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暮的牧歌

關燈
花的冠。

    她不住地望前面和雪一般潔白的羔羊。

    弗朗昔亦有很好的氣色。

    他穿一件嶄新的黑色上衣,腳踩着黑襪,黑漆小皮靴,在他的頸邊輝映着一條白領,一個白結,在上衣左角的小口袋裡,微微地露出一角花邊的手帕。

    他的頭發是卷卷的,一直披到頸窩上。

    他是美麗的,其實他倒願意在溪邊追逐小魚玩兒,可是他又不敢。

    他直呆看前面的羔羊或者呆看他的菜碟。

     兩位母親對于這隆重的儀式和十分美好的孩子們,十分感動。

    這一天天氣也特别好:太陽照在蔚藍的天空。

    附近的一切樹木,繁開紅花白花,巴旦杏的芬芳,飄在熏風裡。

    華娜與弗朗昔,何等巧合的小配偶! 兩位爸爸,十分滿意:臉上暈閃着舒适的光輝。

    如果他們的财産連成一片共有的資财,弗蘭特全境不會有一家更富裕的農家。

    那樣的話,就得預備一次更繁盛的宴會,那今天的宴會隻能說是兒戲了吧!波厄耶恩忘記了預先打算想對波厄希安聲明,他不該再參加小路的維持費用。

    波厄希安也忘記他預備在這一次逼波厄耶恩拓寬公路與小橋。

    到次日,他們的悔意更加深了,而他們互相保存下了沉重的芥蒂。

     五 當波厄希安先看見他對面的鄰居走近來時,他總說一聲:&ldquo日安,鄰翁耶恩。

    &rdquo如果耶恩先看見他的鄰居,他叫:&ldquo日安,鄰翁希安。

    &rdquo接着兩人恭敬地行禮。

    可是此外,波厄希安獨自一人去赴大彌撒,而波厄耶恩也一樣做。

    儀式完畢,波厄耶恩上&ldquo梅樓&rdquo去。

    波厄希安到&ldquo商業咖啡店&rdquo去喝他的酒。

    兩人皆保守着老舊習慣,一聽鐘打十一點半就起身回家。

    可是&ldquo梅樓&rdquo比&ldquo商業咖啡店&rdquo更接近禮拜堂,因此波厄耶恩一路走,看見前面的波厄希安卻不去招呼他;而波厄希安也明明聽到波厄耶恩走在後邊,卻不回頭去理睬他,讓他在後面固執跟随着。

    晚上波厄希安在&ldquo王冠居&rdquo玩紙牌,波厄耶恩到&ldquo小扶欄&rdquo去會合他的友人們。

    這樣,他們永遠不會碰頭,即使在村子裡,或在界路上。

     星期日,到九點欠二十分,華娜和她母親從居宅中出來;同時,弗朗昔和他母親也出現在自家的門口,他們正好在小橋頭會齊。

    四人一塊兒到禮拜堂去。

    下午他們一同去拜會熟人。

    他們一同回來:華娜依着她母親,弗朗昔排在另一邊。

     到如今,他們已經過了第一次領聖典禮,已經到了懂事的年齡,故開始在農作上幫忙。

    弗朗昔鋤地,他喜歡在岸邊鋤,在小橋的盡頭。

    波厄耶恩對于他兒子很信任。

    因他不久即看出他的兒子一邊掘地,一邊讓土泥滾下間峪,侵占到溪水中去,借此将他們的領土擴充。

    波厄希安不久也看出來了。

    他知道這樣會難于疏浚溪水從而使自己受到損失,故對于這狡猾如猴子的弗朗昔,滿懷惡感。

     華娜已經擔任看守一頭母牛。

    她頂願意牽牛到水邊,附近小橋的地方去。

    她老是走那條羊腸小徑,波厄希安暗暗高興。

    因他立刻看出,那路上的亂草,若不割除去,這可是再供他養一頭牛的食料。

    故他一任好草惡草自由滋長,同時那頭母牛得以從容選擇它的供養。

    波厄耶恩不久就知道他付一部分維護費的那條路,已經無人修理了,而波厄希安反而利用他的損失養活一頭牛。

    他的憎恨直燃燒到狂暴的程度,&ldquo我一個子兒都不給這條道了。

    &rdquo他憤憤地結論說。

     六 高杜兒,波厄希安的女人,去世于某一夏季。

    隆重的喪儀,舉行了一個在十一點鐘的彌撒。

    禮拜堂上挂滿黑絨帏幔,鑲着銀色的條子,像眼淚。

    五十支大蠟燭,照耀在大祭台,以及兩側的小祭台上;七個穿喪禮服的大僧主持彌撒。

    下葬之後,波厄希安在宅中為衆人備齋。

    因波厄希安無論如何不願意别人說他沒有波厄耶恩富有,他延聘了村中最高明的女廚師,筵席比上次領聖典禮時更豐美。

    肉、魚、野味,整車地消耗。

    二十七盆米飯,吃得幹幹淨淨,九十塊蒸餅及糕點都津津有味地被吞了下去。

    五大桶啤酒,疊在園裡,四個童子不停地穿行着,灌滿那些酒壺與酒瓶。

    大路的那邊,村中的窮人們眼睜睜望着他忙碌地穿行與歡笑作樂。

     波厄耶恩沒有被邀請。

    可是那邊大張筵席時,他在這邊時常閃現在自家門口,露了襯衫,胸前襯着一方潔白耀眼的食巾。

    他的面孔十分紅潤,發光。

    他不時用大聲打開一瓶酒,瓶子夾在兩膝間,接着将瓶子擎到空中,用舌頭括着瓶口作大聲,同時用識貨者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