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行為和行為場—心理學的任務
關燈
小
中
大
還原為一些隐蔽的力,這些力完全不存在于我們的行為場中。
不論精神分析者是否言過其實,有一點很清楚,這種活動仍然存在,它不能根據行為環境來解釋,它與行為的其餘部分如此相似,以緻于需要一種共同的解釋性概念。
由于場概念可以适用于一切行為,所以它再次表現出,心理場無法與行為環境相一緻。
(c)記憶 還有記憶問題。
記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場,而且,無論怎麼說,它不能充當反對其普遍性的一種論點。
我與我昨天遇見的A談了話,而不是與以前從未見過面的B談話,這是由于事實上A在我的行為環境中是一個熟悉的人,而B則是一位陌生人。
但是,也存在其他一些方式,通過這些方式,記憶毋需行為場的中介作用便能決定行為。
例如,一名訓練有素的打字員的快速而又正确的操作,是無法根據實際存在的行為環境來解釋的,同樣的情況如克萊斯勒(Kreisler)的演奏或者蒂爾頓(Tilden)或科歇(Cochet)的網球賽。
他們的所有訓練都反映在他們目前的操作中,但是這種訓練并不屬于目前的行為環境。
可是,技能并非位于行為環境之外的唯一的記憶效應。
我想起一個人,一座城市,一座山,但卻記不起它的名稱。
我很想叫出其名稱,但是任何努力均歸失敗。
于是,我隻得放棄,并幹些别的事情,突然間名稱出現了。
這種現象再次說明在沒有行為環境的情況下發生了一種行為,然而,它肯定是操作之力的結果,也就是說,是一種場過程。
&ldquo無意識&rdquo 把上述(b)和(c)提出的事實稱作無意識(unconscious)或下意識(subconscious)對我們并無幫助。
這裡,我們見到我們術語之優點了,因為&ldquo意識&rdquo一詞可以通過加上前綴&ldquo無&rdquo和&ldquo下&rdquo而形成新詞(例如&ldquo無意識&rdquo和&ldquo下意識&rdquo),可是,行為環境不能在尚未完全失卻其含義的情況下變成&ldquo無行為環境&rdquo或&ldquo下行為環境&rdquo這樣的新詞。
由于我們認為意識一詞應當隻用作直接經驗的等同物,其中包含了自我的行為環境和現象行為,因此,我們必須放棄使用&ldquo無意識&rdquo和&ldquo下意識&rdquo這些術語。
然而,這些詞被創造出來并得到廣泛的接受,一定存在某種原因;為什麼所有的心理學家未在意識和單純的生理過程之間作出簡單的區分?我認為,答案在于下述的事實,即生理過程未被作為場過程來處理,而所謂&ldquo無意識&rdquo或&ldquo下意識&rdquo的過程都具有十分明确的特征,這些特征在我們的術語中稱作場特征。
因此,如果我們在生理過程中保留場特征的話,我們将不再被誘使去談論無意識過程。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置于&ldquo行為場的不足&rdquo這一标題之下的那些事實,那末,看來我們不得不再次轉向生理事實了。
資産負債表 使這場讨論得以平衡的天平是什麼?我們有得也有失。
我們的收獲在于建立了單一的論域。
地理環境的物理場作用于一個物質客體,也就是有機體,并對該有機體内的生理場産生影響;于是生理場的事件發生了,它們改變了地理場,從而改變了生理場。
我們擁有一個純粹的物理學問題,該問題由于物理場和生理場這兩個相互作用的場的關系而變得複雜,同時也由于後者的巨大複雜性而使該物理學問題變得複雜起來。
但是,問題盡管複雜,卻也不再朦胧;我們理解它的條件,原則上,我們可以從頭至尾地追蹤每個事件,也就是說,在事件的整個過程中進行追蹤,而不是從一個論域跳向另一個論域。
以上談的是收獲。
不過,損失也同樣是明顯的。
如果我們就此打住的話,我們便放棄了把行為環境帶入我們體系中來的全部利益。
我們就會不再去處理心理事實而是去處理純粹的生理學了。
事實上,這種結果對于許多心理學家來說不能被視作損失,而是收獲,現在他們也許會作出下列評論:&ldquo如果你想用生理學術語解釋一切行為的話,那末你為什麼還要引進行為環境呢?&rdquo我們已經對我們的行為環境寄予厚望。
由于這個概念的幫助,我們認為可以建立起一種能為曆史學家、藝術家和哲學家所接受的心理學,因為它包含了動機、美和合理性。
現在,我們必須回過頭來,并用單純的生理學來回答問題。
這樣一來,難道不等于放棄克分子行為而用分子行為來取而代之嗎?難道我們不是在使自己的目的變得荒謬可笑嗎?最後,在我們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了解幾乎是一片空白的情況下,又如何能用純粹的生理學術語來建立起一個心理系統呢?難道一種新型的思辨心理學不會去取代實驗心理學嗎?行為環境是我們有所了解的,但是,我們的生理場仍然是完全未知的量。
于是,便産生了我們的資産負債表(balancesheet)。
如果我們注視着資産和負債,也就是通過我們對生理場的信奉而在資産負債表上出現的内容,我們發現它們實際上是各種心理學學派之間發生争論的原因。
那些認為資産就是計數項目的人成為行為主義者,他們對自己的債務就像債務人準備去做的那樣輕松地思考。
