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命
關燈
小
中
大
這個夢。
當我死而複蘇後,我才明白,踏上了母親曾經居住的土地後,關于母親的最初的記憶複活了&mdash&mdash那是我在母親的産道内掙紮求生的記憶! 我的誕生幾乎使母親死去,而我自己也在出生後全身青紫,陷入昏迷。
這慘烈的一幕也使我父親永生無法忘卻。
後來我的兄弟都死在我之前,他更是認定我是個天生會帶來死亡厄運的孽子。
當我明白一切後,不再自傷于父親自幼對我的種種厭憎。
這是身為玄鳥族,為自己的原罪必須背負的代價。
玄鳥族的所謂異能,主要是預知。
商湯敢以自己的生命為賭注,自焚祈雨,是因為他預知那時必然會下雨。
他用這種殘酷而震撼的方式,輕而易舉地赢得了天下萬民的信任,鞏固了他的統治。
曆代商王對巫蔔的迷戀令後世無法理解,人們哪裡知道,商朝本就是一個靠預知力統治的朝代。
許多商王去世前,會指定一些近臣親信殉葬,這種殘酷的制度一度為後人所诟病,但事實上,那是因為商王預知到,這些看來忠誠謹慎的臣子,将會在自己死後擅權作亂,所以在禍亂發生前就将亂源鏟除了。
這一風俗後來随着商亡後王族北奔,也傳到了鬼方。
衛律,你前兩年密托達烏,以先單于發怒為由,要李廣利的首級祭祀神靈。
在你,隻是想為李夫人、為你自己報仇。
可你想過沒有,為什麼達烏會接受你的請求?為什麼這種荒唐的殺人方式能被匈奴人輕易接受、不疑有他? 李廣利确非善類,他若不死,終會贻禍匈奴。
烏爾根家族有這個特權,指定哪些人必須獻祭神靈,哪怕那人尚無反狀。
每任單于去世,都會根據烏爾根巫師的密議,确定一批殉葬的近幸臣妾,有時甚至多達幾百上千人。
這種被中原鄙棄的殘忍習俗,就來源于你一心追尋的玄鳥族。
當年的商王,不僅根據預測殺人,也根據預測用人。
在不了解内情的後世人看來,同樣是無法解釋的。
比如,武丁從刑徒中提拔傅說為國相,沒有任何理由,隻因為一個夢。
而這個占夢而得來的宰相卻果真使天下大治。
沒有諸侯割據,沒有重臣弄權,沒有将軍謀叛,商朝享國六百年,遠超過夏和西周。
在這漫長的時間裡,幾乎沒幾件值得一述的事情發生,以緻商朝的史書隻剩下&ldquo沃丁崩,弟太庚立。
帝太庚崩,子小甲立&rdquo之類簡單枯燥的帝位傳承記錄。
洞察一切的商王族,能将任何謀逆叛亂消弭于無形。
但他們有一個緻命的問題,那就是他們的異能,來自祖先的血統,每一次與這個世界的凡人的通婚,就意味着異能的一次衰減。
要減緩異能流失,隻能采取族内通婚,然而,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這是對所有生命都有效的法則,何況他們子孫的繁育還常常伴随着母親的犧牲。
這是一個兩難的局面。
玄鳥族一直在保持異能和擴大族群的矛盾之間搖擺。
早期玄鳥族繁衍緩慢,累十四世方得天下。
及至建立商朝,為了延遲異能的衰減,減少珍貴的玄鳥血統的流失,他們采取兄終弟及的制度,即選擇王室中最年長的人繼承王位。
兄死由弟繼承,弟死次弟繼承,所有的弟弟都死後,再由長兄之子繼承。
然而,随着時間的流逝,王族身上還是累積了越來越多的異族血脈,伴随着異能的衰退,人性的弱點逐漸超越了玄鳥族與生俱來的理性冷靜。
長兄不放心弟弟們的信用,弟弟不甘心死後将王位傳給侄子而不是自己的兒子。
父死子繼,還是兄終弟及,成為長期困擾商王族的一個難題,最終釀成了商朝曆史上唯一一次但是持續時間卻極長的變亂&mdash&mdash九世之亂。
一個擁有預知力的族裔,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是無敵的,真正能威脅到他們的統治的,隻有王族成員本身! 這場内亂大傷了商的元氣,直到盤庚遷殷,重新舉起成湯的旗幟,才再次把王族團結起來&hellip&hellip 哦,我知道,你們想說周武王。
是的,商朝後來是被周所滅。
