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
關燈
小
中
大
聖慈,亟命罷屯田,以賜貧民,以解兩邑倒懸之急,治屯田官奉使無狀之罪,以洩西民之怨。
令該司詳覈平安道赴防利病,善爲綏懷安集之策,貿易之物,務要節儉,以慰都人之望幸甚。
凡此數條,俱系養民之事,誠及此時而善爲之方,則疲瘵之民,稍能自保於田裡矣。
民安田裡,則皆有樂生之心,而大盜不起矣。
斯豈非國家之大計乎? 又曰: 殿下遇勝殘之運,莅積衰之俗,可勞而不可逸;可危而不可恃。
苟非君臣上下,汲汲皇皇,憂勤惕慮,坐而待朝,使嘉靖邦國如殷高宗;扶衰撥亂如周宣王,則小小補塞,亦無救於土崩之勢矣。
今日殿下之志,如日方昇,早窹晨興,策厲身心,自強不息,以緝熙于光明,則根本盛大,而時措有序,知人安民,次第而立。
雖有一時宵旰之憂,適足爲動忍增益之資矣。
不然而外警內急,姑濟一時,欲得辦事之臣,以爲富強之計,則本源之地,義利雙行,王覇竝用,喜怒或偏於私己好惡終歸於利害而今日出一令,明日行一事,欲以安民,而益重其擾。
雖盡祛宿弊,一新紀律,而徒法不能以自行,紛紛叢脞,旣非君道所宜,而憂勞勤苦,不見爲善之效,則聖心索然,不能持久,而懈意生矣。
懈意一生,則物欲漸多,逸豫漸加,其爲可憂,不但四境之多虞而已。
又曰: 近世以來,朝有朋黨之論,士有分開之趣,朝廷之上用舍之際,唯以合於時論者取之,禮義廉恥爲時棄物;迎合附會爲世利器。
是以,廉潔之操不立,趨利之塗漸開,至於昏椓得志,貪婪堵立,賄賂公行,四方薰染,萬民不服,亂之生也,不可禦矣。
孟子所謂,先利後義,不奪不饜者,豈非可懼之甚耶?竊伏惟念,天下之治,在於正朝廷,以立紀綱而已矣。
然而紀綱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術,公平正大,無偏黨反側之私,然後紀綱有所係而立,君心不能以自正,必親賢臣,遠小人,講明義理之歸,閉塞私邪之路,然後乃可得以正也。
臣伏見,今之外朝不治如此,竊恐殿下之所以典學誠身,刑家禦邦之道,有所未至而然也。
又曰: 今者朝著之間,一進一退,疊爲秉除,國家之元氣,亦隨而病矣。
大病之餘,扶病之劑,莫先於辨君子小人。
用舍之際,尤宜審察,苟知其賢也,任之勿貳;苟知其邪也,去之勿疑。
賢邪、是非之極,一定于內,用舍、進退之權,由之而立,勿間於親踈、新舊之分;勿係於多寡、輕重之倫,勿觀同異之歸,勿言彼此之別,而一以辨邪正、察忠佞、持中道、消朋黨爲務,則群賢萃聚,公論盛壯,人有望治之心,國有修政之實,治化之美,惠澤之遠,旁及幽隱,而養民之功成矣。
臣嘗見史傳,國有朋黨,則王室微弱,蓋以其臣,爭權植黨,互相傾軋,因私以害公,挾勢以報怨,克伐怨欲,橫挐于中,志慮謀爲,唯在於私,其勢不暇及於王事故也。
先儒言:「人君能辨邪正,則朋黨無以自生。
朝廷有黨,則人主當以自責可也。
」然則今日之事,其可不重軫聖慮,而不以擧直錯枉,爲破朋黨之道歟?朱子曰:「治道別無說。
人君恭儉好善,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如斯而已。
」臣亦謂:「知人別無說。
求諸逆心、遜志之間,賢愚、邪正,不難辨矣。
」伏願殿下之三緻意焉。
竊惟,方今賊已討矣,首從芟夷,根株?折,無可憂矣。
第近年以來,天災流行,變異層出,訛言扇動,國人驚疑。
當此之時,正宜急施安民之策,以鎭撫四方。
凡辭連逆賊枝葉之人,勿使送京,以減沿道疲民晝夜迎送之苦,各道囚繫之人,苟非情犯,速宜放遣,以慰遠近之心可也。
