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部第三十一

關燈
殿,名&ldquo握發&rdquo。

    吳音&ldquo握&rdquo&ldquo惡&rdquo相亂。

    錢唐人遂謂曰;&ldquo此大王惡發殿也。

    &rdquo 麒麟楦 唐楊炯每呼朝士為麒麟楦,或問之。

    曰:&ldquo今假裝麒麟,必修飾其形,覆之驢上。

    及去其皮,還是驢耳。

    &rdquo 兩李益 李君虞以禮部尚書緻仕。

    有宗人庶子同名,俱出于姑臧。

    時人謂尚書為&ldquo文章李益&rdquo,庶子為&ldquo門戶李益&rdquo。

     李尚書門地不薄,而以文章獨伸。

    孰謂文章不值錢! 三不開相公 五代廢帝時,馬胤孫為相,時号&ldquo三不開相公&rdquo:入朝印不開,見客口不開,歸宅門不開。

    &rdquo 三旨相公 王珪相神宗十六年,無所建明。

    時稱&ldquo三旨宰相&rdquo:進呈雲&ldquo取聖旨&rdquo,可否訖雲&ldquo領聖旨&rdquo,退谕察事者雲&ldquo已得聖旨矣&rdquo。

     三覺侍郎 趙叔問為天官侍郎,肥而喜睡,又厭賓客,在省還家,常挂歇息牌于門首。

    呼為&ldquo三覺侍郎&rdquo,謂&ldquo朝回、飯後、歸第&rdquo也。

     《外史梼杌》二事 徐光溥為相,喜論事,為李昊等所嫉。

    後不言,每聚議,但假寐而已,時号&ldquo睡相&rdquo。

     蜀韋嘏,唐相贻範之子。

    仕孟昶時,曆禦史中丞,性多依違,時号&ldquo軟餅中丞&rdquo。

     閣老餅 丘文莊自制餅,軟膩适口。

    托中官進上。

    食之,嘉,命司膳監效為之。

    不中式,俱被責,因請之丘。

    丘靳不以告。

    由是京師盛傳為&ldquo閣老餅&rdquo。

     劉棉花 成化中,内閣劉吉丁外艱起複,百媚科道以免彈劾。

    弘治改元,侍讀張升數其十罪,反為禦史魏璋所劾,左遷。

    世以吉耐彈,目為&ldquo劉棉花&rdquo。

     兩字尚書 成化間,上患舌澀,諸司禦前奏事,準行者苦答&ldquo是&rdquo字。

    鴻胪卿施純彥請易&ldquo照例&rdquo二字,上答甚便,尋擢尚書。

    時人嘲曰&ldquo兩字尚書&rdquo。

     襄樣節度 襄陽人善為漆器,天下取法,謂之&ldquo襄樣&rdquo。

    及于司空為帥多暴,鄭元鎮河中,亦暴。

    遠近呼為&ldquo襄樣節度&rdquo。

    見《國史補》。

     白兔禦史 王弘義始賤時,求傍舍瓜,不與。

    及為禦史,乃騰文言園有白兔。

    縣為集衆捕逐,畦蓏無遺。

    内史李昭德曰:&ldquo昔聞蒼鷹獄吏,今見白兔禦史。

    &rdquo 馱官人 曹欽謀逆,己殺寇深,又索王尚書翺。

    王正在一室,窘迫。

    一主事長大多力,遽負之逸。

    王後擢此人要津。

    時呼為&ldquo馱官人&rdquo。

     楊仲嗣、魏伯起 《佥載》雲:楊仲嗣躁率,魏光乘目為&ldquo熱鏊上猢狲&rdquo。

    《北史》:魏伯起在京洛,輕薄尤甚,人号為&ldquo驚蛱蝶&rdquo。

     李拾遺 周右拾遺李良弼奉使北蕃,匈奴以木盤盛糞飼之,臨以白刃。

    弼懼,勉食,一盤并盡,乃放還。

    人诮之曰:&ldquo李拾遺能食突厥之遺。

    &rdquo 度宗榜 度宗崩,幼君諒陰。

    榜第一名王龍潭,二名路萬裡,三名胡幼黃。

    京師為之語曰:&ldquo龍在潭,飛不得;萬裡路,行不得;幼而黃,醫不得。

    &rdquo 城隍牆上畫 洪武間,有人畫僧頂一冠,一道士頂十冠,蓬松其發,一斷橋,甲士與民各左右立而待渡,揭于城隍牆上。

    朝廷見之,敕教坊司參究其事以奏。

    明日奏雲:&ldquo僧頂冠,有官無法,道士十冠,官多法亂,軍民立橋邊,過不得。

    &rdquo自後法網稍寬,蓋以滑稽而谏者。

     朱勔 宣和間,親王及戚畹入宮者,辄得金帶、關子。

    得者,旋填姓名鬻之,即卒伍屠沽,自一命以上皆可得。

    朱勔家奴,服金帶至有數十人。

    時雲:&ldquo金腰帶,銀腰帶,趙家世界朱家壞。

    &rdquo 師王 韓侂胄擅權日,一時獻佞者皆稱&ldquo師王&rdquo。

    參議錢象祖嘗谏用兵,與有隙,史彌遠因與合謀,既罷相,遂私批殺之。

    甯宗不知也。

    都下語曰:&ldquo釋迦佛中間坐,胡漢神立兩傍。

    文殊、普賢自鬥,象祖打殺師王。

    &rdquo 十七字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