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記憶—痕迹理論的根據:實驗部分和理論構建
關燈
小
中
大
個4a、b和5a、b的結合。
聽覺實驗,最後一張表,18名被試。
然而,如果按照這些結果,我們将較大(圖形)和較小(圖形)的印象與兩個地點之間的梯度聯系起來,那麼,對于時間誤差的解釋就要比苛勒和勞恩斯泰因兩人的處理更加複雜一些了,原因在于時間間隔具有兩種不同的效應,它們可以有多種結合。
在一種情形裡,時間間隔僅僅充當了一種時間,在此期間,痕迹系統内的同化過程進行看&mdash&mdash這是苛勒和勞恩斯泰因的解釋&mdash&mdash而在另一種情形裡,時間間隔産生了在新的興奮和先前興奮的痕迹這兩個地點之間的一種空間距離,從而使梯度變平了。
如果兩種刺激是等同的話,那麼,第一種因素便對時間誤差負責。
當痕迹消退時,時間誤差便是負的,當痕迹上升時,時間誤差便是正的,而且這種效應肯定直接地随時間間隔的長度而變化。
可是,另一方面,時間間隔的增加弄平了梯度,從而使之在集中中脫離差異的完整效應,而這種集中則來自第一種效應。
為了了解在不相等的兩種刺激情形裡兩種因素的合作,我們必須區分下述四種可能的情況: Ⅰ,背景低于刺激,刺激下降(Ld); Ⅱ,背景同上,刺激上升(La); Ⅲ,背景高,刺激下降(Hd); Ⅳ,背景同上,刺激上升(Ha)。
在Ⅰ中,即在Ld的情形裡,時間間隔期間第一個興奮的痕迹在新興奮的方向上消退,結果,時間間隔越長,兩種潛能之間的差異越小,因此,幾乎沒有機會作出&ldquo第二個興奮較小&rdquo的判斷。
與此同時,不受這種效應支配的是,随着痕迹和新興奮之間空間距離的增加,梯度也随着不斷增加的時間間隔而變平。
兩種因素在同一方向上起作用,以産生負的時間誤差。
在Ⅱ中,即在La的情形裡,第一個興奮的痕迹因第二個興奮而消退,因此,随着時間間隔的不斷增加便有機會作出&ldquo第二個興奮更大&rdquo的判斷。
與此同時,梯度的變平肯定傾向于在潛能中減弱增長的差别效應,而在相反的方向上起作用的兩個因素則被認為是終極效應。
與此相似的是,在Ⅲ中,即在Hd情形裡,作為正的時間誤差中的兩種效應表現出沖突;而在Ⅳ中,即在Ha情形裡,作為正的時間誤差中的兩種效應則表現出合作;一般規律是這樣的,無論什麼時候,隻要第一個興奮的痕迹通過有效力量,在時間間隔中不斷地與第二個興奮相似,這兩種效應就會互相增強;如果在時間間隔中第一種痕迹發生變化,以使它第二個興奮越來越不同,于是,兩種因素便處于沖突狀态之中。
苛勒和勞恩斯泰因的原始數據可以證明這些結論,但是,公布的數字卻未能作出這樣的證明。
然而,上述的三張統計表也包含了另一種重要的結果,它與我們上述推論的一般假設有某種關系。
由于兩種刺激一般說來并不用于直接的相繼形式,梯度為具有其自身特性的場所中介(見邊碼p.441)。
這種介入的場的特性不可能不對梯度産生影響。
實際上,在我們所有的統計表中,當背景&ldquo高&rdquo時比起當背景&ldquo低&rdquo時,不确定判斷的數目便更大些(例如,參見我們統計表中的最後一欄)。
這為研究工作開創了新的有趣的思路。
然而,對上述最後一點還必須提一下。
我們利用雅各布斯和勞恩斯泰因的實驗結果以證明我們的下列主張,即空間梯度和時間(空間化的)梯度基本上是相似的。
在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卻忽視了這兩位作者之間的區别。
雅各布斯發現,不确定判斷和等同判斷随着空間距離而增加;而勞恩斯泰因卻發現,隻有不确定判斷随着時間距離而增加。
勞恩斯泰因強調說,雅各布斯的判斷是&ldquo不确定的&rdquo和&ldquo不相等的&rdquo,這種情況并不完全消除兩種判斷結果之間的差異,因為,在勞恩斯泰因的判斷中,等同判斷随着不斷增加的時間間隔而下降,緻使等同判斷和不确定判斷之和也随着時間間隔的增加而顯示出明顯的下降。
因此,如果我們采納這個和,而不采納我們等同判斷的數目,那麼,雅各布斯的結果和勞恩斯泰因的結果便将彼此發生沖突,從而也與我們的理論發生抵觸。
我本不該用我使用過的方式來呈現勞恩斯泰因的結果&mdash&mdash因為随着這種方式的發展,它便與他自己的相一緻&mdash&mdash我并不認為這種矛盾僅僅是一種外表的矛盾。
因為,存在着這樣一種解釋,它說明了勞恩斯泰國的等同判斷随着時間間隔的增加而下降。
明茨尚未出版的著作(我曾在前面讨論我的比較理論時提到過他的著作)具有一種肯定的結果,這種結果對雅各布斯尚未調查過的非常之小的空間距離作了補充。
但是,這種差别阈限的最小值并不存在于最小的空間距離之中;相反,當人們不斷地減少空間距離,則可得到差别阈限的最小值,不過,如果這種距離進一步縮小,阈限又會開始上升。
假如兩個被比較的物體彼此十分靠近,并且十分相似,那麼,它們便将相互同化,接近性又一次作為一個統一因素而出現在它的功能之中。
現在,事件的痕迹在具有一個短暫的時間間隔情況下彼此跟随,它們肯定會十分靠近,以至于一個新的因素肯定會在有利于等同判斷的條件下運作起來。
如果這種推論正确的話,那麼,勞恩斯泰因結果中的等同判斷行為不會使我們的結論失效,反而把一種新的複雜性引入了相繼比較的過程之中。
馮·雷斯托夫的實驗:回憶和再認的痕迹聚集效應 讓我們回到痕迹系統中動力聯結的研究上來。
迄今為止,先進的實驗證據停留在相繼比較的結果上面。
但是,如果痕迹形成了真正的系統,而且在動力上是相互聯結的,那麼,它們的這種特征也應當像回憶和再認一樣,在其他一些記憶效應中變得明顯起來。
苛勒和馮·雷斯托夫(VonRestorff)曾從事過一個調查,該調查以獨創性和簡潔性的出色結合而頗具特色,其效應已成為三個衆所周知的效應的原因:(1)學習無意義音節系列的巨大困難;(2)倒攝抑制(retroactiveinhibition);(3)前攝抑制(forwar-dactinginhibition)。
苛勒-勞恩斯泰因的實驗把相繼比較的結果作為痕迹命運的标準。
在讨論苛勒-勞恩斯泰因的實驗時,我們讨論了比較理論,上述推論便是以這種比較理論為基礎的。
與此相似的是,在我們展示這些新的實驗之前,讨論一下再認和回憶的理論似乎也是合适的。
然而,我們不會這樣做。
我們不會因為考慮這些痕迹系統成為可能的過程而使我們關于痕迹系統的讨論停頓下來,我們将把這種讨論推遲到下一章裡進行。
這樣一種程序是可能的,因為我們得出的結論并不受制于這樣一種理論,而且假設,這些功能以某種方式依靠痕迹,這是我們在前面曾經捍衛過的一種假設。
