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回 慚愧沒衣裳垂帏避客 辛勤省膏火拂曉抄書
關燈
小
中
大
uo
志前道:&ldquo整個兒教育,說起來,那話就太長了,還是說幾個有趣味的問題罷。
我向西去,是一直到了青海甯夏的,那種地方,當然說不到教育,就是這西去不遠二三百裡,我到了一個縣城。
這縣是很荒涼的,站在高處,人家的屋脊,可以一望之下,口裡報出數目來。
但是究竟是個縣城,不能不有一所學校。
在一所古廟大門外,去了廟額,也像東方一樣,藍底子白字,懸了一塊校牌,寫着縣立第一小學,當時我進去參觀,在廟門口碰到一位三十附近的人,穿了藍布襖褲,身上不少的墨水點。
頭上光頭,沒有辮子和半邊頸的長頭發,在這裡,就是個讀書的人。
我就對他說,我是來參觀的,閣下是不是這裡的教職員?可是他的答複,卻出乎我意料之外,他卻是這裡的學生,我也知道西北的學生,是不可以論年齡的,但是年齡要相差到這個樣子遠,那是我未到此以前,所不相信的。
他聽說我是來參觀的,又看看我身上穿的,腳上穿的,他疑心我是省委考查成績來了,趕快進去報告,把校長和教員請了出來。
在理,小學生都是偌大年紀,教員應該是一個老頭子才對的。
可是走出來了,又是意外,那校長不過二十多歲,教員也相差無幾。
我向他們說了來意,校長很謙遜,說是值不得一看,我又說,正是要把内地辦教育困苦的情況,介紹到外面去,好得着國人一種幫助,他見我的态度,果然是很誠懇,才引了我進去。
那一切組織的簡陋情形,就全不必去說了,及至坐下來一談,才知道全校裡裡外外,就是這位校長和教員兩個人。
另有一個工友,連門房同廚房,都包辦了。
因為這是一所古廟,教室倒有三個。
然而一批二十上下年紀的小學生,他們并不在課堂上上課,各人捧了一本線裝書,有的在院子裡徘徊,有的在屋檐下土階上高聲朗誦。
或者念&lsquo山不在高,有仙則名&rsquo。
或者念孟子見梁惠王,&lsquo王曰叟&rsquo。
還有兩個八九歲的孩子,帶走帶跳,大聲念着&lsquo駱駝、大車、書包、馬、牛&rsquo。
原來在念幼稚園裡用的看圖識字。
這便算是改良私塾,也有些不對,決不能滿院子跑着念書呀!這課堂又要它何用?&rdquo 周有容笑道:&ldquo我在陝西作了快一年的縣長,倒不知道内地教育是這種情形。
秩序是這個樣子壞,他那校長向你怎樣的表示呢?&rdquo 志前道:&ldquo我想着,他們也許是習慣成自然,不怎麼以為奇怪了。
當時,我微微地向那校長,吐露了這一點意思。
據他說,桌椅非常地缺乏,學生除了在課堂讀書而外,沒有相當的地方。
若是終日讓他們坐在教室裡,那讀書的方法,又未免太舊了。
不得已,隻好讓他們在院子裡念。
他這樣說了,我倒有些疑惑,難道真的連桌椅都發生問題,若果然如此,這西北的教育,也就難言之矣。
因此我請了校長,陪着我在全校參觀了一下。
其實,這裡隻有兩個教室上課,另一個還是空的,隻有一個土磚砌的講台而已。
那兩個教室,一個是高年級學生上課的,裡面的長條桌子,桌面是木闆的,桌子腿就改用土磚砌上的了。
一個是低年級學生上課的,桌椅雖十分破舊,卻也和普通小學裡用的桌椅差不多。
隻是這個課堂,根本就可以不要。
據他說,這校低級班的學生,統共隻有五個人,一個是教員的兒子,兩個是校長的兒子和侄子,僅僅另外兩個十來歲的學生,是招考來的。