臣聞,逆賊包藏禍心,積有年歲,廣行誑誘,每以愛民之言,感動愚氓,愚氓翕然信之,從亂如流。
此由州縣不能宣布朝廷德意,誅求無厭,奪其衣食,使之飢寒而死,所以求一朝賒死之地,以至此耳。
是以,逆賊旣誅,而民之思亂未已。
或以爲汝立未死,或以爲其死可惜,或以爲大兵將起,或以爲反狀未明,流言噂?,道路喧傳,亦足以動搖人心。
臣之所憂,不在於討賊,而在於善後之圖也。
自古反亂之作,有一起旋滅,而邦域永安者;有始倡雖誅,而仍爲禍階者。
昔者張角死,而山東亂;山童捕,而汝穎反,人心旣搖,如火燎原,不可撲滅。
今日戡亂之餘,撫定之謨,豈合先自處於太平之盛,而不爲之長慮耶?殲厥巨魁,脅從罔治者,仲康之至仁也;大赦天下,以安反側者,陸贄之獻忠也。
合此二者而觀之,則誅亂討逆,必以招安爲先,亦可知矣。
臣願殿下之加意也。
歲首之月,盜入太廟,火近神禦,莫大之變,前古罕有。
此雖人火,實天降之至譴也。
殿下孝思罔極,恐懼修省,以正厥事,格于皇天,寧可一日而少緩耶?雊雉升鼎,猶是閑事,高宗之側身修德如彼,況震驚之災,上及九廟者乎?伏願殿下,毋徒歸咎於頑民之惡逆,而有未盡省身克己之實心也。
《周書》曰:「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惟殿下之留神焉。
臣之所欲言者,不止於此,而唯以養民保邦之道,律貪進賢之說,爲之反覆者,誠以今日怨已結於民心;財已盡於閭閻,百姓離散,風俗淆漓,小民犯上侵盜之事,相繼而起,敢怒之心,怨上之言,日以滋甚,恰如衰亡之世。
禮樂之崩毀,民彜之潰決,將不可以隄防。
嚴刑不足以戢姦,法律不足以懲惡。
惟有急施寬大之政,加以惠愛之實,使人人自安於溫飽之域,潛消其怨毒不平之氣者,此實時務之大,養民之要,而不可不先者也。
律貪則征利之風息;進賢則治世之具張,庶幾奮發有爲,一新德業,重整綱維,國事由此而立,庶績由此而熙。
方見殿下修身正家,由內及外之治,精純粹白,無不如志,而所謂天付養民之責,於是乎盡其職分矣。
渾病不朝參,久留京家,欲應旨言事,適病勢增劇,不能草疏。
至是而始上此疏,上平例答之,渾仍乞骸而歸。
館學生李廷龜等,上疏請留,不報。
自是不復召。
○全州儒生梁詗上疏,有雲: 鄭彥信當按獄之初,欲斬告者之說,公然發說雲。
上大驚,傳于政院曰:「事之駭愕,莫甚於此,而朝廷無一人言之,是可駭也。
彥信身爲大臣,敢肆欺罔,其兄彥智卽效之。
此兩人其心無君,予不勝痛憤。
令鞫廳議之。
」鞫廳回啓曰:「彥信此說,傳播已久,不以上聞,臣等之罪大矣。
彥信之說,旣已現著,不可置而不問。
卽招他大臣,議罪爲當。
」上命招當初同參大臣及禁府堂上,問彥信發言聽問與否。
前議政金貴榮對以左耳偏聾,不得聞知。
李山海對以日久不能記憶。
黃海監司狀啓回啓時,彥信似有此說,臣依俙記憶矣。
禁府堂上兪泓、洪聖民皆對以聞知。
聖民時爲大司憲,仍避嫌啓曰:「彥信發言時,臣實抗之。
李山海亦言其不可,顧語臣曰:『吾與判書意同矣。
』彥信再三唱說,則山海稍屈曰:『以直截之事言之,則右相之言是矣。
』彥信欲請推黃海監司,臣力言其不可,其事遂寢。
今者山海之啓有曰:『不能分明記憶。
』此必山海病患之餘,昏忘之緻,然不能無怪焉。
天日在上,鬼神在傍,欺罔君父,何以爲生?臣聞此言,而今始陳達,與彥信厥罪惟均。
請伏司寇之刑。
」答曰:「卿旣親聞,則初不卽言,而今因儒生之疏,多費辭說,甚不合理。
凡可否之際,人言之或左或右,不是異事。
