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活動—反射;自我;執行者
關燈
小
中
大
行為的結果。
行為問題。
漢弗萊的一般原理:守恒和發展。
反射。
自我:作為一個場物體的自我&mdash&mdash它的分離問題;沒有自我的行為世界的一個例子;與自我相結合的經驗的條件是什麼?自我的複雜性。
執行者。
執行者的控制:三個例子。
需求的特征。
離題談一下美學。
物體和自我之間的動力關系:決定我們行為的事物。
執行者的實際控制。
活動的一般原理。
行為的結果 心理學涉及行為(behaviour),在所有的自然事件中,行為是最有趣的事件之一。
讓我們把生命出現以前的地球狀态與地球現在的狀态作一比較,以便為我們的這一觀點提供要旨。
于是,我們可将一處&ldquo純粹的&rdquo景色(如我們現在可在極地或山頂上發現的景色)與我們的都市作一比較,與我們的農村、我們的港口和我們耕種的田野作一比較。
就純粹的地理事件而言,這種變化是驚人的。
礦石從地球内部開采出來,經過提純,制成鋼和鐵,這些東西又變成圍繞着地球的鐵軌,支撐我們城市裡高大建築物的構架,縱橫馳騁于海洋上的船隻,并在各種機器裡為我們日夜工作。
與之相似的是,煤炭被挖掘出來,億萬噸的煤炭正在被人們消耗着,以便使發動機轉動,并保護我們免受惡劣氣候之苦。
河流改道,山谷被淹,雜草叢生的土地讓位于有規律的植物輪作,這些是人們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農作物。
城市紛紛崛起,每一座城市都有一種複雜的結構,具有一種人類出現以前從未有過的秩序,也即人類在發展其自身的文明以前從未有過的秩序。
此外,城市裡還發生了以下一些奇怪的事情:在有些建築物内,每夜擠滿了人,他們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中觀看白色銀幕上活動的東西,聆聽一台複雜的機器發出的聲音;在其他一些建築物内,人們摩肩接踵地注視着一塊塊塗着油彩的畫布;在另外一些建築物内,人們安靜地坐在那裡翻閱一種稱為&ldquo書籍&rdquo的奇異東西,這些書籍需要人和機器方可制造出來。
于是,便有了一些滑稽可笑的紙片,稱之為錢,錢從一個人手裡傳遞到另一個人手裡,而且以巨大的數目保存在稱作銀行的建築物裡,銀行反過來又支配着億萬人的行為。
我可以毫無止境地描述沒有生命的世界和今日世界之間的地理差别;所有這些重大變化都是由行為來産生的。
由此可見,作為行為的代理人,我們對自己的行為發生興趣便不足為奇了。
我們對行為發生興趣,其本身便是一種行為。
然而,盡管這種興趣是巨大的,而且我認為對我們未來的文明也是很基本的,但是,從曆史的觀點看,這種興趣卻出現得較晚,并且是次級的或第二位的。
&ldquo對行為發生興趣&rdquo的行為肯定要比&ldquo對世界發生興趣&rdquo的行為出現得更晚一些。
起初,我們隻關心得到食物、庇護所以及取暖,後來才關心我們自己,也即這些生活必需品的提供者,最後才關心我們自己在這種勞動中的活動。
行為問題 我不準備在曆史問題上多花筆墨。
确切地說,我将以我們今日面臨的問題為出發點。
我們看到行為的具體表現,于是對它進行解釋;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倡導了一種特殊類型的行為,稱之為科學,科學反省它自身,并試圖在心理學事業中遵循它在其他領域中已經發展起來的一些方法。
科學的解決辦法能否在不考慮它的有序的和有意義的結果的情況下繼續進行呢? 由于行為已經成為世界上的一股有力力量,因此,當我們在解釋行為時,如果忘卻行為已經取得的成就,我們有希望得到成功嗎?也就是說,為了解釋行為,我們是否應該先得到關于行為的那些普遍知識(這種知識對行為的成功起關鍵作用)呢?實際上,當我們擁有文明時,如果用文明來衡量的話,這種文明此刻可能顯得有些混亂,對此,與行為結果無關緊要的一些原理能很好地解釋這種混亂,那麼,單單介紹一些這樣的解釋性原理行嗎?我們能否運用一些能使任何一種文明的或然性,以及人和動物生存的或然性變得無限之小的原理呢?我們能否把不可能性這樣的事實通過叫做&ldquo機遇&rdquo的東西,使其變為現實呢?這樣一種解釋會不會最終導緻放棄任何解釋呢?如果我們知道我們在實施行為期間我們的每一根神經、每一塊肌肉、機體的每個獨立部分發生了什麼情況的話,那麼,能否用此來解釋我們的鐵路系統,我們的文學、藝術和音樂,以及我們的科學呢?當人們把一塊石頭從甲地運往乙地,不論這種行為僅僅是一種運輸,還是建造金字塔或哥特式大教堂的巨大工程的一部分,其過程是一樣的。
人類的行為始終具有建築類型的性質,而不僅僅是搬運而已。
那麼,對行為作出解釋的任何一種嘗試能否在排除其基本原理的情況下期望獲得成功呢?換言之,根據我們第一章介紹的條件,行為科學能否在沒有秩序(order)和意義(meaning)的情況下貿然啟動呢? 導向生機論的機制 用這樣一種方式繼續下去的任何嘗試遲早會發現,它永遠無法完成其任務&mdash&mdash把行為視作創造文明的力量,把那些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維持個體的行為視作我們方程裡的X(未知數),任何一種這樣的嘗試必然會把人們引向此路不通的牆壁。
不甘于這種障礙的人類心理靠自身建立起梯子,以越過這種障礙;也就是說,引入一種新的原理,它與那些把人類心理從其目标中脫離出來的原理全然不同。
我們在第一章裡介紹的二元論(dualisms)或多元論(pluralisms)已經成為所有這些嘗試的必然結果。
由于機械論(我們是用它們自己提供的名稱來稱呼它們的)始終未能解釋為什麼行為是有序的而不是混亂的,因此這些理論為生機論(vitalism)所補充。
生機論将秩序和意義歸之于一種新的力量,也即生來就具有秩序和意義,并把它們強加于機械論的性質之上。
起初,我們拒絕接受這樣一種解決辦法,後來,我們表明秩序和意義怎樣才能保留在這個理論體系之中,而毋須充當臨危解困的神仙。
這項研究是在知覺領域裡完成的。
漢弗萊的一般原理:守恒和發展 我們的第一個目的是在行為場(fieldofbehaviour)達到同樣的結果。
&ldquo可以這樣說,有機體的行為像一種物質過程的複雜系統,在不斷變化的情況下積極地傾向于保持一種複雜的模式&rdquo[漢弗萊(Humphrey.p.41」。
這一觀點(經過作者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第一個原理。
該原理聲稱,有機體是一種特殊的系統,這種系統在無機界也可以找到,其構成的标志是,它的一切反應都具有守恒的傾向(con-servativetendency)。
我們也可以說:如果我們把有機體及其(地理的)環境視作一種系統的話,那麼,對該系統之平衡(equilibri-um)的任何一種騷擾都将導緻重新建立起一種平衡狀态,一種對有機體來說獨有的平衡狀态。
有機體的平衡是一種穩定的平衡,是在騷擾以後重新建立起來的平衡。