然而還是他們的哥哥在高年級班讀書,要不然,連這兩個學生都不能夠有。
&rdquo 周有容道:&ldquo一縣之大,難道找來三十名念書的孩子找不到?&rdquo 志前笑道:&ldquo周縣長,你這一縣之大的大字,安置得好。
正因為是大,而人口太少,一個村落,不過幾戶人家,要相隔十幾裡,試問不上十歲的孩子,怎樣好來念書?這是一樁環境使然的事,真叫人沒有辦法。
有了這層緣故,我們可以知道,學生都把年齡耽誤到很大,那不是随便可以糾正過來的。
&rdquo 周有容道:&ldquo課堂都是這樣的簡單,當然在課堂以外的設備,那完全會談不到的了。
&rdquo 志前搖搖頭道:&ldquo說到這一層,真可以替西北人掉淚。
他們是所有讀書的工具,一言以蔽之,缺乏!還能談到什麼設備。
在我和校長談話以後一小時,那教員上課堂教算術去了。
他教的是算式裡面諸等,我看他解釋一噸合多少斤,更合多少兩這一層,就費了很大的勁,在黑闆上抄着。
學生呢,比他更忙,原來沒有書,大家都是用本子去抄的。
可是學生既要聽講,又要抄書,萬萬來不及,因之他們隻好等講過一段之後才開始去抄。
在學生抄書的時候,先生就停止不講。
最後一段,先生講完了,便下了課,學生因天色已晚,也來不及抄,就把課堂關上,為着是保留那黑闆上的粉筆字,明天再抄,免得蹭擦掉了。
當時我也告辭走開,約了明天再談。
但是我的好奇心重,第二日起個絕早,特意趕到他們上第一堂課的時候去看看,以便證實他們是否按時上課。
好在他那裡也沒有門房,隻要大門是開的,我就可以坦然地走了進去。
西北人是最能早起的,所以我雖是起了絕早去的,他們也是打開了大門的。
我這一進去,又讓我看到一件奇怪的事,就是這學生們,有三四個人,伏在土階上,将
我向西去,是一直到了青海甯夏的,那種地方,當然說不到教育,就是這西去不遠二三百裡,我到了一個縣城。
這縣是很荒涼的,站在高處,人家的屋脊,可以一望之下,口裡報出數目來。
但是究竟是個縣城,不能不有一所學校。
在一所古廟大門外,去了廟額,也像東方一樣,藍底子白字,懸了一塊校牌,寫着縣立第一小學,當時我進去參觀,在廟門口碰到一位三十附近的人,穿了藍布襖褲,身上不少的墨水點。
頭上光頭,沒有辮子和半邊頸的長頭發,在這裡,就是個讀書的人。
我就對他說,我是來參觀的,閣下是不是這裡的教職員?可是他的答複,卻出乎我意料之外,他卻是這裡的學生,我也知道西北的學生,是不可以論年齡的,但是年齡要相差到這個樣子遠,那是我未到此以前,所不相信的。
他聽說我是來參觀的,又看看我身上穿的,腳上穿的,他疑心我是省委考查成績來了,趕快進去報告,把校長和教員請了出來。
在理,小學生都是偌大年紀,教員應該是一個老頭子才對的。
可是走出來了,又是意外,那校長不過二十多歲,教員也相差無幾。
我向他們說了來意,校長很謙遜,說是值不得一看,我又說,正是要把内地辦教育困苦的情況,介紹到外面去,好得着國人一種幫助,他見我的态度,果然是很誠懇,才引了我進去。
那一切組織的簡陋情形,就全不必去說了,及至坐下來一談,才知道全校裡裡外外,就是這位校長和教員兩個人。
另有一個工友,連門房同廚房,都包辦了。
因為這是一所古廟,教室倒有三個。
然而一批二十上下年紀的小學生,他們并不在課堂上上課,各人捧了一本線裝書,有的在院子裡徘徊,有的在屋檐下土階上高聲朗誦。
