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士集巻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道周乎外,由教一郡等而上之,其仁流浃益逺。
京都熟路,遄複馳驅,則異時之所遭,異乎曩時之所逰也。
旁批:㈠軒岐,軒轅、岐伯,醫祖。
㈡與任,繼任。
㈢肘,醫者常挾箧于肘後,葛洪着《肘後方》,後常謂醫為肘。
陶安此處肘字當作主持解,用字未妥。
送黃尚明序 凡邃于學而豐于文,必以極緻為歸宿之地,所由得者有二焉:沈潛乎幽寂,以畜其才也。
經渉乎廣逺,以充其氣也。
方其阖戸深居,稽經繹傳,隽嚼六藝,羅絡百家。
燈鈔曙閱,手不辍披,口不絶誦,固能沈潛乎幽寂矣。
然而天地之髙廣也,川嶽之雄竒也,南北疆域之大也,逺近文物之至美而繁也,非寡交罕出者所能悉知而徧覩。
于是行四方,則視于目者非其所常見。
聽于耳者,非其所常聞。
賢可尊而師也,善可親而友也。
經渉既久,其氣有不充矣乎? 餘甞間闗浪澷,喜與豪儁伍。
得其類此者,多西江之朋也。
近歸姑孰,識黃尚明,臨江人。
較餘所得西江之朋,則又斂焉而容敬,薫焉而徳和。
蓋其蚤歲修省于家,有沈潛之功,不遽以自足。
操舟東渡,歴吳之郡邑,因留姑孰。
時嵩溪馬侯新建義塾,招徕學子,議選髦士,聘為塾師。
衆以尚明薦,遂登講席,教事乃振。
暇則與客蹑喬峰,俯洪流,訪前賢遺迹,追逐雲月,調嘯于物表。
今又思維揚為四沖之會,将浮遊淮海,其經渉者益逺矣。
傥回翔而西,則鄉之人士見其學之邃,文之豐有加于昔也,寜不改容而敬歎也耶。
送黎仲良序 友人王克明以上黨黎仲良來谒,且曰黎本潞之名族,仲良在京師奏名為胄監生,受鄭州學正。
精風鑒術。
蚤有藴負,自視欿焉㈠。
于是曆燕趙之疆,東至齊魯,南遊于荊楚吳越,将務富其學而充其才,遂以益齋自号。
若其鑒人窮達壽夭,竒驗縷㈡出,特餘事焉爾。
今其來也,聞子有素,而請見。
惡得靳一辭以贲㈢之哉? 餘聞克明言,因取仲良齋扁之義而告曰:“伯益謂謙受益,仲尼以遷善改過為益。
徳無盛乎謙。
尊光而卑不踰,其益為何如也?君子遷善則過必寡,改過則善必増。
相資交助,其為益又何如也”? 上黨隸平陽,民俗剛勁而任氣。
仲良儀恭禮和,惴惴如不能言,有謙之心哉。
意其親賢取友于四方,得遷善改過之道,故無負益齋之名也。
世之挾技術,涉江湖,觀貌聽言,辨氣察色,臆度禍福,妄期榮富,以徼利于一時。
俾庸躁之徒生觊觎僥幸之想,芒芒㈣滿路而未已,不徒無益,反緻損焉。
合伯益仲尼之言而加警者,仲良所以益已也。
即風鑒以持正論,使人知力善吉而悖徳兇,所謂相形不如相心者,仲良所以益人也。
今将官于鄭,積其歲月,受命升職,又當推其益于時,未可以技術自待也。
仲良宜知所擇哉。
旁批:㈠自視欿焉,《孟子盡心上》:“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
㈡縷通屢。
㈢贲,《廣雅》:“贲,美也”。
㈣芒芒,《文選束晳補亡詩》:“芒芒其稼,參參其穑”。
李善注:“芒芒,多貌”。
送馬仲雲序 隆平之時,有台察以肅憲綱。
征伐之際,有将相以統兵政。
