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環境場—三維空間和運動
關燈
小
中
大
間裡楔狀結構又變得扁平了呢?我們認為不對應的深度效應是由于結合區内的應力。
結果,當沒有深度效應出現時,我們必須假設這種應力尚未創造出來。
其原因是不難發現的。
在先于結合區的區域内,兩根不對應線與對應線距離不同,而應力便産生自這樣的事實,即通過它們在結合區内的融合,這種差異被消除了。
在明亮的房間裡,兩根不對應投射線中的每一根線與大量的物體處于明确的空間關系之中,而在暗室裡,唯一的其他物體就是那根對應投射的線。
在明亮的房間裡,兩對不對應過程的融合比在暗室中須與更強的力作鬥争;換言之,在&ldquo前結合區&rdquo(pre-combinationarea),線條的位置在房間被照亮時比之處于暗室中時更強烈地被确定下來。
因此,在前者的情形中,由融合産生的應力肯定會比後者情形中的應力更大。
即便不對應的線條在沒有深度效應的情況下也發生了融合,那必定有某種應力存在。
由于在線條的方向中,這一點并不明顯,因此它肯定存在于環境場(thesurroundingfield)中,我們可以通過探索環境場來檢驗這一假設。
不同&ldquo深度标準&rdquo的結合 在第四章結束時,我們已經讨論了有關不同深度标準的傳統觀點。
現在,讓我們從另一觀點出發回到這個問題上來。
假如深度是空間組織的一個方面,而不同的深度标準是決定空間組織的一些因素,那麼,我們該如何想象兩者(深度标準/空間組織)的合作呢?在讨論形狀和大小恒常性(constancy)時,我們發現深度産生各種因素以影響外觀形狀和大小(見邊碼p.235),我們還發現了一些難以符合下述觀點的事實,該觀點認為,不同因素是按照代數的加法原理而結合的。
乍一看,這樣一種原理似乎是我們的動力學理論所需要的。
如果不同的因素充當了組織之力,那麼,它們的結果也應當能用代數來确定。
然而,存在着不同的可能性,對于其中一種可能性,我們可借彈簧秤的例子來說明。
如果我們把5磅重的物體放在這樣一個彈簧秤上,那麼,秤的量尺将下降到某個點上,當我們再增加一磅重量時,量尺還會進一步降低;與此相似的是,如果我們不增加重量,而是向載有5磅重物的量尺在向上的方向上施加相當于一磅的力量,那麼,量尺便将上升到一個位置,這個位置反映了倘若沒有這種反作用的發生而重物恰恰等于4磅重的時候的那個位置。
由此可見,量尺遵循了代數的加法定律。
但是,現在我們把彈簧秤的量尺盡量向下拉,将鈎子鈎在一根水平杆的下面,使量尺固定在一個位置上不動。
然後,如果我們在秤上再置上重物,量尺就不會移動,如果我們再施以上舉的力,秤仍然保持不動,隻要這股力并不足夠強大,以緻于沖破了水平杆的阻力的話。
由此類推,我們了解到,不同的因素能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合作,即當其中一個因素具有穩定性的最大效應時,其他因素則完全不起作用了。
我并不認為這種類推是一種解釋,而認為它是研究不同深度因素的一個指導性原理。
為了說明這個原理是有效的,我将從施裡弗(Schriever)的一個有意義的實驗中作出推論。
施裡弗對若幹孤立的和結合的深度标準進行了仔細的研究。
把一個扭曲的H形周體(見圖82)懸挂在一個黑暗的背景前面,然後,從兩個不同點對它進行攝影。
這兩張照片便用來當作立體視鏡的幻燈片。
于是,交疊的不對應和陰影結合起來,成為深度因素。
如果在這實驗中,立體視鏡的兩張幻燈片相互交換,以便使原來屬于右眼的物體現在被左眼看到,原來屬于左眼的物體現在被右眼看到,那麼深度的輪廓不會改變;有些被試指出,現在的空間并不那麼令人印象深刻了,盡管仍然具有充分的可塑性,但卻與一幅普通的透視圖的深度不同。
在這種情形裡,網膜像差不會産生任何結果。
如果網膜像差仍起作用,那麼,整個深度輪廓将會颠倒過來,H形(圖82)物體的梁看上去将像凹形的角鐵(L形角鐵)。
對于這種變化的解釋,也可根據彈簧種進行類推。
上部的水平正面鋼條可被視作一個物體,同樣,下部那根水平方向的鋼條也可被視作一個物體,不過,它被前者遺去了一部分。
為了向前移動,必須直接穿越上面的鋼條。
然而,上面的鋼條,作為固體物,是不能被穿透的,從而牢牢地把下面的鋼條固定在它的位置上。
