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環境場—問題;對錯誤的解決辦法的拒斥;對正确的解決辦法的一般闡述
關燈
小
中
大
始的結果而産生的。
當我們了解到(不用詳細地了解每一個細節),已有證據表明,嬰兒、黑猩猩和小雞具有所謂的明度恒常性(brightnesscon-stancy)時,也就是說,可以把它們訓練成從兩個物體中挑選出較白的或較黑的物體,隻要較黑的物體比較白的物件反射更多的光,它們就會繼續進行這樣的選擇,當我們了解到這些情況時,我們的信念便得到了加強。
讓我們舉下面一個例子就足以說明問題了:當苛勒在1915年發表關于黑猩猩和小雞的實驗結果時,該結果遭到了懷疑,因此他不得不于1917年進行了特定的新實驗,以便拒斥可能的錯誤源,這些錯誤之所以被構思出來,是為了保持和維護舊的感知覺理論。
我們往往忘記了這一點,即有些實驗在它們進行的時候就意味着實際的理論決策了。
它們的結果在今天看來是如此清楚,以緻于容易使我們忘記它們的理論内涵。
由此可見,恒常性現象(constancyphenomena)公然蔑視按照感知覺理論或解釋性理論進行的解釋。
我可以用先前描述過的另外一個實驗來證明我們的論點。
我指的是裡夫斯(Revesz)的實驗,該實驗證明,小雞就像我們一樣易受賈斯特羅(Jastrow)錯覺的影響。
這裡,用來說明含義的經驗一起被排斥了。
向動物呈現兩個相等的物體,一個在另一個上面,它們以前從未見過這樣的安排或者類似的安排,但是,它們仍然挑選了那個在我們看來是較小的物體,這與它們受過的訓練是一緻的,即訓練它們從兩個同時呈現的圖形中僅僅啄取較小的圖形。
這裡,絕對沒有理由可以說明為什麼感覺的相等性(sensoryequality)意味着知覺的不等性。
也許,舊學派的一名頑固分子會對這種情況提供不同的解釋。
他也許會說,小雞未能對面積作出比較,相反卻對兩根接近的線條進行了比較,也就是說,把上面圖形的底線與下面圖形的頂線進行了比較。
由于前者比後者短,于是它們便挑選了上面的圖形。
但是,事實上,這種解釋并不能解釋其他一些正确的選擇,就像圖5中顯示的兩個圖形那樣。
因為在圖5中,下面那個客觀上較小的圖形的頂線仍然比上面那個較大圖形的底線長一些。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動物不能對線的長度進行比較,而是對面積大小進行比較。
那末,為什麼這種訓練會一下子突然崩潰,并在動物面臨關鍵圖形時讓位于一種完全不同的行為呢?可以肯定,動物并不知道這些圖形是關鍵的! 在迄今為止讨論過的所有這些例子中,解釋性理論解釋得實在太少了。
觀察到的事實無法導源于該理論,即使該理論滿載着特别創立的一些新假設,也不能從中産生觀察到的事實。
它解釋得太多 但是,我們也可以選擇一些同樣類型的事實來證明它解釋得太多。
因為大小恒常性并不是一件全或無(allornone)的事情,而是一個可以量化地進行測量的相對問題。
一個簡單的實驗程序是這樣的:把一個大小恒定的物體呈現在距觀察者恒定的距離内,作為一個标準物體。
然後,在不同方向和不同距離内一一呈現大小不同的物體,觀察者必須作出判斷,它們是否比那個标準物體看上去更大些,或者更小些,或者與标準物體相等。
防止在不同方向上放置标準物體和比較物體,這是因為,如果兩個物體靠得太近,也即在視野内相互接近,那末兩個物體就會相互影響,以緻歪曲不受影響的恒常性圖像。
借助判斷,人們可以根據物體的外表從每一距離中計算出與标準物體相同的物體的大小。
盡管這種類型的第一批實驗是由高茲·馬蒂烏斯(GotzMartis)于1889年作出的,但是,直至今日,我們仍然對量的關系沒有完全了解。
進行調查的距離範圍是相當有限的。
如果我們對距離進行如下的劃分,在這些距離内,供比較的物體呈現在橫座标(abscissa)上,而在這些距離上的物體大小看來與縱座标上(ordinate)的标準物體相等,我們從而獲得了一些曲線,這些曲線在有利的情形裡,其距離可以長達16米之多,實際上已經是與橫座标平行的一些直線了。