奉承于将相台察,能不失職,保有令善,則于佐理一邑又何難哉?馬仲雲世為薦紳家,結髪事刀筆,甞為吏金陵郡台察,莅焉天子耳目。
大臣坐鎮尊嚴,聮宩列居,霆轟而鹗鸷,乃周旋其下,儀度整閑,接物無忤。
郡幙缺僚,拔君攝其事,處置有方,羣吏懾服。
及掌官廪,出納田賦,數十萬悉稱其平。
餘在金陵見其勞績,喜吾邦有人,行志于大府,受知于崇台也。
考滿歸姑孰,除長洲幕官。
适淮甸兵起,姑孰濱江,迎送供億,日不暇給。
郡府委君贊畫當塗。
未幾,三省行台官皆以宰執領大将治師江上,軍需浩繁,責辦于旦夕,陵轹摧撼,寝食不遑。
仲雲應變神捷,當路鹹喜其能,不唯免過而已。
今将赴長洲,雖劇縣。
刑名之轇轕,錢谷之富穣,倍蓰他處。
然于台察将相,既親歴其難,而其才有為,則佐邑無難矣。
古謂遇盤錯而别利噐,仲雲有焉。
餘惟姑蘇為東南财賦甲區,比歲民力凋弊,蓋地産有限,而橫斂無窮。
或有謀筞,徹㈠在上之聽。
推以矜恻之心,濟以恵利之澤,使赤子樂其有生,亦吏治之光華也。
旁批:㈠徹,《說文》:“徹,通也”。
送張文泰序 士所願者,有文學以美其身,有名爵以行其志。
天下文學所萃者,辟廱也。
天下名爵所出者,朝省也。
張君文泰則隸業于辟廱,知名于朝省者也。
徃年鄉試東平,衆謂其當擢大科,乃弗如志。
居京師,執經聽樂,趍跄胄子之列,不自滿而遽止。
一旦去燕,曆齊魯,浮大河而下,渉淮泝江,遊觀于吳楚。
至正庚寅秋,餘與之邂逅京口,同舟抵金陵。
君覽六朝故都,時與賢俊伍。
既而訪舊姑孰。
明年餘歸而相遇。
言論意氣視昔有加,所至弟子歸向。
故居有廬,食有魚,門有長者之車,雖羇旅萬裡而觞詠自娛。
今北上為卒業計,吾意太學先生及諸公卿皆将叩逺逰之所得,
京都熟路,遄複馳驅,則異時之所遭,異乎曩時之所逰也。
旁批:㈠軒岐,軒轅、岐伯,醫祖。
㈡與任,繼任。
㈢肘,醫者常挾箧于肘後,葛洪着《肘後方》,後常謂醫為肘。
陶安此處肘字當作主持解,用字未妥。
送黃尚明序 凡邃于學而豐于文,必以極緻為歸宿之地,所由得者有二焉:沈潛乎幽寂,以畜其才也。
經渉乎廣逺,以充其氣也。
方其阖戸深居,稽經繹傳,隽嚼六藝,羅絡百家。
燈鈔曙閱,手不辍披,口不絶誦,固能沈潛乎幽寂矣。
然而天地之髙廣也,川嶽之雄竒也,南北疆域之大也,逺近文物之至美而繁也,非寡交罕出者所能悉知而徧覩。
于是行四方,則視于目者非其所常見。
聽于耳者,非其所常聞。
賢可尊而師也,善可親而友也。
經渉既久,其氣有不充矣乎? 餘甞間闗浪澷,喜與豪儁伍。
得其類此者,多西江之朋也。
近歸姑孰,識黃尚明,臨江人。
較餘所得西江之朋,則又斂焉而容敬,薫焉而徳和。
蓋其蚤歲修省于家,有沈潛之功,不遽以自足。
操舟東渡,歴吳之郡邑,因留姑孰。
時嵩溪馬侯新建義塾,招徕學子,議選髦士,聘為塾師。
衆以尚明薦,遂登講席,教事乃振。
暇則與客蹑喬峰,俯洪流,訪前賢遺迹,追逐雲月,調嘯于物表。
今又思維揚為四沖之會,将浮遊淮海,其經渉者益逺矣。
傥回翔而西,則鄉之人士見其學之邃,文之豐有加于昔也,寜不改容而敬歎也耶。
送黎仲良序 友人王克明以上黨黎仲良來谒,且曰黎本潞之名族,仲良在京師奏名為胄監生,受鄭州學正。
精風鑒術。
蚤有藴負,自視欿焉㈠。