确實,後者是一個實際的、地理的事物,而前者卻是一個行為事物(behaviouralthing)。
但是,我們已經看到,所謂&ldquo事物&rdquo是許多行為物體的一種特性,我們認為,行為的&ldquo物體屬性&rdquo在許多方面是與地理的物體屬性或物理的物體屬性相似的。
對于這個假設,我們将在本章末尾詳細地進行讨論,因為它解釋了知覺的若幹事實。
空間的方向錯誤 在作出上述這些評論以後,我們将結束空間組織動力學的讨論。
然而,必須特别提及的是,現象空間或行為空間(pheno-menalorbehaviouralspace)具有一種特性,盡管我們在各個地方已經遇到過它。
行為空間并非歐幾裡得(Euclidean)空間,而是方向錯誤(anisotropic)的空間,它在不同的方向具有不同的特性。
必須區分方向錯誤的兩個方向。
一方面,圖形和物體的組織創造了應力,這些應力并不限于分離的單位,而是在或大或小程度上對環境場發生影響。
大家熟知的一些觀錯覺,諸如賈斯特羅(Jastrow)和松奈(Zollner)錯覺,證明了這種效應,正如我在其他地方已經指出過的那樣(1931年,p.1182,1931年a,p.1263)。
另一方面,空間作為一種格局(framework),其本身是方向錯誤的,并通過方向錯誤決定了格局内部圖形和物體的組織。
我們已經強調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存在着主要方向,這些主要方向對組織産生功能性影響。
兩種維度的方向錯誤 但是,即便在其主要方向上,空間也并非均等的(isotropic)。
所謂對垂直方向的過高估計也表明了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不等性;這種現象表現在除了圓以外的每一種圖形的感知之中(參見考夫卡,1931年a,p.1228)。
關于這種方向錯誤的其他表現,我已經在另一篇文章中(1931年a)提到過了,這裡我将僅僅提及一下所謂的r運動。
如果把一個圖形作短時間呈現,那麼它就以擴展的運動而出現,并以收縮的運動而消失「肯克爾(Kenkel)];兩種運動都是從圖形組織的動力學中産生的,這已為林德曼(Lindermann)、哈羅爾(Harrower,1929年)和紐曼(New-man)所證實。
然而,這種運動的方向表明了空間的方向錯誤。
林德曼和紐曼發現,一個正方形在水平軸上的運動要比它在垂直軸上的運動更為有力。
林德曼還發現,這一情況對于圓和橢圓來說也同樣正确。
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另外一種方向錯誤是由J.F.布朗(Brown)于1931年發現的。
在兩種相等的運動中,一種在垂直方向上運動,另一種在水平方向上運動,前者似乎具有更大的速度。
這一結果表明,該方向如同對垂直方向進行過高估計一樣,但在數量上卻大得多,對過高估計來說約達4-5%,而對速度差異來說約達30%。
最後,奧本海姆(Oppen-heimer)也已發現,垂直方向構成了主要的運動物體的參照系(見下述)。
三維方向錯誤 然而,當我們考慮相對來說不是很小的表面,而是最大可能程度上的整個空間時,視覺空間的方向錯誤就變得格外清楚了。
首先,它表現出第三維度在功能上與前兩個維度有所不同。
有關的實驗資料不是太多,而且廣泛地散見于各種研究之中。
這些資料「諸如奧-福視角現象(Aubert-Foersterphenomenon)」的心理學意義是由楊施發現的(1909年)。
奧-福視角現象與那些決定表面大小的因素有關,其他的資料可在視覺運動領域收集到,還有一些資料則取自腦損病人的實驗。
我選擇了一些實驗結果,它們充分表明了方向錯誤的一些事實。
1.表面色的喪失 我想起了蓋爾布(Gelb)的兩位病人,他們失去了表面色(surfacecolours),這在第四章已經讨論過了。
我們發現,對于這兩位病人來說,與背景相分離的一個表面色沿所有的方向傳播,但是,這種傳播在第三維度中要比在第一、二維度中大得多。
我們在第四章(見邊碼p.118)提供的解釋可以用來表述方向錯誤。
例如,病人望着白色背景上的黑色方塊。