另一方面,那些認真的債務人(債務的分量像無法承受的重負壓在他們肩上),對資産毫不考慮,從而成為&ldquo理解的&rdquo心理學家(understandingpsychologists)。
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我們發現了各種折衷辦法。
不過,所有的折衷辦法都是難以令人滿意的,因為它們沒能找到一種方法,即用資産去抵沖債務。
如果我們想成為誠實的人,并以一種長遠的計劃來經營我們的業務,從而使我們避免一種迫在眉睫的破産威脅,那末,我們必須這樣幹。
或者,讓我們選擇另一種隐喻,我們必須知道我們正在走向何處,并且相信我們踏上的路是通向目标的。
我記得學生時代的一件事。
當時,我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同行的一位同學對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ldquo你有沒有考慮過,我們學習的心理學正在把我們引向何方?&rdquo我對那個問題未作答複。
嗣後,我的那位同學,在取得他的博士學位後,卻放棄了心理學的職業,現在成為一位著名的作家。
由于我不夠誠實,也由于我能力不強,因此仍然堅持我的工作。
但是,由于他的問題一直在困擾着我,所以,我準備随時抓住機會去找到答案。
行為場和生理場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 如果我還沒有忘記那個頗為偶然的談話的話,那麼與另一位同事的談話則作為我一生中的重要時刻而銘記于心中。
這次談話發生在1911年初,地點是法蘭克福的一條大街。
威特海默剛完成他的似動知覺實驗,在該實驗中,我和苛勒(Kohler)擔任了主要的觀察者。
現在,威特海默打算告訴我實驗的目的,因為作為一名合格的被試,我對該實驗卻毫無所知。
當然,以前我也曾與這兩個人作過多次讨論。
一個人隻要經常與威特海默接觸,就會了解格式塔理論的一些方面,甚至在早期也是這樣。
但是,那天下午,他談了一些問題,那些問題要比任何其他問題都使我印象深刻,他說的就是心理學中生理學理論的作用問題,也即意識和生理過程的基礎之間的關系問題,或者,用我們新的術語來說,也就是行為場和生理場之間的關系問題。
然而,用這些新術語來陳述這一問題是相當不公正的,因為這種陳述隻有用威特海默的觀點才有可能說清楚;在此以前,沒有人想到過生理場的問題,或者為了那個問題,想到過行為場。
行為和意識的傳統生理學理論 那時的生理學假設究竟是為什麼的?神經過程被描述為僅僅是一類事件,在某處開始興奮,沿着神經傳遞,傳到另一根神經,從那裡再傳至第三根神經,直到最後,它們産生肌肉收縮或腺體分泌。
行為的巨大複雜性并沒有通過這些同樣複雜的過程得到解釋,而是僅僅通過許多彼此獨立的過程的綜合得到解釋,這些過程全都屬于同一種類,但卻發生于不同的地方。
一個興奮的部位(locus)成為它的最為重要的方面;人們介紹過程的多樣性,僅僅是為了說明不同的感覺方式和感覺質量,前者與部位差異相聯系,而後者則不。
聲音刺激将引起聽覺神經中神經纖維的興奮,這種興奮傳遞到皮層的颞葉,從而刺激那裡的神經節細胞,以引起與音調感覺的特征相對應的特殊形式的反應;光刺激同樣會引起興奮,這些興奮傳入皮質的枕葉,在那裡引起細胞的興奮,由于這些細胞的不同性質,此類興奮将與皮質颞葉中的過程有所不同。
但是,同樣是枕葉細胞,也能産生不同類型的興奮。
在這樣一種生理假設系統中,由于皮質細胞和感官表面細胞之間存在一種固定的聯結,例如,在視覺皮質細胞和視網膜錐體細胞之間存在一種固定的聯結,因此當同一個錐體細胞興奮時,同樣的皮質細胞也将會始終受到激發。
現在,同樣的錐體細胞可以由不同波長的光波引起興奮,從而使有機體看到不同的顔色。
結果,從錐體到皮質,同樣的神經纖維和神經節細胞必須能以不同方式作出反應。
然而,這是神經過程所具有的唯一的質的多樣性;除此以外,一切複雜性都由不同部位的細胞興奮的結合來進行解釋。
毫無疑問,大腦的定位問題在心理學領域顯得十分重要。
我曾說過,這種形式的生理學理論在1911年頗為盛行;我還必須補充的是,十年前,偉大的生理學家蔔馮·克裡斯(J·VonKries)已經提供了充分的證據,證明這種形式的生理學理論是極端錯誤的。
但是,他未能提出一種合适的理論以取代它的位置,所以,舊的理論繼續存在下去,似乎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一樣;确實這種理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到了1929年,它仍然十分富有活力,緻使拉什利(Lashley)在對美國心理學會發表的主席演說中(拉什利的論文是在耶魯大學舉行的第九屆國際心理學大會上宣讀的)試圖給予它緻命的一擊。
自從馮·克裡斯發表他的著名演說以來,反對該理論的材料已經有了大量的積累;拉什利的抨擊看來是擊中要害的;他的理論似乎具有迷人的活力,從而一直堅持到今日。
生理過程是分子的,完全與行為過程不同 看未,有必要對此問題篩選出一些突出的方面。
首先,是托爾曼所謂的分子。
在神經興奮中找不到任何充分子的特征,神經興奮的總和構成了神經活動。
其次,這種生理過程的理論與它的行為環境一起構成了行為的基礎,或者,正如前面所講的那樣,構成了意識現象的基礎,它的構成幾乎完全不受克分子行為或意識現象的控制。