當然,嚴格地說,這并不正确;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的新的平衡木同于舊的平衡。
實際發生的事情并不僅僅是一種守恒,還有其發展(devel-op-ment)。
系統是守恒的,同時也是發展的。
如果系統不是守恒的,而是處在瞬息萬變的境況之中,那麼,就不可能有同一個有機體,一個能使我們長時間去這樣稱呼它的有機體。
如果它隻有守恒,以緻于始終回複到同樣的境況,那麼它便不成其為一個有機體了。
&ldquo客觀地考慮,有機體的同一性(identity)不同于一個毫無活力的事物的連續同一性&hellip&hellip提供給有機體的并非物質的同一性,也非形式的同一性,而是發展和變化形式的時空統一性;我們可以說,任何一種有機系統的漸變模式是單一的長久事件,它受制于外部變化,與此同時,又在内部進行調整,而且,如同我們經驗中的一切事件那樣,它在四種維度中發生着,三種是空間維度,一種是時間維度&rdquo(漢弗萊,pp.54-55)。
漢弗萊已經調查過系統的哪些特性使得這種行為成為可能。
我們不想追随漢弗萊的一般方法(他的方法既包含了物理學和化學的一些部分,也包含了生理學和心理學的一些部分),我們将堅持特定的心理學問題,并探索漢弗萊的一般原理如何在那裡得到證明。
在我們開始探索以前,我們想再講幾句。
乍一看,我們取自漢弗萊的一般原理與我們需要的原理相距甚遠,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的原理應該面對行為的有序的和有意義的結果。
那麼,漢弗萊的原理與文明究竟有何關系呢?顯然,該原理還有不足之處,它既可用于動物,又可用于人,而動物是不會産生文明的。
承認這一點,也就承認我們不得不做更多的事情。
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一原理至少把我們引向正确的道路,以便找到我們需要做的那些事情。
首光,它排除了把混亂作為行為的結果;其次,它考慮了系統的發展,為我們稱之為文明的行為結果留下一個席位。
在這個意義上說,它滿足了我們提出的要求。
我們的任務是去填補鴻溝,以便表明使人類行為超越動物所能達到的結果的顯著特征是什麼。
大體上,可以預期下列答案:有機系統建立的新平衡有賴于舊系統受到的幹預。
倘若我們可以期望幹預的可能性,我們便可使平衡的可能性在種系發生系列(phy-logenelicseries)中得到增強,尤其是使低于人類的動物在向人類跨出的步伐中得到增強。
反射 傳統的理論 傳統的活動理論(theoryofaction)是以所謂的反射(reflexes)為開端的,也就是說,用相對孤立的刺激引起相對孤立的運動;膝跳反射以及瞳孔的收縮和擴張可以作為例子來說明。
傳統的理論以兩種方式來運用這些反射:首先,它提出一種關于反射發生的極其簡單的假設,這種假設以某些解剖學發現為基礎;其次,傳統的理論把這些簡單的反射視作元素(elements),我們的一切活動都是通過這些元素的結合而發展起來的。
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反射理論是我們在第三章中讨論過的感覺理論的直接對應物。
然而,反射理論同樣不能令人滿意。
由于我在幾年前刊布的一本著作中(1928年,第三章,4和5)已用較大篇幅讨論過這種理論,還由于這種理論很快地從心理學理論體系中消失(如果不是從教科書中消失的話),因此,我在這裡隻能從簡了。
反射作為一種過程,已在一種結構中找到自己的解釋,那就是所謂的反射弧(reflex arc)。
反射弧是由一個傳入神經元,一個傳出神經元,以及普通的神經元或更多的中間聯結神經元組成。
起始于一端的興奮通過整個反射弧進行傳導,于是刺激将會引起反應。
顯然,這種理論屬于這樣一種類型,不久以前我沒說過,它不可能為行為提供令人滿意的解釋;這種理論沒能為行為的有序性和意義性提供可以遵循的任何原理。
有機體被賦予大量的反射弧,其中衆多的反射弧同時受到刺激,由此産生的行為是有序的,它使系統守恒,而不是通過每一種反應使它發生改變,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此外,一種刺激模式伴随着另一種刺激模式而發生,在這個序列中,大量的刺激完全是任意發生的;可是,行為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目的的,有目标指向的,也就是說,是有序的和有意義的。
眼動 現在,讓我們讨論一組反射,它們在有機體整個行為中的作用是具有專利的,那就是我們的眼動(eyemovements)。
每隻眼睛有六塊外部肌肉附着于眼球上面,使之沿着其軌迹轉動,這六塊肌肉受制于三根不同的顱神經,後者起源于不同的皮質中樞。
此外,每隻眼睛均有其内在的睫狀體肌肉,它們專司調節。
于是,從解剖學角度講,動眼系統(oculomotorsystem)的複雜性是巨大的。
該系統産生三種可以分辨的運動:(1)調節,(2)凝視和追蹤,(3)會聚。
調節 我們已經相當充分地讨論過第一種運動(第四章,見邊碼p.74和p.119)。
凋節(accommodation)意指為清晰的組織創造最佳可能的條件。
當清晰度相當好時,便達到了平衡,也就是說,當感覺過程已經達到最大性能時,平衡得以實現。
如果無法達到一定的清晰度,就像我們看着一塊屏幕,上面放映着聚焦得很差的圖像那樣,則動服系統便處于經常的緊張狀态,我們的眼睛會感到疼痛。
調節具有真正反射的一切特征,它是自動的,而且&ldquo無意識地&rdquo發生着,我們對它的發生簡直毫無察覺。
然而,根據刺激弧理論:可供調節使用的刺激是什麼?調節發生之前受到刺激的同樣一些視網膜元素嗣後仍然受到刺激,盡管這種刺激稍有不同。
但是,除了把它歸之于它的成功以外(這裡所謂的成功就是随後發生的視覺過程的組織),沒有一種系統的方法來描述這種差别。
于是,第一個例子表明,純粹的反射弧理論毫無幫助。
同時,它表明了一種正确的理論:反射被視作良好組織過程中的一個部分事件。
凝視和追蹤 盡管我們尚未直接讨論過動眼系統的第二種作用,即凝視和追蹤(fixationandpursuit),但我們卻在引發視網膜中心的圖形功能時已把它作為一個例子而加以運用了。
我們把它與以下事實相聯系,如果視覺組織是一個同質背景(himogeneousground)上的一個圖形,那麼,眼睛的運動方式便是為這個圖形創造條件。
通過使之成為閉合部分來盡可能将它視為圖形,也就是說,把它轉移到中心部分,通過對它的凝視使這個圖形盡可能表現出來。
我們可以補充說,如果圖形居中的話,則在這樣一個簡單條件下,整個場的平衡将十分穩定,因為這是最大對稱的條件。
在這一簡單情形裡,我們對凝視的解釋與我們對調節的解釋是一樣的:感受器的運動以這樣一種方式發生,即産生自感受器刺激的組織會盡可能完善。
讓我們把這一解釋與流行的解釋比較一下。
&ldquo當我們仔細地進行考察時,這些過程反映了視網膜各點的光線印象和眼動的獨特沖動之間相互聯結的複雜而又分化的系統。