視網膜分布是知覺組織的第一原因;場内的梯度(gradient)不僅創造了圖形與背景的分離,而且還導緻了它在一個平面上的定位。
現在,對這些病人來說,這種定位是不完善的;白色背景有某種程度的&ldquo厚度&rdquo,而黑色圖形是一個大得多的圖形,并稍稍延伸到它的客觀界線以外的地方去。
這樣一來,視網膜條件在前兩個維度中産生的凝聚力(forceofcohesion)要比在第三維度中産生的凝聚力更為有效;由此可見,三個維度不可能完全相等。
2.第三維度的運動 另一種實驗(在第二章已有描述)也表明了類似的方向,那就是虹膜光圈(irisdiaphragm)實驗。
借助虹膜光圈,人們可以在一間完全黑暗的房間裡看到一個明亮的表面。
如果光圈開着,白色圓圈便似乎趨近,當光圈閉合後,白色圓圈便退向遠處&mdash&mdash這種結果比起沒有趨近和退遠的可察覺的擴展和收縮來更經常發生。
在這情況下,視網膜意像在前兩個維度中的變化引起了第三維度的行為變化,它表明這些變化更容易産生,從而證實第三維度不等于前兩個維度。
馮·席勒(VonSchiller)通過視覺運動實驗證明了上述解釋,我們将在後面讨論這個問題。
這裡,引述一下作者的話已經足夠了:第三維度中的斷續運動(stroboscopicmotion)似乎比另外兩個維度中的運動更為明顯。
3.鄰近性和清晰性 第三維度本身表明了方向錯誤,這是由于組織與呈現的物體距離具有差别。
我們已經知道當物體被看成較近而不是較遠時,同樣的視網膜意像會引起較小的行為物體的大小(這一事實構成了大小恒常性的基礎)。
與此同時,當物體受到高度照明時,它可以更清楚地被見到,而且通常顯示出&ldquo更明亮&rdquo。
一方面是外表大小,另一方面是清晰度和明亮度,兩者之間的聯系在&ldquo視物顯小症&rdquo(micropsia)中尤其明顯。
這種視物顯小症很容易産生,隻須将低折射力的凹透鏡放在眼睛前面,便可引起視網膜意像的減小,這種情況與實際知覺物體所觀察到的縮小是不成比例的。
楊施把這一結果稱為科斯特現象(Kosterphenomenon)。
賽恩默斯(Sinemus)最近表明,視物顯小症既改變白色(或者,更一般地說,改變物體顔色)又改變明度。
這些變化取決于客觀照明的強度。
就我所能看到的而言,這些作者尚未提及上述事實與表面距離的關系。
然而,有一種簡單的觀察,它對大多數去劇場看戲的人來說是相當熟悉的,我認為這種觀察無疑建立了這種關系。
把一架普通的望遠鏡在長度上放大2.5-3倍,但是,當我們用這架望遠鏡觀看舞台上的演員時,演員的身高看來并不比用肉眼看到時更高些。
人們可以使自己确信以下的事實,如果一個人用下列方式使用望遠鏡,即把左側目鏡放在右眼的前面,讓左眼保持裸眼狀态,接着轉動望遠鏡,使同一個外部物體的兩個圖像(一個正常圖像,另一個放大圖像)并排地出現。
于是,觀察者便會知覺到它們之間在大小尺寸方面的巨大差異;然而,當這個人恢複到正常地使用望遠鏡時,物體便顯得比放大的圖像小得多。
與此同時,通過望遠鏡看到的物體顯得更清楚和更接近。
由此,視網膜意像的放大對于行為物體具有三種不同的效應:(a)它使行為物體稍稍放大,這是最不顯著的效應;(b)它使行為物體變得更加清楚;(c)它使行為物體變得更加趨近。
效應(a)證明,盡管聽起來有點似是而非,但使用一架劇場望遠鏡确實産生了&ldquo視物顯小症&rdquo&mdash&mdash但是,隻要我們不把用望遠鏡或不用望遠鏡看到的物體大小進行比較,而是把看到的物體大小與各自的視網膜意像進行比較,這種似是而非便會消失。
在這一例子中,也有可能在其他一切例子中,較大的鄰近性伴随着較大的清晰性。
我認為,奧-福視角現象(Aubert-FoersterPhenomenon)表明了同樣的空間方向錯誤。
可是,由于弗裡曼(Freeman)表明,引起它的條件并非像楊施原先認為的那麼簡單,因此,我将省略詳細的讨論,并且僅僅提及這樣的論點,即奧-福視角現象表明了視力敏銳性對所見距離的依賴,在這個意義上說,用視角來測量的敏銳性,在小距離時要比在大距離時更大。
4.天頂-水平線錯覺 另外一種方向錯誤已由天頂-水平錯覺所證明(見第三章)。
