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關于人類知識的三種觀點(1)
關燈
小
中
大
是描述事實。
相反,它們的意義全在于,允許我們從一些事實推出另一些事實,或者根據它們進行論證。
描述可觀察事實的非意向陳述(&ldquo這條腿斷了&rdquo)可以說是有現鈔價值;科學規律所屬的意向陳述則不像現鈔,而倒像法定的授予兌現權的&ldquo證券&rdquo。
看來,人們隻要再朝這個方向邁出一步,就能得出一個工具主義論據,它極難加以駁斥,如果不說不可能的話;因為,我們整個問題,也即科學究竟是描述性的還是工具性的,在這裡被揭露為一個假問題。
(25) 這一步很簡單,就在于不僅把意義(工具的意義)賦予意向詞項,而且還賦予它們一種描述的意義。
可以說,像&ldquo可打破的&rdquo這樣的意向詞當然描述某種東西;因為說一個事物是可以打破的,就是把它描述為一個能夠打破的事物。
但說一個事物是可以打破的,或可溶解的,在描述它的方式和方法上,都不同于說它是已破了的或已溶解了的;否則,我們就不應加上詞綴&ldquo可能的&rdquo了。
差别正在于:我們用意向詞所描述的是一個事物所可能發生的情況(在某些環境條件下)。
因此,意向描述是描述,但它們仍然具有純粹工具的功能。
就它們而言,知識就是力量(預見的力量)。
當伽利略說到地球,&ldquo然而,它還在轉動&rdquo時,無疑他說出了一個描述性的陳述。
但是這個陳述的功能或意義結果證明是純粹工具的:它全在于幫助推出某些非意向的陳述。
這樣,按照這個論證,企圖表明理論除了工具意義之外還有描述的意義的嘗試被誤解了;而整個問題即伽利略和教會之間的争端就變成了一個假問題。
為了支持伽利略因假問題而受難這種觀點,有人斷言,根據一個邏輯上更先進的物理學體系,伽利略的問題事實上化為子虛烏有了。
人們常常聽到,愛因斯坦的一般原理使人完全明白,講絕對運動,甚至就自轉而言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們能夠自由地選擇任何我們所希望的系統,讓它們處于(相對)靜止。
這樣,伽利略的問題就消失了。
而且正是因為上述的各個理由,它才消失的。
天文學的知識無非是關于星體如何運轉的知識;這樣,它就隻是描述和預言我們的觀測的力量;而這些都必定獨立于我們自由選擇的坐标系,所以我們現在更加可以明白,為什麼伽利略的問題不可能是真實的。
這一節裡,我不準備對工具主義進行批判,也不準備對它的論據作出答複,除了它那個最新的由廣義相對論得出的論據。
這個論據的基礎是錯誤的。
從廣義相對論的觀點看來,可以一種非常好的意義(甚至一種絕對的意義)說地球是旋轉的:正是在自行車輪旋轉的意義上說它在旋轉着。
就是說,它相對任何選定的區域慣性系而旋轉着。
其實,相對論以下述方式來描述太陽系。
從這種描述中我們可以推出:處于任何足夠遠的自由運動的天體(像我們的月球、其他行星,或者銀河系以外的恒星)之上的任何觀察者,總能看到地球在旋轉,并能從這種觀測推知,在這天體的居民看來,存在着一種視在的太陽周日運動。
但是,很顯然,恰恰是&ldquo它運動&rdquo這兩個詞的意義是成問題的;因為這問題的一個方面在于太陽系究竟是不是像木星及其衛星那樣的一個系統(隻不過比它大一點);還有,如果從外面來看,它是否像這個系統。
在所有這些問題上,愛因斯坦都毫不含糊地支持伽利略。
不應認為,我的論證承認可把整個問題歸結為一種觀察或一種可能的觀察。
衆所周知,伽利略和愛因斯坦兩人都還打算推出(除了别的東西之外),一個觀察者或一個可能的觀察者将會看到的東西。
但這并非他們的主要問題。
