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士集巻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北,志将有所為也。
逰而學焉,可以成其徳,逰而仕焉,可以行其道。
不資貨力,而無湍險之勞,所獲又非止铢寸之利,惡能自已乎。
春秋戰國,天下裂據,非有今之混一,而聖賢者亦事于逰,顔淵過匡,季路問津,欲成其徳者也。
孔子歴聘,孟子轍環,欲行其道者也。
逰之雲乎?馳骛汗漫雲乎哉? 吾自慶生逢盛時,四海如家。
每思經涉南北,周覽疆域之廣,文獻之美,而杜門窮經,願莫之遂,乃獨驚喜仲修之逰也。
仲修謂予言:“族本缙紳,思繼其業,我不敢不學也。
家有父母,思養以祿,我不可不仕也。
歲月荏苒,年漸壯矣,末由振拔,恒悒欝于吾心,非碩儒宿師之依,莫克邃于學。
非名卿達官之擢,莫克華于仕。
茍困處闾巷,将無所倚成,決意茲往,必有得而歸也”。
予聞其言而有告焉:“宇宙間至貴者理而已,理自天出,力不能以強緻,謀不能以幸取。
博而窮之于物,約而會之于心,心平意定,至貴者悉偹乎我。
積忠信為學之本,謹言行為仕之基。
求之已而有餘,複何俟于它求也?子行過通都巨邑,擇其人而貭之,其有戾于予言乎?否則駭目而悸神者,山嶽海渎之靈竒焉,城郭溝隍之髙深焉,器服珍寳之華侈焉,固能極視聴之娛,恢翰墨之氣,其于學與仕所資何如也”?仲修謝曰:“先生命我矣”。
遂買酒登溪樓上宴别,甚歡。
贈斯言以壯其逰。
送周彥升歸宛陵序 有可施之具,由仕而後顯其美。
遭世承平,志畧之士,用祿代耕,振奮以自拔,然出處義存,窮達命賦,或詭遇以要時,餘素難其人,今始得于彥升焉。
初彥升父周君及其婦翁燕君締交,周沒,燕受托,壻彥升于家。
餘與燕之子叔義相厚,雖識彥升,不數數會遇。
頃同徐仲善來踵餘門,獲接其言論,複與劉仲彬見過,察其性情,甚矣類吾叔義也。
餘惜彥升有其具,不由仕以顯其美,因謂之曰:“良材之桐困于薪矣,太阿寳器晦蝕于土,非聲激爨下,氣見鬥間,以驚動覩聞,惡能受知于識者,表其異于世乎?子胡不一爆其聲,一吐其氣,殆将有所合也”。
彥升曰:“今世謀進者,結權要,援親黨,氣勢淩壓,取仕祿易若探懐袖物,若是者,我所無也。
囊金帛,饋饩醑,争求薦達,惟恐不躐人之先,務快志于時頃,若是者我所無也。
無是二者則美容辭,勤奔走,恒屈折于鞭輿之下,逢迎谒請,視喜怒之色以為進退,茍焉一得,外自侈炫,若是者我又不能也。
我将歸宣,廬先人之居,田可稼,圃可蔬,安其素分,不躁求以妄圖。
若其乗時有為,遂所志願,我固欲之,然豈敢必乎”?籲,向吾難其人,彥升果其人矣。
持是而弗變,立身成名,信可期也。
餘亦知義命而能守者也,嘉燕氏父子知人而善處也。
從仲善、仲彬請,為文以贲其歸雲。
送遊景達序 士之特立于世者,其品有三。
修于道徳者上也,發于事業者次也,着于言辭者又其次也。
仁義禮樂,養其性。
孝友忠信,達于人。
安土而樂天,足乎已。
無待乎外,雖未及于事業言辭,綽然有以自重,道徳修之于身者然也。
得其位,行其學,功可以濟時,澤可以被物。
振譽于朝廷,埀光于竹帛,則又視言辭為不暇。
唯隠處晦阨,研經稽古,不得施于世,乃苦心殚力,旁求精思,一皆托之言辭,顧豈不欲發于事業哉?窮達之勢殊也。
金陵遊景達,修纂考論,立言于經傳,憲台以著述薦景達。
既敏于學,知道徳不外乎一身,勉而修焉可也。
年甫壯,未至于晦阨,期乎事業之發亦可也。
