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對逼真性的一個曆史注釋(1964)

關燈
着和從不現存的東西&rdquo開始(27e&mdash28a);他附和巴門尼德說,第一種東西能被理性認識,而第二種&ldquo是意見和非理性感覺的一個對象&rdquo(亦比較前面的第237頁)。

     從這出發,他繼續解釋道,變化和生成着的世界(ouranos或cosmos:28b)是由造物主創造的一個摹本或類似物(eikon),它的原型或範型是永恒不變的現存的存在。

     在巴門尼德那裡,從範型到摹本的過渡相當于從&ldquo真理之路&rdquo到&ldquo似然之路&rdquo的過渡。

    我前面已引用過後一種過渡(第16頁),它包含術語&ldquoeoikota&rdquo,而後者和柏拉圖的&ldquoeikon&rdquo,即和&ldquo類似真實&rdquo或&ldquo類似現存東西&rdquo相關;從中我們或許可以得出結論:柏拉圖把&ldquoeoikota&rdquo讀作&ldquo類似(真實)的&rdquo而不是&ldquo或然的&rdquo或&ldquo可能的&rdquo。

     然而,柏拉圖還說過:在作為類似真實的東西時,摹本不可能确實地被知道,對它我們隻能有意見,而這種意見是不确實的、&ldquo可能的&rdquo或者&ldquo或然的&rdquo。

    因為他說,對範型的說明是&ldquo經久不變的、不可動搖的、不可反駁的和戰無不勝的&rdquo(29b&mdashc),而&ldquo對(僅僅是)範型摹本的類似性的東西的說明将&hellip&hellip(隻)具有類似性;因為,像現存相對生成一樣,真理相對(純粹)信念也是這樣。

    &rdquo 正是這一段引入了在不完全确實信念或部分信念的意義上的相似性或或然性(eikota),而同時又把它和逼真性聯系起來。

     這一段結束時,這種向&ldquo似然之路&rdquo的過渡又發出了一個回響:正像女神允諾巴門尼德給出一個&ldquo完全像真理&rdquo的說明,以緻再不能提供更好的說明一樣(前面第16頁),我們在《蒂邁歐篇》(29d)中讀到:&ldquo如果我們能提供一個說明,它在相似性(eikota)上比其他說明都好,記住[我們]&hellip&hellip是人類這種創造物,接受一種似真的說法(eikotamuthon)是與我們相稱的&hellip&hellip那麼,我們應該滿足。

    &rdquo(對這一點,&ldquo蘇格拉底&rdquo回答道:&ldquo妙極了,蒂邁歐!&rdquo) 應當指出,饒有興味的是,這個關于&ldquo類真性&rdquo和&ldquo相似性&rdquo(即&ldquo或然性&rdquo)之間非偶然的含糊解釋的介紹并沒有使柏拉圖後來在《克力錫亞斯篇》(107e)中避免在&ldquo類真說明&rdquo的意義上使用這個術語。

    因為,鑒于前文,這段話應讀為:&ldquo就天上的和神性的事物而言,我們應當滿足于一種類真度很低的說明,但是,我們仍應仔細地檢驗凡人的說明的精确性。

    &rdquo (3)除了柏拉圖使用&ldquoeikota&rdquo(和類似性質的術語)時這種系統的和無疑故意的含糊之外,除了範圍廣泛的形形色色意思明确的用法之外,還存在着廣泛的意思根本不明确的用法。

    在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那裡,不同用法的例子是:它用于同&ldquo可證明的&rdquo和&ldquo必然的&rdquo相反的意思;它用于表達&ldquo僅次于确實性&rdquo。

    它也常用作&ldquo肯定&rdquo、&ldquo當然&rdquo或者&ldquo這在我看來似乎完全正确&rdquo的同義語,尤其用作對話中的插入語。

    它在&ldquo或許&rdquo的意義上使用;它甚至在&ldquo頻繁出現&rdquo的意義上使用;例如,在亞裡士多德的《修辭學》的2,25,8裡:&ldquo&hellip&hellip或然的東西(eikos)不是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而隻是在大多數場合下會出現的東西&hellip&hellip&rdquo (4)我打算用另一段文字批判作為結束,這段話在亞裡士多德的《詩學》(1456a,18,18和1461b,25,29)中出現了兩次,在第一次出現時,他把它歸諸詩人安喀松。

    &ldquo也許不可能的事情要發生了。

    &rdquo或者更明确些說,雖然略欠文采:&ldquo不可能的事情要發生了,這像是真的。

    &rdquo 補充注釋 自從1960年寫這篇(現已擴大了的)第五章的附錄以來,我已讀過了查爾斯&m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