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漢武帝的郊祀與求仙
關燈
小
中
大
有社:郊以祭上帝,社以祭後土。
所以春秋時人設誓,常稱“皇天後土實聞此言”,見得天帝和地神是最大的兩個神。
漢得天下之後,沒有祭祀後土,确是一個缺典。
因此司馬談等請求在澤中立後土壇。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巡幸到汾陰,聽說汾水旁邊有光騰起,像一匹紅紗似的,他想起了司馬談的請求,就在那邊立了一座後土祠,祭禮和郊祀上帝時一樣。
于是天地之祀有了固定的地方,祭天在國都西北的甘泉,祭地在國都東北的汾陰,都要走二三百裡地。
好在武帝喜歡旅行,為了祭祀跑許多路,在他是不覺得累的。
武帝一世裡,方士們的奇迹與醜相都顯露得不少。
他們的工作大概可以分成下面幾類。
其一是召鬼神,如武帝所愛的李夫人死了,他思念甚苦,少翁能把她的魂靈攝來,讓他在帏中望見。
其二是煉丹沙,如李少君說的祠寵之後,丹砂會得變為黃金,把這黃金作為飲食器可以益壽求仙。
其三是候神,如公孫卿到名山尋訪仙人,有一天夜裡在東萊見有長數丈的大人,迎上去已不見,留下了很大的腳印。
至于入海求蓬萊、指山說封禅的也是很多。
但方士口中的封禅的意義和儒者是不同的。
儒者為的明受命,他們為的求不死。
所以有一個申公(不是議明堂的那一個)說:“封禅之後就會白日飛升。
以前的七十二王,隻有黃帝是得上泰山的。
因為他封得成,所以他鑄好了鼎,就有垂着須髯的龍下來迎接他上天。
當時黃帝跨了上去,許多臣子和宮女想升天的也各各爬在龍的身上,擠到七十餘人再也擠不下了;剩下的人隻得攀住了龍髯,可是龍髯不是鐵鍊,支持不起,髯脫了,人也跌下來了。
”武帝聽得這故事,歎息道:“唉,我要能和黃帝一樣,還有什麼人世的留戀呢!”過了些時,他巡狩朔方,經過橋山,瞧見黃帝的冢,不禁疑惑起來。
旁邊的方士趕快解釋道:“黃帝上天了,群臣在這裡葬了他的衣冠!” 武帝求仙求了五十年,用了許多方士,又殺了許多方士,甚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方士,然而不死之藥究竟得不到。
無可奈何地自慰,他隻有在建章宮北面的太液池内築了幾個島,喚做蓬萊、方丈、瀛洲,雕刻了許多石魚、石鼈排列在上面,算是真到了海上神山。
因為他的求仙和封禅都和山有關系,所以天下名山又經過了一回整理。
那位講黃帝故事的申公曾說:“天下有八個名山,三個在蠻夷,五個在中國。
這中國的五個名山,是華山、首山、太室山、泰山、東萊山,都是黃帝常遊的地方,他就在這些山上和神靈相會。
”用現在的地域說來,華山在陝西,首山在山西,太室在河南,泰山和東萊在山東,都在黃河流域,并不曾按照漢代的疆土平均分配。
所以武帝另行規定,以河南的太室為中嶽,山東的泰山為東嶽,安徽的天柱山為南嶽,陝西的華山為西嶽,河北的恒山(在保定西)為北嶽。
這又是五行思想的具體表現。
從此“五嶽”成為一個典則而且習用的名詞。
經學家為要提高它的地位,就說為堯、舜時已有的制度。
但安徽并不很南,所以後來又改以湖南的衡山為南嶽。
山西渾源縣本有一個玄嶽,明代定嶽制,以玄嶽為北嶽,于是恒山也從河北移到山西去了。
到現在,我們所習慣稱道的“五嶽”就是這個武帝的五嶽的修正本。
所以春秋時人設誓,常稱“皇天後土實聞此言”,見得天帝和地神是最大的兩個神。
漢得天下之後,沒有祭祀後土,确是一個缺典。
因此司馬談等請求在澤中立後土壇。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巡幸到汾陰,聽說汾水旁邊有光騰起,像一匹紅紗似的,他想起了司馬談的請求,就在那邊立了一座後土祠,祭禮和郊祀上帝時一樣。
于是天地之祀有了固定的地方,祭天在國都西北的甘泉,祭地在國都東北的汾陰,都要走二三百裡地。
好在武帝喜歡旅行,為了祭祀跑許多路,在他是不覺得累的。
武帝一世裡,方士們的奇迹與醜相都顯露得不少。
他們的工作大概可以分成下面幾類。
其一是召鬼神,如武帝所愛的李夫人死了,他思念甚苦,少翁能把她的魂靈攝來,讓他在帏中望見。
其二是煉丹沙,如李少君說的祠寵之後,丹砂會得變為黃金,把這黃金作為飲食器可以益壽求仙。
其三是候神,如公孫卿到名山尋訪仙人,有一天夜裡在東萊見有長數丈的大人,迎上去已不見,留下了很大的腳印。
至于入海求蓬萊、指山說封禅的也是很多。
但方士口中的封禅的意義和儒者是不同的。
儒者為的明受命,他們為的求不死。
所以有一個申公(不是議明堂的那一個)說:“封禅之後就會白日飛升。
以前的七十二王,隻有黃帝是得上泰山的。
因為他封得成,所以他鑄好了鼎,就有垂着須髯的龍下來迎接他上天。
當時黃帝跨了上去,許多臣子和宮女想升天的也各各爬在龍的身上,擠到七十餘人再也擠不下了;剩下的人隻得攀住了龍髯,可是龍髯不是鐵鍊,支持不起,髯脫了,人也跌下來了。
”武帝聽得這故事,歎息道:“唉,我要能和黃帝一樣,還有什麼人世的留戀呢!”過了些時,他巡狩朔方,經過橋山,瞧見黃帝的冢,不禁疑惑起來。
旁邊的方士趕快解釋道:“黃帝上天了,群臣在這裡葬了他的衣冠!” 武帝求仙求了五十年,用了許多方士,又殺了許多方士,甚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方士,然而不死之藥究竟得不到。
無可奈何地自慰,他隻有在建章宮北面的太液池内築了幾個島,喚做蓬萊、方丈、瀛洲,雕刻了許多石魚、石鼈排列在上面,算是真到了海上神山。
因為他的求仙和封禅都和山有關系,所以天下名山又經過了一回整理。
那位講黃帝故事的申公曾說:“天下有八個名山,三個在蠻夷,五個在中國。
這中國的五個名山,是華山、首山、太室山、泰山、東萊山,都是黃帝常遊的地方,他就在這些山上和神靈相會。
”用現在的地域說來,華山在陝西,首山在山西,太室在河南,泰山和東萊在山東,都在黃河流域,并不曾按照漢代的疆土平均分配。
所以武帝另行規定,以河南的太室為中嶽,山東的泰山為東嶽,安徽的天柱山為南嶽,陝西的華山為西嶽,河北的恒山(在保定西)為北嶽。
這又是五行思想的具體表現。
從此“五嶽”成為一個典則而且習用的名詞。
經學家為要提高它的地位,就說為堯、舜時已有的制度。
但安徽并不很南,所以後來又改以湖南的衡山為南嶽。
山西渾源縣本有一個玄嶽,明代定嶽制,以玄嶽為北嶽,于是恒山也從河北移到山西去了。
到現在,我們所習慣稱道的“五嶽”就是這個武帝的五嶽的修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