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士集巻十二

關燈
于輸将,萬不侔也。

     海漕開府姑蘇,品居正三,寵以銀章,位在列郡上,勢埒藩阃。

    其屬千戸,命服深紫,金符煌煌。

    毎督運至京,戸部奉旨燕勞錫予,特升其爵,豈不為邦有儲峙,乃命脈之所寄哉。

     太平為瀕江下郡,秋租十四萬石。

    今年春夏,兩運漕府以千戸徐君來督事,凖量适均,官無虧逸,人不知擾。

    徃時漕夫恃豪,倉曹恃衆,氣不相弱。

    啟釁詞組,攘臂奮呼,黨應蠭午㈠,鬥揬擊敓,延害于民。

    市肆晝閉,物情震洶,歲常狃習不悛,有司莫能輯也。

     比者治郡皆賢大夫,重以君之才柄,故能潛遏競端,勞績彰偉。

    蓋君乃吳門巨室,其尊人領漕職,風烈欝存㈡,則繼美于先世者有由矣。

    諸公名流以君勝任,而民鹹徳之,于其行,歌詠累牍,俾予述其槩。

     竊惟诏旨甞賜天下半租,而民力向纾,奈之何中原洊歉,天子痛元元橫罹饑溺,修徳弭災,傾庫廪以赈救,仍下令蠲全租。

    近京師榖價翔湧,公室私家皆以不給憂。

    則夫延頸而望哺者方切切于斯時也。

    君宜速于徃,以佐其用,勿使粒米如珠,而重朝廷之慮也。

     旁批:㈠蠭午,《史記項羽本紀》:“今君起江東,楚蠭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為能複立楚之後也”。

    裴骃集解引如淳曰:“蠭午猶言蠭起也。

    衆蠭飛起,交橫若午,言其多也”。

     ㈡風烈欝存,《廣韻》郁,木叢生也,長也。

    則風烈欝存即風烈長存之意。

     送丹陽山長劉彥質序 姑孰城東南,赢兩舍,井邑豐華,地名黃池。

    其學舍曰丹陽書院,老屋數楹,歲乏常入,教官借廪郡庠,幾無容托。

    甫至突未黔㈠,尋托事去,無以振宣文化,踵襲滋久,見聞為常。

    禮摧樂喑,莫克扶植,餘竊病焉。

    其能釋餘病者,僅彥質劉先生而已。

     常端坐論堂,舉五典三物之懿,誘導諄切,闡揚朱詩經緯,其性情溫柔寛厚,人樂親之。

    寓況澹寂,空室磬懸,唯箪豆自奉,無金榖出納之煩,得肆志于理奧。

     乃考創學之由,知自西山真公㈡。

    嚴潔祠報,使其餘響遺烈,震蕩耳目矣。

    郡侯嘉歎,思有以慰先生之心,因相其材役,崇饬廟堂,樹墉浚池,規制合度。

    憲轺聞其賢,割天門剩儲萬缗有竒,營産以給之。

    積數十年不可興者,一旦浡興,光華偉哉。

    郡府承憲旨,考藝郡庠,衆曰:“持衡公平,唯劉丹陽能然”。

    禮殿落成于泮,衆曰:“賦以頌禱,非劉丹陽不能然”。

    每入城市,士大夫争迎承歡,杯酒間願望儀表,以自肅也。

     餘覽天下事,其可興者,順勢而成,為力率易。

    不可興者,建謀而造,為力率難。

    君處難如易,昭有全功。

    茍移其能措諸時用,則利益無窮,不特釋餘所病,世凡共病,久不能釋者,猶渙然釋矣。

    劉越人也,考滿詣餘言别,故樂稱其實,豈茍譽焉而已哉。

     旁批:㈠黔突,因炊爨而熏黑之煙囪。

    《淮南子修務訓》:“孔子無黔突,墨子無暖席”。

     ㈡西山真公,宋真德秀,号西山。

     送趙緻端序 十四年前,餘與中山趙緻端居同裡,學同師,治同經。

    自髫及冠,情好甚笃,遊止與俱。

    其間别久者,唯侍其尊府尹缙雲時為然,餘則無數日不面。

    面輙講讨理性,評古今文章,或倡和成什,率以為常,其樂藹如也。

     時趙氏自憲使樸隠公寓姑孰市之東巷,古屋逼城,蕭蕭然也。

    稍東則廢城之基,其地髙爽,下俯深隍,植以花竹,嘉蔬盈畆,中峙歲寒之亭。

    餘生晚,不及拜樸隠公。

    公冢嗣即緻端尊府,字子範。

    餘每見其宴坐亭中,靜閱書史,性髙古,與世不合。

    再除旌徳尹,志弗樂仕,甫五旬,棄官攜家,西居臨颕,緻端因别去餘。

    每西望興思,徃來于懐,又懼緻端氣質豪敏,不拘小節,見所接者莫已若,乏規戒磨砺,将中道自辍。

    去年春,餘在京師遇其從弟緻安、緻本,獨喜問緻端事,則稱其志彌髙,才彌進。

    冬,許昌毛公禮逰姑孰,屢與餘言緻端,如緻安所稱。

    今年冬,緻端與其弟緻敬來尋先人舊址,首訪餘。

    相見驚喜,劇談舊事。

    才數日,過金陵省其從父子威君,浃旬複來,渡江西還,征贈言于餘。

     君業《周易》,請舉而喻焉:《升》象傳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徳,積小以髙大”。

    夫木由尺寸而拱抱,能升自地者,以積而緻之也。

    人有所積,培植以素,進為以漸,勿棄小善,勿負已能,日升不已,道徳崇而才業廣,将無施而不可。

    嗟乎,其必積而能升哉。

     送天門孫山長序 今書院星布海内,類多後創。

    教養之具不足,甚至歲無缗龠之入,虛額崇而實效微。

    求如天門粟币之饒,佩屦之繁,鮮有也。

    教官紛列庠校,每借階餌腆祿,故視事席未暖,輙乞委引去,視廟堂蕪圯,墁瓦飄剝,漫不經意。

    求如伯明孫君守任獨勤,又鮮有也。

    以天門之山得孫君長之,其果能振揚斯文哉。

     書院建自前代,扁以宸翰。

    當大江,上直兩峯,屹立相顧,勢抗霄漢,宛然戸辟之象。

    基弘構矗,專其地勝。

    遭季世兵攘,士浮淮缤至,鹹頼給于茲。

    田租石踰二千,迩年蠺漁日滋,反至匮乏,廢寂若傳舍。

    有識憫嘅,每冀得人光複舊觀,嘉恵士子。

    惟伯明在官卓然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