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結論

關燈
解脫構成生活的許多行為, 一種行為之力也許不足, 也許超過! 既有小事件,又有大事件,對此,力量可能不足,也可能超過,因為冷靜的宇宙觀無法分享皮帕(Pippa)的樂觀。

    但是,既有完美的小事件,像一顆鑽石的穩定性和對稱,也有完美的大事件,像斯考特船長(Captain Scott)英雄般的單純。

    如果我們能夠像了解第一個事件那樣科學地了解第二個事件,那麼就不會失去它的崇高或美好。

    它将是一種偉大而又善意的活動,即便沒有人知道它,正像即使沒有眼睛去看鑽石,沒有心思去想鑽石,而鑽石依然擁有其完美的對稱性一樣。

    我不準備再讨論下去,因為它将使我深入到形而上學中去,比我打算的還要深入。

    但是,這些話還是不得不說,以免我的整合(integration)意圖被人誤解,從而意指與它的願意相反的東西:一切事件的相等,使一個事件顯得像其他事件一樣盲目和無意義。

     讓我們更具體一點:我們的心理學是否在自然、生活和心理學的整合上作出了貢獻?我認為,它試圖去這樣做,這一點必須加以肯定。

    至于判斷一下它是否成功,這有賴于格式塔概念的最終真實性或恰當性。

    由于這個概念貫穿了存在的各個領域,因而适用于它們中的每一個領域。

    苛勒對物理格式塔的證明為自然和生活的新統一奠定了基礎;如果無機界也充滿秩序的話,那麼我們便沒有理由為生活的特定秩序假設新的因素了。

    威特海默和苛勒的心物同型論原理(Principle of isomorphism)把心理與自然和生活整合起來。

    業已證明,該原理對實驗研究極具成果,因為它為生理假設提供了明确的方向,這些生理假設反過來又導緻新的心理學實驗。

    我認為,這些已經在本書中得到充分的證明。

    與此同時,該原理還隐含着重大的哲學意義。

    它把我們引回到一個我們剛剛遺漏的論點上去。

    如果一個思維過程導緻一個新的邏輯上有效的頓悟,它在生理事件中有其心物同型的對應物,那麼,它是否會喪失其邏輯的嚴密,成為一種自然的機械過程?或者,生理過程通過與思維的&ldquo心物同型&rdquo,是否并不享有思維的内在必要性?我們的整合試圖要求後者,從而将意義的類别并入我們的體系之内。

    在這一點上,理論的發展必須克服巨大的困難,對此,我是十分清楚的。

    同時,也應當承認,我們已經面臨着這些困難,克服這些困難的努力也已經開始。

     實證主義和格式塔心理學 如果本書中有什麼争執的話,那麼它不是指向人,而是指向我稱之為實證主義(positivism)的文明中強大的文化力量。

    如果實證主義可以被視作一種整合的哲學(integrative philosophy),那麼它的整合在于這樣的教義,即一切事件都是不可理解的、不可推理的、無意義的和純事實的。

    然而,對我的思維來說,這樣一種整合與完全的分解(disintegration)是一緻的。

    由于深信這樣一種觀點是完全不符合事實的,因此,我必須對之進行抨擊,而且,由于它到了我們這一代變得更為強大,所以我更有必要對此進行駁斥。

    不論一個人是否是徹底的實證主義者,它對一個人的生活是有影響的。

    我認為,真正的整合哲學應當導緻更好生活,而不是導緻純破壞性的生活。

    但是,科學家竟然不為這些考慮所動搖。

    他的唯一标準是真理。

     我像我的讀者一樣确信,在本書提出的許多特定的假設中,每一種假設,都需要進一步論證;我對其中許多假設的未來命運仍心存疑慮。

    但是,不該把對特定假設的态度與一般的原理混淆起來,因為一般的原理是不受特定應用所支配的。

    如果關于知覺運動的格式塔假設被證明是錯誤的話,格式塔理論也不會被拒斥。

    至于格式塔原理的真實性,應由未來科學的曆程來檢驗。

    但是,若不是我持有深刻的科學信念,認為真理要求這樣一種哲學的話,我是本不該寫出以非實證主義理論(non-positivistictyeory)為基礎的這本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