兩人都探究物理系統及其運動。
隻有工具主義哲學家才斷言,他們讨論的或者&ldquo真正想&rdquo讨論的,不是物理系統而隻是可能觀察的結果;而且看來是他們研究對象的所謂的&ldquo物理系統&rdquo,實際上隻是預言觀測的工具而已。
5.對工具主義觀點的批判 我們已經看到,貝克萊的論證依靠采用某種語言哲學,因而乍一看來或許是令人信服的,但卻不一定是真的。
另外,它以意義問題而轉移,(26)它含糊不清,并且幾乎未帶來絲毫解決問題的希望,因而惡名昭著。
如果我們像上節裡概述的那樣考慮一下貝克萊論證的新近發展,這種觀點甚至會顯得更渺無希望。
所以,我将設法用一種不同的方式&mdash&mdash通過分析科學而不是分析語言&mdash&mdash來對我們的問題作出明确的判定。
我對工具主義關于科學理論的觀點提出的批判可以概述如下。
工具主義可以表述為這樣的命題:科學的理論&mdash&mdash所謂&ldquo純粹&rdquo科學的理論&mdash&mdash隻不過是計算規則(或推理規則);其性質基本上就像所謂&ldquo應用&rdquo科學的計算規則一樣。
(人們甚至可以把它表述為這樣的命題:&ldquo純粹&rdquo科學是用詞不當,一切科學都是&ldquo應用的&rdquo。
) 我對工具主義的回答在于表明,&ldquo純粹&rdquo理論和技術的計算規則之間存在着深刻的差異,工具主義能對這些規則作出正确的描述,但根本不能說明它們和理論之間的差異。
這樣,工具主義就崩潰了。
分析計算規則(譬如用于航行方面的計算規則)和科學理論(譬如牛頓的理論)之間許多功能上的不同,是一件十分有趣的工作。
不過,這裡稍稍舉出一些結果無疑也就足夠了。
理論和計算規則之間可能存在的邏輯關系不是對稱的;它們不同于各種理論之間可能存在的邏輯關系,也不同于各種計算規則之間可能存在的邏輯關系。
試驗計算規則的方法不同于檢驗理論的方法;應用計算規則所需要的技能迥異于對它們作(理論)讨論所需要的技能,也不同于(理論上)确定它們的應用範圍的技能。
以上隻是幾點提示而已,但已足以表明論證的方向和力量。
現在我準備對其中的一點作稍微充分些的說明,因為它導緻了一種論證,有點類似于我用以反對本質主義的論證。
我想讨論這樣的事實:理論由企圖駁斥它們的嘗試加以檢驗(我們從這些嘗試學到很多東西),而就技術的計算或演算規則來說,不存在嚴格與它相應的東西。
一個理論不僅通過應用或試驗加以檢驗,而且還通過把它應用于非常特殊的實例加以檢驗,這些實例産生的結果跟我們在沒有這個理論時所預料的不同,跟從别的理論出發所預料的結果不同。
換句話說,我們試圖挑選出那些決定性的實例進行檢驗,我們期望在這些實例中,假的理論經受不住檢驗。
這些實例在培根意義上是&ldquo決定性的”它們象征在兩個(或更多個)理論之間進行抉擇的重要關頭。
因為,說如果沒有所考慮的理論,我們就期待得到一種不同的結果,等于是說:我們期待的是某個别的(也許是較舊的)理論的結果,雖然我們可能對這一事實隻有非常朦胧的意識。
但是,培根相信一個決定性實驗能夠确立或證實一個理論,我們卻不得不說,它充其量能拒斥或證僞一個理論。
(27)拒斥它是一種嘗試;而如果它未成功地拒斥所論及的理論&mdash&mdash更确切地說,如果這理論在作出出乎意料的預言上成功了&mdash&mdash那麼,我們說,它為這實驗确證了。
(實驗的結果越是出乎意料,也即越是不可能,理論的确證就越好。
(28)) 和這裡提出的觀點相反,人們可能傾向于提出(仿效杜恒(29)):每次檢驗所涉及到的,不僅是所研究的理論,而且是我們的理論和假設的整個體系(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我們的全部知識),因此,我們絕不可能确定這一切假說中究竟哪一個被拒斥了。