我們必須把再認過程和回憶過程的若幹事實引入到我們關于痕迹的讨論中去,看來這是一種對程序的倒退,但是,這種把我們對一個課題的陳述與另一個課題的陳述混合起來的倒退做法,在我們遵循無論何種程序時是不可避免的。
痕迹隻有通過過程才能加以研究;後者(過程)隻有通過前者(痕迹)才能被理解。
學習&ldquo單調&rdquo系列的困難 于是,我們轉入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學習無意義音節系列會如此困難和高度不悅。
以前回答這個問題的一切嘗試都集中在下述事實上,即這些盲節都是無意義的,也就是說,從其中一個音節到另一個音節,沒有自然的橋梁可資通過,而有意義的材料正是通過這些橋梁來加以區别的。
毫無疑問,該因素起了某種作用。
然而,正像雷斯托夫表明的那樣,它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在經典的記憶實驗中甚至不是決定性因素。
在第四章(見邊碼p.167)中,我們遇到了一個事實,它以某種方式預期了這種結論:在讨論空間組織時,我們發現了一種特别強大的影響,那就是空間接近性對組織的影響(例如,參見圖44)。
因此,假如同樣的組織定律也适用于支配知覺的記憶的話,那麼,當介于接近狀态中不同條件的自然橋梁喪失時,單憑接近性也能成為一種強大的組織因素。
因此,對學習實驗心理學中标準的無意義系列會産生困難和不悅這個問題,不能認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解釋。
這些标準系列不僅是無意義的,而且還是同質的,也就是說,它們由一些完全屬于同一種類的成分組成。
雷斯托夫已經證明,這些标準系列的第二方面,也就是它們的同質性,并不是如先前想像的那樣是它們的無意義特征,而是它們難以理解的主要原因。
這種同質性效應是從痕迹過程中産生的,從而形成了較大的痕迹系統,在這些痕迹系統裡,個别痕迹被同化,喪失了它們的獨立性和個性。
這樣一來,過程問題或成績問題便轉化成為痕迹活動的問題;痕迹系統的形成随着對業已建立的事實進行實驗分析而得到了證明。
沒有什麼東西能比雷斯托夫的證明更加完整的了。
雷斯托夫證實,材料的同質性本身是一種幹擾記憶功能的因素。
在第一組實驗中,被試必須記住下列一些項目系列,将它們讀2遍或者3遍:這些項目是這樣組成的,每一個系列有8對項目,其中4對是由同樣的材料組成的,另外4對則由不同材料所組成。
這些聯合起來的成對項目是:無意義音節、幾何圖形、二位數、字母、以及不同顔色的橢圓形等。
于是,在一個系列中,4對無意義音節與其他材料中每一個材料的一個對子結合起來;在另一個系列中,圖形出現在4個對子裡,其餘的出現在一個對子裡,等等。
共有5組不同的實驗,每組包含5個系列,與5種不同的材料相對應,每一組實驗有4名或5名被試參加,因此,到實驗結束時共有22名被試得到了測試。
對所有5組實驗來說,結果是相同的;在某些技術方面,彼此之間有所不同。
這裡,足以概要地列出所有的結果,這些結果是用配對聯想的方法,在經過各種時間間隔以後,通過對被試進行測試而得到的。
表25包含了所有被試在各組實驗中對每種材料的&ldquo命中&rdquo數,按照這種材料是&ldquo孤立的&rdquo(I)還是&ldquo重複出現的&rdquo(R)而定。
表中提供了絕對數字和相對數字,後者(相對數字)是在一切可能的命中數中實際命中的百分率。
表25 音節 圖形 數字 字母 顔色 合計 材料 RI RI RI RI RI RI 絕對 3161 2965 2355 5265 4982 189328 百分率 4169 3374 2663 5974 5693 4375 摘自雷斯托夫,p202。
數字表示在總共22名被試中命中的絕對數和相對數。
41%的正确答案是從那些音節中獲得的,它們發生在這樣一些系列中,其中音節是由4個對于呈現的,但是那些音節中有69%發生在隻包含一個這樣的對子的系列中,等等。
這些結果是絕對地一緻的:不論什麼時候,當一種材料在孤立狀态中發生時,作為一種配對聯想,要比重複狀态下發生時得到更好的回憶。
實際上,這些實驗證明,孤立的材料要比重複的材料具有更大的優越性。
在同樣的系列中,孤立的材料也比重複出現的材料更能被記住;也就是說,如果音節是重複出現的材料,那麼,4組音節要比測驗的圖形、數字、字母和顔色加在一起所提供的命中數還要少。
這一情況表明,重複出現的因素或孤立的因素比一種學習材料與另一種學習材料之間的任何差異都要有力,因此,這一點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如果孤立和重複之間的差别增加,其效果也增加。
在一組新的實驗中,隻有三種材料,即音節、圖形和數字,其中有一種材料在6個對子中經常出現,其他兩種材料則在一個對子中出現。
我在表26中抄錄了這組實驗的命中百分率,它是由12名被試進行測試得到的。
表26 音節 圖形 數字 合計 材料 RI RI RI RI 命中百分率 2785 1890 3185 2587 摘自雷斯托夫,p.305。
命中的相對數。
如果我們将一個系列中重複的項目與同一系列中孤立的項目(但由不同材料組成)進行比較的話,同樣的優勢再度出現。
此類結果在其他實驗中也得到了證實,在這些實驗中,測驗不是用配對聯合或命中的方法來實施的,而是用&ldquo保持成員&rdquo(retainedmembers)的方法來實施的;運用這種方法,被試記住了一個或多個系列的不配對項目,并且在晚些時間盡可能回憶出更多的項目,既用不到提示,也毋須堅持原來的序列。
所有這些實驗的結果是這樣的:學習無意義音節系列的困難主要在于以下事實,即同質項目的序列通過剝奪其個性中的個别痕迹而幹擾了學習效果。
但是,這隻有在下列情況中才有可能:項目的痕迹不是彼此獨立的,而是形成了相互聯結的系統,其中每一部分受到其他部分的影響。
由此可見,無意義音節的學習不是正常的學習情況:這種無意義材料不僅缺乏從一個項目通向另一個項目的&ldquo橋梁&rdquo,而且,它的同質性構成了有力的抗力,從而影響了它的保持。
根據痕迹的特性,對雷斯托夫的結果所作的解釋可由實驗來證實,在這些實驗中,保持不是用回憶來測試,而是用再認來測試。
在再認實驗中(我省略了其中的一些細節),I材料(即孤立的材料)證明比R材料(即重複的材料)更優越,盡管這裡的差别比用回憶來測試時要小得多。
然而,I-R差别本身也在再認實驗中有所表現,這一事實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
如果隻用回憶實驗來證明的話,那麼,可以由下列因素來解釋,這些因素對除了痕迹以外的功能負責。