我們能以這種方式進行系統闡述:我們在一名觀察者的居中平面上描繪若幹具有不同半徑的圓,把他兩眼之間的中點作為圓心,并使它們在一個水平半徑和一個垂直半徑的末端附着相等的圓盤(水平半徑用h1,h2,h3&hellip表示,垂直半徑用v1,v2,v3&hellip表示,換言之,我們使用具有不斷增加的半徑的圓周),而且,我們首先比較相同圓上h和V的外觀,然後把一個hk和Vk之間的關系與一個hn和Vn之間的關系進行比較。
于是,我們發現,在趨近的圓上,行為的hn和Vn将相等,但是,随着不斷增加的距離,h看上去會比相應的V增加更大。
這種現象說明,按照空間的方向錯誤來表述的大小恒常性,在水平維度上要比在垂直維度上更大。
正如我們在第三章的讨論中所看到的那樣,依附在h和V之間居中位置上的一些圓盤将會表現出一種中間大小(intermediatesize),它表明方向錯誤遍及整個空間。
這種方向錯誤不僅與表面大小有關,而且還與表面距離有關&mdash&mdash天空的形狀不是球狀的,而是水平的;但是,距離的方向錯誤的量化方面還沒有像大小方面那樣被很好确定。
方向錯誤和位移:馮·阿勒施的實驗 我們把這種方向錯誤與下面的事實聯系起來,即我們都生活在地面上,而且主要以水平方向在地面上穿行。
如果這種聯系是有效的,也即它并非從經驗主義角度進行解釋,而是作為整個神經系統結構的一種結果,那麼,具有不同位移(locomotion)的動物空間也應當是不同的。
這一論點是由馮·阿勒施(VonAllesch)提出來的,他進行了一項實驗測試,用人類被試的若幹空間功能與一個動物的空間功能進行比較,該動物生活于樹林中,其位移主要是攀爬和跳躍。
如果空間不對稱且與位移方向有聯系的話,那麼,人們可以指望,對于這樣一種動物來說,垂直方向将優越于水平方向,月亮位于天頂時将比位于地平線上時要顯得大一些。
馮·阿勒施選擇了狐猴作為他的被試。
他并不測試能夠直接證明上述結論的一種功能,而是測試了兩種其他的功能,那就是,距離分辨和大小分辨,他發現,對人類來說,當用筆直向前的物體進行測試時比用筆直向上的物體進行測試時,前者的阈限更加細微。
對于他所測試的動物來說,也是一樣。
也許,單憑這樣一個實驗尚不足以證明這樣的假設。
不過,該實驗看來是十分有意義的,使之具有相當程度的可能性。
人們期望,新的實驗将決定這一特别重要的問題。
5.方向錯誤和恒常性 知覺空間的方向錯誤與大小和形狀恒常性有密切關系,從而與物體的恒常性也有密切的關系。
與大小恒常性的關系是已經提及過的話題。
現在,我補充幾句關于形狀的問題。
我們來回顧一下關于旋轉圖形(橢圓,矩形)的讨論,我們可以這樣說:一根網膜線越是出現在對凝視線來說正常的一個平面之中,它看上去就越短,也就是說,它的整個長度越是顯得與觀察者保持等距。
我們把對這一結果負有責任的那些應力解釋為構成心物空間的方向錯誤。
由于這種方向錯誤導緻對現實的确切認知,從而比均等的空間(isotropicspace)導緻更加協調的行為,人們可以把它與它的生物利益聯系起來。
然而,在我看來,隻要人們對這兩個術語之間的因果聯系尚未形成概念的話,這些推測便是具有欺騙性的。
利益本身并非原因。
一種發生學解釋(geneticexplanation)(它認為個體經驗隻起很小的作用)将不得不考慮這一事實,即知覺空間的方向錯誤通過或多或少消除實際空間中的透視效應來實現其認知結果。
可見運動 迄今為止,行為世界被陳述為是由不變的刺激引起的,從而相應地包含了一些靜止的物體。
這樣一種含蓄的假設把我們的研究領域限于一些在十分特殊的條件下才能實現的獨特事例上。
通常,運動的物體位于我們的場内;例如,此時此刻,在我自己的場内便有我的鋼筆,我的手指使它在一頁紙上移動;現在,有一隻嗡嗡叫的蒼蠅飛過我的視野,而且,一俟有客人進入辦公室,他不會如此刻闆地冷靜,以緻于産生不變的視網膜意像;但是,即便我獨處一室,我也會靠在椅背上,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的解答方法,我的雙眼不會固定不動,而是改變它們的視線,從一個物體移向另一個物體,從而産生視網膜圖像的改變。
在第一個例子中,實際的運動物體出現在場内,視網膜圖像的轉移導緻了物體的行為運動,不論我盯着一個非運動的物體看還是追随一個運動的物體,該轉移都導緻了物體的行為運動;在第二個例子中,當我的雙眼在靜物之間漫遊時,這樣一種視網膜轉移便不具有這種結果。