在該距離之後的某處,曲線起初緩慢上升,然後上升加快,最後将接近表示物體大小的曲線,物體大小在不同距離内以同樣大小投射到視網膜,從而産生同樣大小的意像。
讓我們來提供幾個數字:馬蒂烏斯發現110厘米長的杆子在6米的距離外與1米長的杆子在50厘米距離外看上去是相等的,但是杆子的大小在4-10米之間的範圍内則沒有持續的變化。
表1是根據舒爾(Sehur)1926年刊布的一系列實驗計算出來的,這是三位觀察者所得結果的平均值。
不論是标準物體還是比較物體,都通過幻燈以圓圈形式投射于屏幕上,房間的其餘部分保持黑暗,每一次隻有一個圓被見到,使用相繼比較(successivecomparison)而不是同時比較(simultaneouscomparison)。
表1 距離(米) 水平(厘米) 垂直(厘米) 恒常的角度 4.80 18.3 19.7 21 6.00 20.2 23.4 26.25 7.20 22.4 27.7 31.51 6.00 32.4 41.6 70 标準圓的直徑為17.5厘米,距離4米。
根據上表,第二縱行的數字顯示了一種緩慢而又穩步的上升,如果房間沒有完全暗下來的話,這些數字本來還會少得多,正如距離長達16米的實驗所顯示的那樣。
在圖6中,下方的實線顯示了外表大小伴随視網膜大小的情況是多麼的少,上方的實線則反映了産生恒常的視網膜意像的大小。
我們第二幅圖解(見圖7)取自貝爾(Beyrl)的一篇論文。
這些實驗都是在白天進行的,實驗條件為:作為标準的物體和作為比較的物體在視野中相互之間十分貼近。
實驗中使用了兩種類型的物體,7厘米高的立方體匣子和直徑為10厘米的圓盤;被試的年齡從2歲到成人不等。
我們的曲線表示使用匣子的結果。
下方的曲線是取自成人的結果,它表示從1厘米到11厘米的絕對恒常性。
另一根曲線則顯示2歲兒童的結果,它仍反映了驚人的恒常性程度,如果我們把它與上方一根線比較的話,上方那根線描繪了匣子的大小,那些匣子的大小本來會産生恒常的視網膜意像的。
但是,2歲兒童的那根曲線對于他們的成就而言并不完全公正,比起成年人來,2歲兒童更易受到兩個物體緊密相連性的影響,這是由弗蘭克夫人(Mrs.Frank)于1928年予以證明的。
貝爾的數據包含了另一種有意義的結果,也就是說,恒常性取決于被使用的物體種類;對于匣子來說,要比使用圓盤更加顯著,不僅如此,兒童和成人的恒常性對于被使用的物體的依賴也有差異,使用圓盤和匣子之間的差異,孩子比成人更大。
我看不到以解釋性理論為基礎去解釋三維物體比解釋二維物體所具有的優越性。
在繼續我們的論題以前,我們再作一下衡量。
布朗(Brown)于1928年要求他的被試把距離為1米的奧伯特光圈(Aubertdi-aphragm)與距離為6米的另一個16厘米對角錢的光圈等同起來。
4名被試所選的平均對角錢(diagonal)恰恰是16厘米。
現在,必須介紹的新事實是,恒常性曲線是物體離我們而去的方向的一種作用(function)。
在迄今為止涉及的所有實驗中,這個方向是箭形的,進行比較的兩個物體都處在同一個水平面上。
現在,對于以經驗為基礎的一個理論來說,方向并沒有造成差異,實際上确實如此。
表1的第三縱行以及圖6的中間曲線涉及下列情況,即兩個物體都在觀察者上方的不同距離上。
恒常性明顯很差,而且不顧以下事實,也就是使這些實驗得以進行的高大房間變暗是不可能的事,正如使進行水平測量的房間徹底變暗是不可能的事一樣。
如同我們先前已經指出的那樣,由于恒常性在明亮的房間裡要比在黑暗的房間裡強一些,因此,向上方向的恒常性相對優于水平方向的恒常性;實際的曲線比之我們圖解中的曲線以更陡的角度上升。
因此,這裡,含義說将預言得太多。
如果現在這個理論的辯護者反駁道,他無法容忍我們的诋毀:我們關于垂直距離所作的判斷,比起關于水平距離所作的判斷來,正确性要差一些。