勞勞焉以著述為事,甘處于最次,如使析理剖疑,會其所同,辨其所異,為世教人心之益,其志可謂大矣。
或資以求知,取仕利其私圖,言辭奚可恃乎哉?然則景達宜緩其所可能,勤其當務者,斯可造乎上也。
于其歸,因質諸言,尚思繹之。
送胡達卿序 國家财賦,鹽利為盛,民日食鹹,其用至切。
設官以括利,莫若淮司為豐也。
淮壤多斥鹵,瀕海,煮鹾之饒甲于天下。
北踰汝息,南越江湘,靡不取給。
歲入錢貫為萬者,一萬八千,朝廷倚重,簡才領司事。
由是河南秦公出踐使職,剜剔宿弊,号令偉赫,檄姑孰郡史胡達卿為屬曹,誠以利源所出,宜得人以贊其政也。
達卿自從吏,慨然有逺志,不屈下以取容。
容觀步趨,表表殊異,人以顯仕期之,達卿亦自信不疑也。
郡守魚台賈公薦于淮司,賈公嘗為兩淛鹽使,與秦公才譽相望,其言見信于時,達卿因是得以揚翹吐華。
裕國之财,足民之食,獻謀長貳。
傥可減額損直,少纾東南凋瘵之力,以慰衆望,庶不負于斯行也。
予竒達卿氣之揚,年之盛,果能如其所志也,重賈公知人之明,秦公任人之公也。
形諸文以為贈。
送遊教谕序 官以教為名,師道之所存也。
自教不領于司徒,後世臨教州郡者鮮能盡其職。
況在一縣,勢孤位下,歉然不振,教典乃曠,師道之不立也宜矣。
一有以教自任,不狃于世習者,豈非毅然特立君子哉。
上饒遊起南先生任當塗教官。
其始至也,學宮不治,廟貌不肅,無鬥缗之儲。
乃規畫興理,作新教條,叢經傳于座右,躬課諸生,懇懇無倦,弦誦之聲洋溢乎朝夕,有歴千裡及門者。
每旦望,會多士于公堂,深衣講說,人莫不饫義理之味。
退而重自刮劘,文風大變。
蓋其學粹而徳厚,介義利于秋毫,甘貧淡而不厭,毅然特立,宜夫修廢之易,而感乎人者深也。
舊嘗録徽學,士子稱譽不衰,繼領薦,衆方兾其大用,而猶教于百裡之地,尚幸師道獨存,學者有所仰式也。
使其登成均
逰而學焉,可以成其徳,逰而仕焉,可以行其道。
不資貨力,而無湍險之勞,所獲又非止铢寸之利,惡能自已乎。
春秋戰國,天下裂據,非有今之混一,而聖賢者亦事于逰,顔淵過匡,季路問津,欲成其徳者也。
孔子歴聘,孟子轍環,欲行其道者也。
逰之雲乎?馳骛汗漫雲乎哉? 吾自慶生逢盛時,四海如家。
每思經涉南北,周覽疆域之廣,文獻之美,而杜門窮經,願莫之遂,乃獨驚喜仲修之逰也。
仲修謂予言:“族本缙紳,思繼其業,我不敢不學也。
家有父母,思養以祿,我不可不仕也。
歲月荏苒,年漸壯矣,末由振拔,恒悒欝于吾心,非碩儒宿師之依,莫克邃于學。
非名卿達官之擢,莫克華于仕。
茍困處闾巷,将無所倚成,決意茲往,必有得而歸也”。
予聞其言而有告焉:“宇宙間至貴者理而已,理自天出,力不能以強緻,謀不能以幸取。
博而窮之于物,約而會之于心,心平意定,至貴者悉偹乎我。
積忠信為學之本,謹言行為仕之基。
求之已而有餘,複何俟于它求也?子行過通都巨邑,擇其人而貭之,其有戾于予言乎?否則駭目而悸神者,山嶽海渎之靈竒焉,城郭溝隍之髙深焉,器服珍寳之華侈焉,固能極視聴之娛,恢翰墨之氣,其于學與仕所資何如也”?仲修謝曰:“先生命我矣”。
遂買酒登溪樓上宴别,甚歡。
贈斯言以壯其逰。
送周彥升歸宛陵序 有可施之具,由仕而後顯其美。
遭世承平,志畧之士,用祿代耕,振奮以自拔,然出處義存,窮達命賦,或詭遇以要時,餘素難其人,今始得于彥升焉。
初彥升父周君及其婦翁燕君締交,周沒,燕受托,壻彥升于家。
餘與燕之子叔義相厚,雖識彥升,不數數會遇。
頃同徐仲善來踵餘門,獲接其言論,複與劉仲彬見過,察其性情,甚矣類吾叔義也。