後者僅僅通過進入了我們在前面提過的質的感覺差異而對該理論産生影響。
以特定方式解釋過的解剖學事實看來揭示了若幹彼此獨立的結構,也就是神經元;确實,解剖學的事實是該理論的主要基礎。
但是,不僅這個理論不受行為觀察或心理觀察的支配,而且,它對這種觀察還産生了決定性影響。
把行為描述為大量反射的結合(不論是原始的反射還是條件反射),根據感覺把行為環境描述成心理要素(elements),這兩者在形式上是相似的。
當現代實驗心理學問世時,感覺理論并沒有與其一起創立,而是從舊的思辨體系(SpeculativeSystems)中接管過來的。
它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從未被人懷疑過,它之所以成為現代心理學的一個部分,毫無疑問是由于起源于解剖學發現的生理學理論。
于是,我們看到了事實如何依靠理論,因此,如果聲稱一種理論隻是對獨立事實的簡要闡述,那末,這種說法是何等的錯誤。
它們的關系僅是事實的 再次,在這一理論中,作為剛才表明的兩種特征的結果,一方面是克分子行為和行為環境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是生理過程的基礎,都是事實的。
實際上,它們是完全不同的;馮特(Wundt)難道沒有強調過以下的觀點,即憂郁的感覺和相應的中性事件絕對沒有任何共同之點嗎?斯托特(Stout)在1913年斷言:&ldquo按照任何一種觀點,必須把思維和感覺看作與任何物質過程基本上不同的東西,而大腦的原子和分子運動基本上與思維和感覺不同&rdquo(1913,p.16),有沒有什麼東西能比上述這種斷言更加肯定的呢?托爾曼難道沒有在1932年刊布的著作中寫過下面這樣一段話嗎?托爾曼是這樣說的:&ldquo我們堅決主張&hellip&hellip&lsquo行為-活動&rsquo(behaviour-acts)盡管毫無疑問完全與物理學和生理學的基本分子事實&mdash&mdash對應,但是,作為&lsquo克分子&rsquo整體,它們具有某些自身的突出特征&rdquo(p.7)。
如果我們認為這個陳述意指克分子行為基本上與作為基礎的分子生理過程不同,那麼我們就把第三點與第一點連起來了。
鑒于上述三個論點,該理論必須受到譴責。
分子生理過程的假設是以十分脆弱的經驗主義為基礎的;它導緻了一種對行為和意識的分子解釋(這種解釋與事實發生沖突),或者完全将這兩種系列的過程割裂開來,即将生理過程和行為過程或意識割裂開來,與此同時,通過把其中一個視作為另一個的相關物(這種關聯的性質完全未知),而在它們之間建立起最為密切的可能關系。
威特海默的解決辦法&mdash&mdash心物同型論(isomorphism) 現在,讀者可以理解威特海默的貢獻了;讀者還會發現,為什麼他的生理假設要比其他任何東西給我的印象更為深刻。
他所說的内容可以歸結為兩句話:我們不應把生理過程視作分子現象而應視作克分子現象。
如果我們果真這樣做的話,則舊理論的一切困難都會煙消雲散了。
這是因為,如果它們是克分子的話,那麼它們的克分子特征将與意識過程的特征一樣,它們被假設為意識過程的基礎。
如果情況真是如此,那麼我們的兩個領域非但不會被不可逾越的鴻溝所隔開,反而會盡可能地結合在一起,于是,我們可以把我們對行為環境的觀察和對行為的觀察作為具體闡述生理假設的資料。
由此,我們不隻處理這樣一些過程中的一種過程,而且我們還必須處理盡可能多的不同的心理過程,這兩種類型的變式肯定是一樣的。
克分子生理過程 然而,隻要人們還不知道克分子生理過程是什麼東西,那末,這種理論看來僅僅是說說而已。
我們難道沒有把新的實體引入生理學中去,從而引入科學中去,緻使與科學原理不相容嗎?難道物理學不是一門超級的分子科學嗎?威特海默看出物理學并非分子科學;但是,他知道這種異議的錯誤性。
這項工作留給了苛勒,苛勒于1920年通過表明物理學是一門克分子科學從而證明這一論點的錯誤性。
&ldquo原子論&rdquo(atomictheory)這一名稱看來證明了這種對立,但是,僅僅對一名膚淺的觀察者來說是這樣。
讓我們來舉一個我們能夠找到的最簡單的例子:通過原子論,水被解釋成是兩種元素即氫和氧的化合物,以此方式組成水的分子,每一個水分子由三個原子構成,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
此外,在自然界中,氫是以分子形式出現,而不是以氫原子形式出現,每一個氫分子由兩個氫原子構成。
于是,我們便有了H、H2、H2O。
這聽起來像一種明白無誤的分子理論,但是實際上完全不是。
因為,H、H2和H2O都具有不同的特性,這些特性不能通過将H的特性和O的特性簡單相加而得出。
據此,物理學力圖構建原子和分子模型,它們彼此之間的差異如同實際地被觀察的實體的差異。
簡單的氫原子是由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以十分明确的動力關系構成,根據盧瑟福-玻爾(Rutherford-Bohr)理論所表達的這種關系,電子通過軌道圍繞着質子而運動。
在H2中,兩個氫原子結合起來了。
可是,究竟發生了什麼呢?具有兩個質子和兩個電子的一個全新的系統已經形成了。
這個新系統中的運動(即每時每刻處于活動狀态的力),完全不同于H系統中的運動。