盡管兩個事實密切相關,但是,對于第二個例子,我們将在第九章進行充分的讨論,也就是說,在
結果,當沒有深度效應出現時,我們必須假設這種應力尚未創造出來。
其原因是不難發現的。
在先于結合區的區域内,兩根不對應線與對應線距離不同,而應力便産生自這樣的事實,即通過它們在結合區内的融合,這種差異被消除了。
在明亮的房間裡,兩根不對應投射線中的每一根線與大量的物體處于明确的空間關系之中,而在暗室裡,唯一的其他物體就是那根對應投射的線。
在明亮的房間裡,兩對不對應過程的融合比在暗室中須與更強的力作鬥争;換言之,在&ldquo前結合區&rdquo(pre-combinationarea),線條的位置在房間被照亮時比之處于暗室中時更強烈地被确定下來。
因此,在前者的情形中,由融合産生的應力肯定會比後者情形中的應力更大。
即便不對應的線條在沒有深度效應的情況下也發生了融合,那必定有某種應力存在。
由于在線條的方向中,這一點并不明顯,因此它肯定存在于環境場(thesurroundingfield)中,我們可以通過探索環境場來檢驗這一假設。
不同&ldquo深度标準&rdquo的結合 在第四章結束時,我們已經讨論了有關不同深度标準的傳統觀點。
現在,讓我們從另一觀點出發回到這個問題上來。
假如深度是空間組織的一個方面,而不同的深度标準是決定空間組織的一些因素,那麼,我們該如何想象兩者(深度标準/空間組織)的合作呢?在讨論形狀和大小恒常性(constancy)時,我們發現深度産生各種因素以影響外觀形狀和大小(見邊碼p.235),我們還發現了一些難以符合下述觀點的事實,該觀點認為,不同因素是按照代數的加法原理而結合的。
乍一看,這樣一種原理似乎是我們的動力學理論所需要的。
如果不同的因素充當了組織之力,那麼,它們的結果也應當能用代數來确定。
然而,存在着不同的可能性,對于其中一種可能性,我們可借彈簧秤的例子來說明。
如果我們把5磅重的物體放在這樣一個彈簧秤上,那麼,秤的量尺将下降到某個點上,當我們再增加一磅重量時,量尺還會進一步降低;與此相似的是,如果我們不增加重量,而是向載有5磅重物的量尺在向上的方向上施加相當于一磅的力量,那麼,量尺便将上升到一個位置,這個位置反映了倘若沒有這種反作用的發生而重物恰恰等于4磅重的時候的那個位置。
由此可見,量尺遵循了代數的加法定律。
但是,現在我們把彈簧秤的量尺盡量向下拉,将鈎子鈎在一根水平杆的下面,使量尺固定在一個位置上不動。
然後,如果我們在秤上再置上重物,量尺就不會移動,如果我們再施以上舉的力,秤仍然保持不動,隻要這股力并不足夠強大,以緻于沖破了水平杆的阻力的話。
由此類推,我們了解到,不同的因素能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合作,即當其中一個因素具有穩定性的最大效應時,其他因素則完全不起作用了。
我并不認為這種類推是一種解釋,而認為它是研究不同深度因素的一個指導性原理。
為了說明這個原理是有效的,我将從施裡弗(Schriever)的一個有意義的實驗中作出推論。
施裡弗對若幹孤立的和結合的深度标準進行了仔細的研究。
把一個扭曲的H形周體(見圖82)懸挂在一個黑暗的背景前面,然後,從兩個不同點對它進行攝影。
這兩張照片便用來當作立體視鏡的幻燈片。
于是,交疊的不對應和陰影結合起來,成為深度因素。
如果在這實驗中,立體視鏡的兩張幻燈片相互交換,以便使原來屬于右眼的物體現在被左眼看到,原來屬于左眼的物體現在被右眼看到,那麼深度的輪廓不會改變;有些被試指出,現在的空間并不那麼令人印象深刻了,盡管仍然具有充分的可塑性,但卻與一幅普通的透視圖的深度不同。
在這種情形裡,網膜像差不會産生任何結果。
如果網膜像差仍起作用,那麼,整個深度輪廓将會颠倒過來,H形(圖82)物體的梁看上去将像凹形的角鐵(L形角鐵)。
對于這種變化的解釋,也可根據彈簧種進行類推。
上部的水平正面鋼條可被視作一個物體,同樣,下部那根水平方向的鋼條也可被視作一個物體,不過,它被前者遺去了一部分。
為了向前移動,必須直接穿越上面的鋼條。
然而,上面的鋼條,作為固體物,是不能被穿透的,從而牢牢地把下面的鋼條固定在它的位置上。
确實,後者是一個實際的、地理的事物,而前者卻是一個行為事物(behaviouralthing)。