但是,再認是一種不同的功能,然而同樣的效應(盡管在較小程度上)卻在那裡也出現了。
由于這些因素肯定在兩種功能中都起作用,從而促使我們在痕迹中尋求這些解釋。
痕迹的群集 我們必須假設,痕迹中的哪種事件,以及哪些力量對這些事件負責,這個問題似乎來自以第一批結果為基礎的思考和實驗。
關鍵在于對&ldquo孤立&rdquo的界定。
一個成分何時被孤立?對此問題似乎有兩個可能的答案:(1)當一個成分與所有其他成分相當不同時,而不管其他成分彼此之間如何不同;(2)當一個成分與其他成分中的每一個成分更加不同時,即比其他成分相互之間的不同更加不同時。
如果ABCD&hellip&hellip代表不同的材料,A1A2&hellip&hellipB1B2&hellip&hellip代表每一種材料内部不同的材料,例如,不同的音節或圖形,那麼,兩種形式的&ldquo孤立&rsquo習用下列方式來表示: (1)ABCDEFGH (2)A1A1CA3A4A5A6A7 如果我們把它翻譯成知覺術語,那麼,這種差異意味着什麼便是十分清楚的了。
例如,圖100中的A和B(摘引自馮·雷斯托夫的論文)表明了兩種知覺的安排,這些安排與我們關于記憶材料的安排很相似。
在第一行中,沒有一個圖形比其他圖形更加顯得與衆不同,但是在第二行中,第三個圖形一眼望去便突出來了,而其他圖形則形成了較為一緻的聚集,其中沒有一個特定的圖形會突出地顯示自己。
由此可見,這行圖形中的第三個圖形與其他圖形在顯著性程度上是有差别的,但是,這種差别顯然不是由于它與其他圖形的相似或不相似,因為,第三個圖形在第一行中與其他圖形的差别并不比第二行中第三個圖形與其他圖形的差别更小,而是由于這樣一個事實,即在第二行中其他圖形(除第三個圖形外)形成了一種群集,這種群集在第一行的各個圖形之間不曾發生過。
至于為什麼這些圖形在一種情形裡形成這樣一種群集而在另一種情形裡則不形成這樣的群集,顯然是由于我們空間組織中的相似定律。
這種來自知覺的類比對記憶是否适用,須在特定的實驗中進行檢驗。
在這些實驗中,類型(1)的系列必須與類型(2)的系列進行比較。
如果在這些實驗中,類型(2)證明比類型(1)更加優越,正如它在知覺場中那樣,那麼,我們便有充分理由把這關鍵圖形比其他圖形更占優勢的原因歸之于這樣的事實,即其他圖形已經形成了群集,在該群集中它們失去了某些個性,并突出地襯托出關鍵成員,而在類型(1)中,卻不可能發生這種聚集,從而在關鍵成員和其他成員之間沒有任何差異。
這樣一些實驗已由馮·雷斯托夫加以實施,并獲得了肯定的結果。
我們在這裡僅舉一例: 在三天時間裡,向15名被試每次出示由10個成分組成的三個系列中的一個系列。
在出示了這些系列以後,被試必須花10分鐘時間學習有意義課文,然後要求他們憑記憶盡可能多地寫下這些系列中的項目(用保持成員的方法),給他們30秒鐘時間進行這種操作。
第一天,他們學習系列(1),這是由10個不同成分組成的,也就是一個數字、一個音節、一種顔色、一個字母、一個單詞、一張照片、一個符号、一枚鈕扣、一個标點符号、以及一種化合物名稱。
在其餘兩天裡,将系列(2)和系列(3)中的其中一個出示給被試,系列(2)由一個數字和九個音節組成,系列(3)則由一個音節和九個數字組成。
共有15名被試參與了這項實驗。
我現在将馮·雷斯托夫的圖表重新列出,作為對這些結果的小結。
表中的數字代表記住的成分數。
由于在系列(2)和系列(3)裡面,重複的成分數為孤立的成分數的9倍,因此,我們必須将重複的成分數除以9,以便使之可以與孤立的成分數相比較。
表27 系列 (1) (2)和(3) R(重複的成分) I(孤立的成分) 音節 6 34÷9=3.8[系列(2)] 12[系列(3)] 數字 6 24÷9=2.7[系列(3)] 9[系列(2)] 小計 12 58÷9=6.5 21 % 40 22 70 摘自雷斯托夫,p320。
數字表明記住的成分數。
上表包含一些結果,它們可以通過比較不同欄目中的數字而迅速讀出。
把第二欄和第三欄進行比較證實了用新方法(這種新方法是我們在上面提到過的)得到的第一種結果:孤立的成分與重複的成分進行比較所具有的優勢。
如果我們将第一欄與第三欄進行比較,我們便可以發現,在一組相似的成分中,一個單一成分的孤立,與另外一組成分之間彼此不同的一個&ldquo孤立&rdquo成分相比(像它們與關鍵成分不同一樣),前者所起的作用大約是後者的2倍。
實際上,談論這種群集中的一個孤立成分是不恰當的。
由于每個成分像每個其他成分一樣與其他一些成分不同,因此,在關系到它們的回憶值方面,它們應當全都相等;這是可以由這些實驗來證明的:系列(1)的關鍵成分的40%(也就是說,音節和數字)得到了回憶,而在同樣的系列中,所有其他成分的回憶平均值是43%,這種差别是無意義的。
最後,讓我們把第一欄和第二欄進行比較,我們發現系列(1)的成分比系列(2)和系列(3)中的重複成分記得更好。
對此差異所作的解釋是明确的:我們已經解釋過R(重複的)成分與1(孤立的)成分進行比較而居于劣勢,我們的假設是這樣的,前者進行了聚集。
系列(1)中的所有成分處于劣勢提示了同樣的解釋:該系列中的所有不同成員在沒有任何突出成員情況下形成了一種群集。
這個系列中的一些項目比系列(2)和系列(3)中的重複項目更優越,我們可以用進一步的假設來對上述情況進行解釋,也就是說,系列(1)中的不同成分的群集比系列(2)和系列(3)中的相似成分的群集具有較低程度的内聚力(cohesion)。
這種假設并不作為一種特殊的假設用來解釋這種特殊的效應,而是作為直接來自相似定律的假設來解釋這種特殊的效應:如果群集是由相似性引起的,那麼,内聚力程度必須是相似性的直接功能。
知覺中的記憶效應和過程之間的這種關系提出了一個涉及其本質的非常重要的問題。
記憶效果是否由于一種知覺組織,而痕迹僅僅保持了一種結構,它具有産生痕迹的那種興奮的特征,或者說,決定知覺中過程分布的同樣因素是否在痕迹群集的形成中也起作用?後一種解釋要比前一種解釋更加意味着痕迹的一種動力性質,因為按照這種解釋,在痕迹系統中将發生一些事件,這些事件為它們提供了一種原先的興奮所不具有的組織。
在馮·雷斯托夫實驗中,這一程序實際上排除了第一種解釋,從而迫使我們接受第二種解釋。
不同的成分被相繼呈示,所有彼此不同的成分的系列呈現在先,而一個成分(或者在另外的系列中兩個不同的成分)突出于其餘相似成分的那種系列則呈現在後,而且這種突出成分往往出現在一個系列中的第二位或第三位。
因此被試不可能知道它是那個孤立起來的成分,他甚至不可能知道,該系列将會包含這樣一個成分。
絕對沒有理由認為,為什麼認知覺上說關鍵的成分應當被孤立起來。