或者念&lsquo山不在高,有仙則名&rsquo。
或者念孟子見梁惠王,&lsquo王曰叟&rsquo。
還有兩個八九歲的孩子,帶走帶跳,大聲念着&lsquo駱駝、大車、書包、馬、牛&rsquo。
原來在念幼稚園裡用的看圖識字。
這便算是改良私塾,也有些不對,決不能滿院子跑着念書呀!這課堂又要它何用?&rdquo 周有容笑道:&ldquo我在陝西作了快一年的縣長,倒不知道内地教育是這種情形。
秩序是這個樣子壞,他那校長向你怎樣的表示呢?&rdquo 志前道:&ldquo我想着,他們也許是習慣成自然,不怎麼以為奇怪了。
當時,我微微地向那校長,吐露了這一點意思。
據他說,桌椅非常地缺乏,學生除了在課堂讀書而外,沒有相當的地方。
若是終日讓他們坐在教室裡,那讀書的方法,又未免太舊了。
不得已,隻好讓他們在院子裡念。
他這樣說了,我倒有些疑惑,難道真的連桌椅都發生問題,若果然如此,這西北的教育,也就難言之矣。
因此我請了校長,陪着我在全校參觀了一下。
其實,這裡隻有兩個教室上課,另一個還是空的,隻有一個土磚砌的講台而已。
那兩個教室,一個是高年級學生上課的,裡面的長條桌子,桌面是木闆的,桌子腿就改用土磚砌上的了。
一個是低年級學生上課的,桌椅雖十分破舊,卻也和普通小學裡用的桌椅差不多。
隻是這個課堂,根本就可以不要。
據他說,這校低級班的學生,統共隻有五個人,一個是教員的兒子,兩個是校長的兒子和侄子,僅僅另外兩個十來歲的學生,是招考來的。
然而還是他們的哥哥在高年級班讀書,要不然,連這兩個學生都不能夠有。
&rdquo 周有容道:&ldquo一縣之大,難道找來三十名念書的孩子找不到?&rdquo 志前笑道:&ldquo周縣長,你這一縣之大的大字,安置得好。
正因為是大,而人口太少,一個村落,不過幾戶人家,要相隔十幾裡,試問不上十歲的孩子,怎樣好來念書?這是一樁環境使然的事,真叫人沒有辦法。
有了這層緣故,我們可以知道,學生都把年齡耽誤到很大,那不是随便可以糾正過來的。
&rdquo 周有容道:&ldquo課堂都是這樣的簡單,當然在課堂以外的設備,那完全會談不到的了。
&rdquo 志前搖搖頭道:&ldquo說到這一層,真可以替西北人掉淚。
他們是所有讀書的工具,一言以蔽之,缺乏!還能談到什麼設備。
在我和校長談話以後一小時,那教員上課堂教算術去了。
他教的是算式裡面諸等,我看他解釋一噸合多少斤,更合多少兩這一層,就費了很大的勁,在黑闆上抄着。
學生呢,比他更忙,原來沒有書,大家都是用本子去抄的。
可是學生既要聽講,又要抄書,萬萬來不及,因之他們隻好等講過一段之後才開始去抄。
在學生抄書的時候,先生就停止不講。
最後一段,先生講完了,便下了課,學生因天色已晚,也來不及抄,就把課堂關上,為着是保留那黑闆上的粉筆字,明天再抄,免得蹭擦掉了。
當時我也告辭走開,約了明天再談。
但是我的好奇心重,第二日起個絕早,特意趕到他們上第一堂課的時候去看看,以便證實他們是否按時上課。
好在他那裡也沒有門房,隻要大門是開的,我就可以坦然地走了進去。
西北人是最能早起的,所以我雖是起了絕早去的,他們也是打開了大門的。
我這一進去,又讓我看到一件奇怪的事,就是這學生們,有三四個人,伏在土階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