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

關燈
他人乎?予實未曉卿意也。

    旣爲辭職,依啓遞差。

    」彥信事遂不究。

     ○李山海呈辭,不許。

    又進箚待罪,有曰: 臣昏睡,實不聞其言,而以依俙記憶奉對,臣之罪也。

     上答曰:「百計圖卿之態,予已知之悉矣。

    雖千萬人攻之,卿不可去也。

    卿去則他相亦不能自全也,是豈美事?卿勿復呈辭,速爲出仕,則事無悔矣。

    不然則人必有悔之者矣。

    」 ○正言黃愼啓曰:「鄭彥信所言,同座皆聞之,而領相李山海獨以爲:『依俙記得。

    』此雖與稱耳聾者不同,已非直截之言,而又以箚辭自明,前後異辭,大臣告君,豈容如是?臣欲論劾,而同僚不從,請罷臣職。

    」上震怒,卽命遞職。

     ○特旨以黃愼爲高山縣監。

     ○古阜郡守丁焰以告捕逆黨,賞堂上階。

    時有寶城人金用男、金山重等,與古阜郡守丁焰同議,告羅州人林地及僧性熙,與逆賊吉三峯,留松廣寺三日庵,同謀作亂。

    林地方歸順天買戰馬,三峯歸智異山。

    於是,捕林地一家人及性熙等三十餘人,寺傍居民二十餘人下獄。

    鞫廳初啓曰:「松廣寺距寶城六十裡;距順天八十裡;距古阜則乃三日程。

    性熙若與吉三峯相會,則朝廷方購捕吉三峯之際,用男等,何不告于六十裡寶城、八十裡順天,乃告于三日程之古阜乎?郡守丁焰之妾,卽用男等之妹,其間情狀,有難測知。

    然旣發告,拿問爲當。

    」焰聞之,恐獄反緣坐,自其郡輸貨于京,賂禁府吏卒,誑誘性熙以自首則可免。

    熙信之,不服會議事,自以爲:「原與汝立同黨。

    」熙文書中有秘記文字,與汝立家藏本相類。

    熙雲:「本用汝立家冊傳書。

    」且引鄭介淸,其時同坐雲。

    熙等正刑,林地受訊一次,配北道。

    丁焰賞加堂上階,用男等以次論賞。

    熙本狂僧。

    地,悌之子。

    〈悌有詩名,而好武任俠,以豪傑自處。

    官至正郞。

    〉輕俠縱遊,皆爲人所疑,故用男等生謀捏誣,而地雖自辨,上見悌文稿,有《弔項羽賦》,詞語縱誕,甚惡之,地以此不免。

    熙實與汝立相知,故得以成獄。

    熙授引僧徒,多用嫌隙,香山僧統休靜,亦被逮就鞫。

    靜有自著書,雅辭多祝釐君上,上卽命放釋,賜禦書唐詩絶句及墨竹一紙,慰諭以還之。

     ○潭陽儒生蔡之穆爲光陽訓導,與本縣校生、衙吏、縣監私從人等謀曰:「前縣監金克祧本靈巖人,與李潑兄弟,相親密。

    若以陰助軍器告之,則可以成獄,而吾輩受賞也。

    」乃僞造前縣監文書,潛伺其時兵使出外,置其家壁中,而告于新縣監韓德脩。

    德脩亦希賞,擧以報監司啓聞。

    克祧初被逮,受刑一次,縣吏等以次自辨,會文書僞造狀現著。

    之穆等反坐,德脩論律徒年,克祧出獄病死。

     ○前領中樞府事盧守愼卒。

    守愼字寡悔,號蘇齋。

    守愼以己卯名臣李延慶女壻,講聞其學,自爲章甫,讀書服禮,有盛名于世。

    出入泮學,同列肅然改操,登第卽入侍從,爲仁宗東宮講官。

    未幾,謫居海島,十九年而返,在困阨中,益讀書著文以自娛。

    還朝七年,寵遇特異,擢置相位,前後十六年,務得大體,不喜紛更。

    人或以無所建明詆之,不較也。

    至是,坐誤薦罷散,卒于郊居,年七十六。

    嘗自製墓銘雲:「小事糊塗或終累,大意分明,信無愧。

    」所著文集行世。

    其文章,?長於詩,奇拔警策,自成一家,每一篇出,四方傳誦。

    其學初甚精博,儒林之望,先於李滉。

    及在海島,推尊羅欽順《困知記》,改著《人心道心》、《執中》等說,立異於朱訓,李滉非之。

    蓋我國道學,至李滉出而大明,而守愼獨參用陸學宗旨,後人或慕嚮稱述焉。

     ○以李陽元爲大提學。

    陽元相貌豐碩,善弓馬,稱爲將材。

    歷敭臺閣,疊判兩銓。