但是,這種批判忽視了一個事實:如果我們把(決定性實驗所要判定的)兩個理論中的每一個都同所有這種背景知識結合起來,就像我們實際上必定是這樣做的那樣,那麼,我們就對僅僅在利害攸關的兩個理論上不相同的兩個體系作出抉擇。
它還忽視了這樣的事實:我們并不斷言拒斥了理論本身,而是拒斥了理論連同其背景知識;如果還能設計出其他決定性實驗,那麼我們有朝一日實際上會拒斥其背景知識的一切部分,因為它們要為那失敗負責。
(這樣,我們甚至可以把所探究的一個理論表征為一個大體系的一個部分:我們已想到了(雖然是模模糊糊地)它的一個可供選擇的替代物,并且我們還設法為之設計了決定性的檢驗。
) 就工具或者計算規則來說,不存在什麼足以同這種檢驗相類比的東西。
毫無疑問,一個工具可能被毀壞,可能會過時報廢。
但是,說我們讓一個工具接受我們所能設計的最嚴格的檢驗,以便當它經受不住這些檢驗時就抛棄它,那幾乎是沒有意義的。
例如,每個飛機機架都可接受&ldquo破壞性檢驗&rdquo,但進行這種嚴格的檢驗并非為了一旦機架被毀壞,就把它抛棄,而是為了得到關于這個機架的資料(即檢驗關于這個機架的一個理論),以便在它的适用(或安全)界限内使用它。
就實用的作為工具的意義而言,一個理論甚至在被拒斥後,仍可在它的适用範圍内加以應用:一位相信牛頓理論已被證明為虛假的天文學家會毫不猶豫地在它的适用範圍内使用它的形式系統。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失望地發現,一個工具的适用範圍比我們原先期望的要小;但這并不使我們去抛棄作為工具的工具&mdash&mdash無論它是理論還是什麼别的東西。
另一方面,這種失望意味着,我們通過拒斥一個理論&mdash&mdash意味着這工具能在更廣大的範圍内使用的那個理論&mdash&mdash而獲得了新的信息。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工具,甚至理論(就它們是工具而言),是不可拒斥的。
所以,工具主義的解釋不能說明試圖拒斥的實際檢驗,并且它除了斷言不同的理論有不同的适用範圍之外,什麼也得不到。
但這樣它就不可能解釋科學的進步。
在談到愛因斯坦的&ldquo新&rdquo觀點時,堅定的工具主義者不是(像我那樣)說,牛頓的理論被未能證僞愛因斯坦理論的決定性實驗所證僞,因此愛因斯坦的理論比牛頓理論優越,而必定是像海森堡那樣說:&ldquo可見我們不會再說:牛頓力學是虛假的。
&hellip&hellip相反,現在我們用以下的說法:古典力學&hellip&hellip在它的概念所适用的地方,處處都是完全&lsquo正确的&rsquo。
&rdquo(30) 這裡&ldquo正确的&rdquo意思是指&ldquo可應用的&rdquo,所以,這種斷言不過是說,&ldquo古典力學在它的概念适用的地方,是可以應用的&rdquo&mdash&mdash這并沒有說出什麼來。
但是,盡管如此,關鍵在于,由于忽視證僞和強調應用,工具主義證明像本質主義一樣是一種蒙昧主義的哲學。
因為,科學隻有在找尋反駁中才有希望學到東西和獲得進步。
隻有考慮它的各種理論怎樣經受住檢驗,科學才能區分較好的和較壞的理論,從而找到進步的标準。
(參見以下第十章。
) 因此,僅僅為預測用的工具是不能加以證僞的。
乍一看來可能覺得,它的證僞不過是提醒我們注意它的有限适用性的附文。
正因為這樣,工具主義的觀點可專門用于拯救一個受矛盾威脅的物理理論,像玻爾做的那樣(如果我在第二節中對他的互補原理所作的解釋是正确的話)。