餘惜彥升有其具,不由仕以顯其美,因謂之曰:“良材之桐困于薪矣,太阿寳器晦蝕于土,非聲激爨下,氣見鬥間,以驚動覩聞,惡能受知于識者,表其異于世乎?子胡不一爆其聲,一吐其氣,殆将有所合也”。
彥升曰:“今世謀進者,結權要,援親黨,氣勢淩壓,取仕祿易若探懐袖物,若是者,我所無也。
囊金帛,饋饩醑,争求薦達,惟恐不躐人之先,務快志于時頃,若是者我所無也。
無是二者則美容辭,勤奔走,恒屈折于鞭輿之下,逢迎谒請,視喜怒之色以為進退,茍焉一得,外自侈炫,若是者我又不能也。
我将歸宣,廬先人之居,田可稼,圃可蔬,安其素分,不躁求以妄圖。
若其乗時有為,遂所志願,我固欲之,然豈敢必乎”?籲,向吾難其人,彥升果其人矣。
持是而弗變,立身成名,信可期也。
餘亦知義命而能守者也,嘉燕氏父子知人而善處也。
從仲善、仲彬請,為文以贲其歸雲。
送遊景達序 士之特立于世者,其品有三。
修于道徳者上也,發于事業者次也,着于言辭者又其次也。
仁義禮樂,養其性。
孝友忠信,達于人。
安土而樂天,足乎已。
無待乎外,雖未及于事業言辭,綽然有以自重,道徳修之于身者然也。
得其位,行其學,功可以濟時,澤可以被物。
振譽于朝廷,埀光于竹帛,則又視言辭為不暇。
唯隠處晦阨,研經稽古,不得施于世,乃苦心殚力,旁求精思,一皆托之言辭,顧豈不欲發于事業哉?窮達之勢殊也。
金陵遊景達,修纂考論,立言于經傳,憲台以著述薦景達。
既敏于學,知道徳不外乎一身,勉而修焉可也。
年甫壯,未至于晦阨,期乎事業之發亦可也。
勞勞焉以著述為事,甘處于最次,如使析理剖疑,會其所同,辨其所異,為世教人心之益,其志可謂大矣。
或資以求知,取仕利其私圖,言辭奚可恃乎哉?然則景達宜緩其所可能,勤其當務者,斯可造乎上也。
于其歸,因質諸言,尚思繹之。
送胡達卿序 國家财賦,鹽利為盛,民日食鹹,其用至切。
設官以括利,莫若淮司為豐也。
淮壤多斥鹵,瀕海,煮鹾之饒甲于天下。
北踰汝息,南越江湘,靡不取給。
歲入錢貫為萬者,一萬八千,朝廷倚重,簡才領司事。
由是河南秦公出踐使職,剜剔宿弊,号令偉赫,檄姑孰郡史胡達卿為屬曹,誠以利源所出,宜得人以贊其政也。
達卿自從吏,慨然有逺志,不屈下以取容。
容觀步趨,表表殊異,人以顯仕期之,達卿亦自信不疑也。
郡守魚台賈公薦于淮司,賈公嘗為兩淛鹽使,與秦公才譽相望,其言見信于時,達卿因是得以揚翹吐華。
裕國之财,足民之食,獻謀長貳。
傥可減額損直,少纾東南凋瘵之力,以慰衆望,庶不負于斯行也。
予竒達卿氣之揚,年之盛,果能如其所志也,重賈公知人之明,秦公任人之公也。
形諸文以為贈。
送遊教谕序 官以教為名,師道之所存也。
自教不領于司徒,後世臨教州郡者鮮能盡其職。
況在一縣,勢孤位下,歉然不振,教典乃曠,師道之不立也宜矣。
一有以教自任,不狃于世習者,豈非毅然特立君子哉。
上饒遊起南先生任當塗教官。
其始至也,學宮不治,廟貌不肅,無鬥缗之儲。
乃規畫興理,作新教條,叢經傳于座右,躬課諸生,懇懇無倦,弦誦之聲洋溢乎朝夕,有歴千裡及門者。
每旦望,會多士于公堂,深衣講說,人莫不饫義理之味。
退而重自刮劘,文風大變。
蓋其學粹而徳厚,介義利于秋毫,甘貧淡而不厭,毅然特立,宜夫修廢之易,而感乎人者深也。
舊嘗録徽學,士子稱譽不衰,繼領薦,衆方兾其大用,而猶教于百裡之地,尚幸師道獨存,學者有所仰式也。
使其登成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