下,車子便開到了西安城下。
照規矩城門口有一番檢查,然後放行,張李二人,都是初次到西安的,進門之後,立刻就注意起來。
這裡所最容易感到和東方不同的,便是一切都是淡黃色。
人家的牆,都是黃土築的,絕對不塗一點顔色。
街道上的土,并不象東方那樣漆黑,也帶點灰黃。
便是人家屋頂上的瓦,似乎也有些黃,那大概是浮塵吹在上面,掩蓋着一層黃色了。
汽車在這樣的大街上,轉了兩個彎,奔上一條大街。
這街道雖也有七八丈寬,但完全是土路。
有幾處帶木闆樓的店面,也七歪八倒。
大部分店家,還是四五十年前,東方鄉鎮上的老樣子,有的在門口支着一方木攤,有的在屋檐下挂幾串紙穗子,有的在門口挂幾方藍布牌子,中間貼了紅字條。
他二人正在賞玩着,汽車已是停住。
擡頭看時,路旁一堵土庫高牆,門下有個一字門框,在門上橫了一方匾額,大書三個字:小西天。
看那門裡面,左邊一個櫃台,右邊木壁上,挂了一方大水牌,是旅客題名之處,看這情形,頗有些象揚子江内地的小客棧。
因問王老五道:&ldquo這就是西安城裡最好的旅館嗎?&rdquo 王老五道:&ldquo你要找比這便宜些的旅館,那也很多,你叫輛洋車把你拉去好了。
&rdquo 張介夫道:&ldquo比這還要小的旅館,那我們怎樣住?好,也就住在小西天罷。
&rdquo 他這樣的說着,跳下車來,早有兩個茶房上前,替他搬運行李。
張李二人跟了進去看時,乃是一所兩進的四合樓房,這樓下面,還有幾間磚房,樓上卻完全是木柱與木壁,樓上有人走路時,樓闆樓壁,一齊都震動得咚咚作響。
依着茶房的意思,就要把他的行李搬到樓下兩間房裡去。
李士廉連連搖着手道:&ldquo這個吃不消。
&rdquo 茶房道:&ldquo那末,就搬到後院平房裡去罷,不過價錢要費一點。
&rdquo 張介夫道:&ldquo五塊錢一天嗎?&rdquo 茶房笑道:&ldquo那要許多,一塊幾毛錢就是了。
&rdquo 張介夫道:&ldquo一塊幾毛錢,這有什麼了不得?&rdquo 茶房聽說,又看看他們這情形,分明是政界人物,也許是真的不在乎,于是就搬着行李,引他們到後面院子裡去。
這院子裡,有一列磚牆蓋的平房,前後開了兩個長方形的玻璃窗戶,又有一扇半截玻璃門,這勉強也算是洋式房子了。
李士廉先伸頭看了看木壁挂的旅館規則,本房間卻是一元二角。
他立刻在心裡計劃着,我在這裡,至少也要住一個月,長期地住,不打個七折,也可以打個八折,一七得七,二七一角四,共起來不過是九角四分錢。
看看屋子裡,有一張黑木桌子,兩把椅子,兩個方凳,還有一張七成舊的鐵床。
比較的說,總還可以安身,于是就叫茶房安頓了行李,和張介夫比屋而居。
茶房因他已經住下了,第一件事,便是送上一根藍布撣子來。
李士廉始而還不知道作何用的,還是看到張介夫站在院子裡,用了這個撣子,周身撣着塵土,這才明白過來。
果然的,在西北這地方,進門來第一件事,就是要撣灰。
他拿着撣柄,周身上下,亂撲了一陣,撲得身上煙霧騰騰,白光裡一片灰塵。
這時那房子廊檐下面,有個穿西服的人,隻向他們看。
見茶房端了臉水向這邊房間裡送,他便笑道:&ldquo你們生意真好,這後面一排房子,今天又住滿了。
&rdquo 李士廉聽他說話,也是南方人口音,分明也是個作客的。
他這次來,覺得身到異地,以&ldquo逢到菩薩就拜&rdquo的主義,最為适用。
作官的人,隻要多認得朋友,總有辦法。
于是他趁了這個機會,也就插言道:&ldquo西安這個地方,旅館生意,倒是這樣好。
&rdquo 說着,向那人笑着點了個頭。
那人自也不便坦然受之,随着也就點頭還禮。
李士廉這就跟着向前逼進一步,哈着腰笑道:&ldquo這位先生也是南邊口音,貴姓是?&rdquo 那人見他如此客氣,卻也不便過于拒絕,便笑着說是江蘇人,叫程志前,是到這裡來考察教育的,自己是個中學校的教員。