這是很自然的,因為我們對它們的經驗較少,我還必須提及其他一些事實:在最初的4米距離之内,垂直距離和水平距離之間的差異很小,而且不受距離支配,可是,在4又1/2米和14米之間這種差異便十分迅速地增加,并在70米以外的某處達到最高點。
這些資料取自舒爾(Schur)關于月亮錯覺的調查,因為這種錯覺隻是下述一般觀點的特例而已,即大小恒常性是一種方向作用。
在我們的普通實驗中,我們發現一個遠距離物體的視網膜意像越小(該遠距離物體看上去像近距離物體同樣大),其恒常性便越好。
或者,恒常性越好,與特定的視網膜意像相一緻的表面大小便越大。
現在,月亮的視網膜意像在地平線上和在天頂時是一樣的,因此,月亮在前者情況下看時較大,在後者情況下看時較小,這一事實表明,用恒常性來表述的話,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相比更為有利。
在舒爾的實驗中,人造月亮(通常是由幻燈投射的圓)得到了運用,業已發現,在距離3米和33米之間,錯覺從大約13%增加到大約50%,也就是說,正前方的圓必須分别減小大約13%到大約50%,以便看上去與上方的圓相等。
當然,在所有這些例子中,遠距離圓盤的視角保持在l度18&rsquo而不變,這與直徑6.8厘米和距離3米是一緻的。
最後,錯覺是物體高度(elevation)的一種直接作用,正如表2顯示的那樣。
表2的總結性實驗是在距離為4.80米、圓的直徑為22厘米的情況下進行的,數字表明6名被試錯覺的平均百分比。
表2 25度 35度 55度 70度 90度 0 1.1 5.4 8.2 15.2 (材料取自舒爾) 高度25度不會産生錯覺這一事實是由于距離小的緣故。
對高度25度來說,錯覺處于不同的距離之中。
表3 4.8米 5.6米 9米 16.5米 0 2.7 4.7 9.6 (材料取自舒爾) 因此,我們發現,恒常性對距離和仰角(angleofelevation)有着十分明确的量的依賴性。
按照解釋性理論,這些依賴性的原因可以歸于任何距離和高度的結合,而這種距離和高度的結合要比另外的結合提供更低程度的恒常性。
這給解釋性理論強加上一項任務,也即證明在這樣一些結合中有多少經驗确切地伴随着恒常性的數量,正如我們在上述幾幅圖表中說明的那樣&mdash&mdash這是一項從未着手進行的任務,在我看來,更有可能不會成功。
我們已經引證過的各種實驗表明了解釋性理論的不恰當性,從而也表明了恒常性假設的不恰當性,這為我們強烈地拒斥它提供了材料。
我們原本可以采取一種更加簡單的過程,用來直接表明含義說是如何解釋不了大小恒常性的原因的。
譬如說,我注視着從山谷中聳立起來的光秃秃的山頭,在其中一個山頭上我瞧見一個移動着的小物體。
我知道這是一個人:在我的視野中,這個小小的物體意味着一個人。
或者說,我站在紐約的克萊斯勒大樓(ChryslerBuilding)上俯視下面的馬路。
我見到匆匆忙忙地行走的螞蟻般的生物和微小的汽車,但是,我毫不懷疑,這些螞蟻都是男人和女人們,而這些玩具般的東西實際上都是真正的汽車和有軌電車。
含義是盡可能清楚的,但是它并不影響具有這種含義的物體的大小。
當我說解釋性理論解釋得太多時,我心裡所想的就是:由于含義就在那裡,那末解釋性理論意指的物體大小也應在那裡,但遺憾的是它們不在! 因此,我們可以用下述方式小結我們的讨論:如果解釋性理論所運用的&ldquo含義&rdquo有着任何一種可以指定的含義的話,那末,它既不是接近的局部刺激模式(patternoftheproximallocalstimuli)和被察覺的物體之間不一緻的必要條件,也不是上述這種不一緻的充分條件&mdash&mdash之所以說不是不一緻的必要條件,是因為這些不一緻是在我們可以排除含義的條件下出現的,之所以說不是不一緻的充分條件,是因為在含義清楚顯現的地方,它們卻未能顯現。
于是,解釋性理論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恒常性假設不得不從我們的體系中永遠消失。