但是,我們已經看到,所謂&ldquo事物&rdquo是許多行為物體的一種特性,我們認為,行為的&ldquo物體屬性&rdquo在許多方面是與地理的物體屬性或物理的物體屬性相似的。
對于這個假設,我們将在本章末尾詳細地進行讨論,因為它解釋了知覺的若幹事實。
空間的方向錯誤 在作出上述這些評論以後,我們将結束空間組織動力學的讨論。
然而,必須特别提及的是,現象空間或行為空間(pheno-menalorbehaviouralspace)具有一種特性,盡管我們在各個地方已經遇到過它。
行為空間并非歐幾裡得(Euclidean)空間,而是方向錯誤(anisotropic)的空間,它在不同的方向具有不同的特性。
必須區分方向錯誤的兩個方向。
一方面,圖形和物體的組織創造了應力,這些應力并不限于分離的單位,而是在或大或小程度上對環境場發生影響。
大家熟知的一些觀錯覺,諸如賈斯特羅(Jastrow)和松奈(Zollner)錯覺,證明了這種效應,正如我在其他地方已經指出過的那樣(1931年,p.1182,1931年a,p.1263)。
另一方面,空間作為一種格局(framework),其本身是方向錯誤的,并通過方向錯誤決定了格局内部圖形和物體的組織。
我們已經強調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存在着主要方向,這些主要方向對組織産生功能性影響。
兩種維度的方向錯誤 但是,即便在其主要方向上,空間也并非均等的(isotropic)。
所謂對垂直方向的過高估計也表明了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不等性;這種現象表現在除了圓以外的每一種圖形的感知之中(參見考夫卡,1931年a,p.1228)。
關于這種方向錯誤的其他表現,我已經在另一篇文章中(1931年a)提到過了,這裡我将僅僅提及一下所謂的r運動。
如果把一個圖形作短時間呈現,那麼它就以擴展的運動而出現,并以收縮的運動而消失「肯克爾(Kenkel)];兩種運動都是從圖形組織的動力學中産生的,這已為林德曼(Lindermann)、哈羅爾(Harrower,1929年)和紐曼(New-man)所證實。
然而,這種運動的方向表明了空間的方向錯誤。
林德曼和紐曼發現,一個正方形在水平軸上的運動要比它在垂直軸上的運動更為有力。
林德曼還發現,這一情況對于圓和橢圓來說也同樣正确。
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另外一種方向錯誤是由J.F.布朗(Brown)于1931年發現的。
在兩種相等的運動中,一種在垂直方向上運動,另一種在水平方向上運動,前者似乎具有更大的速度。
這一結果表明,該方向如同對垂直方向進行過高估計一樣,但在數量上卻大得多,對過高估計來說約達4-5%,而對速度差異來說約達30%。
最後,奧本海姆(Oppen-heimer)也已發現,垂直方向構成了主要的運動物體的參照系(見下述)。
三維方向錯誤 然而,當我們考慮相對來說不是很小的表面,而是最大可能程度上的整個空間時,視覺空間的方向錯誤就變得格外清楚了。
首先,它表現出第三維度在功能上與前兩個維度有所不同。
有關的實驗資料不是太多,而且廣泛地散見于各種研究之中。
這些資料「諸如奧-福視角現象(Aubert-Foersterphenomenon)」的心理學意義是由楊施發現的(1909年)。
奧-福視角現象與那些決定表面大小的因素有關,其他的資料可在視覺運動領域收集到,還有一些資料則取自腦損病人的實驗。
我選擇了一些實驗結果,它們充分表明了方向錯誤的一些事實。
1.表面色的喪失 我想起了蓋爾布(Gelb)的兩位病人,他們失去了表面色(surfacecolours),這在第四章已經讨論過了。
我們發現,對于這兩位病人來說,與背景相分離的一個表面色沿所有的方向傳播,但是,這種傳播在第三維度中要比在第一、二維度中大得多。
我們在第四章(見邊碼p.118)提供的解釋可以用來表述方向錯誤。
例如,病人望着白色背景上的黑色方塊。
視網膜分布是知覺組織的第一原因;場内的梯度(gradient)不僅創造了圖形與背景的分離,而且還導緻了它在一個平面上的定位。