它的孤立證明了回憶中起作用的一個因素,這一事實似乎要求這樣一種解釋,即它是在痕迹系統中被孤立起來的;它也依次意味着,痕迹系統内發生的組織過程與知覺興奮的組織一樣,遵循着同樣的定律。
這證明了我們的組織定律可以應用到痕迹中去,我們在前面曾經這樣說過(見邊碼p.464)。
确實,我們的證明隻涉及相似定律;至于接近性,在記憶中也像在知覺中一樣具有一種效應,它取決于我們第一次讨論中出現(第四章,見邊碼P.165)的兩種因素的密切關系;下面的讨論将補充實驗證據。
在痕迹轉化中,其他定律的效應同樣也會在新的實驗材料被提供時得到證明。
馮·雷斯托夫強調了發生在痕迹系統中的兩方面變化:(1)單一的痕迹在并入較大的痕迹系統中所經曆的轉化可能比相對獨立的部分的知覺轉化要更進一步,看來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假設;(2)這些轉化的本質是一個問題。
在雷斯托夫的實驗中,群集的形成對回憶産生不利的影響,但是,他也指出,這種發生在非常特殊條件下的情況,不必認作是所有情況的典型事例;群集的形成是可能的,因為它增加了群集成員的回憶價值。
關于這一點我們将在後面讨論。
在長的時間間隔以後痕迹系統的效應 現在,讓我們回到馮·雷斯托夫的實驗上來。
迄今為止,我們所考慮的一些痕迹是屬于同一系列的。
我們發現,在這樣一種系列中,相似的痕迹即便沒有彼此接近也能形成群集,也就是說,當産生痕迹的一些興奮為時間間隔所分隔,中間填充着其他興奮時,也能形成群集。
這樣一來,在我們報道過的前五組實驗中,每個系列的4個重複的對子并沒有彼此緊随,而是被一個或兩個其他的對子所分隔。
于是,便産生了下面的問題:群集的效應是限于這些相對來說短暫的時間間隔呢,還是在較長的一段時期以後也會發生?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種回答方式是,一個IR系列(也就是孤立一重複系列)被習得了,不過馬上出現了一個系列,其中第一個系列的孤立成分成為重複的成分。
如果第一系列和第二系列的相應痕迹之間的群集發生的話,那麼,第一系列的孤立成分應當失去其某種優勢。
第二種方式使用了相反的呈現方法。
第一系列中的重複成分在第二系列中作為孤立成分而出現。
兩個系列的相應痕迹之間的群集肯定會發生,如果第二系列的孤立成分與發生時間上沒有落在另一個系列成分(其中的這些成分成了重複成分)後面的一個系列中的孤立成分相比居于劣勢的話,那麼,兩個系列的相應痕迹之間的群集便一定會發生。
實際上,這兩種效應都會發生。
倒攝抑制 我将簡要地描述第一種倒攝抑制:要求28名被試必須記住一個系列,該系列出示4次,由兩對音節、兩對圖形和五對數字組成。
嗣後,這些東西又與其他四個系列一起呈示。
把被試分成兩組,對這兩組被試來說,其他四個系列是不同的:對于其中的13人來說,系列由6個音節和3個數字組成,而且不是成對地排列;可是,對于其餘的15名被試來說,該系列是由6個圖形和3個數字組成的。
過後,即在第一個系列最後一次呈現後8分鐘,用配對聯想的方法對被試進行測試。
如果群集果真發生的話,那麼,第一組被試應當對圖形表現出較好的回憶,而不是對音節表現出較好的回憶,因為,四個相随的系列包含着後者,而不是前者,相應地,第二組被試應當在音節方面表現出優勢。
表28概述了這些結果,表中的數字表示命中的百分率。
表28 被試組 Ⅰ(後系列中的音節) Ⅱ(後系列中的圖形) 音節 54 90 圖形 69 43 摘自雷斯托夫,p.331。
命中的百分率。
不論你橫着看這張表還是豎着看這張表,你總會發現同樣的結果[橫着看就是同樣的材料、不同的被試和後系列(post-series),豎着看就是同樣的被試、不同的材料」。
所謂同樣的結果是指:随着相似成分組成的系列而發生的成分,與随着不同成分組成的系列而發生的成分相比,前者處于不利地位。
這些實驗表明,與先前讨論過的時間間隔相比,群集在更大的時間間隔上發生。
然而,另一方面,這些實驗所證明的效應并不是新的,而是完全像倒攝抑制那樣為人們所熟悉。
但是,測試這種效應的傳統方法是運用無意義音節的标準系列,或者類似的材料,這些材料本身通過原始系列内的最初群集而為回憶創造了許多不利條件,雷斯托夫的方法則使一種具有高度回憶價值的材料服從于這種效應。
與此同時,它證明了倒攝抑制是所學材料之間相似性的一種功能,也就是相互作用痕迹的性質。
圖形影響音節,或者反過來音節影響圖形,這種影響達到某種程度,它可由另外一組實驗來顯示。
在這組實驗中,補充了填補時間空缺的第三種方法,這種時間空缺存在于主要系列的學習和測試之間,也就是說,涉及困難的思維問題。
該活動對音節或圖形的回憶所産生的影響要小于音節對圖形産生的影響,以及圖形對音節産生的影響。
倒攝抑制的本質已經得到了澄清。
它産生于相似痕迹的群集,正像學習單調系列(monotonousseries)時産生的困難一樣。
如同缪勒(Muller)和皮爾劄克(Pilzecker)原先認為的那樣,如果倒攝抑制完全不受學習之後發生的那些過程的支配,而是僅僅依賴這些過程的強度,那麼,這種理論便是錯誤的。
相反,如果認為學習以後積累起來的材料具有決定性的話,這樣的證明使得把倒攝抑制解釋成由痕迹的特定組織所産生的效應成為必要。
認為相似性具有不同的程度,而且,随着這種效應的深入,相對來說不同的材料&mdash&mdash例如圖形和音節&mdash&mdash仍被認作是相似的,這樣的進一步結果對于深入研究過程中的差異是重要的。
按照馮·雷斯托夫的理論,一種成分原先越是處于孤立狀态,它應當越屈從于倒攝抑制;這是因為,如果它已經成了較大群集的一部分,那麼把得到增長的群集與原無處于孤立狀态的一個成分而現在被群集相比,或者與較小群集的成員成為較大群集的一個部分相比,前者具有更少引人注目的結果。
雷斯托夫本人的實驗就是以此結論為基礎的。
不過,該事實本身已由魯賓遜(Robinson)和達羅(Darrow)在雷斯托夫之前發現了,他們發現,學習的單調系列越久,它的回憶受倒攝抑制的影響便越小。
從這一理論中得出的另一個結論在由詹金斯(Jenkins)和達倫巴哈(Dallenbach)從事的一項實驗中獲得支持。
按照該理論,如果其他方面的條件與産生舊的痕迹系統的那些條件(即舊的痕迹系統可以避免與新的系統結成群集)相一緻,那麼,倒攝抑制就不應當出現。
詹金斯和達倫巴哈進行了一項實驗,在這項實驗中,讓一名被試學習和回憶由10個音節組成的一個系列材料,在被試學習和回憶期間對他進行催眠,而在介入時間裡被試則處于正常狀态。
在經過2小時、4小時和8小時以後,他完全再現了這個系列材料,可是,另兩名被試,在同樣的時間間隔(也即2小時、4小時和8小時)以後,