例如,在簡單的水分子裡面,與氫原子和氧原子相比,其結構的複雜性和結構的差别是多麼顯著啊!因此,如果說這一系統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這樣說是錯誤的。
因為,這些氫原子和氧原子在水分子這個新系統的何處能找到呢?讓我們以此方式來看一下,化學分析将水分解為氫和氧,僅僅意味着一種系統已經轉化為其他種類的系統,在這種轉化中,某些特征,像整體物質的特征一樣,仍保持不變。
但是,這并不意味着,水是氫加氧以一定比例結合而成的。
分子理論和實體類别 上面的陳述所包含的謬誤有其深刻的根源。
人類建築師将磚頭組裝起來蓋成房子。
他知道,正如他把房子造起來那樣,他也可以把房子毀掉;他知道,他在與磚頭打交道,畢竟他的房子是一些磚頭組裝而成的。
但是,他恰恰忘記了他已經把這些磚頭堆砌在一個引力場中,如果沒有這種引力場,他可以用極少的磚頭建造一所房子。
但是,比起引力來,磚頭畢竟是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因此蓋房者僅僅想到了磚頭,從而形成了他的現實概念。
對于人類思維來說,實體具有體現現實的作用。
分子理論隻不過是這一思想的應用而已。
基本上,它導源于一種選擇性原理(selectiveprinciple),即應用于我們對現實理解的原理。
但是,一所房子的現實是用什麼東西構成的,或者克分子行為的現實是用什麼東西構成的?如果我們試圖根據實體去解決問題的話,問題便變得不可回答。
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僅僅根據原子去描述一個分子的話,分子便将喪失其現實性。
剩下來的便是我們與質子和電子在一起,正如在蓋房子的情形中我們與磚頭在一起一樣,以及在克分子行為中與反射在一起一樣。
不過,這種困難僅在哲學家方面産生,建築師或物理學家不會産生這種困難。
物理學家與這種原始的現實主義則相距甚遠。
實際上,物理學家發現,要想找到&ldquo實體&rdquo是越來越難了。
有組織的力的場(fieldsofforce)為他假定了主要的現實。
假設如下:世界由質子和電子組成,這種說法對他來說毫無意義,正像聲稱歐洲由人類居住對曆史學家或政治家來說毫無意義一樣。
後面一種陳述當然是無可争辯的,但是,它是否有助于解釋歐洲的曆史或目前的政治危機呢?居住在歐洲的人中有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以及大量的其他民族。
如果将一名法國人放到一座荒島上去,将另一名英國人放到另外一座荒島上去,将一名德國人放到第三座荒島上去,如此等等,那麼他們的行為舉止将會或多或少地相似;至少他們都是人類,這一事實将是解釋他們行為的主要因素。
但是居住在法國的法國人、居住在英國的英國人和居住在德國的德國人都是不同的民族。
為什麼?這是因為,不僅人類是一種現實,而且人類社會具有其機構、政治形式、社會習俗和風俗、語言和文學、藝術和音樂、社會層次等等。
如果我們否認這些東西的現實,那麼我們便不可能成為曆史學家,也不可能成為政治家;如果我們否認力的場分布的現實,那麼我們便不可能成為物理學家;如果我們否認生理過程的克分子特征的現實,那麼我們便不可能成為生理學家。
&ldquo生理學模式&rdquo 也許人們會反對說,沒有人會把&ldquo生理模式&rdquo(physiologicalpattern)這個詞用于每一冊書中和涉及該題目的每一篇專題論文中。
這是十分正确的。
&ldquo模式&rdquo一詞使問題變得模糊起來。
在哪種意義上說這種模式可被認為是真實的呢?隻有在我所謂幾何的或結合的意義上,在這意義上同樣可以用于擲骰子遊戲。
如果你搖動六隻骰子,每一結果都可以稱為一種模式:536224,151434,625251,等等。
這裡,&ldquo模式&rdquo的含義除了一些獨立事件的結合以外,并不意味着任何東西。
這些模式可以産生十分真實的結果。
我拿起電話,撥了号碼234(模式),結果校長辦公室的電話鈴響了;如果我撥479,那麼心理系的電話鈴也會響起,如此等等。
這便是歸因于生理模式的那種現實,與我聲稱的行為的克分子方面的那種現實頗為不同,也與我聲稱的生理事件或物理事件的克分子方面的那種現實頗為不同。
我在先前讨論中曾用過的一個例子将會使這兩種現實形成對照:&ldquo把同樣容量的兩個絕緣的電容器置于一個同質的電介質裡,兩個電容器之間保持很大的距離。
然後,我将同樣數量的電流E通向每一個電容器中,于是它們産生了同樣的充電。
不過,這種相等是一種純粹的邏輯上的相等。
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能使我對這兩種充電進行相互比較。
從物理學角度講,在這種情形裡,不存在相等的動力現實。
确實,我可以在兩種電容器的任何一種電容器裡面改變其充電量,而不緻于影響另一隻電容器的充電量。
然而,當我用一根導線将兩隻電容器連結起來以後,它們的充電量的相等便成為一種物理的、動力的現實了。
現在,這種相等性不再是一種我可以随意陳述或忽視的關系了,而是已經變成一種導體聚合的系統特性,它不再可以通過改變其中一隻電容器的充電而被改變了。
&rdquo(1927a,pp.178f) 第二種情形裡的相等性是一種真實的現實&mdash&mdash而在第一種情形裡則不。
