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古史系統的大整理
關燈
小
中
大
王莽把漢高帝說成了堯後和火德,就滿意了嗎?不,他還有未完的工作。
一來呢,他的兩個頂有名的祖先,是黃帝和虞舜;虞舜受堯禅即為新莽受漢禅的張本固然安排好了,黃帝和前一代又如何可以與新和漢發生關系呢?這一點卻還沒有說明白。
二來呢,他是一個主張比較徹底的人,所以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準備把全部古史在他手裡重新整理一過。
我們講到這一個問題,首須明白,那時人的曆史觀念和我們不同。
我們知道,社會是時時在變動發展的,曆史是決不會複現的。
而他們則正和我們反對,以為如果不會複現便不成其為曆史。
他們覺得曆史是走馬燈,來了又去,去了又來。
五德說主張五個德循環,三統說主張三個統循環,就是這個觀念的具體表現。
王莽處處模仿周公,宛然周公再生,也是這個觀念的具體表現。
鄒衍當初創五德終始說時,隻從黃帝說起,黃帝之後就是夏,夏後是商,商後是周。
雖說“周而複始”,其實連第一次的循環還不曾周遍。
所以然之故,大約黃帝是當時傳說中的第一個天子,至于堯、舜們則是屬于黃帝的一個朝代的。
其後古史系統愈說愈長,黃帝之前有神農,神農之前有伏羲,拿他們并在黃帝的一個朝代裡似乎不妥當。
因此,五德說就有伸展的需要。
在董仲舒的書裡,有三王,有五帝,有九皇。
什麼叫九皇?就是從當代往上數,數到的第九代。
最近的三代叫做“王”,稍遠的五代叫做“帝”,最遠的一代叫做“皇”,時代愈遠,稱号愈尊。
所以他以為夏、商、周的君主稱王,乃是周人之說;從漢人說來,商和周還是王,夏便是帝了。
他舉了一個周代的例,說:舜本是王,但從周人看他,已經超過了三王,該稱帝了;軒轅是周的前八代,為五帝之首,所以稱為黃帝;神農本來是五帝,現在列在第九代,該為九皇了。
周人既能上溯到九代,秦自能上溯到十代,漢也當然可以上溯到十一代。
這比了鄒衍所說的就伸長了一倍。
既有比鄒衍之說伸長的代系,而且五行相勝說之外另有一種五行相生說,于是他們要創造一個新系統時,就可根據了這兩點,重排五德終始表了。
他們說,《易傳》裡有一句“帝出乎&lsquo震&rsquo”,“震”是東方之卦,東方于五行屬木,可見帝王是應從木德開頭的。
最古的帝王是伏羲,所以伏羲應是木德。
從此以母傳子,以子承母,代代相生,五行之運周而複始。
這便是第二種的五德終始說。
它雖和鄒衍之說同名,而且這思想也由鄒衍來,但帝王的代系和繼承的方式都和前者不同,也可算得古史界的一度革命。
我們從周、秦諸子和《史記》裡看,知道黃帝之前為神農氏。
神農氏傳了十七世,衰了。
那時稱雄的有炎帝,有黃帝,有蚩尤。
黃帝先起兵和炎帝戰于阪泉之野,後來又和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都勝利了,于是諸侯尊黃帝為天子。
這種記載固然未必可靠,但炎帝和黃帝是神農氏末世的兩個對立的雄豪,這意義是很顯明的。
《封禅書》中載的管仲論封禅的一段話,也說“神農封泰山,禅雲雲。
炎帝封泰山,禅雲雲。
黃帝封泰山,禅亭亭”,可見炎帝是在神農和黃帝之外的一個帝王。
但是他們依據了“木生火,火生土”的原則,定伏羲為木德,黃帝為土德,則夾在中間的神農當為火德;神農是種田的,田應屬土,生出來的禾稼應屬木,如何可以算作火德呢?他們說:不妨,隻消把炎帝和神農拍合為一個人就得了!于是這位古帝稱為“炎帝神農氏”,他的火德的意義在名号上已經表現了出來。
他們定漢高帝的祖先為堯,堯是火德。
依據“木生火”的原則,堯的上一代帝喾自然是木德。
又依據“水生木”的原則,帝喾的上一代颛顼自然是水德。
但是颛顼的上一代就是黃帝了,黃帝的土德是不能改變的,依據“土生金,金生水”的原則,黃帝既不能用了自己的土德下生颛顼的水德,颛顼也不能用了自己的水德上承黃帝的土德,這事怎麼辦呢?他們說:不妨,補上一代金德的帝王就是了!他們看古時東方有兩個雄長,一個是太皞,一個是少皞(皞,亦作昊),就請少皞填了這個空缺,更加以“金天氏”的副名,使得他的金德可以從名号上直接表現出來。
從此古史系統換了一個樣子,黃帝之後是少皞,少皞之後是颛顼了。
還有一個太皞,他們安置在伏羲氏的頭上,稱為“太皞伏羲氏”,和“炎帝神農氏”的拼湊而成的複名正相對。
有一篇書,稱為《五帝德》,是司馬遷作《五帝本紀》的藍本。
書裡說:“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
&hellip&hellip颛顼,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曰高陽。