聽覺實驗,最後一張表,18名被試。
然而,如果按照這些結果,我們将較大(圖形)和較小(圖形)的印象與兩個地點之間的梯度聯系起來,那麼,對于時間誤差的解釋就要比苛勒和勞恩斯泰因兩人的處理更加複雜一些了,原因在于時間間隔具有兩種不同的效應,它們可以有多種結合。
在一種情形裡,時間間隔僅僅充當了一種時間,在此期間,痕迹系統内的同化過程進行看&mdash&mdash這是苛勒和勞恩斯泰因的解釋&mdash&mdash而在另一種情形裡,時間間隔産生了在新的興奮和先前興奮的痕迹這兩個地點之間的一種空間距離,從而使梯度變平了。
如果兩種刺激是等同的話,那麼,第一種因素便對時間誤差負責。
當痕迹消退時,時間誤差便是負的,當痕迹上升時,時間誤差便是正的,而且這種效應肯定直接地随時間間隔的長度而變化。
可是,另一方面,時間間隔的增加弄平了梯度,從而使之在集中中脫離差異的完整效應,而這種集中則來自第一種效應。
為了了解在不相等的兩種刺激情形裡兩種因素的合作,我們必須區分下述四種可能的情況: Ⅰ,背景低于刺激,刺激下降(Ld); Ⅱ,背景同上,刺激上升(La); Ⅲ,背景高,刺激下降(Hd); Ⅳ,背景同上,刺激上升(Ha)。
在Ⅰ中,即在Ld的情形裡,時間間隔期間第一個興奮的痕迹在新興奮的方向上消退,結果,時間間隔越長,兩種潛能之間的差異越小,因此,幾乎沒有機會作出&ldquo第二個興奮較小&rdquo的判斷。
與此同時,不受這種效應支配的是,随着痕迹和新興奮之間空間距離的增加,梯度也随着不斷增加的時間間隔而變平。
兩種因素在同一方向上起作用,以産生負的時間誤差。
在Ⅱ中,即在La的情形裡,第一個興奮的痕迹因第二個興奮而消退,因此,随着時間間隔的不斷增加便有機會作出&ldquo第二個興奮更大&rdquo的判斷。
與此同時,梯度的變平肯定傾向于在潛能中減弱增長的差别效應,而在相反的方向上起作用的兩個因素則被認為是終極效應。
與此相似的是,在Ⅲ中,即在Hd情形裡,作為正的時間誤差中的兩種效應表現出沖突;而在Ⅳ中,即在Ha情形裡,作為正的時間誤差中的兩種效應則表現出合作;一般規律是這樣的,無論什麼時候,隻要第一個興奮的痕迹通過有效力量,在時間間隔中不斷地與第二個興奮相似,這兩種效應就會互相增強;如果在時間間隔中第一種痕迹發生變化,以使它第二個興奮越來越不同,于是,兩種因素便處于沖突狀态之中。
苛勒和勞恩斯泰因的原始數據可以證明這些結論,但是,公布的數字卻未能作出這樣的證明。
然而,上述的三張統計表也包含了另一種重要的結果,它與我們上述推論的一般假設有某種關系。
由于兩種刺激一般說來并不用于直接的相繼形式,梯度為具有其自身特性的場所中介(見邊碼p.441)。
這種介入的場的特性不可能不對梯度産生影響。
實際上,在我們所有的統計表中,當背景&ldquo高&rdquo時比起當背景&ldquo低&rdquo時,不确定判斷的數目便更大些(例如,參見我們統計表中的最後一欄)。
這為研究工作開創了新的有趣的思路。
然而,對上述最後一點還必須提一下。
我們利用雅各布斯和勞恩斯泰因的實驗結果以證明我們的下列主張,即空間梯度和時間(空間化的)梯度基本上是相似的。
在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卻忽視了這兩位作者之間的區别。
雅各布斯發現,不确定判斷和等同判斷随着空間距離而增加;而勞恩斯泰因卻發現,隻有不确定判斷随着時間距離而增加。
勞恩斯泰因強調說,雅各布斯的判斷是&ldquo不确定的&rdquo和&ldquo不相等的&rdquo,這種情況并不完全消除兩種判斷結果之間的差異,因為,在勞恩斯泰因的判斷中,等同判斷随着不斷增加的時間間隔而下降,緻使等同判斷和不确定判斷之和也随着時間間隔的增加而顯示出明顯的下降。
因此,如果我們采納這個和,而不采納我們等同判斷的數目,那麼,雅各布斯的結果和勞恩斯泰因的結果便将彼此發生沖突,從而也與我們的理論發生抵觸。
我本不該用我使用過的方式來呈現勞恩斯泰因的結果&mdash&mdash因為随着這種方式的發展,它便與他自己的相一緻&mdash&mdash我并不認為這種矛盾僅僅是一種外表的矛盾。
因為,存在着這樣一種解釋,它說明了勞恩斯泰國的等同判斷随着時間間隔的增加而下降。
明茨尚未出版的著作(我曾在前面讨論我的比較理論時提到過他的著作)具有一種肯定的結果,這種結果對雅各布斯尚未調查過的非常之小的空間距離作了補充。
但是,這種差别阈限的最小值并不存在于最小的空間距離之中;相反,當人們不斷地減少空間距離,則可得到差别阈限的最小值,不過,如果這種距離進一步縮小,阈限又會開始上升。
假如兩個被比較的物體彼此十分靠近,并且十分相似,那麼,它們便将相互同化,接近性又一次作為一個統一因素而出現在它的功能之中。
現在,事件的痕迹在具有一個短暫的時間間隔情況下彼此跟随,它們肯定會十分靠近,以至于一個新的因素肯定會在有利于等同判斷的條件下運作起來。
如果這種推論正确的話,那麼,勞恩斯泰因結果中的等同判斷行為不會使我們的結論失效,反而把一種新的複雜性引入了相繼比較的過程之中。
馮·雷斯托夫的實驗:回憶和再認的痕迹聚集效應 讓我們回到痕迹系統中動力聯結的研究上來。
迄今為止,先進的實驗證據停留在相繼比較的結果上面。
但是,如果痕迹形成了真正的系統,而且在動力上是相互聯結的,那麼,它們的這種特征也應當像回憶和再認一樣,在其他一些記憶效應中變得明顯起來。
苛勒和馮·雷斯托夫(VonRestorff)曾從事過一個調查,該調查以獨創性和簡潔性的出色結合而頗具特色,其效應已成為三個衆所周知的效應的原因:(1)學習無意義音節系列的巨大困難;(2)倒攝抑制(retroactiveinhibition);(3)前攝抑制(forwar-dactinginhibition)。
苛勒-勞恩斯泰因的實驗把相繼比較的結果作為痕迹命運的标準。
在讨論苛勒-勞恩斯泰因的實驗時,我們讨論了比較理論,上述推論便是以這種比較理論為基礎的。
與此相似的是,在我們展示這些新的實驗之前,讨論一下再認和回憶的理論似乎也是合适的。
然而,我們不會這樣做。
我們不會因為考慮這些痕迹系統成為可能的過程而使我們關于痕迹系統的讨論停頓下來,我們将把這種讨論推遲到下一章裡進行。
這樣一種程序是可能的,因為我們得出的結論并不受制于這樣一種理論,而且假設,這些功能以某種方式依靠痕迹,這是我們在前面曾經捍衛過的一種假設。
我們必須把再認過程和回憶過程的若幹事實引入到我們關于痕迹的讨論中去,看來這是一種對程序的倒退,但是,這種把我們對一個課題的陳述與另一個課題的陳述混合起來的倒退做法,在我們遵循無論何種程序時是不可避免的。
