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谶緯在東漢時的勢力
關燈
小
中
大
光武帝以赤伏符受命,又用了《西狩獲麟谶》來折服公孫述,統一天下,所以他對于谶緯有極強的信仰。
不,說他信仰,不如說他依賴了吧!他在谶文裡讀到一句“孫鹹征狄”,恰好他手下有個孫鹹,就命他為平狄将軍,行大司馬事。
不過大司馬的職位太高,權勢太重,不是資格和才力足以相稱的人就辦不下去的,他終于撤職了。
《赤伏符》裡有一句“王梁主衛作玄武”,他想戰國末年的衛國是被徙到野王的,玄武是水神之名而司空是水土之官,恰好那時的野王令是王梁,他便任他為大司空了。
這一種任官的方法,和王莽有什麼兩樣? 他很用心讀谶緯。
有一次,因為日食,他避開了正殿,坐在廊下讀;讀得太多了,又感受了風寒,竟至發病暈了過去。
那時谶緯共有八十一篇:其中《河圖》九篇,《洛書》六篇(這說是黃帝至周文王的本文),又别有《河圖》和《洛書》三十篇(這說是孔子增演出來的),又《七經緯》三十六篇。
那時稱《七經緯》為“内學”,稱原有的經書為“外學”。
雖說是緯,它的地位反而占了經的上風了。
桓譚是西漢末的舊臣,王莽時也曾做過掌樂大夫,這些谶緯造作的曆史滿落在他的眼裡。
光武帝時,又任議郎。
他看見皇帝常常在谶緯裡尋找證據,決定大事,覺得不是好辦法,上疏道:“一般人的性情,都是忽略了真事實而重視怪異的傳聞。
但古先聖王隻有仁義的正道,孔子也是不講天命的。
現在許多巧慧小才的人,紛紛增加圖書,妄稱谶記,來欺惑世人,必須斥絕才是。
這種事也許有時對,但正像用單數雙數到神前占蔔,總有碰巧适合的機會;然而哪裡可以相信呢!”光武帝看了,很不高興,隻是沒有責罰他。
後來他下诏會議建築靈台的地方,問桓譚:“我想用了谶書去決定它,你看怎樣?”桓譚一聲不響,隔了好久,才道:“我向來不讀谶。
”問他為什麼不讀,他又把谶不合經的地方說了一大篇。
光武帝大怒道:“桓譚非聖無法,拉下去斬了罷!”譚固然不肯放棄他的主義,但也不願犧牲自己的生命,隻向皇帝叩頭,叩得出血了,皇帝才赦了他。
不久,把他放了外任,就死在路上,那時他年已七十多了。
他著有《新論》二十九篇,雖已亡佚,但就殘存的一點看來,其中也攻擊王莽信鬼神的迷惑,又說《河圖》、《洛書》出于後人的加增依托,決不是孔子作的,足以證明他在當時确是一個頭腦清醒的人。
不過他終究是一個不識時務的人,他不懂得光武帝為什麼要提倡谶緯的心理。
還有一位尹敏,讀得好些經書,又通《洪範》消災之術。
光武帝命他校定圖谶,删去崔發(王莽時的圖谶專家,封說符侯的)替王莽加進去的許多說話。
不料他也瞧不起谶書,說道:“這種東西決不是聖人所作,而且其中很多俗字俗說,會得疑誤後人的!”光武帝不聽,還是叫他做這工作。
他耍些手段,就缺文上寫了一句“君無口,為漢輔”(請讀者莫忘記了第十五章裡李通的圖谶上寫的“劉氏複起,李氏為輔”),希望皇帝重用他。
光武帝見了,識得他的筆迹,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他說:“我目睹前人增損圖書是這樣的,所以我也不自量,希冀萬一的僥幸!”帝雖不以為然,也不治他的罪。
同時受诏校定圖谶的,還有一位薛漢,他本以說災異谶緯為專業,教授的弟子常有數百人。
我們現在看見的谶緯,其中所以沒有王莽受命的宣傳文字,就因為早給他們删去了。
光武帝即位三十年,群臣請封禅泰山,報答天祐。
他下诏,為自己無德不許。
至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正月,他行過泰山,夜讀《河圖會昌符》,讀到“赤劉之九,會命岱宗。
&hellip&hellip誠善用之,奸僞不萌”,想起封禅之事也可行得,便命人把河、洛谶文凡有說到封禅的都搜集起來,得到三十六條。
他便依照漢武帝元封時的故事舉行。
在未祭時,先派人上山刻石,文中舉了《河圖會昌符》的“赤帝九世,巡省得中。
&hellip&hellip帝劉之九,會命岱宗。
&hellip&hellip赤漢複興,九世會昌。
&hellip&hellip天地扶九,崇經之常。
漢大興之道,在九世之王”,又舉《河圖合古篇》的“帝劉之秀,九名之世”,《河圖提劉子》的“九世之帝,方明聖持”,《洛書甄曜度》的“赤三德,昌九世”,《孝經鈎命決》的“帝三建,考九會”等等,證明他這次行事的有據。
為什麼老是說“九”呢?隻為從漢高帝到光武帝是足足的九代。
《河圖》、《洛書》如果真是孔子作的,則他在端門受命時已不但知道了開國的劉季,而且知道了這中興的劉秀了!他以二月二十二日辛卯晨,燎祭天于泰山下,如南郊禮;二十五日甲午,禅祭地于梁陰,以高後配,如北郊禮。
這不消說,他沿襲了王莽的制度。
秦皇、漢武的封禅本沒有天地陰陽的區别,但從此以後,封泰山是祭天,禅泰山下的小山是祭地,等于國都中的南北郊,大家用了王莽的方式作定制了。
四月,他大赦天下,把建武三十二年改為中元元年。