如果理論僅僅是預測的工具,那麼我們就不必抛棄任何特殊的理論,即使我們相信對其形式系統不存在一緻的物理解釋。
總之,我們可以說,因為工具主義不能說明純粹科學家對真理和謬誤的興趣,所以它無法說明嚴格檢驗(甚至對理論的最間接的含義的檢驗)對于純科學的重要性。
同純粹科學家所必須具備的那種高度批判精神相反,工具主義的态度(就像應用科學的态度那樣)沾沾自喜于應用的成功。
因此,它完全應該為量子論近來的停滞不前負責。
(這是在宇稱性被反駁之前寫的。
) 6.第三種觀點:猜想,真理和實在 培根和貝克萊都不相信地球轉動,但現在誰都相信地球轉動,包括物理學家在内。
玻爾和海森堡接受工具主義,僅僅是把它當作擺脫量子論中出現的那些特殊困難的一種出路。
這種動機是很不夠的。
解釋最新理論總是困難的,它們有時甚至使其創始人感到棘手,像牛頓就是這樣。
麥克斯韋起初對他的理論傾向于作本質主義的解釋,這個理論最終對導緻本質主義的衰落起了比任何其他理論都大的作用。
而愛因斯坦起初傾向于對相對論作工具主義的解釋,提出了一種對同時性概念的操作分析,這種分析在促成工具主義風行上起了無與倫比的作用;但愛因斯坦後來懊悔了。
(31) 我深信,物理學家不久會認識到,互補原理是特設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互補原理的惟一功能是避免批判和阻止對物理解釋進行讨論;然而,批判和讨論對于改造任何理論來說都是迫切需要的。
那時物理學家就不會再相信,工具主義是當代物理學理論的結構強加給他們的。
不管怎樣說,像我已試圖表明的那樣,工具主義并不比本質主義更可接受。
而且,也沒有必要非接受其中之一不可,因為還存在着第三種觀點。
(32) 我認為,這&ldquo第三種觀點&rdquo并不十分令人吃驚,甚至也不會使人感到
相反,它們的意義全在于,允許我們從一些事實推出另一些事實,或者根據它們進行論證。
描述可觀察事實的非意向陳述(&ldquo這條腿斷了&rdquo)可以說是有現鈔價值;科學規律所屬的意向陳述則不像現鈔,而倒像法定的授予兌現權的&ldquo證券&rdquo。
看來,人們隻要再朝這個方向邁出一步,就能得出一個工具主義論據,它極難加以駁斥,如果不說不可能的話;因為,我們整個問題,也即科學究竟是描述性的還是工具性的,在這裡被揭露為一個假問題。
(25) 這一步很簡單,就在于不僅把意義(工具的意義)賦予意向詞項,而且還賦予它們一種描述的意義。
可以說,像&ldquo可打破的&rdquo這樣的意向詞當然描述某種東西;因為說一個事物是可以打破的,就是把它描述為一個能夠打破的事物。
但說一個事物是可以打破的,或可溶解的,在描述它的方式和方法上,都不同于說它是已破了的或已溶解了的;否則,我們就不應加上詞綴&ldquo可能的&rdquo了。
差别正在于:我們用意向詞所描述的是一個事物所可能發生的情況(在某些環境條件下)。
因此,意向描述是描述,但它們仍然具有純粹工具的功能。
就它們而言,知識就是力量(預見的力量)。
當伽利略說到地球,&ldquo然而,它還在轉動&rdquo時,無疑他說出了一個描述性的陳述。
但是這個陳述的功能或意義結果證明是純粹工具的:它全在于幫助推出某些非意向的陳述。
這樣,按照這個論證,企圖表明理論除了工具意義之外還有描述的意義的嘗試被誤解了;而整個問題即伽利略和教會之間的争端就變成了一個假問題。
為了支持伽利略因假問題而受難這種觀點,有人斷言,根據一個邏輯上更先進的物理學體系,伽利略的問題事實上化為子虛烏有了。