恒常性假設和傳統的生理學理論:局部刺激 從本讨論一開始,我們便宣稱過,解釋性理論與關于大腦過程的傳統生理學假設有着密切的關系。
現在,我們可以使這一聲明進一步明晰起來。
解釋性假設是由恒常性假設所要求的,我們将用一種稍稍不同的方式來系統地闡述這種恒常性假設。
讓我們回顧一下恒常性假設賴以存在的那些論點,我們看到,恒常性假設與行為特征的相關并不具有全部的接近刺激,而是同我們正在讨論的與距離刺激的物體相一緻的某些部分相關。
換言之,它是從局部刺激的特性中獲得行為物體的特征的。
恒常性假設以其一緻的形式處理感覺,也即每一種感覺均由視網膜點上的局部刺激所引起。
因此,恒常性假設認為,如果接受刺激的感受器的生理條件恒常不變的話(例如,适應性),則局部刺激的結果也是恒常不變的。
這就意味着,所有局部刺激所産生的興奮不顧其他的興奮而自行發展着,這是完全符合傳統的生理學假設的。
現在,當我們看到這種恒常性假設不得不予以抛棄時,我們已經知道取而代之的是什麼東西了,因為,我們在第二章中就已經指出,生理過程必須被視作拓展中的過程。
那意味着,沒有一種局部的刺激可以由其自身來決定相應的興奮,正如恒常性假設所暗示的那樣,而是隻有在與刺激的整體性相聯結的情況下,局部的刺激方才可以由其自身來決定相應的興奮。
拓展中的過程形式必須依賴整個拓展的刺激鑲嵌,它的所有部分作為這種拓展過程的組織結果而成為它們本該成為的東西。
隻有當我們了解了局部過程得以發生的這種組織時,我們才能預言它将成為什麼東西,因此,在局部刺激中發生的同樣變化也能在行為世界中引起不同的變化,也即根據整個刺激所産生的整個組織而在行為世界中引起不同的變化。
于是,我們可以說:隻有當整個條件處于以下情況時,即兩個視覺物體出現在一個正面的垂直平面上,視網膜意像較大的物體也會看上去較大。
抛棄這種恒常性假設并不意味着我們用一種接近刺激和事物外表之間的武斷聯結取而代之,我們意欲去做的一切,就是用整個知覺場和整個刺激之間更加全面的一緻性定律去取代局部一緻性定律,用整個知覺場和整個刺激之間更加全面的一緻性定律去取代機械效應的定律。
我們在尋找這些定律的過程中,至少會發現某些更為特殊的恒常性迹象,盡管在這類恒常性中沒有一種恒常性為上述的恒常性假設所表述過。
經驗錯誤 該恒常性假設還有最後一個方面必須特别強調一下,盡管我們已經讨論過了。
嚴格地講,這種恒常性假設僅僅涉及一些點。
實際上,它已經被使用得很不精确了;一般說來,所考慮的局部刺激是來自明确的距離刺激物體的接近刺激,例如,來自桌子,來自馮特實驗中的線條等等。
但是,這種關于恒常性假設的松散運用隐含着一種嚴重的邏輯錯誤。
由于距離物體本身是一個事物,因此,不言而喻,會作出這樣的假設,即與距離物體相應的視網膜意像也是一個事物。
但是,正如我們已經見到的那樣,該假設是不正确的。
在視網膜上相鄰兩點的刺激并不包含刺激的身份,這種刺激将使行為空間中的相應兩點屬于兩種不同的物體,或者屬于同一個物體。
如果行為場中的一個物體本身是一個事物,那末它肯定是從行為場的其餘部分中分離或分解出來的整合的整體。
作為一種純粹鑲嵌的刺激,既不具有這種整合性,也不具有這種分離性。
因此,我們看到,談論外界事物在我們視網膜上形成圖像,就像談論照相底片上的圖像一樣是容易産生誤導的。
如果我們把圖像或意像說成是刺激,我們就把組織的結果誤認為是組織的原因了,這種錯誤一再發生着。
苛勒稱它為經驗錯誤「ecperienceerror(1929年)」。
我曾經系統闡釋過這種實際的情況,我這樣說:我們看到,不是刺激&mdash&mdash這是一個經常使用的短語&mdash&mdash而是因為刺激的緣故(1926年,P.163)。
正确的答案 對于這兩種或明或隐的答案的拒斥導緻我們得出正确的答案。
事物之所以像其看上去的那樣,是因為場組織的關系,接近刺激的分布引起了這種場組織。
這個答案是最終的,之所以這樣說,僅僅是因為它包含了整個組織問題本身。