    與人無忤,浮沈自得。

    又以先攻李珥,重於時論。

    至於主文、宅揆則尤非其任矣。

     ○永興府使金孝元卒。

    孝元以通禮院通禮,例陞資,拜永興府使,逾年而卒于官。

    孝元居官廉介,莅事精敏,歷典三邑,治績皆最。

    少時輕銳喜事,論議矯激,儕流畏憚,皆出其下,而亦以此,賈怨于衆,遂以黨魁,得罪外補。

    居閑省愆,不卑小官,絶口不言時事,親友書劄中,一不及朝廷得失。

    每歎曰:「當初銓席一言,隻爲國耳,豈料紛紜至此?吾不得辭其責也。

    」其父爲永柔縣令,每當省覲,路過開城,沈義謙爲留守,迎待甚款。

    孝元爲之信宿,歡洽如親舊。

    及守安嶽,方坐衙聞義謙訃,爲出涕曰:「吾友喪矣。

    」罷坐食素者二日,蓋深有所悔也。

    柳成龍嘗論其爲人曰:「仁伯剛方正直,儕類中當爲第一。

    」黨論之作,權輿於銓薦,橫潰於大臣推勘,薄俗浮躁,互相交煽,非二人各自樹黨傾軋之緻也。

    孝元弟信元、義元皆聞人。

    其執友李誠中等,論議亦和緩,與初大異。

    故李潑等猜嫌自貳,又以分黨矣。

     六月 6月1日 ○朔辛未,下前持平崔永慶獄。

    逆變之初,賊黨首言:「吉三峯爲上將,鄭八龍、鄭汝立爲次將。

    」鞫廳遂尋問吉三峯所在,疑似者多見捕,而皆辨釋。

    其時賊黨李箕、李光秀等言:「往全州鄭汝立家,則三峯年可六十,面鐵體中豐肥。

    」或言:「三峯年可三十,體長面瘦。

    」或言:「三峯年可五十,髯長至腹,面鐵體長,語輒喘發。

    」其後賊黨金世謙言:「吉三峯非上將,乃其卒徒。

    居晉州,年可三十,日行三百裡。

    」又一賊言:「三峯本羅州士族。

    」又有樸文章者言:「三峯非吉姓,是崔三峰,乃晉州私奴」雲。

    或言:「前一年,士人過全州滿塲洞,有衆會射,崔永慶首座,汝立次座。

    」由是浮議紛紜,有捏合諸賊招,近似永慶形貌者曰:「吉三峰必是崔永慶也。

    」大槪湖南人梁千頃等所指認,欲害永慶之計也。

    兩司初聞行言,便指永慶爲汝立親友,論以遙執朝權,請削官爵。

    後有發論於臺席者,正言黃愼止之曰:「飛語不可據以罪人。

    況永慶負重名於一道,今以暗昧之言非之,則必失一道人心。

    」司諫柳根亦以爲:「然。

    」其議遂止。

    至是,金溝儒生金克寬以鄭汝立妻族,素與汝立不平,以討逆之論自任,迺以三峰,永慶之說,傳於濟源察訪趙騏,且以禦史白惟鹹之言爲証。

    騏言于監司洪汝諄,進士梁千頃、姜誢、洪千璟等,皆在指証中。

    汝諄一邊馳啓,一邊移文慶尙右兵使梁士瑩,發吏捕永慶,且搜其家,得士人李黃鍾書,書中極詆時事,至以逆獄爲士林之禍,兩道監司,一時啓聞。

    於是,永慶、黃鍾竝被拿問,獄事遂重。

    校理白惟鹹上疏雲: 當初都下果有無根之說,不足據信。

    臣巡按湖南,與進士金克仁相語,偶傳所聞,如此而已。

    吉三峯,劇賊也。

    臣若聞其言,小有苗脈,則當自狀啓,不但說與閑人也。

     答以省疏具悉,當察處。

    永慶供雲:「三峯本非身之別號。

    鄭道傳號三峯,此豈可襲之號乎?在京時,曾識賊面,自某年以來,書劄亦不通,豈有相從之理乎?」鞫廳啓曰:「永慶號三峰與否,請令兩南監司,覈實以聞,然後隨爲盤問宜當。

    」上,下汝立與永慶書一紙,以朱筆抹其要語曰:「永慶篋中有此書,何欺罔耶?天網恢恢,渠固難逃。

    身居林下,自以爲處士,而連通權貴,遙執朝綱。

    其弟目不知書者,至爲臨民之官。

    〈其弟餘慶以經明行修,被擢用爲縣監。

    至是辭連被逮。

    供時不知文字,所對荒亂,上大駭之。

    先爲刑訊至死。

    〉求見朝報,如恐不及,處士果如是乎?〈此或出於臺論,或出於儒疏,且以書劄間言語驗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