後世之人隻記住了武王伐纣,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文王武王,本就是商朝的外家子孫! 這也正是他們最終能滅商的重要原因。
周在古公亶父的時代,還隻是一個僻處西方的小邦,對高高在上的&ldquo大邑商&rdquo,向來是抱着一種既敬畏又觊觎的心态的。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曆。
小邦周命運的改變,正是在這小兒子身上發生的。
一次,季曆奉父命至商都朝貢,一位商王室女子愛上了他,為了愛,那女子不顧族人反對,遠嫁周家。
那女子名叫太任,她後來生了個兒子,古公亶父從這個血統高貴的孫子身上看到了周家繁榮昌盛的希望,給孩子取名&ldquo昌&rdquo&mdash&mdash不錯,那孩子就是姬昌,未來的周文王。
為了傳位姬昌,古公亶父必須先傳位季曆,這使他的長子和次子成了多餘的人。
泰伯、仲雍被迫遠奔荊蠻,此事在史書上被稱為&ldquo泰伯奔吳&rdquo。
後世為尊者諱,将周家為了圖謀大業廢長立幼,說成文王姬昌幼有&ldquo聖瑞&rdquo,泰伯、仲雍知道父親的心意而主動出走,并斷發文身以示不歸。
泰伯和仲雍的犧牲沒有白費。
姬昌長大即位後,因為他與大邑商的特殊關系,而提升了周在諸侯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他還再次與商聯姻,娶到了一位地位極其尊貴的女子&mdash&mdash太姒。
她是商朝的公主,帝乙的小女兒!親上加親,這場婚事又進一步增強了周家的玄鳥族血統。
最終使周家擁有了滅商的實力和威望。
所以,盡管周家得天下後,一直極力貶低醜化商朝,但太任、太姒卻在周王室擁有崇高的地位。
因為正是由于她們的下嫁,為周家引進了珍貴的玄鳥族血統,周才能最終取商而代之。
這些事,在《詩經》中也有記載。
&ldquo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于周&rdquo,記錄的是太任與季曆結合的史實。
&ldquo大邦有子,伣天之妹。
文定厥祥,親迎于渭&rdquo,描述了太姒與姬昌結親的盛大場面。
盡管周在得天下後盡力淡化商的影響,但他們無法篡改他們的先妣的出處。
《大雅》是歌詠先王的音樂,即使要欺騙天下人,也不能欺騙祖先。
孔子編定《詩經》時,巧妙地把真相存留在這些周王室也無法抹去的證據裡。
對周的野心,商王族也不是一無所知。
即使血統經過了數十代的淡化,到商纣王一代,玄鳥族的異能依然部分存在。
在一次占蔔中,纣王隐約預感到了姬昌的危險。
為此,他把姬昌召來,囚禁在羑裡,用各種方法測試。
姬昌成功地掩飾了自己的能力,甚至佯裝懵懂把長子的肉羹都當着使者的面吃了下去。
即使如此,纣依然囚禁了姬昌七年,直到他确信這樣一個即将入土的老人不可能對商王朝造成緻命威脅,才将他釋放。
纣王哪裡知道,姬昌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被拘禁在羑裡時,将凡人的智慧和來自母族的異能結合在一起,發明了一種能更有效地發揮玄鳥族預知力的方法。
和商王族神秘而難以把握的甲骨蔔比起來,這種方法更為直接簡易,故名之曰:《易》。
從那以後,商周王族之間預知力的差距越縮越小。
姬昌至死也沒有打起反商的大旗,但纣王的預測其實沒有錯。
十餘年後,武王伐纣時,中軍大帳中供奉着文王的靈位,因為文王是商的外孫和女婿,具有雙重的号召力。
孟津之會,諸侯不期而至者八百。
八百諸侯所看重和信賴的,不是周家的名望軍力,而是天命所歸。
周家擁有可與商王室相匹敵的血統,那是無可置疑的天命的象征! 商纣王不是一般傳說中那樣的無道昏君。
他盡了自己的全部努力來推遲商朝滅亡的那一天的到來。
他早就知道,問題的根本在于王族預知力的衰減,引起了諸侯對權力的觊觎。
為了挽救垂死的商政權,他到處尋找玄鳥族的遠支親戚。
他要找到一個女人,一個攜帶着商王族散失的那部分異能的女人,和她結合,生下一個擁有完整的玄鳥族異