因此,我們的答案,不但沒有使心理學終結,反而
當我們了解到(不用詳細地了解每一個細節),已有證據表明,嬰兒、黑猩猩和小雞具有所謂的明度恒常性(brightnesscon-stancy)時,也就是說,可以把它們訓練成從兩個物體中挑選出較白的或較黑的物體,隻要較黑的物體比較白的物件反射更多的光,它們就會繼續進行這樣的選擇,當我們了解到這些情況時,我們的信念便得到了加強。
讓我們舉下面一個例子就足以說明問題了:當苛勒在1915年發表關于黑猩猩和小雞的實驗結果時,該結果遭到了懷疑,因此他不得不于1917年進行了特定的新實驗,以便拒斥可能的錯誤源,這些錯誤之所以被構思出來,是為了保持和維護舊的感知覺理論。
我們往往忘記了這一點,即有些實驗在它們進行的時候就意味着實際的理論決策了。
它們的結果在今天看來是如此清楚,以緻于容易使我們忘記它們的理論内涵。
由此可見,恒常性現象(constancyphenomena)公然蔑視按照感知覺理論或解釋性理論進行的解釋。
我可以用先前描述過的另外一個實驗來證明我們的論點。
我指的是裡夫斯(Revesz)的實驗,該實驗證明,小雞就像我們一樣易受賈斯特羅(Jastrow)錯覺的影響。
這裡,用來說明含義的經驗一起被排斥了。
向動物呈現兩個相等的物體,一個在另一個上面,它們以前從未見過這樣的安排或者類似的安排,但是,它們仍然挑選了那個在我們看來是較小的物體,這與它們受過的訓練是一緻的,即訓練它們從兩個同時呈現的圖形中僅僅啄取較小的圖形。
這裡,絕對沒有理由可以說明為什麼感覺的相等性(sensoryequality)意味着知覺的不等性。
也許,舊學派的一名頑固分子會對這種情況提供不同的解釋。
他也許會說,小雞未能對面積作出比較,相反卻對兩根接近的線條進行了比較,也就是說,把上面圖形的底線與下面圖形的頂線進行了比較。
由于前者比後者短,于是它們便挑選了上面的圖形。
但是,事實上,這種解釋并不能解釋其他一些正确的選擇,就像圖5中顯示的兩個圖形那樣。
因為在圖5中,下面那個客觀上較小的圖形的頂線仍然比上面那個較大圖形的底線長一些。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動物不能對線的長度進行比較,而是對面積大小進行比較。
那末,為什麼這種訓練會一下子突然崩潰,并在動物面臨關鍵圖形時讓位于一種完全不同的行為呢?可以肯定,動物并不知道這些圖形是關鍵的! 在迄今為止讨論過的所有這些例子中,解釋性理論解釋得實在太少了。
觀察到的事實無法導源于該理論,即使該理論滿載着特别創立的一些新假設,也不能從中産生觀察到的事實。
它解釋得太多 但是,我們也可以選擇一些同樣類型的事實來證明它解釋得太多。
因為大小恒常性并不是一件全或無(allornone)的事情,而是一個可以量化地進行測量的相對問題。
一個簡單的實驗程序是這樣的:把一個大小恒定的物體呈現在距觀察者恒定的距離内,作為一個标準物體。
然後,在不同方向和不同距離内一一呈現大小不同的物體,觀察者必須作出判斷,它們是否比那個标準物體看上去更大些,或者更小些,或者與标準物體相等。
防止在不同方向上放置标準物體和比較物體,這是因為,如果兩個物體靠得太近,也即在視野内相互接近,那末兩個物體就會相互影響,以緻歪曲不受影響的恒常性圖像。
借助判斷,人們可以根據物體的外表從每一距離中計算出與标準物體相同的物體的大小。
盡管這種類型的第一批實驗是由高茲·馬蒂烏斯(GotzMartis)于1889年作出的,但是,直至今日,我們仍然對量的關系沒有完全了解。
進行調查的距離範圍是相當有限的。
如果我們對距離進行如下的劃分,在這些距離内,供比較的物體呈現在橫座标(abscissa)上,而在這些距離上的物體大小看來與縱座标上(ordinate)的标準物體相等,我們從而獲得了一些曲線,這些曲線在有利的情形裡,其距離可以長達16米之多,實際上已經是與橫座标平行的一些直線了。
