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古史系統的大整理

關燈
p&hellip”他們就依據了這個記載,稱黃帝為“黃帝軒轅氏”,颛顼為“颛顼高陽氏”,帝喾為“帝喾高辛氏”,使得“太皞伏羲氏”、“炎帝神農氏”、“少皞金天氏”等新造的稱号得到了固有名詞作陪客,可以減少生硬和雜湊的感覺。

    再有堯和舜,是向來稱為陶唐氏和有虞氏的,也就稱為“帝堯陶唐氏”和“帝舜有虞氏”。

    經過這樣的整理,在形式上是整齊極了。

     秦為水德,是始皇按照了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而明白宣布的。

    但到這時,漢的火德為周的木德所生,緊緊地承接,秦已沒有地位了,如何可以解釋始皇的改制呢?他們說:不妨,秦以水德介于周、漢的木火之間,失了它的五行的次序,所以享國不永,隻得列為“閏統”。

    唉,假使這相生式的五德說早已有了,秦始皇還哪裡會自己甘心居于閏統呢!他們覺得木火之間但有一個秦,沒有複現的形式,便不成其為走馬燈式的曆史,所以說,伏羲木和神農火之間有共工氏;帝喾木和帝堯火之間有帝摯;周木和漢火之間有秦:見得五德之運運轉到了這個地方時便非有一個閏統不可。

     他們各方面都布置好了,于是寫定“全史五德終始表”如下: 木1太皞伏羲氏6帝喾高辛氏11周 閏水共工帝摯秦 火2炎帝神農氏7帝堯陶唐氏12漢 土3黃帝軒轅氏8帝舜有虞氏13新 金4少皞金天氏9伯禹夏後氏 水5颛顼高陽氏10商 鄒衍的五德說還沒有轉完一回,哪裡知道過了二百數十年就會轉到第三回!鄒衍本說禹為木德,其符瑞是“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到這時禹就成了金德,是白帝之子了。

    鄒衍本說湯為金德,其符端是“天先見金刃生于水”,到這時他也變了水德而為黑帝之子了。

    鄒衍又說文王時“赤烏銜丹書,集于周社”,表明他是火德,但到這時他又成了木德,赤雀銜到的丹書上的文字是“姬昌,蒼帝子”了。

    為什麼要這樣變?原來它的中心是建築于 火  炎帝&mdash&mdash帝堯&mdash&mdash漢高帝 土  黃帝&mdash&mdash帝舜&mdash&mdash王莽 上的。

    這個中心絕對不能變,所以中心以外的一切就不得不抛去了各個的本來面目而遷就它了。

     王莽既在學說裡先有此規定,因此,他做了皇帝之後,就下诏道:“帝王之道是相通的,盛德之後是應當百世享祀的。

    黃帝、帝少皞、帝颛顼、帝喾、帝堯、帝舜、帝夏禹等都有聖德,應當尋訪他們的後代,奉守其祀典。

    ”他于是封姚恂為初睦侯,奉黃帝後;梁護為修遠伯,奉少皞後;皇孫功隆公王千,奉帝喾後;劉歆(不是那個做國師的)為祁烈伯,奉颛顼後;劉疊為伊休侯,奉堯後;妫昌為始睦侯,奉舜後。

    又封夏後姒豐為章功侯,殷後孔弘為章昭侯,都位為“恪”;周後姬黨為章平公,和先封的漢後定安公劉嬰,都位為“賓”。

    這樣,新造的古史系統就和實際的政治發生了密切的關系,靠了這關系而後這個杜撰的系統就獲得了保證人了。

     到後來,王莽在政治上固然失敗,但這個杜撰的古史系統卻已立于不敗之地。

    我們試翻開近三百年來一般人認為正統史書的《綱鑒易知錄》,上面便寫着“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炎帝神農氏以火德王”,“黃帝有熊氏以土德王”,“少昊金天氏以金德王”,“帝喾高辛氏以木德王”,“帝堯陶唐氏以火德王”,“帝舜有虞氏以土德王”,“大禹以金德王”。

    這些話誰敢不奉為典則?誰會想到這是王莽的騙局的遺留? 這古史系統的改造,把人們欺騙了近二千年。

    一班有學識的人固然也感覺其離奇,但至多隻有不提而已,總想不出它是怎樣來的。

    自從清末提出了“今古文問題”,知道應把古文的著作和今文的著作分别着讀,比較之下,才發見這是古文家擺布的迷魂陣。

    康有為作《新學僞經考》,指出了黃帝、颛顼之間本來沒有少皞這一代;崔适作《史記探源》,指出了王莽所以這樣排列的意思是要證明新之當受漢禅正如舜之當受堯禅:這一個大黑幕方得揭開。

    至于幫助王莽擺下這迷魂陣的,他們以為是劉歆,我也以為大緻不錯。

    一來呢,劉歆是編輯《左傳》的人,《左傳》既說劉為堯後,又偷偷地把少皞插入黃帝和颛顼之間,又露出金天氏一名,隐隐與少皞聯起,而這些說話顯然與其他的古籍矛盾,足以證明其出于編輯人的竄亂。

    二來呢,班固作《漢書·律曆志》,自己說明根據的是劉歆之言,而《志》中引的《世經》就是這個新造的古史系統的娘家。

    清代的今文家自己的建設固然不足取,但其對于古文家的騙局的破壞工作實是非常的精當,為講漢代學術思想史的人所不該不取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