嚴格地說,不同的運動肯定産生自不同的視網膜點;因此,視神經的不同的纖維肯定與控制眼動的運動神經具有不同的中心聯結&rdquo[彪勒(Buhler),1924年,pp.103f]。
我已經以若幹根據與這種解釋進行過争辯(1928年,pp.78f)。
首先,必須記住的是,從每一個視網膜裡引出大約100萬根感覺神經纖維,總共大約存在200萬個獨立的聯結。
然而,我們不該被單純的數字所吓倒。
應當使我們中止的倒是下列令人吃驚的事實,即這200萬個聯結必須以這樣的方式安排,以至于通過這種安排,産生了凝視的有序結果。
觀察到的事實是,不論在一間暗室的何處,隻要有一個光點出現,它就會被凝視;換言之:終級狀态在單個光點投射于視網膜中央凹時被達到,不論開始時的狀态如何,也就是說,不論這個光點在何處被初次投射。
那麼,究竟是誰或什麼東西産生了這種安排呢?正是這個困難使得赫爾姆霍茲(Helmholtz)等人在眼動問題上求助于一種經驗主義的理論,這種理論如同在其他領域一樣在這裡也是無益的,它與觀察到的事實極少一緻。
然而,拒絕經驗主義解釋并未改善先天論解釋的處境。
我們對實際事件的簡要闡述,即終極狀态與開始狀态互不依存的觀點,直接指向了一種不同的解釋,其特征對于大量單純的物理事件是共同的,這些事件是在沒有這種特定聯結(正如關于凝視運動的先天論所假設的那樣)的系統中發生的。
被一根繩子懸挂起來的搖擺的重物最終将在同樣的位置上停息下來,不論它搖擺的方向如何,也不論它擺動得多遠,原因在于,在這個位置上,實際的力(一方面是他心引力,另一方面是繩子的彈力)處于完全的平衡狀态之中。
其次,我認為,提供的例子是過于簡化的。
盡管最終結果不受眼睛的最初位置的支配,但是,使最終結果得以實現的實際運動卻非如此。
由此可見,不是我們發現需要假設那200萬個聯結,而是我們不得不假設幾倍于200萬個的聯結;如果第一種系統本身具有微不足道的可能性的話,那麼,這種可能性仍将無限地減少。
再次,我提及由瑪麗娜(Marina)從事的幾項移植實驗(transplationexperiments),它們直接駁斥了這一理論。
這裡,我不準備對此詳述。
相反,我提出第四個論點,也就是說,這一理論涉及經驗錯誤,如果沒有經驗錯誤,它就不可能産生一種對反應而言的刺激。
總之,我認為,在這方面,凝視和追蹤是與調節相似的。
在迄今為止描述的這個實驗中(即一間暗室中出現一個單一的光點),似乎沒有出現什麼困難。
但是,随着凝視的發展,這種情形與下述相反的情形沒有什麼差别:在一個同質的明亮場内的某處出現一塊黑斑。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情形要更加複雜得多。
如果我們暫且不去考慮由我們的态度和興趣施加于凝視的影響,那麼,我們的眼睛便仍然處于這種情形,即我們的眼睛向四周無目的地張望,時而停留在這個物體上,時而又停留在那個物體上,但是,通常情況下,不會停留在物體之間的空間上。
這樣,便産生了追蹤運動,在追蹤運動中,我們的凝視目光追随着一個運動物體,最後,便出現下面的事實,即我們把眼睛轉向突然朝我們發出的聲音的方向,洛溫弗爾德(Lowenfeld)發現,這種反應在三個月的嬰兒身上尤為典型。
那麼,我們從上述四個例子中可以作出哪些推論呢?如果明亮背景上的一個黑點與黑暗背景上的一個亮點具有同樣效果的話,那麼,作為一個物理事件的刺激便不再受到限定了。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引發反應的一個點以外,整個視網膜均受到刺激。
因此,在上述兩種情形的任何一種情形裡,并非一個點的刺激啟動了反射運動,而是一種刺激的異質性啟動了反射運動,當這種刺激的異質性被帶入視網膜中心時,運動便以這樣的方式發生。
用此方式進行闡述,凝視的事實便不再表明像神經元聯結(先天論所假設的)的複雜系統那樣的任何東西了。
這是因為,整個過程的原因不再存在于一個視網膜點上,也即邊緣的反射出發點上,而是存在于整個視網膜中,或者存在于一個産生異質刺激的足夠大的部分之中。
現在,我們知道這種異質刺激将産生分離的圖形,而且我們把整個過程理解為視野的清晰度和平衡的過程。
我們到處張望的眼睛受到事物輪廓的指引,并且停留在事物上面(而不是停留在背景上面),這一事實強調了同樣的論點。
整個視網膜再次受到刺激,視網膜上的每一點與不同的眼動相聯系;那麼,為什麼刺激模式的某些部分而不是另一些部分被帶入視網膜中央凹呢?單憑機械論的觀點或類似機械論的反射理論(這種反射理論無法為這一效應安排恰當的刺繳)是無法回答這一問題的,而當眼動被認為與場組織的整個過程相連接時,結果便容易得到解釋了。
我無需重複追蹤運動的論點,現在讓我們轉向對一種聲音的凝視。
這種反應的作用與所有其他凝視的作用是基本相同的,也就是說,将暫時顯著的圖形帶入場的中心區域。
由此情形所補充的一個新事實是,這種圖形既可以是視覺圖形,又可以是聽覺圖形。
于是,根據我們的觀點,這種情形并不涉及新的原理。
但是,眼動的反射理論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這裡,反射弧的最初一端是什麼東西呢? 會聚 現在,我們讨論最後一個動眼功能&mdash&mdash會聚(convergence)。
這是一種典型的雙眼功能,它保證在任何特定時刻外部空間的許多點盡可能被投射到兩個視網膜上的相應點上。
對于這種功能,肯定存在着一種解剖學基礎,這是沒有任何疑問的;海林(Hering)早就指出(1868年,p.3),可把雙眼與由同一根缰繩牽引的一列馬隊相比較,如果不讓其中一隻眼睛參與視覺活動的話,兩隻眼睛仍然會一起運動。
但是,我們已經了解到,一種解剖結構的存在可能主要是一種功能的結果,它的影響是次要的。
在我們用輕松狀态來證明的例子中,這一點是正确的,即兩眼的正常合作能被輕易地改變,隻要這種改變服務于視覺的目的。
把一塊具有一般折射力的棱鏡放在你的一隻眼睛前面;你不會把事物看作是雙重的。
讓我們假設一下,當這種偏斜裝置被引入時,雙眼仍保持其位置;接着,同樣的外部點便不再被投射于雙眼的相應點上,因為在未被阻礙的眼裡每樣東西都将保持不變,而視網膜圖樣将會被轉移到另一個圖樣上去。
我們應當看到每件東西都是雙重的,而事實上我們卻并非如此,這個事實證明已經發生了眼動,以便重新建立起原來的情況,也即大量的外部空間點被投射到視網膜的相應點上。
因此,盡管存在着會聚的解剖結構,但是,我們仍然必須在其他地方尋找我們對會聚的解釋。
我們運用了一種眼動的例子,關于這種眼動,苛勒已經作了大量的但尚未公開發表的實驗來證明他的理論,這種理論如同構成前述讨論的基礎一樣将構成新一輪讨論的基礎。
我們從空間組織的研究中得知的一個事實出發,那便是接近定律(lawofproximity)。
在我們的視野中,兩個相似物體将相互吸引,随着物體之間距離的增加,吸引力減弱。
當我們注視兩根相當接近的平行線時,這種力量将沒有把它們進行移置的可測量效應。
但是,如果我們用立體視鏡(stereoscope)或雙眼視覺儀(haploscope)将這些線條分布于雙眼時,這種力量的效應便會立即顯出來。