當我死而複蘇後,我才明白,踏上了母親曾經居住的土地後,關于母親的最初的記憶複活了&mdash&mdash那是我在母親的産道内掙紮求生的記憶! 我的誕生幾乎使母親死去,而我自己也在出生後全身青紫,陷入昏迷。
這慘烈的一幕也使我父親永生無法忘卻。
後來我的兄弟都死在我之前,他更是認定我是個天生會帶來死亡厄運的孽子。
當我明白一切後,不再自傷于父親自幼對我的種種厭憎。
這是身為玄鳥族,為自己的原罪必須背負的代價。
玄鳥族的所謂異能,主要是預知。
商湯敢以自己的生命為賭注,自焚祈雨,是因為他預知那時必然會下雨。
他用這種殘酷而震撼的方式,輕而易舉地赢得了天下萬民的信任,鞏固了他的統治。
曆代商王對巫蔔的迷戀令後世無法理解,人們哪裡知道,商朝本就是一個靠預知力統治的朝代。
許多商王去世前,會指定一些近臣親信殉葬,這種殘酷的制度一度為後人所诟病,但事實上,那是因為商王預知到,這些看來忠誠謹慎的臣子,将會在自己死後擅權作亂,所以在禍亂發生前就将亂源鏟除了。
這一風俗後來随着商亡後王族北奔,也傳到了鬼方。
衛律,你前兩年密托達烏,以先單于發怒為由,要李廣利的首級祭祀神靈。
在你,隻是想為李夫人、為你自己報仇。
可你想過沒有,為什麼達烏會接受你的請求?為什麼這種荒唐的殺人方式能被匈奴人輕易接受、不疑有他? 李廣利确非善類,他若不死,終會贻禍匈奴。
烏爾根家族有這個特權,指定哪些人必須獻祭神靈,哪怕那人尚無反狀。
每任單于去世,都會根據烏爾根巫師的密議,确定一批殉葬的近幸臣妾,有時甚至多達幾百上千人。
這種被中原鄙棄的殘忍習俗,就來源于你一心追尋的玄鳥族。
當年的商王,不僅根據預測殺人,也根據預測用人。
在不了解内情的後世人看來,同樣是無法解釋的。
比如,武丁從刑徒中提拔傅說為國相,沒有任何理由,隻因為一個夢。
而這個占夢而得來的宰相卻果真使天下大治。
沒有諸侯割據,沒有重臣弄權,沒有将軍謀叛,商朝享國六百年,遠超過夏和西周。
在這漫長的時間裡,幾乎沒幾件值得一述的事情發生,以緻商朝的史書隻剩下&ldquo沃丁崩,弟太庚立。
帝太庚崩,子小甲立&rdquo之類簡單枯燥的帝位傳承記錄。
洞察一切的商王族,能将任何謀逆叛亂消弭于無形。
但他們有一個緻命的問題,那就是他們的異能,來自祖先的血統,每一次與這個世界的凡人的通婚,就意味着異能的一次衰減。
要減緩異能流失,隻能采取族内通婚,然而,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這是對所有生命都有效的法則,何況他們子孫的繁育還常常伴随着母親的犧牲。
這是一個兩難的局面。
玄鳥族一直在保持異能和擴大族群的矛盾之間搖擺。
早期玄鳥族繁衍緩慢,累十四世方得天下。
及至建立商朝,為了延遲異能的衰減,減少珍貴的玄鳥血統的流失,他們采取兄終弟及的制度,即選擇王室中最年長的人繼承王位。
兄死由弟繼承,弟死次弟繼承,所有的弟弟都死後,再由長兄之子繼承。
然而,随着時間的流逝,王族身上還是累積了越來越多的異族血脈,伴随着異能的衰退,人性的弱點逐漸超越了玄鳥族與生俱來的理性冷靜。
長兄不放心弟弟們的信用,弟弟不甘心死後将王位傳給侄子而不是自己的兒子。
父死子繼,還是兄終弟及,成為長期困擾商王族的一個難題,最終釀成了商朝曆史上唯一一次但是持續時間卻極長的變亂&mdash&mdash九世之亂。
一個擁有預知力的族裔,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是無敵的,真正能威脅到他們的統治的,隻有王族成員本身! 這場内亂大傷了商的元氣,直到盤庚遷殷,重新舉起成湯的旗幟,才再次把王族團結起來&hellip&hellip 哦,我知道,你們想說周武王。
是的,商朝後來是被周所滅。
後世之人隻記住了武王伐纣,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文王武王,本就是商朝的外家子孫! 這也正是他們最終能滅商的重要原因。
