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命
關燈
小
中
大
能的孩子來重新承受統治天下的天命。
經過漫長而艱辛的查訪,他終于找到了那個女人。
她來自一個古老的部族,那個部族以擁有使人死而複蘇的能力而聞名,所以,這個部族被稱為&ldquo有蘇氏&rdquo。
和商王族一樣,這個部族的人也習慣以十天幹取名,這個女人名叫&ldquo己&rdquo,她是己日出生的,擁有許多奇特的能力:她能知道孕婦腹中的胎兒是男是女,面向何方;她能看得出人胫骨骨髓的深淺&mdash&mdash更重要的是,她很美。
纣王瘋狂地愛上了這個女人。
周也預測到了這個女人的威脅,于是,周的細作到處散播謠言,說這女人美得不正常,是九尾狐狸所化;說這女人是上天派來奪取成湯天下的;說這女人插手朝政,教唆君王殘害忠良&hellip&hellip 周的謠言成功地挑起了王族内部的争鬥,從太子到王子,再到貴族宗親,都對這個女人極度不滿。
因為她的出現,打亂了王族的繼承順序。
在實實在在的權位誘惑面前,王族分裂了。
太子、微子、箕子、比幹&hellip&hellip被殺的被殺,流放的流放,裝瘋的裝瘋。
武王伐纣,宣揚的纣王的罪行,不用宗親,不祭祖先,都是在挑撥玄鳥族的内部矛盾。
自始至終,武王都是在利用商王族自己的力量,破壞、瓦解這個王朝。
他做得很成功,軍事的征服,伴随着人心的策反,商朝終于被滅亡了。
這個空前強大的王朝,事實上是毀于自己的族人之手。
滅商之後,武王禮遇箕子,祭拜比幹,分封武庚,把這些殷商王族拉進自己的陣營,向天下人顯示,他的勝利,不是改朝換代,而是神聖的玄鳥家族内部的一次權力調整。
六百年的商王族畢竟根基深厚,大量殷商遺民的存在,終究是周的一大心病。
周武王又封兩個弟弟于管、蔡來輔佐武庚王子。
管叔鮮、蔡叔度和武庚王子,被稱為&ldquo三監&rdquo,負責監管殷遺民。
事實上,真正的監視者是管、蔡,他們被賦予了監視武庚王子這個潛在威脅的使命。
問題是,管叔和蔡叔作為太姒的兒子,玄鳥族的外家子孫,他們對嫡系的武庚王子有一種特殊的敬意和親近感。
他們沒有很好地履行監視者的職責。
監視者與囚徒做了朋友,這不能不讓朝廷感到恐慌,主政的周公嗅到了其中的危險氣息,于是誣稱管、蔡聯合武庚作亂,出兵誅殺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
三監之亂後,纣王的庶兄微子啟被封于宋,繼承殷商後嗣。
微子是庶出的王子,和那些殷商貴族女子所生的王子比起來,他的玄鳥族血統要淡得多,對周的威脅也小得多。
周對他的冊封隻是一個象征性的舉動。
在這段混亂時期,商遺民中傳出了&ldquo受命者&rdquo的傳說,周王室也大為緊張。
周武王,你們是否知道,為什麼他的谥号被定為&ldquo武王&rdquo? 姬發的谥号,是他自己生前指定的。
因為他也聽說了那句&ldquo受命者誰,仲子武王&rdquo,而他恰好是次子,自命武王,正是為了向商遺民暗示,天命已轉移到周家。
很多年以後,當強大的西周走到盡頭,進入王室衰微、諸侯争霸的東周時代,宋微子的後世子孫裡,出了一個異人,那就是孔子。
孔子從周王室的秘藏古簡中發現了自己族裔的秘密。
先秦諸子,孔子的思想一向被認為迂腐。
當此群雄紛争、百家争鳴之時,對于天下的歸屬,有人呼籲有德者居之,有人宣揚有力者得之,唯有孔子,不談能力的确認,不談道德的判定,隻是一遍遍地強調遵守那些古老的秩序,什麼嫡庶尊卑,什麼長幼有序,多麼不切實際! 孔子一生懷才不遇。
因為他的所有主張,皆出于一個無法明言的觀點:上古那種統一、強大、穩定的統治,靠的就是來自神祇族的血統! 從周王到宗親諸侯,或多或少都攜帶着來自太任和太姒的血統。
然而,随着時間的流逝,維持這血統的成分變得越來越困難,因為貪圖美色的本能,君王們任意擡高非玄鳥族妾妃的地位,廢嫡立庶的事時常發生。