隻有一根線條将被看到,雙眼以這樣一種方式自動地移動,緻使把兩根線條帶入雙眼中相應的線條上面去。
這樣的原理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在一般情況下不把事物看作雙重的原因。
讓我們來考慮一個一般凝視的例子,我們的凝視點是一根垂線的中心。
會聚狀态的任何一種輕微搖擺将會産生兩根線條的不一緻,從而産生輕微的雙重現象。
但是,吸引力會立即産生,因為距離很小,吸引力将很強,它會以兩根線條重新合在一起的方式支配眼部肌肉的神經,于是,完善的會聚得以重建。
由此看來,我們對雙重意像缺乏的解釋就會變得動力的了。
我們承認存在一種促進雙眼正常協調的解剖結構&mdash&mdash這種結構将以我們在上面讨論視網膜中心和邊緣的結構差異時描述過的方式建立起來(見邊碼p.207),但是,我們并不認為這樣的結構已經盡善盡美,以至于毋須任何特殊力量便可排除雙重意像。
可以這樣說,沒有一種凝視是完善無缺的,在所有的連續凝視期間,輕微的搖擺運動總是發生着。
這又變得難以理解了,因為雙眼中對視網膜一緻現象的輕微移置以一種難以覺察的微小程度改變了場組織。
另一方面,由于凝視&ldquo機制&rdquo是不完善的,我們怎樣才能假設一種完善的會聚機制呢?我們不該忽略兩個例子之間的差異,因為在這裡,與完美程度的最微偏差将會引起強大的力,它可以立即把系統推回到正常的位置上去。
由此可見,會聚是漢弗萊守恒傾向的一個精彩事例,也是有機體的平衡穩定性的一個精彩事例。
讓我們歸納一下自己的觀點。
傳統的先天論無法處理調節問題,為了解釋凝視,該理論必須假設一種十分複雜的結構,它以一種秩序井然的方式完美地運作着。
這種有序性是由于結構,并非&ldquo真正的&rdquo有序,而隻是偶然的有序。
我們的理論僅僅作出一種假設,也就是說,知覺場的條件(通過對它的啟動和&ldquo掌舵&rdquo)影響着動眼系統。
這種假設存在于傳統理論的反射弧概念之中,即傳入興奮引起傳出興奮。
我們的假設是十分一般的,與此同時,也是一個十分有力的理論工具。
根據這一假設,其餘一切都随之發生:如果感覺系統和運動系統之間的交流存在的話&mdash&mdash這種存在是不容置疑的&mdash&mdash那麼,這兩個系統便成為一個較大系統的部分系統(part-Systems),最終的平衡也就是這個較大系統的一種平衡。
因此,最佳的平衡不僅是較大系統在其中得到平衡,而且也是兩個部分系統中的每一個系統本身得到平衡。
因為動眼系統的平衡主要由于眼肌的排列,以及由此産生的張力(stains),看來在雙眼輕度歧異時可以達到這種平衡。
隻要視覺發生着,盡善盡美的平衡便不會達到。
結果,隻有在視覺是一種對抗運動系統的平衡時,方才可以獲得實際的平衡。
然而,在廣泛的位置上,動眼系統的張力是很小的,以至于感覺系統産生的力決定了最終的平衡。
隻有在眼睛的極端位置上,動眼系統中的應力(stress)才會表現出高度的價值,因此必須把它們視作最終平衡的決定因素。
如果我們在我們的極端左方或右方嘗試着注視一個點的話,那麼它将迅速地分裂成雙重意像,感覺場中的吸引力不再強大到足以克服動眼系統中相反的力。
由此可見,眼動被視作典型的反射,對它們的解釋不應在解剖結構的事實中尋找,而應該在由組織過程産生的系統平衡的事實中尋找。
作為漢弗萊原理的特例的反射 我們現在終于看到,試圖通過反射弧理論的反射結合來解釋行為,将是一種多麼不可救藥的錯誤。
相反,我們可以從我們的讨論中得到這樣的線索,即行為可以按照漢弗萊的原理來得到解釋,也就是把行為視作平衡的建立過程。
&ldquo完全無意識的&rdquo反射 現在,我們将扼要地讨論一些反射,它們沒有意識的對應物,正像大多數健身反射那樣,它們不斷地調整我們整個肌肉系統的彈性,從而保持我們的姿勢和平衡。
那麼,它們能否按照我們的概念來提供解釋呢,或者,它們是否至少屬于舊的反射弧模式呢?我毫不懷疑第一點是正确的,它們要去保持的平衡是大腦低級中樞和脊髓中的一種組織平衡。
在某些條件下區分出這些反射的單一性和刻闆性肯定是由于下面的事實,即在這些條件下,受到幹擾并重新得以建立的次級系統相對而言較小,并且相對而言與其餘部分相分離。
當我們把心物場(psychophysicalfield)擴展到行為環境的範圍以外時(第二章,見邊碼p.50),反射就會像我們假設的那樣出現。
本書的宗旨并非對這種觀點亦步亦趨,但是,這樣的評論也是必要的,免得讀者認為,至少就幾種反射而言,傳統理論是站得住腳的。
讀者如果對這個問題特别感興趣,可以參閱戈爾茨坦(Glodstein)關于這一課題的論文。
作為&ldquo内隐&rdquo和&ldquo非内隐&rdquo的反射和組織 這是我們文章中的另外一個重要之點。
一般說來,我們對于眼動的動力學尚未直接了解。
關于調節運動和會聚運動,我們的陳述是正确的,然而,我們還知道,我們的目光到處遊蕩,先是停留在這個物體上,然後又停留在那個物體上。
但是,即便在這裡,我們仍意識到自己的眼動與實際的眼動是十分不同的,換言之,這裡所謂的眼動是我們行為世界的眼動&mdash&mdash當然,這些眼動屬于行為自我(behaviouralEgo),而不是屬于行為環境(be-haviouralenvironment)。
在心理學家開始對這個課題發生興趣以前,沒有人知道當我們閱讀時,我們實施的是何種眼動。
據認為,每個意識到自己眼動的人在閱讀時所體驗到的是眼睛連續地移過一行字。
然而,我們現在知道,眼睛在大部分時間裡是靜止的,當閱讀一行印刷文字時,快速掃視不會超過三行或四行。
但是,我們多半意識不到這些運動。
當我們意識不到時,前面讨論中曾經描述過的整個力的相互作用在經驗中便沒有任何對應物,這種情況如同産生感覺組織的力的相互作用幾乎完全保持在經驗以外一樣(經驗僅僅包含了這些動力學的結果)。
苛勒是強調感覺組織的這個方面的第一個人,他将此現象稱作&ldquo内隐的組織&rdquo(silentorganization)(1929年,p.371)。
于是,内隐也指對這種組織有所貢獻的一些運動。
然而,正如我們已經提及過的那樣,我們的凝視和追蹤運動并不始終是内隐的。
對它們的體驗并不意味着總是真實的,這一事實是有意義的。
我們給閱讀時眼動的例子再補充兩個其他的例子:在許多實驗研究中已經發生過這樣的情況,當被試得到指示,在一段明确的間歇時間内對某個物體進行注視,被試報告說他們的眼睛完全保持穩定,可是客觀記錄卻表明,他們的眼睛實際上作了明顯的運動,有時甚至是相當可觀的運動;另一方面,一名眼睛保持不動并注視着一個後象圖形輪廓的被試,對他的眼睛已經參與了探索也會有明顯的印象[魯賓(Rubin)」。
于是,在這些例子中,對眼動的體驗并不是由于來自眼球的分離感覺或來自眼肌的分離感覺,而是整個場組織的結果,正如知覺到一個物體的運動可能不是由于傳導運動中物體的實際運動一樣。
然而,在一個方面,凝視實際上超越了這些範圍:當我們感到自己的目光停留在某個物體上時,我們無法轉移目光,然後,随着我們賦予巨大的意志力量,将目光轉移到别處以後,我們又會發現有一種幾乎無法抗拒的強迫力量在把我們的目光重新拉