就在這年的十一月裡,他宣布圖谶于天下。
圖谶本已迎
不,說他信仰,不如說他依賴了吧!他在谶文裡讀到一句“孫鹹征狄”,恰好他手下有個孫鹹,就命他為平狄将軍,行大司馬事。
不過大司馬的職位太高,權勢太重,不是資格和才力足以相稱的人就辦不下去的,他終于撤職了。
《赤伏符》裡有一句“王梁主衛作玄武”,他想戰國末年的衛國是被徙到野王的,玄武是水神之名而司空是水土之官,恰好那時的野王令是王梁,他便任他為大司空了。
這一種任官的方法,和王莽有什麼兩樣? 他很用心讀谶緯。
有一次,因為日食,他避開了正殿,坐在廊下讀;讀得太多了,又感受了風寒,竟至發病暈了過去。
那時谶緯共有八十一篇:其中《河圖》九篇,《洛書》六篇(這說是黃帝至周文王的本文),又别有《河圖》和《洛書》三十篇(這說是孔子增演出來的),又《七經緯》三十六篇。
那時稱《七經緯》為“内學”,稱原有的經書為“外學”。
雖說是緯,它的地位反而占了經的上風了。
桓譚是西漢末的舊臣,王莽時也曾做過掌樂大夫,這些谶緯造作的曆史滿落在他的眼裡。
光武帝時,又任議郎。
他看見皇帝常常在谶緯裡尋找證據,決定大事,覺得不是好辦法,上疏道:“一般人的性情,都是忽略了真事實而重視怪異的傳聞。
但古先聖王隻有仁義的正道,孔子也是不講天命的。
現在許多巧慧小才的人,紛紛增加圖書,妄稱谶記,來欺惑世人,必須斥絕才是。
這種事也許有時對,但正像用單數雙數到神前占蔔,總有碰巧适合的機會;然而哪裡可以相信呢!”光武帝看了,很不高興,隻是沒有責罰他。
後來他下诏會議建築靈台的地方,問桓譚:“我想用了谶書去決定它,你看怎樣?”桓譚一聲不響,隔了好久,才道:“我向來不讀谶。
”問他為什麼不讀,他又把谶不合經的地方說了一大篇。
光武帝大怒道:“桓譚非聖無法,拉下去斬了罷!”譚固然不肯放棄他的主義,但也不願犧牲自己的生命,隻向皇帝叩頭,叩得出血了,皇帝才赦了他。
不久,把他放了外任,就死在路上,那時他年已七十多了。
他著有《新論》二十九篇,雖已亡佚,但就殘存的一點看來,其中也攻擊王莽信鬼神的迷惑,又說《河圖》、《洛書》出于後人的加增依托,決不是孔子作的,足以證明他在當時确是一個頭腦清醒的人。
不過他終究是一個不識時務的人,他不懂得光武帝為什麼要提倡谶緯的心理。
還有一位尹敏,讀得好些經書,又通《洪範》消災之術。
光武帝命他校定圖谶,删去崔發(王莽時的圖谶專家,封說符侯的)替王莽加進去的許多說話。
不料他也瞧不起谶書,說道:“這種東西決不是聖人所作,而且其中很多俗字俗說,會得疑誤後人的!”光武帝不聽,還是叫他做這工作。
他耍些手段,就缺文上寫了一句“君無口,為漢輔”(請讀者莫忘記了第十五章裡李通的圖谶上寫的“劉氏複起,李氏為輔”),希望皇帝重用他。
光武帝見了,識得他的筆迹,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他說:“我目睹前人增損圖書是這樣的,所以我也不自量,希冀萬一的僥幸!”帝雖不以為然,也不治他的罪。
同時受诏校定圖谶的,還有一位薛漢,他本以說災異谶緯為專業,教授的弟子常有數百人。
我們現在看見的谶緯,其中所以沒有王莽受命的宣傳文字,就因為早給他們删去了。
光武帝即位三十年,群臣請封禅泰山,報答天祐。
他下诏,為自己無德不許。
至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正月,他行過泰山,夜讀《河圖會昌符》,讀到“赤劉之九,會命岱宗。
&hellip&hellip誠善用之,奸僞不萌”,想起封禅之事也可行得,便命人把河、洛谶文凡有說到封禅的都搜集起來,得到三十六條。
他便依照漢武帝元封時的故事舉行。
在未祭時,先派人上山刻石,文中舉了《河圖會昌符》的“赤帝九世,巡省得中。
&hellip&hellip帝劉之九,會命岱宗。
&hellip&hellip赤漢複興,九世會昌。
&hellip&hellip天地扶九,崇經之常。
漢大興之道,在九世之王”,又舉《河圖合古篇》的“帝劉之秀,九名之世”,《河圖提劉子》的“九世之帝,方明聖持”,《洛書甄曜度》的“赤三德,昌九世”,《孝經鈎命決》的“帝三建,考九會”等等,證明他這次行事的有據。
為什麼老是說“九”呢?隻為從漢高帝到光武帝是足足的九代。
《河圖》、《洛書》如果真是孔子作的,則他在端門受命時已不但知道了開國的劉季,而且知道了這中興的劉秀了!他以二月二十二日辛卯晨,燎祭天于泰山下,如南郊禮;二十五日甲午,禅祭地于梁陰,以高後配,如北郊禮。
這不消說,他沿襲了王莽的制度。
秦皇、漢武的封禅本沒有天地陰陽的區别,但從此以後,封泰山是祭天,禅泰山下的小山是祭地,等于國都中的南北郊,大家用了王莽的方式作定制了。
四月,他大赦天下,把建武三十二年改為中元元年。
就在這年的十一月裡,他宣布圖谶于天下。
圖谶本已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