神聖混迹于泥淖,篡逆高踞于廟堂,這就是天下不安、連年戰亂的根源。
孔子焦急地呼籲恢複舊有的秩序,反對廢長立幼、廢嫡立庶、以下犯上,隻是為了盡可能延續玄鳥族的異能和權威。
當孔子發現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無功之後,便把全部精力放到《周易》上。
《周易》是一部傑出的作品,因為它,玄鳥族得以在血統已經淡化的西周又延續了兩百多年的統治。
可是,再優秀的能發揮玄鳥族預知異能的工具,其效能終究還是取決于玄鳥族人本身的血統。
時間是玄鳥族最大的敵人,玄鳥族血統的散失衰落,是一件無可挽回的必然之事。
唯一的希望,隻在未來,或者在那散居于千千萬萬芸芸衆生中的玄鳥族後代裡,有一對男女,碰巧各自擁有對方所散失的玄鳥族血統,而他們又碰巧結識、結合,或能重新創造出血統純淨、擁有玄鳥族祖先那樣強大的異能的孩子。
就像當年纣王企圖做的那樣。
那孩子就是&ldquo受命者&rdquo。
當孔子通過易理明白了這一點,他在晚年做了幾件事:他把從王室藏書中得到的那些古老的簡牍進行了删減整理,三千首詩删到三百,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詩經》。
這些貌似歌詠禮樂和古文化的詩文,隐晦地透露了玄鳥族的由來和曆史,更危險和敏感的内容,則被封存了起來,藏進了孔府的夾牆中。
那不是一個适合公布真相的時代。
但即使是如此隐晦曲折地透露,依然引起了後世統治者的警惕。
嬴氏,一個與商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的家族。
在殷商時期,他們做過商王的禦者,娶過商的公主,直到商滅亡時,嬴氏的飛廉、惡來父子還效力于殷纣。
惡來在武王伐纣時被殺,飛廉因為正在北方為纣王辦事而逃過此難。
他的後人在西戎逐漸發展壯大,建立了秦國。
因為這段特殊的過去,秦的祖先傳說和商驚人地相似。
他們宣稱他們的祖先是女修吞玄鳥卵而生的。
和商一樣,秦也有從死的風俗。
各諸侯國中,秦殉葬人數是最多的,甚至不惜以重臣良将殉葬。
秦穆公死,以子車氏三子殉葬。
三人都是以一敵百的勇士,秦人謂之&ldquo三良&rdquo,惋惜不已,乃作《黃鳥》一詩。
這種看似不可理喻的暴行,恰恰是秦得以強大稱霸的奧秘。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大都衰于内耗,唯有秦沒有這一麻煩,為什麼?因為秦的國君能預知到那些在未來可能會危害國政的臣僚,并以殉葬這種非常手段防患于未然! 可惜的是,這種能力在秦始皇的時候就徹底消失了。
他不具有這種能力&mdash&mdash因為他是呂不韋的孩子! 所以,即使一些秦王室秘書中傳下來的谶語向他暗示&ldquo亡秦者胡&rdquo,他也不知道那是指胡亥,竟然還以為是匈奴,特地命蒙恬率大軍北擊匈奴。
也許正因為自知并非真正的玄鳥族之後,内心深處的自卑加上戒備,使秦始皇不計一切代價,也要毀滅這個神秘而高貴的家族曾經存在過的一切史實。
史實幾乎都保存在儒家經典中,所以,便有了野蠻的&ldquo焚書坑儒&rdquo。
史載秦始皇為了方士的欺騙一怒之下焚書坑儒,卻沒有說清楚,為什麼欺騙他的是方士,卻要連帶儒生也坑殺。
其實,秦始皇就是在毀滅真相! 秦始皇命李斯在玉玺上刻下&ldquo受命于天,既壽永昌&rdquo,為什麼? 四處巡行,祭天封禅,為什麼? 難道他對上天有着獨特的虔誠嗎? 不,他隻是恐懼。
越是自知不獲天命,越是要證明天命攸歸。
同樣,陛下今日種種令人不解的行為,也是在證明自己擁有天命。
和秦始皇不同的是,他相信天命本來就屬于自己。
他在遼東設高廟,不是在僞造天命,他打心底相信自己本來就是真命天子。
