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王莽的受禅

關燈
周公。

    安漢公和他們一般,應當進位才是。

    ”附和的八千餘人上書也這樣說。

    于是王太後摘取了“阿衡”和“太宰”的兩字,賜王莽以“宰衡”的稱号,表明他是合伊尹和周公為一人的;又加增了他多少新野的封地。

    他受了宰衡,辭了封地。

    因此一辭,又把古史上的佳話複演起來了。

    《史記》裡講:周文王為人太好,所以諸侯之間有不能解決的事情就請他去判斷。

    有一次,虞國和芮國的人打官司,相持不下,同到文王那邊去。

    他們一進了他的國境,隻見種田的人讓田界,走路的人讓年長,自己心裡慚愧起來,歎口氣道:“想不到我們所争的就是周人所恥的。

    不要去罷,去真是丢臉呢!”他們彼此一讓,這官司就完事了。

    因為古代曾有這件故事,所以王莽一辭了加封的地,就有蜀郡男子路建等撤銷訴訟,自稱慚怍而退。

    王舜等又趕緊上奏書,說安漢公至德感人,雖文王的卻虞、芮之訟也不過如此了。

     就在這一年,王莽奏起明堂、辟雍、靈台,為讀書人築一萬間的宿舍,又作市常滿會,制度甚盛。

    群臣又上奏書請求道:“從前周公是文王之子,在公侯中占第一位,尚且經過了七年的長時間方把制度規定。

    明堂和辟雍諸制已經廢了一千年,沒有人能夠興複的。

    現在安漢公起于民間,僅僅執政四年,功德已經這樣的昭著。

    雖唐、虞和成周,也不能更好了。

    宰衡之位,應當列在諸侯王的上面才對!”這時,被欺騙的人們因王莽不受新野田而上書的,前後達四十八萬七千人,都請加重賞賜安漢公。

    王莽苦苦辭謝,請待制禮作樂之事完了再說。

    但太後不許,她令群臣們議“九錫”的典禮。

    公卿、大夫、博士、議郎、列侯九百零二人根據《周官》和《禮記》等書議定了,王莽就領受綠韨、衰冕、鸾路、龍旂&hellip&hellip許多尊貴的東西。

     王莽這樣一幹,一時天下頓現升平的氣象。

    他看西方的羌人還沒有表示,便派中郎将平憲等帶了很多的金币,騙他們獻地内屬;這事果然成功。

    平憲等奏道:“羌人領袖良願們一萬二千人願獻鮮水海、允谷、鹽池,把平地美草之區都讓給漢人居住,自己搬往險阻的地方做我們的屏藩。

    我們問良願們為什麼要歸順,他們答道:&lsquo太皇太後(王太後)聖明,安漢公又極仁愛,所以天下太平,五谷成熟,禾有不種自生的,繭有不蠶自成的,甘露從天降,醴泉從地出。

    四年以來,羌人太安樂了,知道這都由于朝廷德澤的涵育,所以很願意歸順。

    &rsquo&hellip&hellip”王莽接受了他們的請願,就把羌地立了一個西海郡。

    接着,他又用了經義改定十二州的名稱。

     王莽的勢力和聲望高到了這等地步,他不做皇帝再做什麼,所以漢的宗室泉陵侯劉慶上書,就直接痛快地說:“《尚書》裡,周成王因幼小稱&lsquo孺子&rsquo,那時周公代行天子的事。

    現在皇上年齡也小,安漢公應當照周公的辦法,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

    ”劉慶既有這等提議,群臣自然應聲說:“對呀!”然而王莽行了天子事,将置平帝于何地呢?所以平帝就不得不于這年的十二月裡夭亡了。

    在他病着未死時,王莽作了祝策:請命于泰畤,願以身代。

    祝畢,把策藏在金滕的櫃子裡。

    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原來這件故事出在《尚書》的《金滕篇》中,當武王生病時,周公是曾經這樣做過的。

     平帝十四歲死。

    那時元帝的一系絕了;宣帝的曾孫有五十三人,玄孫有二十三人。

    經過王莽的蔔相之後,隻有玄孫中最幼的廣戚侯子嬰最吉利,所以他就嗣了位,稱為“孺子嬰”,隻有兩歲。

    就在這一個月裡,前輝光謝嚣奏武功長孟通開井,掘出一塊白石,上圓下方,有八個紅字寫在上面:“告安漢公莽為皇帝”。

    這奏書一發表,王舜等就請太後下诏,說:“皇帝方在襁褓之中,沒有一個大賢人,天下是不能安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