李士廉聽他說是個來考察教育的,這種人和他聯絡
卻聽到網籃裡嗄咤踴聲響,不知道是什麼玻璃磁器之類的東西打破了,接着便有一陣酒味向鼻子裡送來。
他生平所好的就是一口酒,有個綽号,就叫酒鬼張三。
在這風吹,土灑,日曬的車子上,正不知如何是好。
有了這種酒香,聊可以減少胸中的苦悶,所以把一顆頭假裝了打瞌睡,隻管向網籃邊上就了去。
他不聞尚可,一聞之後,他立刻辨白出來,這是三星白蘭地。
慢說到了西北,這種酒不容易得着,就是在江浙的時候,也不能毫無緣故的開一瓶白蘭地喝。
所以在他這種情形之下,竟是越聞越有味,舍不得再離開這網籃了。
車子正走着,忽然停住了。
張介夫猛然驚悟,擡頭看時,車子剛走過了一座平橋。
這橋平平地橫在一條黃沙河上,約莫有四五十丈長。
橋是不窄,寬到一丈二三,在橋的兩邊,就用長石條卧倒,當了欄杆。
橋面離着水面,至高不過是三尺。
河面雖寬,水流卻小,僅僅是在黃沙灘上,屈曲兩道丈來闊的水道。
這種橋和這種河,都是在東方所不容易看到的。
橋的兩頭,都有一座牌坊,現在這汽車,就停在橋西的牌坊下。
牌坊正中有兩個大字:灞橋。
呵!這是灞橋。
張介夫究竟是在外面混差事的人,肚子裡有些鼓兒詞,他看到這兩個字,就失聲叫了出來。
李士廉道:&ldquo這是個名勝地方嗎?也呒啥好看?&rdquo 張介夫将頭搖擺了兩下道:&ldquo這是很有名的地方。
古來在長安建都的時候送大官出京,大概都送到這裡。
&rdquo 他們說着話,那兩個德國人可下了車,有一個手上拿了一卷皮尺,在橋上由西向東走,量這個橋的長度。
另一個人,卻捧了照相機,上下照了幾張相。
張介夫道:&ldquo他們真有這閑工夫。
&rdquo 趙國富道:&ldquo人家是研究中國的橋工。
德國人的工業最好,連走一步路,都要研究。
要不然,他們打敗了的國家,怎麼還能夠強得起來。
&rdquo 李士廉聽了,真覺得讨厭:他又恭維洋鬼子。
不過自己坐了他們的便宜車子,可不好意思駁他。
就掉轉臉來向張介夫道:&ldquo這個地方,自然是到西安去的咽喉路徑。
東邊來的貨物,隻要是用車子裝的,我想無論如何也離不開這個地方。
若是在這橋頭上,設個征收落地稅的局子,一定是很好的收入。
&rdquo 張介夫笑道:&ldquo那末,你到省城裡以後,向主席上個條陳罷。
&rdquo 李士廉卻也不知道他是真話呢,或者是俏皮話。
隻得報之一笑。
于是大家都感到無話,倒靜默了幾分鐘。
那兩個德國人,量了一會子橋工,就也回來了。
他們且不回坐位,在手提籃裡,取出兩個玻璃杯子,兩瓶啤酒。
他們也帶有開酒瓶的夾子,噗的一聲拔了塞子。
兩人靠了車門站定,各捧了一隻玻璃杯,各翻轉瓶口,嗆啷啷向杯子裡倒着酒響,隻見白沫上湧,酒氣順風吹了過來。
張介夫真不忍看,掉過臉去,向灞橋河裡看着。
心想,今天到了西安,什麼先不忙辦,且買兩瓶啤酒喝了再說。
心裡想着,便咽下兩口吐沫。
好容易兩個德國人過了啤酒瘾,這車子才繼續前進。
遠遠望見大平原上,有一道離地而起的黑圈影子,那就是長安城了。
再繼續地前進,在半空裡現出兩個亭亭黑影來,這便是城牆上的箭樓。
李士廉道:&ldquo據這個樣子看來,大概長安城還不算壞。
&rdquo 張介夫道:&ldquo且不問他壞不壞,連電燈也沒有的地方,恐怕也好不到哪裡去。
&rdquo 李士廉道:&ldquo我到了潼關,我就後悔不該來。
但是既然來了,馬上就回去,人家不會說我們怕吃苦,倒會說我們找不着事。
&rdquo 張介夫道:&ldquo其實我們并不怎樣年老,隻要找得着好一點的事呢,弄一二年就走,吃點苦,也算不了什麼。
&rdquo 李士廉沒有什麼話說,卻歎了一口氣。
在他兩人異常委屈的情形之下,車子便開到了西安城下。
照規矩城門口有一番檢查,然後放行,張李二人,都是初次到西安的,進門之後,立刻就注意起來。