如果&ldquo受
經過漫長而艱辛的查訪,他終于找到了那個女人。
她來自一個古老的部族,那個部族以擁有使人死而複蘇的能力而聞名,所以,這個部族被稱為&ldquo有蘇氏&rdquo。
和商王族一樣,這個部族的人也習慣以十天幹取名,這個女人名叫&ldquo己&rdquo,她是己日出生的,擁有許多奇特的能力:她能知道孕婦腹中的胎兒是男是女,面向何方;她能看得出人胫骨骨髓的深淺&mdash&mdash更重要的是,她很美。
纣王瘋狂地愛上了這個女人。
周也預測到了這個女人的威脅,于是,周的細作到處散播謠言,說這女人美得不正常,是九尾狐狸所化;說這女人是上天派來奪取成湯天下的;說這女人插手朝政,教唆君王殘害忠良&hellip&hellip 周的謠言成功地挑起了王族内部的争鬥,從太子到王子,再到貴族宗親,都對這個女人極度不滿。
因為她的出現,打亂了王族的繼承順序。
在實實在在的權位誘惑面前,王族分裂了。
太子、微子、箕子、比幹&hellip&hellip被殺的被殺,流放的流放,裝瘋的裝瘋。
武王伐纣,宣揚的纣王的罪行,不用宗親,不祭祖先,都是在挑撥玄鳥族的内部矛盾。
自始至終,武王都是在利用商王族自己的力量,破壞、瓦解這個王朝。
他做得很成功,軍事的征服,伴随着人心的策反,商朝終于被滅亡了。
這個空前強大的王朝,事實上是毀于自己的族人之手。
滅商之後,武王禮遇箕子,祭拜比幹,分封武庚,把這些殷商王族拉進自己的陣營,向天下人顯示,他的勝利,不是改朝換代,而是神聖的玄鳥家族内部的一次權力調整。
六百年的商王族畢竟根基深厚,大量殷商遺民的存在,終究是周的一大心病。
周武王又封兩個弟弟于管、蔡來輔佐武庚王子。
管叔鮮、蔡叔度和武庚王子,被稱為&ldquo三監&rdquo,負責監管殷遺民。
事實上,真正的監視者是管、蔡,他們被賦予了監視武庚王子這個潛在威脅的使命。
問題是,管叔和蔡叔作為太姒的兒子,玄鳥族的外家子孫,他們對嫡系的武庚王子有一種特殊的敬意和親近感。
他們沒有很好地履行監視者的職責。
監視者與囚徒做了朋友,這不能不讓朝廷感到恐慌,主政的周公嗅到了其中的危險氣息,于是誣稱管、蔡聯合武庚作亂,出兵誅殺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
三監之亂後,纣王的庶兄微子啟被封于宋,繼承殷商後嗣。
微子是庶出的王子,和那些殷商貴族女子所生的王子比起來,他的玄鳥族血統要淡得多,對周的威脅也小得多。
周對他的冊封隻是一個象征性的舉動。
在這段混亂時期,商遺民中傳出了&ldquo受命者&rdquo的傳說,周王室也大為緊張。
周武王,你們是否知道,為什麼他的谥号被定為&ldquo武王&rdquo? 姬發的谥号,是他自己生前指定的。
因為他也聽說了那句&ldquo受命者誰,仲子武王&rdquo,而他恰好是次子,自命武王,正是為了向商遺民暗示,天命已轉移到周家。
很多年以後,當強大的西周走到盡頭,進入王室衰微、諸侯争霸的東周時代,宋微子的後世子孫裡,出了一個異人,那就是孔子。
孔子從周王室的秘藏古簡中發現了自己族裔的秘密。
先秦諸子,孔子的思想一向被認為迂腐。
當此群雄紛争、百家争鳴之時,對于天下的歸屬,有人呼籲有德者居之,有人宣揚有力者得之,唯有孔子,不談能力的确認,不談道德的判定,隻是一遍遍地強調遵守那些古老的秩序,什麼嫡庶尊卑,什麼長幼有序,多麼不切實際! 孔子一生懷才不遇。
因為他的所有主張,皆出于一個無法明言的觀點:上古那種統一、強大、穩定的統治,靠的就是來自神祇族的血統! 從周王到宗親諸侯,或多或少都攜帶着來自太任和太姒的血統。
然而,随着時間的流逝,維持這血統的成分變得越來越困難,因為貪圖美色的本能,君王們任意擡高非玄鳥族妾妃的地位,廢嫡立庶的事時常發生。
神聖混迹于泥淖,篡逆高踞于廟堂,這就是天下不安、連年戰亂的根源。