痕迹隻有通過過程才能加以研究;後者(過程)隻有通過前者(痕迹)才能被理解。
學習&ldquo單調&rdquo系列的困難 于是,我們轉入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學習無意義音節系列會如此困難和高度不悅。
以前回答這個問題的一切嘗試都集中在下述事實上,即這些盲節都是無意義的,也就是說,從其中一個音節到另一個音節,沒有自然的橋梁可資通過,而有意義的材料正是通過這些橋梁來加以區别的。
毫無疑問,該因素起了某種作用。
然而,正像雷斯托夫表明的那樣,它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在經典的記憶實驗中甚至不是決定性因素。
在第四章(見邊碼p.167)中,我們遇到了一個事實,它以某種方式預期了這種結論:在讨論空間組織時,我們發現了一種特别強大的影響,那就是空間接近性對組織的影響(例如,參見圖44)。
因此,假如同樣的組織定律也适用于支配知覺的記憶的話,那麼,當介于接近狀态中不同條件的自然橋梁喪失時,單憑接近性也能成為一種強大的組織因素。
因此,對學習實驗心理學中标準的無意義系列會産生困難和不悅這個問題,不能認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解釋。
這些标準系列不僅是無意義的,而且還是同質的,也就是說,它們由一些完全屬于同一種類的成分組成。
雷斯托夫已經證明,這些标準系列的第二方面,也就是它們的同質性,并不是如先前想像的那樣是它們的無意義特征,而是它們難以理解的主要原因。
這種同質性效應是從痕迹過程中産生的,從而形成了較大的痕迹系統,在這些痕迹系統裡,個别痕迹被同化,喪失了它們的獨立性和個性。
這樣一來,過程問題或成績問題便轉化成為痕迹活動的問題;痕迹系統的形成随着對業已建立的事實進行實驗分析而得到了證明。
沒有什麼東西能比雷斯托夫的證明更加完整的了。
雷斯托夫證實,材料的同質性本身是一種幹擾記憶功能的因素。
在第一組實驗中,被試必須記住下列一些項目系列,将它們讀2遍或者3遍:這些項目是這樣組成的,每一個系列有8對項目,其中4對是由同樣的材料組成的,另外4對則由不同材料所組成。
這些聯合起來的成對項目是:無意義音節、幾何圖形、二位數、字母、以及不同顔色的橢圓形等。
于是,在一個系列中,4對無意義音節與其他材料中每一個材料的一個對子結合起來;在另一個系列中,圖形出現在4個對子裡,其餘的出現在一個對子裡,等等。
共有5組不同的實驗,每組包含5個系列,與5種不同的材料相對應,每一組實驗有4名或5名被試參加,因此,到實驗結束時共有22名被試得到了測試。
對所有5組實驗來說,結果是相同的;在某些技術方面,彼此之間有所不同。
這裡,足以概要地列出所有的結果,這些結果是用配對聯想的方法,在經過各種時間間隔以後,通過對被試進行測試而得到的。
表25包含了所有被試在各組實驗中對每種材料的&ldquo命中&rdquo數,按照這種材料是&ldquo孤立的&rdquo(I)還是&ldquo重複出現的&rdquo(R)而定。
表中提供了絕對數字和相對數字,後者(相對數字)是在一切可能的命中數中實際命中的百分率。
表25 音節 圖形 數字 字母 顔色 合計 材料 RI RI RI RI RI RI 絕對 3161 2965 2355 5265 4982 189328 百分率 4169 3374 2663 5974 5693 4375 摘自雷斯托夫,p202。
數字表示在總共22名被試中命中的絕對數和相對數。
41%的正确答案是從那些音節中獲得的,它們發生在這樣一些系列中,其中音節是由4個對于呈現的,但是那些音節中有69%發生在隻包含一個這樣的對子的系列中,等等。
這些結果是絕對地一緻的:不論什麼時候,當一種材料在孤立狀态中發生時,作為一種配對聯想,要比重複狀态下發生時得到更好的回憶。
實際上,這些實驗證明,孤立的材料要比重複的材料具有更大的優越性。
在同樣的系列中,孤立的材料也比重複出現的材料更能被記住;也就是說,如果音節是重複出現的材料,那麼,4組音節要比測驗的圖形、數字、字母和顔色加在一起所提供的命中數還要少。
這一情況表明,重複出現的因素或孤立的因素比一種學習材料與另一種學習材料之間的任何差異都要有力,因此,這一點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如果孤立和重複之間的差别增加,其效果也增加。
在一組新的實驗中,隻有三種材料,即音節、圖形和數字,其中有一種材料在6個對子中經常出現,其他兩種材料則在一個對子中出現。
我在表26中抄錄了這組實驗的命中百分率,它是由12名被試進行測試得到的。
表26 音節 圖形 數字 合計 材料 RI RI RI RI 命中百分率 2785 1890 3185 2587 摘自雷斯托夫,p.305。
命中的相對數。
如果我們将一個系列中重複的項目與同一系列中孤立的項目(但由不同材料組成)進行比較的話,同樣的優勢再度出現。
此類結果在其他實驗中也得到了證實,在這些實驗中,測驗不是用配對聯合或命中的方法來實施的,而是用&ldquo保持成員&rdquo(retainedmembers)的方法來實施的;運用這種方法,被試記住了一個或多個系列的不配對項目,并且在晚些時間盡可能回憶出更多的項目,既用不到提示,也毋須堅持原來的序列。
所有這些實驗的結果是這樣的:學習無意義音節系列的困難主要在于以下事實,即同質項目的序列通過剝奪其個性中的個别痕迹而幹擾了學習效果。
但是,這隻有在下列情況中才有可能:項目的痕迹不是彼此獨立的,而是形成了相互聯結的系統,其中每一部分受到其他部分的影響。
由此可見,無意義音節的學習不是正常的學習情況:這種無意義材料不僅缺乏從一個項目通向另一個項目的&ldquo橋梁&rdquo,而且,它的同質性構成了有力的抗力,從而影響了它的保持。
根據痕迹的特性,對雷斯托夫的結果所作的解釋可由實驗來證實,在這些實驗中,保持不是用回憶來測試,而是用再認來測試。
在再認實驗中(我省略了其中的一些細節),I材料(即孤立的材料)證明比R材料(即重複的材料)更優越,盡管這裡的差别比用回憶來測試時要小得多。
然而,I-R差别本身也在再認實驗中有所表現,這一事實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
如果隻用回憶實驗來證明的話,那麼,可以由下列因素來解釋,這些因素對除了痕迹以外的功能負責。
但是,再認是一種不同的功能,然而同樣的效應(盡管在較小程度上)卻在那裡也出現了。
由于這些因素肯定在兩種功能中都起作用,從而促使我們在痕迹中尋求這些解釋。