現在,對這些病人來說,這種定位是不完善的;白色背景有某種程度的&ldquo厚度&rdquo,而黑色圖形是一個大得多的圖形,并稍稍延伸到它的客觀界線以外的地方去。
這樣一來,視網膜條件在前兩個維度中産生的凝聚力(forceofcohesion)要比在第三維度中産生的凝聚力更為有效;由此可見,三個維度不可能完全相等。
2.第三維度的運動 另一種實驗(在第二章已有描述)也表明了類似的方向,那就是虹膜光圈(irisdiaphragm)實驗。
借助虹膜光圈,人們可以在一間完全黑暗的房間裡看到一個明亮的表面。
如果光圈開着,白色圓圈便似乎趨近,當光圈閉合後,白色圓圈便退向遠處&mdash&mdash這種結果比起沒有趨近和退遠的可察覺的擴展和收縮來更經常發生。
在這情況下,視網膜意像在前兩個維度中的變化引起了第三維度的行為變化,它表明這些變化更容易産生,從而證實第三維度不等于前兩個維度。
馮·席勒(VonSchiller)通過視覺運動實驗證明了上述解釋,我們将在後面讨論這個問題。
這裡,引述一下作者的話已經足夠了:第三維度中的斷續運動(stroboscopicmotion)似乎比另外兩個維度中的運動更為明顯。
3.鄰近性和清晰性 第三維度本身表明了方向錯誤,這是由于組織與呈現的物體距離具有差别。
我們已經知道當物體被看成較近而不是較遠時,同樣的視網膜意像會引起較小的行為物體的大小(這一事實構成了大小恒常性的基礎)。
與此同時,當物體受到高度照明時,它可以更清楚地被見到,而且通常顯示出&ldquo更明亮&rdquo。
一方面是外表大小,另一方面是清晰度和明亮度,兩者之間的聯系在&ldquo視物顯小症&rdquo(micropsia)中尤其明顯。
這種視物顯小症很容易産生,隻須将低折射力的凹透鏡放在眼睛前面,便可引起視網膜意像的減小,這種情況與實際知覺物體所觀察到的縮小是不成比例的。
楊施把這一結果稱為科斯特現象(Kosterphenomenon)。
賽恩默斯(Sinemus)最近表明,視物顯小症既改變白色(或者,更一般地說,改變物體顔色)又改變明度。
這些變化取決于客觀照明的強度。
就我所能看到的而言,這些作者尚未提及上述事實與表面距離的關系。
然而,有一種簡單的觀察,它對大多數去劇場看戲的人來說是相當熟悉的,我認為這種觀察無疑建立了這種關系。
把一架普通的望遠鏡在長度上放大2.5-3倍,但是,當我們用這架望遠鏡觀看舞台上的演員時,演員的身高看來并不比用肉眼看到時更高些。
人們可以使自己确信以下的事實,如果一個人用下列方式使用望遠鏡,即把左側目鏡放在右眼的前面,讓左眼保持裸眼狀态,接着轉動望遠鏡,使同一個外部物體的兩個圖像(一個正常圖像,另一個放大圖像)并排地出現。
于是,觀察者便會知覺到它們之間在大小尺寸方面的巨大差異;然而,當這個人恢複到正常地使用望遠鏡時,物體便顯得比放大的圖像小得多。
與此同時,通過望遠鏡看到的物體顯得更清楚和更接近。
由此,視網膜意像的放大對于行為物體具有三種不同的效應:(a)它使行為物體稍稍放大,這是最不顯著的效應;(b)它使行為物體變得更加清楚;(c)它使行為物體變得更加趨近。
效應(a)證明,盡管聽起來有點似是而非,但使用一架劇場望遠鏡确實産生了&ldquo視物顯小症&rdquo&mdash&mdash但是,隻要我們不把用望遠鏡或不用望遠鏡看到的物體大小進行比較,而是把看到的物體大小與各自的視網膜意像進行比較,這種似是而非便會消失。
在這一例子中,也有可能在其他一切例子中,較大的鄰近性伴随着較大的清晰性。
我認為,奧-福視角現象(Aubert-FoersterPhenomenon)表明了同樣的空間方向錯誤。
可是,由于弗裡曼(Freeman)表明,引起它的條件并非像楊施原先認為的那麼簡單,因此,我将省略詳細的讨論,并且僅僅提及這樣的論點,即奧-福視角現象表明了視力敏銳性對所見距離的依賴,在這個意義上說,用視角來測量的敏銳性,在小距離時要比在大距離時更大。
4.天頂-水平線錯覺 另外一種方向錯誤已由天頂-水平錯覺所證明(見第三章)。
我們能以這種方式進行系統闡述:我們在一名觀察者的居中平面上描繪若幹具有不同半徑的圓,把他兩眼之間的中點作為圓心,并使它們在一個水平半徑和一個垂直半徑的末端附着相等的圓盤(水平半徑用h1,h2,h3&hellip表示,垂直半徑用v1,v2,v3&hellip表示,換言之,我們使用具有不斷增加的半徑的圓周),而且,我們首先比較相同圓上h和V的外觀,然後把一個hk和Vk之間的關系與一個hn和Vn之間的關系進行比較。