&hellip&hellip帝喾、玄嚣之孫,極之子也,曰高辛&helli
一來呢,他的兩個頂有名的祖先,是黃帝和虞舜;虞舜受堯禅即為新莽受漢禅的張本固然安排好了,黃帝和前一代又如何可以與新和漢發生關系呢?這一點卻還沒有說明白。
二來呢,他是一個主張比較徹底的人,所以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準備把全部古史在他手裡重新整理一過。
我們講到這一個問題,首須明白,那時人的曆史觀念和我們不同。
我們知道,社會是時時在變動發展的,曆史是決不會複現的。
而他們則正和我們反對,以為如果不會複現便不成其為曆史。
他們覺得曆史是走馬燈,來了又去,去了又來。
五德說主張五個德循環,三統說主張三個統循環,就是這個觀念的具體表現。
王莽處處模仿周公,宛然周公再生,也是這個觀念的具體表現。
鄒衍當初創五德終始說時,隻從黃帝說起,黃帝之後就是夏,夏後是商,商後是周。
雖說“周而複始”,其實連第一次的循環還不曾周遍。
所以然之故,大約黃帝是當時傳說中的第一個天子,至于堯、舜們則是屬于黃帝的一個朝代的。
其後古史系統愈說愈長,黃帝之前有神農,神農之前有伏羲,拿他們并在黃帝的一個朝代裡似乎不妥當。
因此,五德說就有伸展的需要。
在董仲舒的書裡,有三王,有五帝,有九皇。
什麼叫九皇?就是從當代往上數,數到的第九代。
最近的三代叫做“王”,稍遠的五代叫做“帝”,最遠的一代叫做“皇”,時代愈遠,稱号愈尊。
所以他以為夏、商、周的君主稱王,乃是周人之說;從漢人說來,商和周還是王,夏便是帝了。
他舉了一個周代的例,說:舜本是王,但從周人看他,已經超過了三王,該稱帝了;軒轅是周的前八代,為五帝之首,所以稱為黃帝;神農本來是五帝,現在列在第九代,該為九皇了。
周人既能上溯到九代,秦自能上溯到十代,漢也當然可以上溯到十一代。
這比了鄒衍所說的就伸長了一倍。
既有比鄒衍之說伸長的代系,而且五行相勝說之外另有一種五行相生說,于是他們要創造一個新系統時,就可根據了這兩點,重排五德終始表了。
他們說,《易傳》裡有一句“帝出乎&lsquo震&rsquo”,“震”是東方之卦,東方于五行屬木,可見帝王是應從木德開頭的。
最古的帝王是伏羲,所以伏羲應是木德。
從此以母傳子,以子承母,代代相生,五行之運周而複始。
這便是第二種的五德終始說。
它雖和鄒衍之說同名,而且這思想也由鄒衍來,但帝王的代系和繼承的方式都和前者不同,也可算得古史界的一度革命。
我們從周、秦諸子和《史記》裡看,知道黃帝之前為神農氏。
神農氏傳了十七世,衰了。
那時稱雄的有炎帝,有黃帝,有蚩尤。
黃帝先起兵和炎帝戰于阪泉之野,後來又和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都勝利了,于是諸侯尊黃帝為天子。
這種記載固然未必可靠,但炎帝和黃帝是神農氏末世的兩個對立的雄豪,這意義是很顯明的。
《封禅書》中載的管仲論封禅的一段話,也說“神農封泰山,禅雲雲。
炎帝封泰山,禅雲雲。
黃帝封泰山,禅亭亭”,可見炎帝是在神農和黃帝之外的一個帝王。
但是他們依據了“木生火,火生土”的原則,定伏羲為木德,黃帝為土德,則夾在中間的神農當為火德;神農是種田的,田應屬土,生出來的禾稼應屬木,如何可以算作火德呢?他們說:不妨,隻消把炎帝和神農拍合為一個人就得了!于是這位古帝稱為“炎帝神農氏”,他的火德的意義在名号上已經表現了出來。
他們定漢高帝的祖先為堯,堯是火德。
依據“木生火”的原則,堯的上一代帝喾自然是木德。
又依據“水生木”的原則,帝喾的上一代颛顼自然是水德。
但是颛顼的上一代就是黃帝了,黃帝的土德是不能改變的,依據“土生金,金生水”的原則,黃帝既不能用了自己的土德下生颛顼的水德,颛顼也不能用了自己的水德上承黃帝的土德,這事怎麼辦呢?他們說:不妨,補上一代金德的帝王就是了!他們看古時東方有兩個雄長,一個是太皞,一個是少皞(皞,亦作昊),就請少皞填了這個空缺,更加以“金天氏”的副名,使得他的金德可以從名号上直接表現出來。
從此古史系統換了一個樣子,黃帝之後是少皞,少皞之後是颛顼了。
還有一個太皞,他們安置在伏羲氏的頭上,稱為“太皞伏羲氏”,和“炎帝神農氏”的拼湊而成的複名正相對。
有一篇書,稱為《五帝德》,是司馬遷作《五帝本紀》的藍本。
書裡說:“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
&hellip&hellip颛顼,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曰高陽。
&hellip&hellip帝喾、玄嚣之孫,極之子也,曰高辛&hel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