不論精神分析者是否言過其實,有一點很清楚,這種活動仍然存在,它不能根據行為環境來解釋,它與行為的其餘部分如此相似,以緻于需要一種共同的解釋性概念。
由于場概念可以适用于一切行為,所以它再次表現出,心理場無法與行為環境相一緻。
(c)記憶 還有記憶問題。
記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場,而且,無論怎麼說,它不能充當反對其普遍性的一種論點。
我與我昨天遇見的A談了話,而不是與以前從未見過面的B談話,這是由于事實上A在我的行為環境中是一個熟悉的人,而B則是一位陌生人。
但是,也存在其他一些方式,通過這些方式,記憶毋需行為場的中介作用便能決定行為。
例如,一名訓練有素的打字員的快速而又正确的操作,是無法根據實際存在的行為環境來解釋的,同樣的情況如克萊斯勒(Kreisler)的演奏或者蒂爾頓(Tilden)或科歇(Cochet)的網球賽。
他們的所有訓練都反映在他們目前的操作中,但是這種訓練并不屬于目前的行為環境。
可是,技能并非位于行為環境之外的唯一的記憶效應。
我想起一個人,一座城市,一座山,但卻記不起它的名稱。
我很想叫出其名稱,但是任何努力均歸失敗。
于是,我隻得放棄,并幹些别的事情,突然間名稱出現了。
這種現象再次說明在沒有行為環境的情況下發生了一種行為,然而,它肯定是操作之力的結果,也就是說,是一種場過程。
&ldquo無意識&rdquo 把上述(b)和(c)提出的事實稱作無意識(unconscious)或下意識(subconscious)對我們并無幫助。
這裡,我們見到我們術語之優點了,因為&ldquo意識&rdquo一詞可以通過加上前綴&ldquo無&rdquo和&ldquo下&rdquo而形成新詞(例如&ldquo無意識&rdquo和&ldquo下意識&rdquo),可是,行為環境不能在尚未完全失卻其含義的情況下變成&ldquo無行為環境&rdquo或&ldquo下行為環境&rdquo這樣的新詞。
由于我們認為意識一詞應當隻用作直接經驗的等同物,其中包含了自我的行為環境和現象行為,因此,我們必須放棄使用&ldquo無意識&rdquo和&ldquo下意識&rdquo這些術語。
然而,這些詞被創造出來并得到廣泛的接受,一定存在某種原因;為什麼所有的心理學家未在意識和單純的生理過程之間作出簡單的區分?我認為,答案在于下述的事實,即生理過程未被作為場過程來處理,而所謂&ldquo無意識&rdquo或&ldquo下意識&rdquo的過程都具有十分明确的特征,這些特征在我們的術語中稱作場特征。
因此,如果我們在生理過程中保留場特征的話,我們将不再被誘使去談論無意識過程。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置于&ldquo行為場的不足&rdquo這一标題之下的那些事實,那末,看來我們不得不再次轉向生理事實了。
資産負債表 使這場讨論得以平衡的天平是什麼?我們有得也有失。
我們的收獲在于建立了單一的論域。
地理環境的物理場作用于一個物質客體,也就是有機體,并對該有機體内的生理場産生影響;于是生理場的事件發生了,它們改變了地理場,從而改變了生理場。
我們擁有一個純粹的物理學問題,該問題由于物理場和生理場這兩個相互作用的場的關系而變得複雜,同時也由于後者的巨大複雜性而使該物理學問題變得複雜起來。
但是,問題盡管複雜,卻也不再朦胧;我們理解它的條件,原則上,我們可以從頭至尾地追蹤每個事件,也就是說,在事件的整個過程中進行追蹤,而不是從一個論域跳向另一個論域。
以上談的是收獲。
不過,損失也同樣是明顯的。
如果我們就此打住的話,我們便放棄了把行為環境帶入我們體系中來的全部利益。
我們就會不再去處理心理事實而是去處理純粹的生理學了。
事實上,這種結果對于許多心理學家來說不能被視作損失,而是收獲,現在他們也許會作出下列評論:&ldquo如果你想用生理學術語解釋一切行為的話,那末你為什麼還要引進行為環境呢?&rdquo我們已經對我們的行為環境寄予厚望。
由于這個概念的幫助,我們認為可以建立起一種能為曆史學家、藝術家和哲學家所接受的心理學,因為它包含了動機、美和合理性。
現在,我們必須回過頭來,并用單純的生理學來回答問題。
這樣一來,難道不等于放棄克分子行為而用分子行為來取而代之嗎?難道我們不是在使自己的目的變得荒謬可笑嗎?最後,在我們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了解幾乎是一片空白的情況下,又如何能用純粹的生理學術語來建立起一個心理系統呢?難道一種新型的思辨心理學不會去取代實驗心理學嗎?行為環境是我們有所了解的,但是,我們的生理場仍然是完全未知的量。
于是,便産生了我們的資産負債表(balancesheet)。
如果我們注視着資産和負債,也就是通過我們對生理場的信奉而在資産負債表上出現的内容,我們發現它們實際上是各種心理學學派之間發生争論的原因。
那些認為資産就是計數項目的人成為行為主義者,他們對自己的債務就像債務人準備去做的那樣輕松地思考。
另一方面,那些認真的債務人(債務的分量像無法承受的重負壓在他們肩上),對資産毫不考慮,從而成為&ldquo理解的&rdquo心理學家(understandingpsychologists)。