在該距離之後的某處,曲線起初緩慢上升,然後上升加快,最後将接近表示物體大小的曲線,物體大小在不同距離内以同樣大小投射到視網膜,從而産生同樣大小的意像。
讓我們來提供幾個數字:馬蒂烏斯發現110厘米長的杆子在6米的距離外與1米長的杆子在50厘米距離外看上去是相等的,但是杆子的大小在4-10米之間的範圍内則沒有持續的變化。
表1是根據舒爾(Sehur)1926年刊布的一系列實驗計算出來的,這是三位觀察者所得結果的平均值。
不論是标準物體還是比較物體,都通過幻燈以圓圈形式投射于屏幕上,房間的其餘部分保持黑暗,每一次隻有一個圓被見到,使用相繼比較(successivecomparison)而不是同時比較(simultaneouscomparison)。
表1 距離(米) 水平(厘米) 垂直(厘米) 恒常的角度 4.80 18.3 19.7 21 6.00 20.2 23.4 26.25 7.20 22.4 27.7 31.51 6.00 32.4 41.6 70 标準圓的直徑為17.5厘米,距離4米。
根據上表,第二縱行的數字顯示了一種緩慢而又穩步的上升,如果房間沒有完全暗下來的話,這些數字本來還會少得多,正如距離長達16米的實驗所顯示的那樣。
在圖6中,下方的實線顯示了外表大小伴随視網膜大小的情況是多麼的少,上方的實線則反映了産生恒常的視網膜意像的大小。
我們第二幅圖解(見圖7)取自貝爾(Beyrl)的一篇論文。
這些實驗都是在白天進行的,實驗條件為:作為标準的物體和作為比較的物體在視野中相互之間十分貼近。
實驗中使用了兩種類型的物體,7厘米高的立方體匣子和直徑為10厘米的圓盤;被試的年齡從2歲到成人不等。
我們的曲線表示使用匣子的結果。
下方的曲線是取自成人的結果,它表示從1厘米到11厘米的絕對恒常性。
另一根曲線則顯示2歲兒童的結果,它仍反映了驚人的恒常性程度,如果我們把它與上方一根線比較的話,上方那根線描繪了匣子的大小,那些匣子的大小本來會産生恒常的視網膜意像的。
但是,2歲兒童的那根曲線對于他們的成就而言并不完全公正,比起成年人來,2歲兒童更易受到兩個物體緊密相連性的影響,這是由弗蘭克夫人(Mrs.Frank)于1928年予以證明的。
貝爾的數據包含了另一種有意義的結果,也就是說,恒常性取決于被使用的物體種類;對于匣子來說,要比使用圓盤更加顯著,不僅如此,兒童和成人的恒常性對于被使用的物體的依賴也有差異,使用圓盤和匣子之間的差異,孩子比成人更大。
我看不到以解釋性理論為基礎去解釋三維物體比解釋二維物體所具有的優越性。
在繼續我們的論題以前,我們再作一下衡量。
布朗(Brown)于1928年要求他的被試把距離為1米的奧伯特光圈(Aubertdi-aphragm)與距離為6米的另一個16厘米對角錢的光圈等同起來。
4名被試所選的平均對角錢(diagonal)恰恰是16厘米。
現在,必須介紹的新事實是,恒常性曲線是物體離我們而去的方向的一種作用(function)。
在迄今為止涉及的所有實驗中,這個方向是箭形的,進行比較的兩個物體都處在同一個水平面上。
現在,對于以經驗為基礎的一個理論來說,方向并沒有造成差異,實際上确實如此。
表1的第三縱行以及圖6的中間曲線涉及下列情況,即兩個物體都在觀察者上方的不同距離上。
恒常性明顯很差,而且不顧以下事實,也就是使這些實驗得以進行的高大房間變暗是不可能的事,正如使進行水平測量的房間徹底變暗是不可能的事一樣。
如同我們先前已經指出的那樣,由于恒常性在明亮的房間裡要比在黑暗的房間裡強一些,因此,向上方向的恒常性相對優于水平方向的恒常性;實際的曲線比之我們圖解中的曲線以更陡的角度上升。
因此,這裡,含義說将預言得太多。
如果現在這個理論的辯護者反駁道,他無法容忍我們的诋毀:我們關于垂直距離所作的判斷,比起關于水平距離所作的判斷來,正确性要差一些。
這是很自然的,因為我們對它們的經驗較少,我還必須提及其他一些事實:在最初的4米距離之内,垂直距離和水平距離之間的差異很小,而且不受距離支配,可是,在4又1/2米和14米之間這種差異便十分迅速地增加,并在70米以外的某處達到最高點。
