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漢代受命改制的鼓吹與其實現

關燈
自從秦始皇聽了齊人的話用鄒衍的法典去改制度、易服色,又聽了齊、魯儒生的話到泰山去封禅,表明了這是一代受命有天下的大典,漢代的皇帝就不該不這樣辦。

    不料高帝因秦有青、黃、赤、白四個上帝之祠而沒有黑帝祠,給他補上,算作符瑞,仍自居于水德,制度服色一仍舊貫;而且全國的東部分封了許多王國,天子不便到泰山去,連這一件輕而易舉的封禅之禮也沒有舉行。

    這真把一班計劃開國規模的儒生和方士急死了。

    加以這種學說既已風行,仿佛成了社會上的共同的信仰與要求,所以連一班準備看熱鬧的人們也等得不耐煩了。

     于是有人屢屢提出這個問題來,督促天子去實行。

    第一個是賈誼,他以為漢承秦後,當為土德;他就打起一個土德制度的草案來,色尚黃,數用五,改正朔,定官名,把秦的水德之制一切改過。

    然而他年輕,許多老臣瞧不起他,又怕他擅權,他們設法把他攆走了。

    第二個是魯人公孫臣,他也以為漢是土德,預言将有黃龍作它的符應,當時雖遭張蒼的反對,但隔了一年(文帝十五年),黃龍居然出現于成紀孫,于是文帝信他的先見之明,任他為博士,叫他和諸儒同草這一個學說的新制度。

    新垣平大約也是其中的一個,後來他一被誅,這件事又擱下了。

     到武帝即位,那時漢興已六十餘年,天下太平,家給人足,許多耆老都殷殷地期望他封禅和改制。

    恰好他是一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又憑着漢家全盛的時代,哪一件事不好做,所以他就招了趙绾、王臧一班儒者作公卿,要在城南立明堂以朝諸侯,又草巡狩、封禅、正朔、服色諸種制度。

    他們因為這事重大,舉薦他們的老師申公作指導,武帝很敬重他,派人用安車驷馬迎了來。

    這事眼看成功,想不到武帝的祖母窦太後喜歡老子之言而不愛儒術,借一點小事把趙绾、王臧下了獄,他們都自殺,一切舉辦的事情也就全付了東流! 到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後去世。

    隻過了半年,武帝就舉孝廉,試賢良,董仲舒一班人受了他的特達之知,以前的計劃又有施行的可能了。

    隻因此後十餘年中,忙于征伐匈奴及南越等國,講不到文治,所以濟北王雖早把泰山獻了出來,也沒有實行封禅。

    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他才決定到泰山去,可是他身邊的一班儒者依然像一百年前地不解事:他把祭器給他們看,他們說和古代不一樣;問他們古禮究竟怎樣,他們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并且各個人說得都不同。

    武帝到這時候,禁不住發出秦始皇一般的脾氣了,就把他們全都黜免,用了祭泰一(上帝)的禮去封泰山,又禅于泰山下的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