孔子焦急地呼籲恢複舊有的秩序,反對廢長立幼、廢嫡立庶、以下犯上,隻是為了盡可能延續玄鳥族的異能和權威。
當孔子發現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無功之後,便把全部精力放到《周易》上。
《周易》是一部傑出的作品,因為它,玄鳥族得以在血統已經淡化的西周又延續了兩百多年的統治。
可是,再優秀的能發揮玄鳥族預知異能的工具,其效能終究還是取決于玄鳥族人本身的血統。
時間是玄鳥族最大的敵人,玄鳥族血統的散失衰落,是一件無可挽回的必然之事。
唯一的希望,隻在未來,或者在那散居于千千萬萬芸芸衆生中的玄鳥族後代裡,有一對男女,碰巧各自擁有對方所散失的玄鳥族血統,而他們又碰巧結識、結合,或能重新創造出血統純淨、擁有玄鳥族祖先那樣強大的異能的孩子。
就像當年纣王企圖做的那樣。
那孩子就是&ldquo受命者&rdquo。
當孔子通過易理明白了這一點,他在晚年做了幾件事:他把從王室藏書中得到的那些古老的簡牍進行了删減整理,三千首詩删到三百,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詩經》。
這些貌似歌詠禮樂和古文化的詩文,隐晦地透露了玄鳥族的由來和曆史,更危險和敏感的内容,則被封存了起來,藏進了孔府的夾牆中。
那不是一個适合公布真相的時代。
但即使是如此隐晦曲折地透露,依然引起了後世統治者的警惕。
嬴氏,一個與商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的家族。
在殷商時期,他們做過商王的禦者,娶過商的公主,直到商滅亡時,嬴氏的飛廉、惡來父子還效力于殷纣。
惡來在武王伐纣時被殺,飛廉因為正在北方為纣王辦事而逃過此難。
他的後人在西戎逐漸發展壯大,建立了秦國。
因為這段特殊的過去,秦的祖先傳說和商驚人地相似。
他們宣稱他們的祖先是女修吞玄鳥卵而生的。
和商一樣,秦也有從死的風俗。
各諸侯國中,秦殉葬人數是最多的,甚至不惜以重臣良将殉葬。
秦穆公死,以子車氏三子殉葬。
三人都是以一敵百的勇士,秦人謂之&ldquo三良&rdquo,惋惜不已,乃作《黃鳥》一詩。
這種看似不可理喻的暴行,恰恰是秦得以強大稱霸的奧秘。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大都衰于内耗,唯有秦沒有這一麻煩,為什麼?因為秦的國君能預知到那些在未來可能會危害國政的臣僚,并以殉葬這種非常手段防患于未然! 可惜的是,這種能力在秦始皇的時候就徹底消失了。
他不具有這種能力&mdash&mdash因為他是呂不韋的孩子! 所以,即使一些秦王室秘書中傳下來的谶語向他暗示&ldquo亡秦者胡&rdquo,他也不知道那是指胡亥,竟然還以為是匈奴,特地命蒙恬率大軍北擊匈奴。
也許正因為自知并非真正的玄鳥族之後,内心深處的自卑加上戒備,使秦始皇不計一切代價,也要毀滅這個神秘而高貴的家族曾經存在過的一切史實。
史實幾乎都保存在儒家經典中,所以,便有了野蠻的&ldquo焚書坑儒&rdquo。
史載秦始皇為了方士的欺騙一怒之下焚書坑儒,卻沒有說清楚,為什麼欺騙他的是方士,卻要連帶儒生也坑殺。
其實,秦始皇就是在毀滅真相! 秦始皇命李斯在玉玺上刻下&ldquo受命于天,既壽永昌&rdquo,為什麼? 四處巡行,祭天封禅,為什麼? 難道他對上天有着獨特的虔誠嗎? 不,他隻是恐懼。
越是自知不獲天命,越是要證明天命攸歸。
同樣,陛下今日種種令人不解的行為,也是在證明自己擁有天命。
和秦始皇不同的是,他相信天命本來就屬于自己。
他在遼東設高廟,不是在僞造天命,他打心底相信自己本來就是真命天子。
如果&ldquo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