人們常常聽到,愛因斯坦的一般原理使人完全明白,講絕對運動,甚至就自轉而言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們能夠自由地選擇任何我們所希望的系統,讓它們處于(相對)靜止。
這樣,伽利略的問題就消失了。
而且正是因為上述的各個理由,它才消失的。
天文學的知識無非是關于星體如何運轉的知識;這樣,它就隻是描述和預言我們的觀測的力量;而這些都必定獨立于我們自由選擇的坐标系,所以我們現在更加可以明白,為什麼伽利略的問題不可能是真實的。
這一節裡,我不準備對工具主義進行批判,也不準備對它的論據作出答複,除了它那個最新的由廣義相對論得出的論據。
這個論據的基礎是錯誤的。
從廣義相對論的觀點看來,可以一種非常好的意義(甚至一種絕對的意義)說地球是旋轉的:正是在自行車輪旋轉的意義上說它在旋轉着。
就是說,它相對任何選定的區域慣性系而旋轉着。
其實,相對論以下述方式來描述太陽系。
從這種描述中我們可以推出:處于任何足夠遠的自由運動的天體(像我們的月球、其他行星,或者銀河系以外的恒星)之上的任何觀察者,總能看到地球在旋轉,并能從這種觀測推知,在這天體的居民看來,存在着一種視在的太陽周日運動。
但是,很顯然,恰恰是&ldquo它運動&rdquo這兩個詞的意義是成問題的;因為這問題的一個方面在于太陽系究竟是不是像木星及其衛星那樣的一個系統(隻不過比它大一點);還有,如果從外面來看,它是否像這個系統。
在所有這些問題上,愛因斯坦都毫不含糊地支持伽利略。
不應認為,我的論證承認可把整個問題歸結為一種觀察或一種可能的觀察。
衆所周知,伽利略和愛因斯坦兩人都還打算推出(除了别的東西之外),一個觀察者或一個可能的觀察者将會看到的東西。
但這并非他們的主要問題。
兩人都探究物理系統及其運動。
隻有工具主義哲學家才斷言,他們讨論的或者&ldquo真正想&rdquo讨論的,不是物理系統而隻是可能觀察的結果;而且看來是他們研究對象的所謂的&ldquo物理系統&rdquo,實際上隻是預言觀測的工具而已。
5.對工具主義觀點的批判 我們已經看到,貝克萊的論證依靠采用某種語言哲學,因而乍一看來或許是令人信服的,但卻不一定是真的。
另外,它以意義問題而轉移,(26)它含糊不清,并且幾乎未帶來絲毫解決問題的希望,因而惡名昭著。
如果我們像上節裡概述的那樣考慮一下貝克萊論證的新近發展,這種觀點甚至會顯得更渺無希望。
所以,我将設法用一種不同的方式&mdash&mdash通過分析科學而不是分析語言&mdash&mdash來對我們的問題作出明确的判定。
我對工具主義關于科學理論的觀點提出的批判可以概述如下。
工具主義可以表述為這樣的命題:科學的理論&mdash&mdash所謂&ldquo純粹&rdquo科學的理論&mdash&mdash隻不過是計算規則(或推理規則);其性質基本上就像所謂&ldquo應用&rdquo科學的計算規則一樣。
(人們甚至可以把它表述為這樣的命題:&ldquo純粹&rdquo科學是用詞不當,一切科學都是&ldquo應用的&rdquo。
) 我對工具主義的回答在于表明,&ldquo純粹&rdquo理論和技術的計算規則之間存在着深刻的差異,工具主義能對這些規則作出正确的描述,但根本不能說明它們和理論之間的差異。
這樣,工具主義就崩潰了。
分析計算規則(譬如用于航行方面的計算規則)和科學理論(譬如牛頓的理論)之間許多功能上的不同,是一件十分有趣的工作。
不過,這裡稍稍舉出一些結果無疑也就足夠了。
理論和計算規則之間可能存在的邏輯關系不是對稱的;它們不同于各種理論之間可能存在的邏輯關系,也不同于各種計算規則之間可能存在的邏輯關系。
試驗計算規則的方法不同于檢驗理論的方法;應用計算規則所需要的技能迥異于對它們作(理論)讨論所需要的技能,也不同于(理論上)确定它們的應用範圍的技能。