痕迹的群集 我們必須假設,痕迹中的哪種事件,以及哪些力量對這些事件負責,這個問題似乎來自以第一批結果為基礎的思考和實驗。
關鍵在于對&ldquo孤立&rdquo的界定。
一個成分何時被孤立?對此問題似乎有兩個可能的答案:(1)當一個成分與所有其他成分相當不同時,而不管其他成分彼此之間如何不同;(2)當一個成分與其他成分中的每一個成分更加不同時,即比其他成分相互之間的不同更加不同時。
如果ABCD&hellip&hellip代表不同的材料,A1A2&hellip&hellipB1B2&hellip&hellip代表每一種材料内部不同的材料,例如,不同的音節或圖形,那麼,兩種形式的&ldquo孤立&rsquo習用下列方式來表示: (1)ABCDEFGH (2)A1A1CA3A4A5A6A7 如果我們把它翻譯成知覺術語,那麼,這種差異意味着什麼便是十分清楚的了。
例如,圖100中的A和B(摘引自馮·雷斯托夫的論文)表明了兩種知覺的安排,這些安排與我們關于記憶材料的安排很相似。
在第一行中,沒有一個圖形比其他圖形更加顯得與衆不同,但是在第二行中,第三個圖形一眼望去便突出來了,而其他圖形則形成了較為一緻的聚集,其中沒有一個特定的圖形會突出地顯示自己。
由此可見,這行圖形中的第三個圖形與其他圖形在顯著性程度上是有差别的,但是,這種差别顯然不是由于它與其他圖形的相似或不相似,因為,第三個圖形在第一行中與其他圖形的差别并不比第二行中第三個圖形與其他圖形的差别更小,而是由于這樣一個事實,即在第二行中其他圖形(除第三個圖形外)形成了一種群集,這種群集在第一行的各個圖形之間不曾發生過。
至于為什麼這些圖形在一種情形裡形成這樣一種群集而在另一種情形裡則不形成這樣的群集,顯然是由于我們空間組織中的相似定律。
這種來自知覺的類比對記憶是否适用,須在特定的實驗中進行檢驗。
在這些實驗中,類型(1)的系列必須與類型(2)的系列進行比較。
如果在這些實驗中,類型(2)證明比類型(1)更加優越,正如它在知覺場中那樣,那麼,我們便有充分理由把這關鍵圖形比其他圖形更占優勢的原因歸之于這樣的事實,即其他圖形已經形成了群集,在該群集中它們失去了某些個性,并突出地襯托出關鍵成員,而在類型(1)中,卻不可能發生這種聚集,從而在關鍵成員和其他成員之間沒有任何差異。
這樣一些實驗已由馮·雷斯托夫加以實施,并獲得了肯定的結果。
我們在這裡僅舉一例: 在三天時間裡,向15名被試每次出示由10個成分組成的三個系列中的一個系列。
在出示了這些系列以後,被試必須花10分鐘時間學習有意義課文,然後要求他們憑記憶盡可能多地寫下這些系列中的項目(用保持成員的方法),給他們30秒鐘時間進行這種操作。
第一天,他們學習系列(1),這是由10個不同成分組成的,也就是一個數字、一個音節、一種顔色、一個字母、一個單詞、一張照片、一個符号、一枚鈕扣、一個标點符号、以及一種化合物名稱。
在其餘兩天裡,将系列(2)和系列(3)中的其中一個出示給被試,系列(2)由一個數字和九個音節組成,系列(3)則由一個音節和九個數字組成。
共有15名被試參與了這項實驗。
我現在将馮·雷斯托夫的圖表重新列出,作為對這些結果的小結。
表中的數字代表記住的成分數。
由于在系列(2)和系列(3)裡面,重複的成分數為孤立的成分數的9倍,因此,我們必須将重複的成分數除以9,以便使之可以與孤立的成分數相比較。
表27 系列 (1) (2)和(3) R(重複的成分) I(孤立的成分) 音節 6 34÷9=3.8[系列(2)] 12[系列(3)] 數字 6 24÷9=2.7[系列(3)] 9[系列(2)] 小計 12 58÷9=6.5 21 % 40 22 70 摘自雷斯托夫,p320。
數字表明記住的成分數。
上表包含一些結果,它們可以通過比較不同欄目中的數字而迅速讀出。
把第二欄和第三欄進行比較證實了用新方法(這種新方法是我們在上面提到過的)得到的第一種結果:孤立的成分與重複的成分進行比較所具有的優勢。
如果我們将第一欄與第三欄進行比較,我們便可以發現,在一組相似的成分中,一個單一成分的孤立,與另外一組成分之間彼此不同的一個&ldquo孤立&rdquo成分相比(像它們與關鍵成分不同一樣),前者所起的作用大約是後者的2倍。
實際上,談論這種群集中的一個孤立成分是不恰當的。
由于每個成分像每個其他成分一樣與其他一些成分不同,因此,在關系到它們的回憶值方面,它們應當全都相等;這是可以由這些實驗來證明的:系列(1)的關鍵成分的40%(也就是說,音節和數字)得到了回憶,而在同樣的系列中,所有其他成分的回憶平均值是43%,這種差别是無意義的。
最後,讓我們把第一欄和第二欄進行比較,我們發現系列(1)的成分比系列(2)和系列(3)中的重複成分記得更好。
對此差異所作的解釋是明确的:我們已經解釋過R(重複的)成分與1(孤立的)成分進行比較而居于劣勢,我們的假設是這樣的,前者進行了聚集。
系列(1)中的所有成分處于劣勢提示了同樣的解釋:該系列中的所有不同成員在沒有任何突出成員情況下形成了一種群集。
這個系列中的一些項目比系列(2)和系列(3)中的重複項目更優越,我們可以用進一步的假設來對上述情況進行解釋,也就是說,系列(1)中的不同成分的群集比系列(2)和系列(3)中的相似成分的群集具有較低程度的内聚力(cohesion)。
這種假設并不作為一種特殊的假設用來解釋這種特殊的效應,而是作為直接來自相似定律的假設來解釋這種特殊的效應:如果群集是由相似性引起的,那麼,内聚力程度必須是相似性的直接功能。
知覺中的記憶效應和過程之間的這種關系提出了一個涉及其本質的非常重要的問題。
記憶效果是否由于一種知覺組織,而痕迹僅僅保持了一種結構,它具有産生痕迹的那種興奮的特征,或者說,決定知覺中過程分布的同樣因素是否在痕迹群集的形成中也起作用?後一種解釋要比前一種解釋更加意味着痕迹的一種動力性質,因為按照這種解釋,在痕迹系統中将發生一些事件,這些事件為它們提供了一種原先的興奮所不具有的組織。
在馮·雷斯托夫實驗中,這一程序實際上排除了第一種解釋,從而迫使我們接受第二種解釋。
不同的成分被相繼呈示,所有彼此不同的成分的系列呈現在先,而一個成分(或者在另外的系列中兩個不同的成分)突出于其餘相似成分的那種系列則呈現在後,而且這種突出成分往往出現在一個系列中的第二位或第三位。
因此被試不可能知道它是那個孤立起來的成分,他甚至不可能知道,該系列将會包含這樣一個成分。
絕對沒有理由認為,為什麼認知覺上說關鍵的成分應當被孤立起來。
它的孤立證明了回憶中起作用的一個因素,這一事實似乎要求這樣一種解釋,即它是在痕迹系統中被孤立起來的;它也依次意味着,痕迹系統内發生的組織過程與知覺興奮的組織一樣,遵循着同樣的定律。