這些資料取自舒爾(Schur)關于月亮錯覺的調查,因為這種錯覺隻是下述一般觀點的特例而已,即大小恒常性是一種方向作用。
在我們的普通實驗中,我們發現一個遠距離物體的視網膜意像越小(該遠距離物體看上去像近距離物體同樣大),其恒常性便越好。
或者,恒常性越好,與特定的視網膜意像相一緻的表面大小便越大。
現在,月亮的視網膜意像在地平線上和在天頂時是一樣的,因此,月亮在前者情況下看時較大,在後者情況下看時較小,這一事實表明,用恒常性來表述的話,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相比更為有利。
在舒爾的實驗中,人造月亮(通常是由幻燈投射的圓)得到了運用,業已發現,在距離3米和33米之間,錯覺從大約13%增加到大約50%,也就是說,正前方的圓必須分别減小大約13%到大約50%,以便看上去與上方的圓相等。
當然,在所有這些例子中,遠距離圓盤的視角保持在l度18&rsquo而不變,這與直徑6.8厘米和距離3米是一緻的。
最後,錯覺是物體高度(elevation)的一種直接作用,正如表2顯示的那樣。
表2的總結性實驗是在距離為4.80米、圓的直徑為22厘米的情況下進行的,數字表明6名被試錯覺的平均百分比。
表2 25度 35度 55度 70度 90度 0 1.1 5.4 8.2 15.2 (材料取自舒爾) 高度25度不會産生錯覺這一事實是由于距離小的緣故。
對高度25度來說,錯覺處于不同的距離之中。
表3 4.8米 5.6米 9米 16.5米 0 2.7 4.7 9.6 (材料取自舒爾) 因此,我們發現,恒常性對距離和仰角(angleofelevation)有着十分明确的量的依賴性。
按照解釋性理論,這些依賴性的原因可以歸于任何距離和高度的結合,而這種距離和高度的結合要比另外的結合提供更低程度的恒常性。
這給解釋性理論強加上一項任務,也即證明在這樣一些結合中有多少經驗确切地伴随着恒常性的數量,正如我們在上述幾幅圖表中說明的那樣&mdash&mdash這是一項從未着手進行的任務,在我看來,更有可能不會成功。
我們已經引證過的各種實驗表明了解釋性理論的不恰當性,從而也表明了恒常性假設的不恰當性,這為我們強烈地拒斥它提供了材料。
我們原本可以采取一種更加簡單的過程,用來直接表明含義說是如何解釋不了大小恒常性的原因的。
譬如說,我注視着從山谷中聳立起來的光秃秃的山頭,在其中一個山頭上我瞧見一個移動着的小物體。
我知道這是一個人:在我的視野中,這個小小的物體意味着一個人。
或者說,我站在紐約的克萊斯勒大樓(ChryslerBuilding)上俯視下面的馬路。
我見到匆匆忙忙地行走的螞蟻般的生物和微小的汽車,但是,我毫不懷疑,這些螞蟻都是男人和女人們,而這些玩具般的東西實際上都是真正的汽車和有軌電車。
含義是盡可能清楚的,但是它并不影響具有這種含義的物體的大小。
當我說解釋性理論解釋得太多時,我心裡所想的就是:由于含義就在那裡,那末解釋性理論意指的物體大小也應在那裡,但遺憾的是它們不在! 因此,我們可以用下述方式小結我們的讨論:如果解釋性理論所運用的&ldquo含義&rdquo有着任何一種可以指定的含義的話,那末,它既不是接近的局部刺激模式(patternoftheproximallocalstimuli)和被察覺的物體之間不一緻的必要條件,也不是上述這種不一緻的充分條件&mdash&mdash之所以說不是不一緻的必要條件,是因為這些不一緻是在我們可以排除含義的條件下出現的,之所以說不是不一緻的充分條件,是因為在含義清楚顯現的地方,它們卻未能顯現。
于是,解釋性理論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恒常性假設不得不從我們的體系中永遠消失。
恒常性假設和傳統的生理學理論:局部刺激 從本讨論一開始,我們便宣稱過,解釋性理論與關于大腦過程的傳統生理學假設有着密切的關系。