以上隻是幾點提示而已,但已足以表明論證的方向和力量。
現在我準備對其中的一點作稍微充分些的說明,因為它導緻了一種論證,有點類似于我用以反對本質主義的論證。
我想讨論這樣的事實:理論由企圖駁斥它們的嘗試加以檢驗(我們從這些嘗試學到很多東西),而就技術的計算或演算規則來說,不存在嚴格與它相應的東西。
一個理論不僅通過應用或試驗加以檢驗,而且還通過把它應用于非常特殊的實例加以檢驗,這些實例産生的結果跟我們在沒有這個理論時所預料的不同,跟從别的理論出發所預料的結果不同。
換句話說,我們試圖挑選出那些決定性的實例進行檢驗,我們期望在這些實例中,假的理論經受不住檢驗。
這些實例在培根意義上是&ldquo決定性的”它們象征在兩個(或更多個)理論之間進行抉擇的重要關頭。
因為,說如果沒有所考慮的理論,我們就期待得到一種不同的結果,等于是說:我們期待的是某個别的(也許是較舊的)理論的結果,雖然我們可能對這一事實隻有非常朦胧的意識。
但是,培根相信一個決定性實驗能夠确立或證實一個理論,我們卻不得不說,它充其量能拒斥或證僞一個理論。
(27)拒斥它是一種嘗試;而如果它未成功地拒斥所論及的理論&mdash&mdash更确切地說,如果這理論在作出出乎意料的預言上成功了&mdash&mdash那麼,我們說,它為這實驗确證了。
(實驗的結果越是出乎意料,也即越是不可能,理論的确證就越好。
(28)) 和這裡提出的觀點相反,人們可能傾向于提出(仿效杜恒(29)):每次檢驗所涉及到的,不僅是所研究的理論,而且是我們的理論和假設的整個體系(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我們的全部知識),因此,我們絕不可能确定這一切假說中究竟哪一個被拒斥了。
但是,這種批判忽視了一個事實:如果我們把(決定性實驗所要判定的)兩個理論中的每一個都同所有這種背景知識結合起來,就像我們實際上必定是這樣做的那樣,那麼,我們就對僅僅在利害攸關的兩個理論上不相同的兩個體系作出抉擇。
它還忽視了這樣的事實:我們并不斷言拒斥了理論本身,而是拒斥了理論連同其背景知識;如果還能設計出其他決定性實驗,那麼我們有朝一日實際上會拒斥其背景知識的一切部分,因為它們要為那失敗負責。
(這樣,我們甚至可以把所探究的一個理論表征為一個大體系的一個部分:我們已想到了(雖然是模模糊糊地)它的一個可供選擇的替代物,并且我們還設法為之設計了決定性的檢驗。
) 就工具或者計算規則來說,不存在什麼足以同這種檢驗相類比的東西。
毫無疑問,一個工具可能被毀壞,可能會過時報廢。
但是,說我們讓一個工具接受我們所能設計的最嚴格的檢驗,以便當它經受不住這些檢驗時就抛棄它,那幾乎是沒有意義的。
例如,每個飛機機架都可接受&ldquo破壞性檢驗&rdquo,但進行這種嚴格的檢驗并非為了一旦機架被毀壞,就把它抛棄,而是為了得到關于這個機架的資料(即檢驗關于這個機架的一個理論),以便在它的适用(或安全)界限内使用它。
就實用的作為工具的意義而言,一個理論甚至在被拒斥後,仍可在它的适用範圍内加以應用:一位相信牛頓理論已被證明為虛假的天文學家會毫不猶豫地在它的适用範圍内使用它的形式系統。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失望地發現,一個工具的适用範圍比我們原先期望的要小;但這并不使我們去抛棄作為工具的工具&mdash&mdash無論它是理論還是什麼别的東西。