這證明了我們的組織定律可以應用到痕迹中去,我們在前面曾經這樣說過(見邊碼p.464)。
确實,我們的證明隻涉及相似定律;至于接近性,在記憶中也像在知覺中一樣具有一種效應,它取決于我們第一次讨論中出現(第四章,見邊碼P.165)的兩種因素的密切關系;下面的讨論将補充實驗證據。
在痕迹轉化中,其他定律的效應同樣也會在新的實驗材料被提供時得到證明。
馮·雷斯托夫強調了發生在痕迹系統中的兩方面變化:(1)單一的痕迹在并入較大的痕迹系統中所經曆的轉化可能比相對獨立的部分的知覺轉化要更進一步,看來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假設;(2)這些轉化的本質是一個問題。
在雷斯托夫的實驗中,群集的形成對回憶産生不利的影響,但是,他也指出,這種發生在非常特殊條件下的情況,不必認作是所有情況的典型事例;群集的形成是可能的,因為它增加了群集成員的回憶價值。
關于這一點我們将在後面讨論。
在長的時間間隔以後痕迹系統的效應 現在,讓我們回到馮·雷斯托夫的實驗上來。
迄今為止,我們所考慮的一些痕迹是屬于同一系列的。
我們發現,在這樣一種系列中,相似的痕迹即便沒有彼此接近也能形成群集,也就是說,當産生痕迹的一些興奮為時間間隔所分隔,中間填充着其他興奮時,也能形成群集。
這樣一來,在我們報道過的前五組實驗中,每個系列的4個重複的對子并沒有彼此緊随,而是被一個或兩個其他的對子所分隔。
于是,便産生了下面的問題:群集的效應是限于這些相對來說短暫的時間間隔呢,還是在較長的一段時期以後也會發生?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種回答方式是,一個IR系列(也就是孤立一重複系列)被習得了,不過馬上出現了一個系列,其中第一個系列的孤立成分成為重複的成分。
如果第一系列和第二系列的相應痕迹之間的群集發生的話,那麼,第一系列的孤立成分應當失去其某種優勢。
第二種方式使用了相反的呈現方法。
第一系列中的重複成分在第二系列中作為孤立成分而出現。
兩個系列的相應痕迹之間的群集肯定會發生,如果第二系列的孤立成分與發生時間上沒有落在另一個系列成分(其中的這些成分成了重複成分)後面的一個系列中的孤立成分相比居于劣勢的話,那麼,兩個系列的相應痕迹之間的群集便一定會發生。
實際上,這兩種效應都會發生。
倒攝抑制 我将簡要地描述第一種倒攝抑制:要求28名被試必須記住一個系列,該系列出示4次,由兩對音節、兩對圖形和五對數字組成。
嗣後,這些東西又與其他四個系列一起呈示。
把被試分成兩組,對這兩組被試來說,其他四個系列是不同的:對于其中的13人來說,系列由6個音節和3個數字組成,而且不是成對地排列;可是,對于其餘的15名被試來說,該系列是由6個圖形和3個數字組成的。
過後,即在第一個系列最後一次呈現後8分鐘,用配對聯想的方法對被試進行測試。
如果群集果真發生的話,那麼,第一組被試應當對圖形表現出較好的回憶,而不是對音節表現出較好的回憶,因為,四個相随的系列包含着後者,而不是前者,相應地,第二組被試應當在音節方面表現出優勢。
表28概述了這些結果,表中的數字表示命中的百分率。
表28 被試組 Ⅰ(後系列中的音節) Ⅱ(後系列中的圖形) 音節 54 90 圖形 69 43 摘自雷斯托夫,p.331。
命中的百分率。
不論你橫着看這張表還是豎着看這張表,你總會發現同樣的結果[橫着看就是同樣的材料、不同的被試和後系列(post-series),豎着看就是同樣的被試、不同的材料」。
所謂同樣的結果是指:随着相似成分組成的系列而發生的成分,與随着不同成分組成的系列而發生的成分相比,前者處于不利地位。
這些實驗表明,與先前讨論過的時間間隔相比,群集在更大的時間間隔上發生。
然而,另一方面,這些實驗所證明的效應并不是新的,而是完全像倒攝抑制那樣為人們所熟悉。
但是,測試這種效應的傳統方法是運用無意義音節的标準系列,或者類似的材料,這些材料本身通過原始系列内的最初群集而為回憶創造了許多不利條件,雷斯托夫的方法則使一種具有高度回憶價值的材料服從于這種效應。
與此同時,它證明了倒攝抑制是所學材料之間相似性的一種功能,也就是相互作用痕迹的性質。
圖形影響音節,或者反過來音節影響圖形,這種影響達到某種程度,它可由另外一組實驗來顯示。
在這組實驗中,補充了填補時間空缺的第三種方法,這種時間空缺存在于主要系列的學習和測試之間,也就是說,涉及困難的思維問題。
該活動對音節或圖形的回憶所産生的影響要小于音節對圖形産生的影響,以及圖形對音節産生的影響。
倒攝抑制的本質已經得到了澄清。
它産生于相似痕迹的群集,正像學習單調系列(monotonousseries)時産生的困難一樣。
如同缪勒(Muller)和皮爾劄克(Pilzecker)原先認為的那樣,如果倒攝抑制完全不受學習之後發生的那些過程的支配,而是僅僅依賴這些過程的強度,那麼,這種理論便是錯誤的。
相反,如果認為學習以後積累起來的材料具有決定性的話,這樣的證明使得把倒攝抑制解釋成由痕迹的特定組織所産生的效應成為必要。
認為相似性具有不同的程度,而且,随着這種效應的深入,相對來說不同的材料&mdash&mdash例如圖形和音節&mdash&mdash仍被認作是相似的,這樣的進一步結果對于深入研究過程中的差異是重要的。
按照馮·雷斯托夫的理論,一種成分原先越是處于孤立狀态,它應當越屈從于倒攝抑制;這是因為,如果它已經成了較大群集的一部分,那麼把得到增長的群集與原無處于孤立狀态的一個成分而現在被群集相比,或者與較小群集的成員成為較大群集的一個部分相比,前者具有更少引人注目的結果。
雷斯托夫本人的實驗就是以此結論為基礎的。
不過,該事實本身已由魯賓遜(Robinson)和達羅(Darrow)在雷斯托夫之前發現了,他們發現,學習的單調系列越久,它的回憶受倒攝抑制的影響便越小。
從這一理論中得出的另一個結論在由詹金斯(Jenkins)和達倫巴哈(Dallenbach)從事的一項實驗中獲得支持。
按照該理論,如果其他方面的條件與産生舊的痕迹系統的那些條件(即舊的痕迹系統可以避免與新的系統結成群集)相一緻,那麼,倒攝抑制就不應當出現。
詹金斯和達倫巴哈進行了一項實驗,在這項實驗中,讓一名被試學習和回憶由10個音節組成的一個系列材料,在被試學習和回憶期間對他進行催眠,而在介入時間裡被試則處于正常狀态。
在經過2小時、4小時和8小時以後,他完全再現了這個系列材料,可是,另兩名被試,在同樣的時間間隔(也即2小時、4小時和8小時)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