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士集巻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天理之在人心,終不可泯,宜公議之與之也。
異時大用,兆于是行,其必始終惟一哉。
旁批:㈠照磨,即“照刷磨勘”,正八品,掌管磨勘和審計,《元典章》:“糾彈百官非違,刷磨諸司文案”。
送馮生序 古之君子,學以善其身,非務幸取榮富。
在孔子時,三年不志于榖,猶弗易得,況至于今,古學益逺,不敢槩以望人也。
茍窮經蓄徳,俟時而達,推其才以濟物,斯亦可貴焉爾。
是以朝廷立制,使士出而緻用,其目有三,曰進士也,曰學官也,曰儒吏也。
州郡吏曹,士或不屈從,而進士拔一于千百,未易猝與。
甯受辟為學官,若馮生景文是已。
馮世居采江,其尊府聘師西塾,教子若孫,唯景文自幼翹拔嶷如㈠成人。
曩欲從餘受業,時予為親負米于外,莫克應其所需。
去年冬始歸,則儲氏禮币已在餘門。
景文求學益懇,館榖于儲,以俟受業。
馮儲世姻,皆餘懿戚,故樂育而成美焉。
乃取四明程先生《讀經程序》,仿考亭《六條》之法,與之窮繹濓洛以來緒論,會歸于徃聖旨趣。
日修月積,未見其止,豈專科舉之習而已哉。
今景文奉檄需次學官,使能恒久勤勵,母㈡渝始志,母替後功,雖進士第可期以登。
然科舉不足第人品,予厭之且久,但以親老乏養,無階得祿,遽欲舍而未能。
若夫慕古君子所學,則誠本心也。
餘既強顔,充賦鄉省。
景文亦歸。
臨别因道斯語,俾以自勉焉。
旁批:㈠翹拔嶷如,《詩周南漢廣》:“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詩大雅生民》:“誕實匍匐,克岐克嶷”。
朱熹集傳:“岐嶷,峻茂之狀”。
㈡母字訛,當作毋。
《伊洛淵源録》序 道在天地間,經緯人文綱紀。
世教無一息不存,其明與晦,系乎人而已矣。
三代浸逺,真儒善治,世不一見。
聖塗榛蕪,為害滋衆。
上下千餘年,孔孟遺統泯焉墜地,斯道久晦,天實厭之。
于是濓溪先生特立先覺,建圗演書,啟導後人。
程兩夫子心領正傳,遂嗣鄒魯絶響,其學以誠敬涵養本原,自灑掃應對,貫乎精義入神。
自靜存動,察極乎盡性。
至命即物,以窮其理,反躬以踐其實,擴聖賢未發之秘。
凡羣言混殽,俗學乖陋,一掃其弊,悉反諸正。
時則康節邵子,遊神先天,闡揚理數,橫渠張子得于見聞,沈潛堯舜之域,以相羽翼,斯道大明于世。
天下英才,接迹及門,佩膺師說,言行出處,散載方冊。
朱子彚次成編,總四十六人,題曰《伊洛淵源録》,所以上泝洙泗,下衍考亭之流,可見道無一息不存,因其人而明焉爾。
國朝許文正公,身任斯道,傳之右丞耶律公,俱掌胄監,唱和伊洛之學,使其淵源之盛,充溢四海。
故為士者皆知根據理性,考精粹而棄穿鑿,其于聞道,反若出乎三代之前者,蓋有所自來也。
右丞之後行已公,光嗣家學,曩貳憲湖北,甞出是編,壽梓鄂泮。
及調江東,複命刋置姑孰郡庠。
值太守子明髙侯大新廟學,圖興教養之具,喜得其書,用廣傳布。
府推李君全初恊心董事,将俾學者探讨服行,約諸身心,建諸事業,歸宿乎仁義中正,其于人文世教,信有補益哉。
送教谕張彥聖序 先王仁愛斯民,其政尤要者三:治有封建,養有井田,教有學校。
三代迹熄,首變治養之制,代相踵襲,莫能複古。