另一方面,這種失望意味着,我們通過拒斥一個理論&mdash&mdash意味着這工具能在更廣大的範圍内使用的那個理論&mdash&mdash而獲得了新的信息。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工具,甚至理論(就它們是工具而言),是不可拒斥的。
所以,工具主義的解釋不能說明試圖拒斥的實際檢驗,并且它除了斷言不同的理論有不同的适用範圍之外,什麼也得不到。
但這樣它就不可能解釋科學的進步。
在談到愛因斯坦的&ldquo新&rdquo觀點時,堅定的工具主義者不是(像我那樣)說,牛頓的理論被未能證僞愛因斯坦理論的決定性實驗所證僞,因此愛因斯坦的理論比牛頓理論優越,而必定是像海森堡那樣說:&ldquo可見我們不會再說:牛頓力學是虛假的。
&hellip&hellip相反,現在我們用以下的說法:古典力學&hellip&hellip在它的概念所适用的地方,處處都是完全&lsquo正确的&rsquo。
&rdquo(30) 這裡&ldquo正确的&rdquo意思是指&ldquo可應用的&rdquo,所以,這種斷言不過是說,&ldquo古典力學在它的概念适用的地方,是可以應用的&rdquo&mdash&mdash這并沒有說出什麼來。
但是,盡管如此,關鍵在于,由于忽視證僞和強調應用,工具主義證明像本質主義一樣是一種蒙昧主義的哲學。
因為,科學隻有在找尋反駁中才有希望學到東西和獲得進步。
隻有考慮它的各種理論怎樣經受住檢驗,科學才能區分較好的和較壞的理論,從而找到進步的标準。
(參見以下第十章。
) 因此,僅僅為預測用的工具是不能加以證僞的。
乍一看來可能覺得,它的證僞不過是提醒我們注意它的有限适用性的附文。
正因為這樣,工具主義的觀點可專門用于拯救一個受矛盾威脅的物理理論,像玻爾做的那樣(如果我在第二節中對他的互補原理所作的解釋是正确的話)。
如果理論僅僅是預測的工具,那麼我們就不必抛棄任何特殊的理論,即使我們相信對其形式系統不存在一緻的物理解釋。
總之,我們可以說,因為工具主義不能說明純粹科學家對真理和謬誤的興趣,所以它無法說明嚴格檢驗(甚至對理論的最間接的含義的檢驗)對于純科學的重要性。
同純粹科學家所必須具備的那種高度批判精神相反,工具主義的态度(就像應用科學的态度那樣)沾沾自喜于應用的成功。
因此,它完全應該為量子論近來的停滞不前負責。
(這是在宇稱性被反駁之前寫的。
) 6.第三種觀點:猜想,真理和實在 培根和貝克萊都不相信地球轉動,但現在誰都相信地球轉動,包括物理學家在内。
玻爾和海森堡接受工具主義,僅僅是把它當作擺脫量子論中出現的那些特殊困難的一種出路。
這種動機是很不夠的。
解釋最新理論總是困難的,它們有時甚至使其創始人感到棘手,像牛頓就是這樣。
麥克斯韋起初對他的理論傾向于作本質主義的解釋,這個理論最終對導緻本質主義的衰落起了比任何其他理論都大的作用。
而愛因斯坦起初傾向于對相對論作工具主義的解釋,提出了一種對同時性概念的操作分析,這種分析在促成工具主義風行上起了無與倫比的作用;但愛因斯坦後來懊悔了。
(31) 我深信,物理學家不久會認識到,互補原理是特設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互補原理的惟一功能是避免批判和阻止對物理解釋進行讨論;然而,批判和讨論對于改造任何理論來說都是迫切需要的。
那時物理學家就不會再相信,工具主義是當代物理學理論的結構強加給他們的。
不管怎樣說,像我已試圖表明的那樣,工具主義并不比本質主義更可接受。
而且,也沒有必要非接受其中之一不可,因為還存在着第三種觀點。
(32) 我認為,這&ldquo第三種觀點&rdquo并不十分令人吃驚,甚至也不會使人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