周在古公亶父的時代,還隻是一個僻處西方的小邦,對高高在上的&ldquo大邑商&rdquo,向來是抱着一種既敬畏又觊觎的心态的。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曆。
小邦周命運的改變,正是在這小兒子身上發生的。
一次,季曆奉父命至商都朝貢,一位商王室女子愛上了他,為了愛,那女子不顧族人反對,遠嫁周家。
那女子名叫太任,她後來生了個兒子,古公亶父從這個血統高貴的孫子身上看到了周家繁榮昌盛的希望,給孩子取名&ldquo昌&rdquo&mdash&mdash不錯,那孩子就是姬昌,未來的周文王。
為了傳位姬昌,古公亶父必須先傳位季曆,這使他的長子和次子成了多餘的人。
泰伯、仲雍被迫遠奔荊蠻,此事在史書上被稱為&ldquo泰伯奔吳&rdquo。
後世為尊者諱,将周家為了圖謀大業廢長立幼,說成文王姬昌幼有&ldquo聖瑞&rdquo,泰伯、仲雍知道父親的心意而主動出走,并斷發文身以示不歸。
泰伯和仲雍的犧牲沒有白費。
姬昌長大即位後,因為他與大邑商的特殊關系,而提升了周在諸侯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他還再次與商聯姻,娶到了一位地位極其尊貴的女子&mdash&mdash太姒。
她是商朝的公主,帝乙的小女兒!親上加親,這場婚事又進一步增強了周家的玄鳥族血統。
最終使周家擁有了滅商的實力和威望。
所以,盡管周家得天下後,一直極力貶低醜化商朝,但太任、太姒卻在周王室擁有崇高的地位。
因為正是由于她們的下嫁,為周家引進了珍貴的玄鳥族血統,周才能最終取商而代之。
這些事,在《詩經》中也有記載。
&ldquo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于周&rdquo,記錄的是太任與季曆結合的史實。
&ldquo大邦有子,伣天之妹。
文定厥祥,親迎于渭&rdquo,描述了太姒與姬昌結親的盛大場面。
盡管周在得天下後盡力淡化商的影響,但他們無法篡改他們的先妣的出處。
《大雅》是歌詠先王的音樂,即使要欺騙天下人,也不能欺騙祖先。
孔子編定《詩經》時,巧妙地把真相存留在這些周王室也無法抹去的證據裡。
對周的野心,商王族也不是一無所知。
即使血統經過了數十代的淡化,到商纣王一代,玄鳥族的異能依然部分存在。
在一次占蔔中,纣王隐約預感到了姬昌的危險。
為此,他把姬昌召來,囚禁在羑裡,用各種方法測試。
姬昌成功地掩飾了自己的能力,甚至佯裝懵懂把長子的肉羹都當着使者的面吃了下去。
即使如此,纣依然囚禁了姬昌七年,直到他确信這樣一個即将入土的老人不可能對商王朝造成緻命威脅,才将他釋放。
纣王哪裡知道,姬昌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被拘禁在羑裡時,将凡人的智慧和來自母族的異能結合在一起,發明了一種能更有效地發揮玄鳥族預知力的方法。
和商王族神秘而難以把握的甲骨蔔比起來,這種方法更為直接簡易,故名之曰:《易》。
從那以後,商周王族之間預知力的差距越縮越小。
姬昌至死也沒有打起反商的大旗,但纣王的預測其實沒有錯。
十餘年後,武王伐纣時,中軍大帳中供奉着文王的靈位,因為文王是商的外孫和女婿,具有雙重的号召力。
孟津之會,諸侯不期而至者八百。
八百諸侯所看重和信賴的,不是周家的名望軍力,而是天命所歸。
周家擁有可與商王室相匹敵的血統,那是無可置疑的天命的象征! 商纣王不是一般傳說中那樣的無道昏君。
他盡了自己的全部努力來推遲商朝滅亡的那一天的到來。
他早就知道,問題的根本在于王族預知力的衰減,引起了諸侯對權力的觊觎。
為了挽救垂死的商政權,他到處尋找玄鳥族的遠支親戚。
他要找到一個女人,一個攜帶着商王族散失的那部分異能的女人,和她結合,生下一個擁有完整的玄鳥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