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我們發現了各種折衷辦法。
不過,所有的折衷辦法都是難以令人滿意的,因為它們沒能找到一種方法,即用資産去抵沖債務。
如果我們想成為誠實的人,并以一種長遠的計劃來經營我們的業務,從而使我們避免一種迫在眉睫的破産威脅,那末,我們必須這樣幹。
或者,讓我們選擇另一種隐喻,我們必須知道我們正在走向何處,并且相信我們踏上的路是通向目标的。
我記得學生時代的一件事。
當時,我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同行的一位同學對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ldquo你有沒有考慮過,我們學習的心理學正在把我們引向何方?&rdquo我對那個問題未作答複。
嗣後,我的那位同學,在取得他的博士學位後,卻放棄了心理學的職業,現在成為一位著名的作家。
由于我不夠誠實,也由于我能力不強,因此仍然堅持我的工作。
但是,由于他的問題一直在困擾着我,所以,我準備随時抓住機會去找到答案。
行為場和生理場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 如果我還沒有忘記那個頗為偶然的談話的話,那麼與另一位同事的談話則作為我一生中的重要時刻而銘記于心中。
這次談話發生在1911年初,地點是法蘭克福的一條大街。
威特海默剛完成他的似動知覺實驗,在該實驗中,我和苛勒(Kohler)擔任了主要的觀察者。
現在,威特海默打算告訴我實驗的目的,因為作為一名合格的被試,我對該實驗卻毫無所知。
當然,以前我也曾與這兩個人作過多次讨論。
一個人隻要經常與威特海默接觸,就會了解格式塔理論的一些方面,甚至在早期也是這樣。
但是,那天下午,他談了一些問題,那些問題要比任何其他問題都使我印象深刻,他說的就是心理學中生理學理論的作用問題,也即意識和生理過程的基礎之間的關系問題,或者,用我們新的術語來說,也就是行為場和生理場之間的關系問題。
然而,用這些新術語來陳述這一問題是相當不公正的,因為這種陳述隻有用威特海默的觀點才有可能說清楚;在此以前,沒有人想到過生理場的問題,或者為了那個問題,想到過行為場。
行為和意識的傳統生理學理論 那時的生理學假設究竟是為什麼的?神經過程被描述為僅僅是一類事件,在某處開始興奮,沿着神經傳遞,傳到另一根神經,從那裡再傳至第三根神經,直到最後,它們産生肌肉收縮或腺體分泌。
行為的巨大複雜性并沒有通過這些同樣複雜的過程得到解釋,而是僅僅通過許多彼此獨立的過程的綜合得到解釋,這些過程全都屬于同一種類,但卻發生于不同的地方。
一個興奮的部位(locus)成為它的最為重要的方面;人們介紹過程的多樣性,僅僅是為了說明不同的感覺方式和感覺質量,前者與部位差異相聯系,而後者則不。
聲音刺激将引起聽覺神經中神經纖維的興奮,這種興奮傳遞到皮層的颞葉,從而刺激那裡的神經節細胞,以引起與音調感覺的特征相對應的特殊形式的反應;光刺激同樣會引起興奮,這些興奮傳入皮質的枕葉,在那裡引起細胞的興奮,由于這些細胞的不同性質,此類興奮将與皮質颞葉中的過程有所不同。
但是,同樣是枕葉細胞,也能産生不同類型的興奮。
在這樣一種生理假設系統中,由于皮質細胞和感官表面細胞之間存在一種固定的聯結,例如,在視覺皮質細胞和視網膜錐體細胞之間存在一種固定的聯結,因此當同一個錐體細胞興奮時,同樣的皮質細胞也将會始終受到激發。
現在,同樣的錐體細胞可以由不同波長的光波引起興奮,從而使有機體看到不同的顔色。
結果,從錐體到皮質,同樣的神經纖維和神經節細胞必須能以不同方式作出反應。
然而,這是神經過程所具有的唯一的質的多樣性;除此以外,一切複雜性都由不同部位的細胞興奮的結合來進行解釋。
毫無疑問,大腦的定位問題在心理學領域顯得十分重要。
我曾說過,這種形式的生理學理論在1911年頗為盛行;我還必須補充的是,十年前,偉大的生理學家蔔馮·克裡斯(J·VonKries)已經提供了充分的證據,證明這種形式的生理學理論是極端錯誤的。
但是,他未能提出一種合适的理論以取代它的位置,所以,舊的理論繼續存在下去,似乎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一樣;确實這種理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到了1929年,它仍然十分富有活力,緻使拉什利(Lashley)在對美國心理學會發表的主席演說中(拉什利的論文是在耶魯大學舉行的第九屆國際心理學大會上宣讀的)試圖給予它緻命的一擊。
自從馮·克裡斯發表他的著名演說以來,反對該理論的材料已經有了大量的積累;拉什利的抨擊看來是擊中要害的;他的理論似乎具有迷人的活力,從而一直堅持到今日。
生理過程是分子的,完全與行為過程不同 看未,有必要對此問題篩選出一些突出的方面。
首先,是托爾曼所謂的分子。
在神經興奮中找不到任何充分子的特征,神經興奮的總和構成了神經活動。
其次,這種生理過程的理論與它的行為環境一起構成了行為的基礎,或者,正如前面所講的那樣,構成了意識現象的基礎,它的構成幾乎完全不受克分子行為或意識現象的控制。
後者僅僅通過進入了我們在前面提過的質的感覺差異而對該理論産生影響。