若其彥信之言,則固爲悖逆,而豈可因一人之言,而將欲嫁禍於
令該司詳覈平安道赴防利病,善爲綏懷安集之策,貿易之物,務要節儉,以慰都人之望幸甚。
凡此數條,俱系養民之事,誠及此時而善爲之方,則疲瘵之民,稍能自保於田裡矣。
民安田裡,則皆有樂生之心,而大盜不起矣。
斯豈非國家之大計乎? 又曰: 殿下遇勝殘之運,莅積衰之俗,可勞而不可逸;可危而不可恃。
苟非君臣上下,汲汲皇皇,憂勤惕慮,坐而待朝,使嘉靖邦國如殷高宗;扶衰撥亂如周宣王,則小小補塞,亦無救於土崩之勢矣。
今日殿下之志,如日方昇,早窹晨興,策厲身心,自強不息,以緝熙于光明,則根本盛大,而時措有序,知人安民,次第而立。
雖有一時宵旰之憂,適足爲動忍增益之資矣。
不然而外警內急,姑濟一時,欲得辦事之臣,以爲富強之計,則本源之地,義利雙行,王覇竝用,喜怒或偏於私己好惡終歸於利害而今日出一令,明日行一事,欲以安民,而益重其擾。
雖盡祛宿弊,一新紀律,而徒法不能以自行,紛紛叢脞,旣非君道所宜,而憂勞勤苦,不見爲善之效,則聖心索然,不能持久,而懈意生矣。
懈意一生,則物欲漸多,逸豫漸加,其爲可憂,不但四境之多虞而已。
又曰: 近世以來,朝有朋黨之論,士有分開之趣,朝廷之上用舍之際,唯以合於時論者取之,禮義廉恥爲時棄物;迎合附會爲世利器。
是以,廉潔之操不立,趨利之塗漸開,至於昏椓得志,貪婪堵立,賄賂公行,四方薰染,萬民不服,亂之生也,不可禦矣。
孟子所謂,先利後義,不奪不饜者,豈非可懼之甚耶?竊伏惟念,天下之治,在於正朝廷,以立紀綱而已矣。
然而紀綱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術,公平正大,無偏黨反側之私,然後紀綱有所係而立,君心不能以自正,必親賢臣,遠小人,講明義理之歸,閉塞私邪之路,然後乃可得以正也。
臣伏見,今之外朝不治如此,竊恐殿下之所以典學誠身,刑家禦邦之道,有所未至而然也。
又曰: 今者朝著之間,一進一退,疊爲秉除,國家之元氣,亦隨而病矣。
大病之餘,扶病之劑,莫先於辨君子小人。
用舍之際,尤宜審察,苟知其賢也,任之勿貳;苟知其邪也,去之勿疑。
賢邪、是非之極,一定于內,用舍、進退之權,由之而立,勿間於親踈、新舊之分;勿係於多寡、輕重之倫,勿觀同異之歸,勿言彼此之別,而一以辨邪正、察忠佞、持中道、消朋黨爲務,則群賢萃聚,公論盛壯,人有望治之心,國有修政之實,治化之美,惠澤之遠,旁及幽隱,而養民之功成矣。
臣嘗見史傳,國有朋黨,則王室微弱,蓋以其臣,爭權植黨,互相傾軋,因私以害公,挾勢以報怨,克伐怨欲,橫挐于中,志慮謀爲,唯在於私,其勢不暇及於王事故也。
先儒言:「人君能辨邪正,則朋黨無以自生。
朝廷有黨,則人主當以自責可也。
」然則今日之事,其可不重軫聖慮,而不以擧直錯枉,爲破朋黨之道歟?朱子曰:「治道別無說。
人君恭儉好善,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如斯而已。
」臣亦謂:「知人別無說。
求諸逆心、遜志之間,賢愚、邪正,不難辨矣。
」伏願殿下之三緻意焉。
竊惟,方今賊已討矣,首從芟夷,根株?折,無可憂矣。
第近年以來,天災流行,變異層出,訛言扇動,國人驚疑。
當此之時,正宜急施安民之策,以鎭撫四方。
凡辭連逆賊枝葉之人,勿使送京,以減沿道疲民晝夜迎送之苦,各道囚繫之人,苟非情犯,速宜放遣,以慰遠近之心可也。
臣聞,逆賊包藏禍心,積有年歲,廣行誑誘,每以愛民之言,感動愚氓,愚氓翕然信之,從亂如流。