現在,我們可以使這一聲明進一步明晰起來。
解釋性假設是由恒常性假設所要求的,我們将用一種稍稍不同的方式來系統地闡述這種恒常性假設。
讓我們回顧一下恒常性假設賴以存在的那些論點,我們看到,恒常性假設與行為特征的相關并不具有全部的接近刺激,而是同我們正在讨論的與距離刺激的物體相一緻的某些部分相關。
換言之,它是從局部刺激的特性中獲得行為物體的特征的。
恒常性假設以其一緻的形式處理感覺,也即每一種感覺均由視網膜點上的局部刺激所引起。
因此,恒常性假設認為,如果接受刺激的感受器的生理條件恒常不變的話(例如,适應性),則局部刺激的結果也是恒常不變的。
這就意味着,所有局部刺激所産生的興奮不顧其他的興奮而自行發展着,這是完全符合傳統的生理學假設的。
現在,當我們看到這種恒常性假設不得不予以抛棄時,我們已經知道取而代之的是什麼東西了,因為,我們在第二章中就已經指出,生理過程必須被視作拓展中的過程。
那意味着,沒有一種局部的刺激可以由其自身來決定相應的興奮,正如恒常性假設所暗示的那樣,而是隻有在與刺激的整體性相聯結的情況下,局部的刺激方才可以由其自身來決定相應的興奮。
拓展中的過程形式必須依賴整個拓展的刺激鑲嵌,它的所有部分作為這種拓展過程的組織結果而成為它們本該成為的東西。
隻有當我們了解了局部過程得以發生的這種組織時,我們才能預言它将成為什麼東西,因此,在局部刺激中發生的同樣變化也能在行為世界中引起不同的變化,也即根據整個刺激所産生的整個組織而在行為世界中引起不同的變化。
于是,我們可以說:隻有當整個條件處于以下情況時,即兩個視覺物體出現在一個正面的垂直平面上,視網膜意像較大的物體也會看上去較大。
抛棄這種恒常性假設并不意味着我們用一種接近刺激和事物外表之間的武斷聯結取而代之,我們意欲去做的一切,就是用整個知覺場和整個刺激之間更加全面的一緻性定律去取代局部一緻性定律,用整個知覺場和整個刺激之間更加全面的一緻性定律去取代機械效應的定律。
我們在尋找這些定律的過程中,至少會發現某些更為特殊的恒常性迹象,盡管在這類恒常性中沒有一種恒常性為上述的恒常性假設所表述過。
經驗錯誤 該恒常性假設還有最後一個方面必須特别強調一下,盡管我們已經讨論過了。
嚴格地講,這種恒常性假設僅僅涉及一些點。
實際上,它已經被使用得很不精确了;一般說來,所考慮的局部刺激是來自明确的距離刺激物體的接近刺激,例如,來自桌子,來自馮特實驗中的線條等等。
但是,這種關于恒常性假設的松散運用隐含着一種嚴重的邏輯錯誤。
由于距離物體本身是一個事物,因此,不言而喻,會作出這樣的假設,即與距離物體相應的視網膜意像也是一個事物。
但是,正如我們已經見到的那樣,該假設是不正确的。
在視網膜上相鄰兩點的刺激并不包含刺激的身份,這種刺激将使行為空間中的相應兩點屬于兩種不同的物體,或者屬于同一個物體。
如果行為場中的一個物體本身是一個事物,那末它肯定是從行為場的其餘部分中分離或分解出來的整合的整體。
作為一種純粹鑲嵌的刺激,既不具有這種整合性,也不具有這種分離性。
因此,我們看到,談論外界事物在我們視網膜上形成圖像,就像談論照相底片上的圖像一樣是容易産生誤導的。
如果我們把圖像或意像說成是刺激,我們就把組織的結果誤認為是組織的原因了,這種錯誤一再發生着。
苛勒稱它為經驗錯誤「ecperienceerror(1929年)」。
我曾經系統闡釋過這種實際的情況,我這樣說:我們看到,不是刺激&mdash&mdash這是一個經常使用的短語&mdash&mdash而是因為刺激的緣故(1926年,P.163)。
正确的答案 對于這兩種或明或隐的答案的拒斥導緻我們得出正确的答案。
事物之所以像其看上去的那樣,是因為場組織的關系,接近刺激的分布引起了這種場組織。
這個答案是最終的,之所以這樣說,僅僅是因為它包含了整個組織問題本身。
因此,我們的答案,不但沒有使心理學終結,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