以特定方式解釋過的解剖學事實看來揭示了若幹彼此獨立的結構,也就是神經元;确實,解剖學的事實是該理論的主要基礎。
但是,不僅這個理論不受行為觀察或心理觀察的支配,而且,它對這種觀察還産生了決定性影響。
把行為描述為大量反射的結合(不論是原始的反射還是條件反射),根據感覺把行為環境描述成心理要素(elements),這兩者在形式上是相似的。
當現代實驗心理學問世時,感覺理論并沒有與其一起創立,而是從舊的思辨體系(SpeculativeSystems)中接管過來的。
它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從未被人懷疑過,它之所以成為現代心理學的一個部分,毫無疑問是由于起源于解剖學發現的生理學理論。
于是,我們看到了事實如何依靠理論,因此,如果聲稱一種理論隻是對獨立事實的簡要闡述,那末,這種說法是何等的錯誤。
它們的關系僅是事實的 再次,在這一理論中,作為剛才表明的兩種特征的結果,一方面是克分子行為和行為環境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是生理過程的基礎,都是事實的。
實際上,它們是完全不同的;馮特(Wundt)難道沒有強調過以下的觀點,即憂郁的感覺和相應的中性事件絕對沒有任何共同之點嗎?斯托特(Stout)在1913年斷言:&ldquo按照任何一種觀點,必須把思維和感覺看作與任何物質過程基本上不同的東西,而大腦的原子和分子運動基本上與思維和感覺不同&rdquo(1913,p.16),有沒有什麼東西能比上述這種斷言更加肯定的呢?托爾曼難道沒有在1932年刊布的著作中寫過下面這樣一段話嗎?托爾曼是這樣說的:&ldquo我們堅決主張&hellip&hellip&lsquo行為-活動&rsquo(behaviour-acts)盡管毫無疑問完全與物理學和生理學的基本分子事實&mdash&mdash對應,但是,作為&lsquo克分子&rsquo整體,它們具有某些自身的突出特征&rdquo(p.7)。
如果我們認為這個陳述意指克分子行為基本上與作為基礎的分子生理過程不同,那麼我們就把第三點與第一點連起來了。
鑒于上述三個論點,該理論必須受到譴責。
分子生理過程的假設是以十分脆弱的經驗主義為基礎的;它導緻了一種對行為和意識的分子解釋(這種解釋與事實發生沖突),或者完全将這兩種系列的過程割裂開來,即将生理過程和行為過程或意識割裂開來,與此同時,通過把其中一個視作為另一個的相關物(這種關聯的性質完全未知),而在它們之間建立起最為密切的可能關系。
威特海默的解決辦法&mdash&mdash心物同型論(isomorphism) 現在,讀者可以理解威特海默的貢獻了;讀者還會發現,為什麼他的生理假設要比其他任何東西給我的印象更為深刻。
他所說的内容可以歸結為兩句話:我們不應把生理過程視作分子現象而應視作克分子現象。
如果我們果真這樣做的話,則舊理論的一切困難都會煙消雲散了。
這是因為,如果它們是克分子的話,那麼它們的克分子特征将與意識過程的特征一樣,它們被假設為意識過程的基礎。
如果情況真是如此,那麼我們的兩個領域非但不會被不可逾越的鴻溝所隔開,反而會盡可能地結合在一起,于是,我們可以把我們對行為環境的觀察和對行為的觀察作為具體闡述生理假設的資料。
由此,我們不隻處理這樣一些過程中的一種過程,而且我們還必須處理盡可能多的不同的心理過程,這兩種類型的變式肯定是一樣的。
克分子生理過程 然而,隻要人們還不知道克分子生理過程是什麼東西,那末,這種理論看來僅僅是說說而已。
我們難道沒有把新的實體引入生理學中去,從而引入科學中去,緻使與科學原理不相容嗎?難道物理學不是一門超級的分子科學嗎?威特海默看出物理學并非分子科學;但是,他知道這種異議的錯誤性。
這項工作留給了苛勒,苛勒于1920年通過表明物理學是一門克分子科學從而證明這一論點的錯誤性。
&ldquo原子論&rdquo(atomictheory)這一名稱看來證明了這種對立,但是,僅僅對一名膚淺的觀察者來說是這樣。
讓我們來舉一個我們能夠找到的最簡單的例子:通過原子論,水被解釋成是兩種元素即氫和氧的化合物,以此方式組成水的分子,每一個水分子由三個原子構成,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
此外,在自然界中,氫是以分子形式出現,而不是以氫原子形式出現,每一個氫分子由兩個氫原子構成。
于是,我們便有了H、H2、H2O。
這聽起來像一種明白無誤的分子理論,但是實際上完全不是。
因為,H、H2和H2O都具有不同的特性,這些特性不能通過将H的特性和O的特性簡單相加而得出。
據此,物理學力圖構建原子和分子模型,它們彼此之間的差異如同實際地被觀察的實體的差異。
簡單的氫原子是由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以十分明确的動力關系構成,根據盧瑟福-玻爾(Rutherford-Bohr)理論所表達的這種關系,電子通過軌道圍繞着質子而運動。
在H2中,兩個氫原子結合起來了。
可是,究竟發生了什麼呢?具有兩個質子和兩個電子的一個全新的系統已經形成了。
這個新系統中的運動(即每時每刻處于活動狀态的力),完全不同于H系統中的運動。
例如,在簡單的水分子裡面,與氫原子和氧原子相比,其結構的複雜性和結構的差别是多麼顯著啊!因此,如果說這一系統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這樣說是錯誤的。