行為問題。
漢弗萊的一般原理:守恒和發展。
反射。
自我:作為一個場物體的自我&mdash&mdash它的分離問題;沒有自我的行為世界的一個例子;與自我相結合的經驗的條件是什麼?自我的複雜性。
執行者。
執行者的控制:三個例子。
需求的特征。
離題談一下美學。
物體和自我之間的動力關系:決定我們行為的事物。
執行者的實際控制。
活動的一般原理。
行為的結果 心理學涉及行為(behaviour),在所有的自然事件中,行為是最有趣的事件之一。
讓我們把生命出現以前的地球狀态與地球現在的狀态作一比較,以便為我們的這一觀點提供要旨。
于是,我們可将一處&ldquo純粹的&rdquo景色(如我們現在可在極地或山頂上發現的景色)與我們的都市作一比較,與我們的農村、我們的港口和我們耕種的田野作一比較。
就純粹的地理事件而言,這種變化是驚人的。
礦石從地球内部開采出來,經過提純,制成鋼和鐵,這些東西又變成圍繞着地球的鐵軌,支撐我們城市裡高大建築物的構架,縱橫馳騁于海洋上的船隻,并在各種機器裡為我們日夜工作。
與之相似的是,煤炭被挖掘出來,億萬噸的煤炭正在被人們消耗着,以便使發動機轉動,并保護我們免受惡劣氣候之苦。
河流改道,山谷被淹,雜草叢生的土地讓位于有規律的植物輪作,這些是人們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農作物。
城市紛紛崛起,每一座城市都有一種複雜的結構,具有一種人類出現以前從未有過的秩序,也即人類在發展其自身的文明以前從未有過的秩序。
此外,城市裡還發生了以下一些奇怪的事情:在有些建築物内,每夜擠滿了人,他們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中觀看白色銀幕上活動的東西,聆聽一台複雜的機器發出的聲音;在其他一些建築物内,人們摩肩接踵地注視着一塊塊塗着油彩的畫布;在另外一些建築物内,人們安靜地坐在那裡翻閱一種稱為&ldquo書籍&rdquo的奇異東西,這些書籍需要人和機器方可制造出來。
于是,便有了一些滑稽可笑的紙片,稱之為錢,錢從一個人手裡傳遞到另一個人手裡,而且以巨大的數目保存在稱作銀行的建築物裡,銀行反過來又支配着億萬人的行為。
我可以毫無止境地描述沒有生命的世界和今日世界之間的地理差别;所有這些重大變化都是由行為來産生的。
由此可見,作為行為的代理人,我們對自己的行為發生興趣便不足為奇了。
我們對行為發生興趣,其本身便是一種行為。
然而,盡管這種興趣是巨大的,而且我認為對我們未來的文明也是很基本的,但是,從曆史的觀點看,這種興趣卻出現得較晚,并且是次級的或第二位的。
&ldquo對行為發生興趣&rdquo的行為肯定要比&ldquo對世界發生興趣&rdquo的行為出現得更晚一些。
起初,我們隻關心得到食物、庇護所以及取暖,後來才關心我們自己,也即這些生活必需品的提供者,最後才關心我們自己在這種勞動中的活動。
行為問題 我不準備在曆史問題上多花筆墨。
确切地說,我将以我們今日面臨的問題為出發點。
我們看到行為的具體表現,于是對它進行解釋;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倡導了一種特殊類型的行為,稱之為科學,科學反省它自身,并試圖在心理學事業中遵循它在其他領域中已經發展起來的一些方法。
科學的解決辦法能否在不考慮它的有序的和有意義的結果的情況下繼續進行呢? 由于行為已經成為世界上的一股有力力量,因此,當我們在解釋行為時,如果忘卻行為已經取得的成就,我們有希望得到成功嗎?也就是說,為了解釋行為,我們是否應該先得到關于行為的那些普遍知識(這種知識對行為的成功起關鍵作用)呢?實際上,當我們擁有文明時,如果用文明來衡量的話,這種文明此刻可能顯得有些混亂,對此,與行為結果無關緊要的一些原理能很好地解釋這種混亂,那麼,單單介紹一些這樣的解釋性原理行嗎?我們能否運用一些能使任何一種文明的或然性,以及人和動物生存的或然性變得無限之小的原理呢?我們能否把不可能性這樣的事實通過叫做&ldquo機遇&rdquo的東西,使其變為現實呢?這樣一種解釋會不會最終導緻放棄任何解釋呢?如果我們知道我們在實施行為期間我們的每一根神經、每一塊肌肉、機體的每個獨立部分發生了什麼情況的話,那麼,能否用此來解釋我們的鐵路系統,我們的文學、藝術和音樂,以及我們的科學呢?當人們把一塊石頭從甲地運往乙地,不論這種行為僅僅是一種運輸,還是建造金字塔或哥特式大教堂的巨大工程的一部分,其過程是一樣的。
人類的行為始終具有建築類型的性質,而不僅僅是搬運而已。
那麼,對行為作出解釋的任何一種嘗試能否在排除其基本原理的情況下期望獲得成功呢?換言之,根據我們第一章介紹的條件,行為科學能否在沒有秩序(order)和意義(meaning)的情況下貿然啟動呢? 導向生機論的機制 用這樣一種方式繼續下去的任何嘗試遲早會發現,它永遠無法完成其任務&mdash&mdash把行為視作創造文明的力量,把那些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維持個體的行為視作我們方程裡的X(未知數),任何一種這樣的嘗試必然會把人們引向此路不通的牆壁。
不甘于這種障礙的人類心理靠自身建立起梯子,以越過這種障礙;也就是說,引入一種新的原理,它與那些把人類心理從其目标中脫離出來的原理全然不同。
我們在第一章裡介紹的二元論(dualisms)或多元論(pluralisms)已經成為所有這些嘗試的必然結果。
由于機械論(我們是用它們自己提供的名稱來稱呼它們的)始終未能解釋為什麼行為是有序的而不是混亂的,因此這些理論為生機論(vitalism)所補充。
生機論将秩序和意義歸之于一種新的力量,也即生來就具有秩序和意義,并把它們強加于機械論的性質之上。
起初,我們拒絕接受這樣一種解決辦法,後來,我們表明秩序和意義怎樣才能保留在這個理論體系之中,而毋須充當臨危解困的神仙。
這項研究是在知覺領域裡完成的。
漢弗萊的一般原理:守恒和發展 我們的第一個目的是在行為場(fieldofbehaviour)達到同樣的結果。
&ldquo可以這樣說,有機體的行為像一種物質過程的複雜系統,在不斷變化的情況下積極地傾向于保持一種複雜的模式&rdquo[漢弗萊(Humphrey.p.41」。
這一觀點(經過作者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第一個原理。
該原理聲稱,有機體是一種特殊的系統,這種系統在無機界也可以找到,其構成的标志是,它的一切反應都具有守恒的傾向(con-servativetendency)。
我們也可以說:如果我們把有機體及其(地理的)環境視作一種系統的話,那麼,對該系統之平衡(equilibri-um)的任何一種騷擾都将導緻重新建立起一種平衡狀态,一種對有機體來說獨有的平衡狀态。
有機體的平衡是一種穩定的平衡,是在騷擾以後重新建立起來的平衡。
當然,嚴格地說,這并不正确;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的新的平衡木同于舊的平衡。