此由州縣不能宣布朝廷德意,誅求無厭,奪其衣食,使之飢寒而死,所以求一朝賒死之地,以至此耳。
是以,逆賊旣誅,而民之思亂未已。
或以爲汝立未死,或以爲其死可惜,或以爲大兵將起,或以爲反狀未明,流言噂?,道路喧傳,亦足以動搖人心。
臣之所憂,不在於討賊,而在於善後之圖也。
自古反亂之作,有一起旋滅,而邦域永安者;有始倡雖誅,而仍爲禍階者。
昔者張角死,而山東亂;山童捕,而汝穎反,人心旣搖,如火燎原,不可撲滅。
今日戡亂之餘,撫定之謨,豈合先自處於太平之盛,而不爲之長慮耶?殲厥巨魁,脅從罔治者,仲康之至仁也;大赦天下,以安反側者,陸贄之獻忠也。
合此二者而觀之,則誅亂討逆,必以招安爲先,亦可知矣。
臣願殿下之加意也。
歲首之月,盜入太廟,火近神禦,莫大之變,前古罕有。
此雖人火,實天降之至譴也。
殿下孝思罔極,恐懼修省,以正厥事,格于皇天,寧可一日而少緩耶?雊雉升鼎,猶是閑事,高宗之側身修德如彼,況震驚之災,上及九廟者乎?伏願殿下,毋徒歸咎於頑民之惡逆,而有未盡省身克己之實心也。
《周書》曰:「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惟殿下之留神焉。
臣之所欲言者,不止於此,而唯以養民保邦之道,律貪進賢之說,爲之反覆者,誠以今日怨已結於民心;財已盡於閭閻,百姓離散,風俗淆漓,小民犯上侵盜之事,相繼而起,敢怒之心,怨上之言,日以滋甚,恰如衰亡之世。
禮樂之崩毀,民彜之潰決,將不可以隄防。
嚴刑不足以戢姦,法律不足以懲惡。
惟有急施寬大之政,加以惠愛之實,使人人自安於溫飽之域,潛消其怨毒不平之氣者,此實時務之大,養民之要,而不可不先者也。
律貪則征利之風息;進賢則治世之具張,庶幾奮發有爲,一新德業,重整綱維,國事由此而立,庶績由此而熙。
方見殿下修身正家,由內及外之治,精純粹白,無不如志,而所謂天付養民之責,於是乎盡其職分矣。
渾病不朝參,久留京家,欲應旨言事,適病勢增劇,不能草疏。
至是而始上此疏,上平例答之,渾仍乞骸而歸。
館學生李廷龜等,上疏請留,不報。
自是不復召。
○全州儒生梁詗上疏,有雲: 鄭彥信當按獄之初,欲斬告者之說,公然發說雲。
上大驚,傳于政院曰:「事之駭愕,莫甚於此,而朝廷無一人言之,是可駭也。
彥信身爲大臣,敢肆欺罔,其兄彥智卽效之。
此兩人其心無君,予不勝痛憤。
令鞫廳議之。
」鞫廳回啓曰:「彥信此說,傳播已久,不以上聞,臣等之罪大矣。
彥信之說,旣已現著,不可置而不問。
卽招他大臣,議罪爲當。
」上命招當初同參大臣及禁府堂上,問彥信發言聽問與否。
前議政金貴榮對以左耳偏聾,不得聞知。
李山海對以日久不能記憶。
黃海監司狀啓回啓時,彥信似有此說,臣依俙記憶矣。
禁府堂上兪泓、洪聖民皆對以聞知。
聖民時爲大司憲,仍避嫌啓曰:「彥信發言時,臣實抗之。
李山海亦言其不可,顧語臣曰:『吾與判書意同矣。
』彥信再三唱說,則山海稍屈曰:『以直截之事言之,則右相之言是矣。
』彥信欲請推黃海監司,臣力言其不可,其事遂寢。
今者山海之啓有曰:『不能分明記憶。
』此必山海病患之餘,昏忘之緻,然不能無怪焉。
天日在上,鬼神在傍,欺罔君父,何以爲生?臣聞此言,而今始陳達,與彥信厥罪惟均。
請伏司寇之刑。
」答曰:「卿旣親聞,則初不卽言,而今因儒生之疏,多費辭說,甚不合理。
凡可否之際,人言之或左或右,不是異事。
若其彥信之言,則固爲悖逆,而豈可因一人之言,而將欲嫁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