所存者唯學校,久而益廣,誠以性衷倫理在人至重,不可一日不明于世。
況乎考徳藝,美風化,又國體之所急哉。
漢晉以下,學盛于京師,而郡縣無定設。
唐宋以來,學布于郡縣,而教官無常铨。
縣倚郭者皆弗克特建,附隸郡庠而已。
今也邑必置學,學必命官。
祿雖輕,而道則尊。
勢雖孤,而任則專。
去民最近,禮樂之澤易浃于百裡,是以儒者試仕,願階乎此,有不屑于它岐焉。
華亭為古名邑,倚郭于松江。
廟學弘麗,廪帑豐牣,稱最浙右。
曩餘識其文物,類修整醞藉。
有機雲遺思㈠,故談者舉教官美任,為是邑屈巨擘。
行省以斯職授諸彥聖張君,可謂得其人矣。
彥聖科第世家也。
學敏文贍,超躐等伍。
如竒寳橫道,趨者樂競。
嘗位賓師于鄉校,端表儀肅,條約弟子,诜诜㈡推是。
以教華亭,啟義理之秘,藥浮奢之痾,新耳目之習,謹身心之修,則徳藝有不考欤?風化有不美欤?性衷倫理有不益明欤?然餘告于君者非以是為足,《傳》曰:“惟斆學半”,又曰:仕優則學,君子之應乎外,正以資乎内也。
子其砥利噐,馳堅車,必得儁于千萬人之場,将使科目由已重,無使已由科目重,廓其用于時,是固君之所志,而餘之所望也。
豈徒善谕一邑而止哉。
旁批:㈠機雲,陸機陸雲,吳縣人。
㈡诜诜,《詩經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同“莘莘”,子孫衆多貌。
《陳書周弘正傳》:“後進诜诜,不無傳業”。
《元史列傳第七十六儒學一》:“子弟從之者,诜诜如也”。
故又有學子衆多意。
送海漕官徐師顔序 朝廷經國之資,仰給于東南貢賦者惟田租尤盛。
荊揚荒服,逺王畿數千裡外,巨艘山矗,歲漕三百餘萬石,涉越溟洋,達于沽口。
風潮恬便,旬可抵燕,視古鑿渠引河,勞工力,阻湍石,困
異時大用,兆于是行,其必始終惟一哉。
旁批:㈠照磨,即“照刷磨勘”,正八品,掌管磨勘和審計,《元典章》:“糾彈百官非違,刷磨諸司文案”。
送馮生序 古之君子,學以善其身,非務幸取榮富。
在孔子時,三年不志于榖,猶弗易得,況至于今,古學益逺,不敢槩以望人也。
茍窮經蓄徳,俟時而達,推其才以濟物,斯亦可貴焉爾。
是以朝廷立制,使士出而緻用,其目有三,曰進士也,曰學官也,曰儒吏也。
州郡吏曹,士或不屈從,而進士拔一于千百,未易猝與。
甯受辟為學官,若馮生景文是已。
馮世居采江,其尊府聘師西塾,教子若孫,唯景文自幼翹拔嶷如㈠成人。
曩欲從餘受業,時予為親負米于外,莫克應其所需。
去年冬始歸,則儲氏禮币已在餘門。
景文求學益懇,館榖于儲,以俟受業。
馮儲世姻,皆餘懿戚,故樂育而成美焉。
乃取四明程先生《讀經程序》,仿考亭《六條》之法,與之窮繹濓洛以來緒論,會歸于徃聖旨趣。
日修月積,未見其止,豈專科舉之習而已哉。
今景文奉檄需次學官,使能恒久勤勵,母㈡渝始志,母替後功,雖進士第可期以登。
然科舉不足第人品,予厭之且久,但以親老乏養,無階得祿,遽欲舍而未能。
若夫慕古君子所學,則誠本心也。
餘既強顔,充賦鄉省。
景文亦歸。
臨别因道斯語,俾以自勉焉。
旁批:㈠翹拔嶷如,《詩周南漢廣》:“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詩大雅生民》:“誕實匍匐,克岐克嶷”。
朱熹集傳:“岐嶷,峻茂之狀”。
㈡母字訛,當作毋。
《伊洛淵源録》序 道在天地間,經緯人文綱紀。