實際發生的事情并不僅僅是一種守恒,還有其發展(devel-op-ment)。
系統是守恒的,同時也是發展的。
如果系統不是守恒的,而是處在瞬息萬變的境況之中,那麼,就不可能有同一個有機體,一個能使我們長時間去這樣稱呼它的有機體。
如果它隻有守恒,以緻于始終回複到同樣的境況,那麼它便不成其為一個有機體了。
&ldquo客觀地考慮,有機體的同一性(identity)不同于一個毫無活力的事物的連續同一性&hellip&hellip提供給有機體的并非物質的同一性,也非形式的同一性,而是發展和變化形式的時空統一性;我們可以說,任何一種有機系統的漸變模式是單一的長久事件,它受制于外部變化,與此同時,又在内部進行調整,而且,如同我們經驗中的一切事件那樣,它在四種維度中發生着,三種是空間維度,一種是時間維度&rdquo(漢弗萊,pp.54-55)。
漢弗萊已經調查過系統的哪些特性使得這種行為成為可能。
我們不想追随漢弗萊的一般方法(他的方法既包含了物理學和化學的一些部分,也包含了生理學和心理學的一些部分),我們将堅持特定的心理學問題,并探索漢弗萊的一般原理如何在那裡得到證明。
在我們開始探索以前,我們想再講幾句。
乍一看,我們取自漢弗萊的一般原理與我們需要的原理相距甚遠,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的原理應該面對行為的有序的和有意義的結果。
那麼,漢弗萊的原理與文明究竟有何關系呢?顯然,該原理還有不足之處,它既可用于動物,又可用于人,而動物是不會産生文明的。
承認這一點,也就承認我們不得不做更多的事情。
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一原理至少把我們引向正确的道路,以便找到我們需要做的那些事情。
首光,它排除了把混亂作為行為的結果;其次,它考慮了系統的發展,為我們稱之為文明的行為結果留下一個席位。
在這個意義上說,它滿足了我們提出的要求。
我們的任務是去填補鴻溝,以便表明使人類行為超越動物所能達到的結果的顯著特征是什麼。
大體上,可以預期下列答案:有機系統建立的新平衡有賴于舊系統受到的幹預。
倘若我們可以期望幹預的可能性,我們便可使平衡的可能性在種系發生系列(phy-logenelicseries)中得到增強,尤其是使低于人類的動物在向人類跨出的步伐中得到增強。
反射 傳統的理論 傳統的活動理論(theoryofaction)是以所謂的反射(reflexes)為開端的,也就是說,用相對孤立的刺激引起相對孤立的運動;膝跳反射以及瞳孔的收縮和擴張可以作為例子來說明。
傳統的理論以兩種方式來運用這些反射:首先,它提出一種關于反射發生的極其簡單的假設,這種假設以某些解剖學發現為基礎;其次,傳統的理論把這些簡單的反射視作元素(elements),我們的一切活動都是通過這些元素的結合而發展起來的。
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反射理論是我們在第三章中讨論過的感覺理論的直接對應物。
然而,反射理論同樣不能令人滿意。
由于我在幾年前刊布的一本著作中(1928年,第三章,4和5)已用較大篇幅讨論過這種理論,還由于這種理論很快地從心理學理論體系中消失(如果不是從教科書中消失的話),因此,我在這裡隻能從簡了。
反射作為一種過程,已在一種結構中找到自己的解釋,那就是所謂的反射弧(reflex arc)。
反射弧是由一個傳入神經元,一個傳出神經元,以及普通的神經元或更多的中間聯結神經元組成。
起始于一端的興奮通過整個反射弧進行傳導,于是刺激将會引起反應。
顯然,這種理論屬于這樣一種類型,不久以前我沒說過,它不可能為行為提供令人滿意的解釋;這種理論沒能為行為的有序性和意義性提供可以遵循的任何原理。
有機體被賦予大量的反射弧,其中衆多的反射弧同時受到刺激,由此産生的行為是有序的,它使系統守恒,而不是通過每一種反應使它發生改變,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此外,一種刺激模式伴随着另一種刺激模式而發生,在這個序列中,大量的刺激完全是任意發生的;可是,行為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目的的,有目标指向的,也就是說,是有序的和有意義的。
眼動 現在,讓我們讨論一組反射,它們在有機體整個行為中的作用是具有專利的,那就是我們的眼動(eyemovements)。
每隻眼睛有六塊外部肌肉附着于眼球上面,使之沿着其軌迹轉動,這六塊肌肉受制于三根不同的顱神經,後者起源于不同的皮質中樞。
此外,每隻眼睛均有其内在的睫狀體肌肉,它們專司調節。
于是,從解剖學角度講,動眼系統(oculomotorsystem)的複雜性是巨大的。
該系統産生三種可以分辨的運動:(1)調節,(2)凝視和追蹤,(3)會聚。
調節 我們已經相當充分地讨論過第一種運動(第四章,見邊碼p.74和p.119)。
凋節(accommodation)意指為清晰的組織創造最佳可能的條件。
當清晰度相當好時,便達到了平衡,也就是說,當感覺過程已經達到最大性能時,平衡得以實現。
如果無法達到一定的清晰度,就像我們看着一塊屏幕,上面放映着聚焦得很差的圖像那樣,則動服系統便處于經常的緊張狀态,我們的眼睛會感到疼痛。
調節具有真正反射的一切特征,它是自動的,而且&ldquo無意識地&rdquo發生着,我們對它的發生簡直毫無察覺。
然而,根據刺激弧理論:可供調節使用的刺激是什麼?調節發生之前受到刺激的同樣一些視網膜元素嗣後仍然受到刺激,盡管這種刺激稍有不同。
但是,除了把它歸之于它的成功以外(這裡所謂的成功就是随後發生的視覺過程的組織),沒有一種系統的方法來描述這種差别。
于是,第一個例子表明,純粹的反射弧理論毫無幫助。
同時,它表明了一種正确的理論:反射被視作良好組織過程中的一個部分事件。
凝視和追蹤 盡管我們尚未直接讨論過動眼系統的第二種作用,即凝視和追蹤(fixationandpursuit),但我們卻在引發視網膜中心的圖形功能時已把它作為一個例子而加以運用了。
我們把它與以下事實相聯系,如果視覺組織是一個同質背景(himogeneousground)上的一個圖形,那麼,眼睛的運動方式便是為這個圖形創造條件。
通過使之成為閉合部分來盡可能将它視為圖形,也就是說,把它轉移到中心部分,通過對它的凝視使這個圖形盡可能表現出來。
我們可以補充說,如果圖形居中的話,則在這樣一個簡單條件下,整個場的平衡将十分穩定,因為這是最大對稱的條件。
在這一簡單情形裡,我們對凝視的解釋與我們對調節的解釋是一樣的:感受器的運動以這樣一種方式發生,即産生自感受器刺激的組織會盡可能完善。
讓我們把這一解釋與流行的解釋比較一下。
&ldquo當我們仔細地進行考察時,這些過程反映了視網膜各點的光線印象和眼動的獨特沖動之間相互聯結的複雜而又分化的系統。
嚴格地說,不同的運動肯定産生自不同的視網膜點;因此,視神經的不同的纖維肯定與控制眼動的運動神經具有不同的中心聯結&rdquo[彪勒(Buhler),1924年,pp.103f]。