于是,我們發現,在趨近的圓上,行為的hn和Vn将相等,但是,随着不斷增加的距離,h看上去會比相應的V增加更大。
這種現象說明,按照空間的方向錯誤來表述的大小恒常性,在水平維度上要比在垂直維度上更大。
正如我們在第三章的讨論中所看到的那樣,依附在h和V之間居中位置上的一些圓盤将會表現出一種中間大小(intermediatesize),它表明方向錯誤遍及整個空間。
這種方向錯誤不僅與表面大小有關,而且還與表面距離有關&mdash&mdash天空的形狀不是球狀的,而是水平的;但是,距離的方向錯誤的量化方面還沒有像大小方面那樣被很好确定。
方向錯誤和位移:馮·阿勒施的實驗 我們把這種方向錯誤與下面的事實聯系起來,即我們都生活在地面上,而且主要以水平方向在地面上穿行。
如果這種聯系是有效的,也即它并非從經驗主義角度進行解釋,而是作為整個神經系統結構的一種結果,那麼,具有不同位移(locomotion)的動物空間也應當是不同的。
這一論點是由馮·阿勒施(VonAllesch)提出來的,他進行了一項實驗測試,用人類被試的若幹空間功能與一個動物的空間功能進行比較,該動物生活于樹林中,其位移主要是攀爬和跳躍。
如果空間不對稱且與位移方向有聯系的話,那麼,人們可以指望,對于這樣一種動物來說,垂直方向将優越于水平方向,月亮位于天頂時将比位于地平線上時要顯得大一些。
馮·阿勒施選擇了狐猴作為他的被試。
他并不測試能夠直接證明上述結論的一種功能,而是測試了兩種其他的功能,那就是,距離分辨和大小分辨,他發現,對人類來說,當用筆直向前的物體進行測試時比用筆直向上的物體進行測試時,前者的阈限更加細微。
對于他所測試的動物來說,也是一樣。
也許,單憑這樣一個實驗尚不足以證明這樣的假設。
不過,該實驗看來是十分有意義的,使之具有相當程度的可能性。
人們期望,新的實驗将決定這一特别重要的問題。
5.方向錯誤和恒常性 知覺空間的方向錯誤與大小和形狀恒常性有密切關系,從而與物體的恒常性也有密切的關系。
與大小恒常性的關系是已經提及過的話題。
現在,我補充幾句關于形狀的問題。
我們來回顧一下關于旋轉圖形(橢圓,矩形)的讨論,我們可以這樣說:一根網膜線越是出現在對凝視線來說正常的一個平面之中,它看上去就越短,也就是說,它的整個長度越是顯得與觀察者保持等距。
我們把對這一結果負有責任的那些應力解釋為構成心物空間的方向錯誤。
由于這種方向錯誤導緻對現實的确切認知,從而比均等的空間(isotropicspace)導緻更加協調的行為,人們可以把它與它的生物利益聯系起來。
然而,在我看來,隻要人們對這兩個術語之間的因果聯系尚未形成概念的話,這些推測便是具有欺騙性的。
利益本身并非原因。
一種發生學解釋(geneticexplanation)(它認為個體經驗隻起很小的作用)将不得不考慮這一事實,即知覺空間的方向錯誤通過或多或少消除實際空間中的透視效應來實現其認知結果。
可見運動 迄今為止,行為世界被陳述為是由不變的刺激引起的,從而相應地包含了一些靜止的物體。
這樣一種含蓄的假設把我們的研究領域限于一些在十分特殊的條件下才能實現的獨特事例上。
通常,運動的物體位于我們的場内;例如,此時此刻,在我自己的場内便有我的鋼筆,我的手指使它在一頁紙上移動;現在,有一隻嗡嗡叫的蒼蠅飛過我的視野,而且,一俟有客人進入辦公室,他不會如此刻闆地冷靜,以緻于産生不變的視網膜意像;但是,即便我獨處一室,我也會靠在椅背上,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的解答方法,我的雙眼不會固定不動,而是改變它們的視線,從一個物體移向另一個物體,從而産生視網膜圖像的改變。
在第一個例子中,實際的運動物體出現在場内,視網膜圖像的轉移導緻了物體的行為運動,不論我盯着一個非運動的物體看還是追随一個運動的物體,該轉移都導緻了物體的行為運動;在第二個例子中,當我的雙眼在靜物之間漫遊時,這樣一種視網膜轉移便不具有這種結果。
盡管兩個事實密切相關,但是,對于第二個例子,我們将在第九章進行充分的讨論,也就是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