世教無一息不存,其明與晦,系乎人而已矣。
三代浸逺,真儒善治,世不一見。
聖塗榛蕪,為害滋衆。
上下千餘年,孔孟遺統泯焉墜地,斯道久晦,天實厭之。
于是濓溪先生特立先覺,建圗演書,啟導後人。
程兩夫子心領正傳,遂嗣鄒魯絶響,其學以誠敬涵養本原,自灑掃應對,貫乎精義入神。
自靜存動,察極乎盡性。
至命即物,以窮其理,反躬以踐其實,擴聖賢未發之秘。
凡羣言混殽,俗學乖陋,一掃其弊,悉反諸正。
時則康節邵子,遊神先天,闡揚理數,橫渠張子得于見聞,沈潛堯舜之域,以相羽翼,斯道大明于世。
天下英才,接迹及門,佩膺師說,言行出處,散載方冊。
朱子彚次成編,總四十六人,題曰《伊洛淵源録》,所以上泝洙泗,下衍考亭之流,可見道無一息不存,因其人而明焉爾。
國朝許文正公,身任斯道,傳之右丞耶律公,俱掌胄監,唱和伊洛之學,使其淵源之盛,充溢四海。
故為士者皆知根據理性,考精粹而棄穿鑿,其于聞道,反若出乎三代之前者,蓋有所自來也。
右丞之後行已公,光嗣家學,曩貳憲湖北,甞出是編,壽梓鄂泮。
及調江東,複命刋置姑孰郡庠。
值太守子明髙侯大新廟學,圖興教養之具,喜得其書,用廣傳布。
府推李君全初恊心董事,将俾學者探讨服行,約諸身心,建諸事業,歸宿乎仁義中正,其于人文世教,信有補益哉。
送教谕張彥聖序 先王仁愛斯民,其政尤要者三:治有封建,養有井田,教有學校。
三代迹熄,首變治養之制,代相踵襲,莫能複古。
所存者唯學校,久而益廣,誠以性衷倫理在人至重,不可一日不明于世。
況乎考徳藝,美風化,又國體之所急哉。
漢晉以下,學盛于京師,而郡縣無定設。
唐宋以來,學布于郡縣,而教官無常铨。
縣倚郭者皆弗克特建,附隸郡庠而已。
今也邑必置學,學必命官。
祿雖輕,而道則尊。
勢雖孤,而任則專。
去民最近,禮樂之澤易浃于百裡,是以儒者試仕,願階乎此,有不屑于它岐焉。
華亭為古名邑,倚郭于松江。
廟學弘麗,廪帑豐牣,稱最浙右。
曩餘識其文物,類修整醞藉。
有機雲遺思㈠,故談者舉教官美任,為是邑屈巨擘。
行省以斯職授諸彥聖張君,可謂得其人矣。
彥聖科第世家也。
學敏文贍,超躐等伍。
如竒寳橫道,趨者樂競。
嘗位賓師于鄉校,端表儀肅,條約弟子,诜诜㈡推是。
以教華亭,啟義理之秘,藥浮奢之痾,新耳目之習,謹身心之修,則徳藝有不考欤?風化有不美欤?性衷倫理有不益明欤?然餘告于君者非以是為足,《傳》曰:“惟斆學半”,又曰:仕優則學,君子之應乎外,正以資乎内也。
子其砥利噐,馳堅車,必得儁于千萬人之場,将使科目由已重,無使已由科目重,廓其用于時,是固君之所志,而餘之所望也。
豈徒善谕一邑而止哉。
旁批:㈠機雲,陸機陸雲,吳縣人。
㈡诜诜,《詩經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同“莘莘”,子孫衆多貌。
《陳書周弘正傳》:“後進诜诜,不無傳業”。
《元史列傳第七十六儒學一》:“子弟從之者,诜诜如也”。
故又有學子衆多意。
送海漕官徐師顔序 朝廷經國之資,仰給于東南貢賦者惟田租尤盛。
荊揚荒服,逺王畿數千裡外,巨艘山矗,歲漕三百餘萬石,涉越溟洋,達于沽口。
風潮恬便,旬可抵燕,視古鑿渠引河,勞工力,阻湍石,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