我已經以若幹根據與這種解釋進行過争辯(1928年,pp.78f)。
首先,必須記住的是,從每一個視網膜裡引出大約100萬根感覺神經纖維,總共大約存在200萬個獨立的聯結。
然而,我們不該被單純的數字所吓倒。
應當使我們中止的倒是下列令人吃驚的事實,即這200萬個聯結必須以這樣的方式安排,以至于通過這種安排,産生了凝視的有序結果。
觀察到的事實是,不論在一間暗室的何處,隻要有一個光點出現,它就會被凝視;換言之:終級狀态在單個光點投射于視網膜中央凹時被達到,不論開始時的狀态如何,也就是說,不論這個光點在何處被初次投射。
那麼,究竟是誰或什麼東西産生了這種安排呢?正是這個困難使得赫爾姆霍茲(Helmholtz)等人在眼動問題上求助于一種經驗主義的理論,這種理論如同在其他領域一樣在這裡也是無益的,它與觀察到的事實極少一緻。
然而,拒絕經驗主義解釋并未改善先天論解釋的處境。
我們對實際事件的簡要闡述,即終極狀态與開始狀态互不依存的觀點,直接指向了一種不同的解釋,其特征對于大量單純的物理事件是共同的,這些事件是在沒有這種特定聯結(正如關于凝視運動的先天論所假設的那樣)的系統中發生的。
被一根繩子懸挂起來的搖擺的重物最終将在同樣的位置上停息下來,不論它搖擺的方向如何,也不論它擺動得多遠,原因在于,在這個位置上,實際的力(一方面是他心引力,另一方面是繩子的彈力)處于完全的平衡狀态之中。
其次,我認為,提供的例子是過于簡化的。
盡管最終結果不受眼睛的最初位置的支配,但是,使最終結果得以實現的實際運動卻非如此。
由此可見,不是我們發現需要假設那200萬個聯結,而是我們不得不假設幾倍于200萬個的聯結;如果第一種系統本身具有微不足道的可能性的話,那麼,這種可能性仍将無限地減少。
再次,我提及由瑪麗娜(Marina)從事的幾項移植實驗(transplationexperiments),它們直接駁斥了這一理論。
這裡,我不準備對此詳述。
相反,我提出第四個論點,也就是說,這一理論涉及經驗錯誤,如果沒有經驗錯誤,它就不可能産生一種對反應而言的刺激。
總之,我認為,在這方面,凝視和追蹤是與調節相似的。
在迄今為止描述的這個實驗中(即一間暗室中出現一個單一的光點),似乎沒有出現什麼困難。
但是,随着凝視的發展,這種情形與下述相反的情形沒有什麼差别:在一個同質的明亮場内的某處出現一塊黑斑。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情形要更加複雜得多。
如果我們暫且不去考慮由我們的态度和興趣施加于凝視的影響,那麼,我們的眼睛便仍然處于這種情形,即我們的眼睛向四周無目的地張望,時而停留在這個物體上,時而又停留在那個物體上,但是,通常情況下,不會停留在物體之間的空間上。
這樣,便産生了追蹤運動,在追蹤運動中,我們的凝視目光追随着一個運動物體,最後,便出現下面的事實,即我們把眼睛轉向突然朝我們發出的聲音的方向,洛溫弗爾德(Lowenfeld)發現,這種反應在三個月的嬰兒身上尤為典型。
那麼,我們從上述四個例子中可以作出哪些推論呢?如果明亮背景上的一個黑點與黑暗背景上的一個亮點具有同樣效果的話,那麼,作為一個物理事件的刺激便不再受到限定了。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引發反應的一個點以外,整個視網膜均受到刺激。
因此,在上述兩種情形的任何一種情形裡,并非一個點的刺激啟動了反射運動,而是一種刺激的異質性啟動了反射運動,當這種刺激的異質性被帶入視網膜中心時,運動便以這樣的方式發生。
用此方式進行闡述,凝視的事實便不再表明像神經元聯結(先天論所假設的)的複雜系統那樣的任何東西了。
這是因為,整個過程的原因不再存在于一個視網膜點上,也即邊緣的反射出發點上,而是存在于整個視網膜中,或者存在于一個産生異質刺激的足夠大的部分之中。
現在,我們知道這種異質刺激将産生分離的圖形,而且我們把整個過程理解為視野的清晰度和平衡的過程。
我們到處張望的眼睛受到事物輪廓的指引,并且停留在事物上面(而不是停留在背景上面),這一事實強調了同樣的論點。
整個視網膜再次受到刺激,視網膜上的每一點與不同的眼動相聯系;那麼,為什麼刺激模式的某些部分而不是另一些部分被帶入視網膜中央凹呢?單憑機械論的觀點或類似機械論的反射理論(這種反射理論無法為這一效應安排恰當的刺繳)是無法回答這一問題的,而當眼動被認為與場組織的整個過程相連接時,結果便容易得到解釋了。
我無需重複追蹤運動的論點,現在讓我們轉向對一種聲音的凝視。
這種反應的作用與所有其他凝視的作用是基本相同的,也就是說,将暫時顯著的圖形帶入場的中心區域。
由此情形所補充的一個新事實是,這種圖形既可以是視覺圖形,又可以是聽覺圖形。
于是,根據我們的觀點,這種情形并不涉及新的原理。
但是,眼動的反射理論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這裡,反射弧的最初一端是什麼東西呢? 會聚 現在,我們讨論最後一個動眼功能&mdash&mdash會聚(convergence)。
這是一種典型的雙眼功能,它保證在任何特定時刻外部空間的許多點盡可能被投射到兩個視網膜上的相應點上。
對于這種功能,肯定存在着一種解剖學基礎,這是沒有任何疑問的;海林(Hering)早就指出(1868年,p.3),可把雙眼與由同一根缰繩牽引的一列馬隊相比較,如果不讓其中一隻眼睛參與視覺活動的話,兩隻眼睛仍然會一起運動。
但是,我們已經了解到,一種解剖結構的存在可能主要是一種功能的結果,它的影響是次要的。
在我們用輕松狀态來證明的例子中,這一點是正确的,即兩眼的正常合作能被輕易地改變,隻要這種改變服務于視覺的目的。
把一塊具有一般折射力的棱鏡放在你的一隻眼睛前面;你不會把事物看作是雙重的。
讓我們假設一下,當這種偏斜裝置被引入時,雙眼仍保持其位置;接着,同樣的外部點便不再被投射于雙眼的相應點上,因為在未被阻礙的眼裡每樣東西都将保持不變,而視網膜圖樣将會被轉移到另一個圖樣上去。
我們應當看到每件東西都是雙重的,而事實上我們卻并非如此,這個事實證明已經發生了眼動,以便重新建立起原來的情況,也即大量的外部空間點被投射到視網膜的相應點上。
因此,盡管存在着會聚的解剖結構,但是,我們仍然必須在其他地方尋找我們對會聚的解釋。
我們運用了一種眼動的例子,關于這種眼動,苛勒已經作了大量的但尚未公開發表的實驗來證明他的理論,這種理論如同構成前述讨論的基礎一樣将構成新一輪讨論的基礎。
我們從空間組織的研究中得知的一個事實出發,那便是接近定律(lawofproximity)。
在我們的視野中,兩個相似物體将相互吸引,随着物體之間距離的增加,吸引力減弱。
當我們注視兩根相當接近的平行線時,這種力量将沒有把它們進行移置的可測量效應。
但是,如果我們用立體視鏡(stereoscope)或雙眼視覺儀(haploscope)将這些線條分布于雙眼時,這種力量的效應便會立即顯出來。
隻有一根線條将被看到,雙眼以這樣一種方式自動地移動,緻使把兩根線條帶入雙眼中相應的線條上面去。
