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第三部分)

關燈
具熱力,熱力滲進公共生活的所有機制;突然間,遙遠的文學城堡也開啟大門,彷若鄰近友善的避難所,張燈結彩迎接鄉下來的年輕人。

    一股愛的電流通過空氣,點亮女孩的眼睛──戰争與和平将這些女孩保留給我們,讓我們得以接近──女孩這時果真成為我們的同年友伴,我們的彼此了解就是和平初期的新賀禮。

    複興的意大利,夜晚暖和,充溢了話語和笑聲。

     雖然四下都是召喚人心的大好機會,我卻沒有辦法成為我在試驗前夕所夢想的角色:我是遊擊隊的最後一人;我是個猶疑、不滿、笨拙的情人;文學并不是随興、超然的技法,而更像一條讓我無法啟程的道路。

    我心中充滿年輕人的欲望和緊張,卻喪失年輕人的潇灑自若。

    時代突然成熟了,然而我自己的不成熟卻也益加明顯。

     所以我的小說主人翁富有象征色彩,具備走回頭路的意象:主人翁是個孩子。

    賓的目光充滿稚氣與妒意;在他眼中,「武器」與「女人」都是遙不可及、無法理解的。

    在惡鬼幢幢的世界,我的哲學着意擢升,我的詩學企圖轉化,然而我的濫情卻增添了地獄般的絕望色彩。

     寫作時,我将小說事件置于寫作風格之上。

    我最喜歡的意大利話,就是「在家裡就不說正統意大利話」那種人的語言。

    我在寫作的時候,努力将自己想象為自學的寫作者;這種寫作者如何書寫,我就照辦。

     《蛛巢小徑》就是從這種完全缺乏特性的情境中産出,一方面帶給我幾至折磨的苦痛,另一方面又供我想象吹噓。

    如果時至今日我還能在書中找出任何價值,大概就是以下這種小說人物的形象吧:這種小說人物的生命能量仍然暧昧,既具有「少不更事」的困窘,同時又陷于流浪者和社會邊緣人的窮絕。

     ※ 我說,我們那時候的文學出自于窮困處境。

    不過,與其說我在讨論一種意識型态的行動,不如說我想談談一種深化于吾等之輩的事物。

     今天,寫作已是一種尋常的職業。

    小說是一種有「市場」、有「供」 「需」的「商品」。

    小說被廣告促銷,可揚名立萬,有公式可循。

    意大利小說全部達到「一種不錯的平均水平」,置于這個易于滿足的社會中,算是浮妄的商品之一。

    若要在此時此刻懷想當年文學精神,就很困難了──那時候,我們還試圖開創新的小說體呢,并且完全倚賴親手打造。

     我一直提及複數的「我們」,不過我已經解釋過:我所說的意念是四分五裂的,而不是有志一同的;是從各個省分紛雜角落孕生出來的;并不具明确共通的理念,就算真有共通理念,也是殘缺而暫時的。

    除此之外,這種理念可以說是一種傳播廣遠的潛能,在空中漂送。

    然後随即絕滅。

     在1950年代,文學景觀為之大變,先是大師的變動:帕維瑟去世;維多利尼因為反對立場而封筆;谟拉維亞(注21)走入不同的文學脈絡,展現不同的文學意義(不再是存在主義,而變成自然主義)。

    意大利小說走上一條哀惋的、中庸的、社會學的路途。

    我們終于都為自己挖出一個個可以安身的孔穴,或多或少得以安适(或者該說,我們發現得以逃逸的路線)。

     但,當時還是有人堅持那條原先的、碎裂的史詩之路。

    大緻說來,這些人是比較孤立的,是留住氣力的局外人。

    其中最為孤立的一位,成功寫出一部我們人人夢寐以求的小說──本來,我們對這種小說已不再抱持期盼了。

    費諾裡奧(BeppeFenoglio,注22)就寫出這樣的小說,《戰士錢甯》(IlpartigianoJohnny),可惜未能完成。

    他在四十幾歲的時候去世,死後此書才得以出版。

     ※ 這是我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