這裡所最容易感到和東方不同的,便是一切都是淡黃色。
人家的牆,都是黃土築的,絕對不塗一點顔色。
街道上的土,并不象東方那樣漆黑,也帶點灰黃。
便是人家屋頂上的瓦,似乎也有些黃,那大概是浮塵吹在上面,掩蓋着一層黃色了。
汽車在這樣的大街上,轉了兩個彎,奔上一條大街。
這街道雖也有七八丈寬,但完全是土路。
有幾處帶木闆樓的店面,也七歪八倒。
大部分店家,還是四五十年前,東方鄉鎮上的老樣子,有的在門口支着一方木攤,有的在屋檐下挂幾串紙穗子,有的在門口挂幾方藍布牌子,中間貼了紅字條。
他二人正在賞玩着,汽車已是停住。
擡頭看時,路旁一堵土庫高牆,門下有個一字門框,在門上橫了一方匾額,大書三個字:小西天。
看那門裡面,左邊一個櫃台,右邊木壁上,挂了一方大水牌,是旅客題名之處,看這情形,頗有些象揚子江内地的小客棧。
因問王老五道:&ldquo這就是西安城裡最好的旅館嗎?&rdquo 王老五道:&ldquo你要找比這便宜些的旅館,那也很多,你叫輛洋車把你拉去好了。
&rdquo 張介夫道:&ldquo比這還要小的旅館,那我們怎樣住?好,也就住在小西天罷。
&rdquo 他這樣的說着,跳下車來,早有兩個茶房上前,替他搬運行李。
張李二人跟了進去看時,乃是一所兩進的四合樓房,這樓下面,還有幾間磚房,樓上卻完全是木柱與木壁,樓上有人走路時,樓闆樓壁,一齊都震動得咚咚作響。
依着茶房的意思,就要把他的行李搬到樓下兩間房裡去。
李士廉連連搖着手道:&ldquo這個吃不消。
&rdquo 茶房道:&ldquo那末,就搬到後院平房裡去罷,不過價錢要費一點。
&rdquo 張介夫道:&ldquo五塊錢一天嗎?&rdquo 茶房笑道:&ldquo那要許多,一塊幾毛錢就是了。
&rdquo 張介夫道:&ldquo一塊幾毛錢,這有什麼了不得?&rdquo 茶房聽說,又看看他們這情形,分明是政界人物,也許是真的不在乎,于是就搬着行李,引他們到後面院子裡去。
這院子裡,有一列磚牆蓋的平房,前後開了兩個長方形的玻璃窗戶,又有一扇半截玻璃門,這勉強也算是洋式房子了。
李士廉先伸頭看了看木壁挂的旅館規則,本房間卻是一元二角。
他立刻在心裡計劃着,我在這裡,至少也要住一個月,長期地住,不打個七折,也可以打個八折,一七得七,二七一角四,共起來不過是九角四分錢。
看看屋子裡,有一張黑木桌子,兩把椅子,兩個方凳,還有一張七成舊的鐵床。
比較的說,總還可以安身,于是就叫茶房安頓了行李,和張介夫比屋而居。
茶房因他已經住下了,第一件事,便是送上一根藍布撣子來。
李士廉始而還不知道作何用的,還是看到張介夫站在院子裡,用了這個撣子,周身撣着塵土,這才明白過來。
果然的,在西北這地方,進門來第一件事,就是要撣灰。
他拿着撣柄,周身上下,亂撲了一陣,撲得身上煙霧騰騰,白光裡一片灰塵。
這時那房子廊檐下面,有個穿西服的人,隻向他們看。
見茶房端了臉水向這邊房間裡送,他便笑道:&ldquo你們生意真好,這後面一排房子,今天又住滿了。
&rdquo 李士廉聽他說話,也是南方人口音,分明也是個作客的。
他這次來,覺得身到異地,以&ldquo逢到菩薩就拜&rdquo的主義,最為适用。
作官的人,隻要多認得朋友,總有辦法。
于是他趁了這個機會,也就插言道:&ldquo西安這個地方,旅館生意,倒是這樣好。
&rdquo 說着,向那人笑着點了個頭。
那人自也不便坦然受之,随着也就點頭還禮。
李士廉這就跟着向前逼進一步,哈着腰笑道:&ldquo這位先生也是南邊口音,貴姓是?&rdquo 那人見他如此客氣,卻也不便過于拒絕,便笑着說是江蘇人,叫程志前,是到這裡來考察教育的,自己是個中學校的教員。
李士廉聽他說是個來考察教育的,這種人和他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