這樣的原理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在一般情況下不把事物看作雙重的原因。
讓我們來考慮一個一般凝視的例子,我們的凝視點是一根垂線的中心。
會聚狀态的任何一種輕微搖擺将會産生兩根線條的不一緻,從而産生輕微的雙重現象。
但是,吸引力會立即産生,因為距離很小,吸引力将很強,它會以兩根線條重新合在一起的方式支配眼部肌肉的神經,于是,完善的會聚得以重建。
由此看來,我們對雙重意像缺乏的解釋就會變得動力的了。
我們承認存在一種促進雙眼正常協調的解剖結構&mdash&mdash這種結構将以我們在上面讨論視網膜中心和邊緣的結構差異時描述過的方式建立起來(見邊碼p.207),但是,我們并不認為這樣的結構已經盡善盡美,以至于毋須任何特殊力量便可排除雙重意像。
可以這樣說,沒有一種凝視是完善無缺的,在所有的連續凝視期間,輕微的搖擺運動總是發生着。
這又變得難以理解了,因為雙眼中對視網膜一緻現象的輕微移置以一種難以覺察的微小程度改變了場組織。
另一方面,由于凝視&ldquo機制&rdquo是不完善的,我們怎樣才能假設一種完善的會聚機制呢?我們不該忽略兩個例子之間的差異,因為在這裡,與完美程度的最微偏差将會引起強大的力,它可以立即把系統推回到正常的位置上去。
由此可見,會聚是漢弗萊守恒傾向的一個精彩事例,也是有機體的平衡穩定性的一個精彩事例。
讓我們歸納一下自己的觀點。
傳統的先天論無法處理調節問題,為了解釋凝視,該理論必須假設一種十分複雜的結構,它以一種秩序井然的方式完美地運作着。
這種有序性是由于結構,并非&ldquo真正的&rdquo有序,而隻是偶然的有序。
我們的理論僅僅作出一種假設,也就是說,知覺場的條件(通過對它的啟動和&ldquo掌舵&rdquo)影響着動眼系統。
這種假設存在于傳統理論的反射弧概念之中,即傳入興奮引起傳出興奮。
我們的假設是十分一般的,與此同時,也是一個十分有力的理論工具。
根據這一假設,其餘一切都随之發生:如果感覺系統和運動系統之間的交流存在的話&mdash&mdash這種存在是不容置疑的&mdash&mdash那麼,這兩個系統便成為一個較大系統的部分系統(part-Systems),最終的平衡也就是這個較大系統的一種平衡。
因此,最佳的平衡不僅是較大系統在其中得到平衡,而且也是兩個部分系統中的每一個系統本身得到平衡。
因為動眼系統的平衡主要由于眼肌的排列,以及由此産生的張力(stains),看來在雙眼輕度歧異時可以達到這種平衡。
隻要視覺發生着,盡善盡美的平衡便不會達到。
結果,隻有在視覺是一種對抗運動系統的平衡時,方才可以獲得實際的平衡。
然而,在廣泛的位置上,動眼系統的張力是很小的,以至于感覺系統産生的力決定了最終的平衡。
隻有在眼睛的極端位置上,動眼系統中的應力(stress)才會表現出高度的價值,因此必須把它們視作最終平衡的決定因素。
如果我們在我們的極端左方或右方嘗試着注視一個點的話,那麼它将迅速地分裂成雙重意像,感覺場中的吸引力不再強大到足以克服動眼系統中相反的力。
由此可見,眼動被視作典型的反射,對它們的解釋不應在解剖結構的事實中尋找,而應該在由組織過程産生的系統平衡的事實中尋找。
作為漢弗萊原理的特例的反射 我們現在終于看到,試圖通過反射弧理論的反射結合來解釋行為,将是一種多麼不可救藥的錯誤。
相反,我們可以從我們的讨論中得到這樣的線索,即行為可以按照漢弗萊的原理來得到解釋,也就是把行為視作平衡的建立過程。
&ldquo完全無意識的&rdquo反射 現在,我們将扼要地讨論一些反射,它們沒有意識的對應物,正像大多數健身反射那樣,它們不斷地調整我們整個肌肉系統的彈性,從而保持我們的姿勢和平衡。
那麼,它們能否按照我們的概念來提供解釋呢,或者,它們是否至少屬于舊的反射弧模式呢?我毫不懷疑第一點是正确的,它們要去保持的平衡是大腦低級中樞和脊髓中的一種組織平衡。
在某些條件下區分出這些反射的單一性和刻闆性肯定是由于下面的事實,即在這些條件下,受到幹擾并重新得以建立的次級系統相對而言較小,并且相對而言與其餘部分相分離。
當我們把心物場(psychophysicalfield)擴展到行為環境的範圍以外時(第二章,見邊碼p.50),反射就會像我們假設的那樣出現。
本書的宗旨并非對這種觀點亦步亦趨,但是,這樣的評論也是必要的,免得讀者認為,至少就幾種反射而言,傳統理論是站得住腳的。
讀者如果對這個問題特别感興趣,可以參閱戈爾茨坦(Glodstein)關于這一課題的論文。
作為&ldquo内隐&rdquo和&ldquo非内隐&rdquo的反射和組織 這是我們文章中的另外一個重要之點。
一般說來,我們對于眼動的動力學尚未直接了解。
關于調節運動和會聚運動,我們的陳述是正确的,然而,我們還知道,我們的目光到處遊蕩,先是停留在這個物體上,然後又停留在那個物體上。
但是,即便在這裡,我們仍意識到自己的眼動與實際的眼動是十分不同的,換言之,這裡所謂的眼動是我們行為世界的眼動&mdash&mdash當然,這些眼動屬于行為自我(behaviouralEgo),而不是屬于行為環境(be-haviouralenvironment)。
在心理學家開始對這個課題發生興趣以前,沒有人知道當我們閱讀時,我們實施的是何種眼動。
據認為,每個意識到自己眼動的人在閱讀時所體驗到的是眼睛連續地移過一行字。
然而,我們現在知道,眼睛在大部分時間裡是靜止的,當閱讀一行印刷文字時,快速掃視不會超過三行或四行。
但是,我們多半意識不到這些運動。
當我們意識不到時,前面讨論中曾經描述過的整個力的相互作用在經驗中便沒有任何對應物,這種情況如同産生感覺組織的力的相互作用幾乎完全保持在經驗以外一樣(經驗僅僅包含了這些動力學的結果)。
苛勒是強調感覺組織的這個方面的第一個人,他将此現象稱作&ldquo内隐的組織&rdquo(silentorganization)(1929年,p.371)。
于是,内隐也指對這種組織有所貢獻的一些運動。
然而,正如我們已經提及過的那樣,我們的凝視和追蹤運動并不始終是内隐的。
對它們的體驗并不意味着總是真實的,這一事實是有意義的。
我們給閱讀時眼動的例子再補充兩個其他的例子:在許多實驗研究中已經發生過這樣的情況,當被試得到指示,在一段明确的間歇時間内對某個物體進行注視,被試報告說他們的眼睛完全保持穩定,可是客觀記錄卻表明,他們的眼睛實際上作了明顯的運動,有時甚至是相當可觀的運動;另一方面,一名眼睛保持不動并注視着一個後象圖形輪廓的被試,對他的眼睛已經參與了探索也會有明顯的印象[魯賓(Rubin)」。
于是,在這些例子中,對眼動的體驗并不是由于來自眼球的分離感覺或來自眼肌的分離感覺,而是整個場組織的結果,正如知覺到一個物體的運動可能不是由于傳導運動中物體的實際運動一樣。
然而,在一個方面,凝視實際上超越了這些範圍:當我們感到自己的目光停留在某個物體上時,我們無法轉移目光,然後,随着我們賦予巨大的意志力量,将目光轉移到别處以後,我們又會發現有一種幾乎無法抗拒的強迫力量在把我們的目光重新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