因為,這些氫原子和氧原子在水分子這個新系統的何處能找到呢?讓我們以此方式來看一下,化學分析将水分解為氫和氧,僅僅意味着一種系統已經轉化為其他種類的系統,在這種轉化中,某些特征,像整體物質的特征一樣,仍保持不變。
但是,這并不意味着,水是氫加氧以一定比例結合而成的。
分子理論和實體類别 上面的陳述所包含的謬誤有其深刻的根源。
人類建築師将磚頭組裝起來蓋成房子。
他知道,正如他把房子造起來那樣,他也可以把房子毀掉;他知道,他在與磚頭打交道,畢竟他的房子是一些磚頭組裝而成的。
但是,他恰恰忘記了他已經把這些磚頭堆砌在一個引力場中,如果沒有這種引力場,他可以用極少的磚頭建造一所房子。
但是,比起引力來,磚頭畢竟是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因此蓋房者僅僅想到了磚頭,從而形成了他的現實概念。
對于人類思維來說,實體具有體現現實的作用。
分子理論隻不過是這一思想的應用而已。
基本上,它導源于一種選擇性原理(selectiveprinciple),即應用于我們對現實理解的原理。
但是,一所房子的現實是用什麼東西構成的,或者克分子行為的現實是用什麼東西構成的?如果我們試圖根據實體去解決問題的話,問題便變得不可回答。
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僅僅根據原子去描述一個分子的話,分子便将喪失其現實性。
剩下來的便是我們與質子和電子在一起,正如在蓋房子的情形中我們與磚頭在一起一樣,以及在克分子行為中與反射在一起一樣。
不過,這種困難僅在哲學家方面産生,建築師或物理學家不會産生這種困難。
物理學家與這種原始的現實主義則相距甚遠。
實際上,物理學家發現,要想找到&ldquo實體&rdquo是越來越難了。
有組織的力的場(fieldsofforce)為他假定了主要的現實。
假設如下:世界由質子和電子組成,這種說法對他來說毫無意義,正像聲稱歐洲由人類居住對曆史學家或政治家來說毫無意義一樣。
後面一種陳述當然是無可争辯的,但是,它是否有助于解釋歐洲的曆史或目前的政治危機呢?居住在歐洲的人中有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以及大量的其他民族。
如果将一名法國人放到一座荒島上去,将另一名英國人放到另外一座荒島上去,将一名德國人放到第三座荒島上去,如此等等,那麼他們的行為舉止将會或多或少地相似;至少他們都是人類,這一事實将是解釋他們行為的主要因素。
但是居住在法國的法國人、居住在英國的英國人和居住在德國的德國人都是不同的民族。
為什麼?這是因為,不僅人類是一種現實,而且人類社會具有其機構、政治形式、社會習俗和風俗、語言和文學、藝術和音樂、社會層次等等。
如果我們否認這些東西的現實,那麼我們便不可能成為曆史學家,也不可能成為政治家;如果我們否認力的場分布的現實,那麼我們便不可能成為物理學家;如果我們否認生理過程的克分子特征的現實,那麼我們便不可能成為生理學家。
&ldquo生理學模式&rdquo 也許人們會反對說,沒有人會把&ldquo生理模式&rdquo(physiologicalpattern)這個詞用于每一冊書中和涉及該題目的每一篇專題論文中。
這是十分正确的。
&ldquo模式&rdquo一詞使問題變得模糊起來。
在哪種意義上說這種模式可被認為是真實的呢?隻有在我所謂幾何的或結合的意義上,在這意義上同樣可以用于擲骰子遊戲。
如果你搖動六隻骰子,每一結果都可以稱為一種模式:536224,151434,625251,等等。
這裡,&ldquo模式&rdquo的含義除了一些獨立事件的結合以外,并不意味着任何東西。
這些模式可以産生十分真實的結果。
我拿起電話,撥了号碼234(模式),結果校長辦公室的電話鈴響了;如果我撥479,那麼心理系的電話鈴也會響起,如此等等。
這便是歸因于生理模式的那種現實,與我聲稱的行為的克分子方面的那種現實頗為不同,也與我聲稱的生理事件或物理事件的克分子方面的那種現實頗為不同。
我在先前讨論中曾用過的一個例子将會使這兩種現實形成對照:&ldquo把同樣容量的兩個絕緣的電容器置于一個同質的電介質裡,兩個電容器之間保持很大的距離。
然後,我将同樣數量的電流E通向每一個電容器中,于是它們産生了同樣的充電。
不過,這種相等是一種純粹的邏輯上的相等。
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能使我對這兩種充電進行相互比較。
從物理學角度講,在這種情形裡,不存在相等的動力現實。
确實,我可以在兩種電容器的任何一種電容器裡面改變其充電量,而不緻于影響另一隻電容器的充電量。
然而,當我用一根導線将兩隻電容器連結起來以後,它們的充電量的相等便成為一種物理的、動力的現實了。
現在,這種相等性不再是一種我可以随意陳述或忽視的關系了,而是已經變成一種導體聚合的系統特性,它不再可以通過改變其中一隻電容器的充電而被改變了。
&rdquo(1927a,pp.178f) 第二種情形裡的相等性是一種真實的現實&mdash&mdash而在第一種情形裡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