于是曆燕趙之疆,東至齊魯,南遊于荊楚吳越,将務富其學而充其才,遂以益齋自号。
若其鑒人窮達壽夭,竒驗縷㈡出,特餘事焉爾。
今其來也,聞子有素,而請見。
惡得靳一辭以贲㈢之哉? 餘聞克明言,因取仲良齋扁之義而告曰:“伯益謂謙受益,仲尼以遷善改過為益。
徳無盛乎謙。
尊光而卑不踰,其益為何如也?君子遷善則過必寡,改過則善必増。
相資交助,其為益又何如也”? 上黨隸平陽,民俗剛勁而任氣。
仲良儀恭禮和,惴惴如不能言,有謙之心哉。
意其親賢取友于四方,得遷善改過之道,故無負益齋之名也。
世之挾技術,涉江湖,觀貌聽言,辨氣察色,臆度禍福,妄期榮富,以徼利于一時。
俾庸躁之徒生觊觎僥幸之想,芒芒㈣滿路而未已,不徒無益,反緻損焉。
合伯益仲尼之言而加警者,仲良所以益已也。
即風鑒以持正論,使人知力善吉而悖徳兇,所謂相形不如相心者,仲良所以益人也。
今将官于鄭,積其歲月,受命升職,又當推其益于時,未可以技術自待也。
仲良宜知所擇哉。
旁批:㈠自視欿焉,《孟子盡心上》:“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
㈡縷通屢。
㈢贲,《廣雅》:“贲,美也”。
㈣芒芒,《文選束晳補亡詩》:“芒芒其稼,參參其穑”。
李善注:“芒芒,多貌”。
送馬仲雲序 隆平之時,有台察以肅憲綱。
征伐之際,有将相以統兵政。
奉承于将相台察,能不失職,保有令善,則于佐理一邑又何難哉?馬仲雲世為薦紳家,結髪事刀筆,甞為吏金陵郡台察,莅焉天子耳目。
大臣坐鎮尊嚴,聮宩列居,霆轟而鹗鸷,乃周旋其下,儀度整閑,接物無忤。
郡幙缺僚,拔君攝其事,處置有方,羣吏懾服。
及掌官廪,出納田賦,數十萬悉稱其平。
餘在金陵見其勞績,喜吾邦有人,行志于大府,受知于崇台也。
考滿歸姑孰,除長洲幕官。
适淮甸兵起,姑孰濱江,迎送供億,日不暇給。
郡府委君贊畫當塗。
未幾,三省行台官皆以宰執領大将治師江上,軍需浩繁,責辦于旦夕,陵轹摧撼,寝食不遑。
仲雲應變神捷,當路鹹喜其能,不唯免過而已。
今将赴長洲,雖劇縣。
刑名之轇轕,錢谷之富穣,倍蓰他處。
然于台察将相,既親歴其難,而其才有為,則佐邑無難矣。
古謂遇盤錯而别利噐,仲雲有焉。
餘惟姑蘇為東南财賦甲區,比歲民力凋弊,蓋地産有限,而橫斂無窮。
或有謀筞,徹㈠在上之聽。
推以矜恻之心,濟以恵利之澤,使赤子樂其有生,亦吏治之光華也。
旁批:㈠徹,《說文》:“徹,通也”。
送張文泰序 士所願者,有文學以美其身,有名爵以行其志。
天下文學所萃者,辟廱也。
天下名爵所出者,朝省也。
張君文泰則隸業于辟廱,知名于朝省者也。
徃年鄉試東平,衆謂其當擢大科,乃弗如志。
居京師,執經聽樂,趍跄胄子之列,不自滿而遽止。
一旦去燕,曆齊魯,浮大河而下,渉淮泝江,遊觀于吳楚。
至正庚寅秋,餘與之邂逅京口,同舟抵金陵。
君覽六朝故都,時與賢俊伍。
既而訪舊姑孰。
明年餘歸而相遇。
言論意氣視昔有加,所至弟子歸向。
故居有廬,食有魚,門有長者之車,雖羇旅萬裡而觞詠自娛。
今北上為卒業計,吾意太學先生及諸公卿皆将叩逺逰之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