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
關燈
小
中
大
(乙酉)十八年大明萬曆十三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癸酉,領議政樸淳遞免,以臺論也。
○設校正廳,校正經書訓解,選諸儒爲官僚。
○弘文館副提學辛應時卒。
應時字君望,號白麓。
應時風神秀朗,器局峻邁,工於詞藻,早有才名。
旣登第,恬靜自守,不附權貴,不卑小官,惟勤於職事。
久之爲侍講院說書,李樑忌之,格其遷敍,樑敗而始顯用。
庭試文士七度居魁,賜暇湖堂,兼帶藝文應敎。
當上初政,與群賢彙征,久在經幄,隨事獻替,裨益弘多,上亦重之。
晩見士論攜貳,雖以先輩見斥爲沈黨,論議平正,絶去倚着之私。
嘗曰:「凡人之邪正、是非,當就人人上求之。
若以彼此爲是非;同異爲邪正,則進退用舍,不系於人之賢否,而銳意進取者勝矣。
如是則名節掃地,而世道陵夷矣。
」其後朋黨互勝,薰蕕無別,其言益驗矣。
子慶晉亦爲聞人、顯於朝。
○以金宇顒爲副提學。
宇顒入對,首論鄭澈亂政,仍擧李珥、樸淳等過失,上不答。
二月 2月1日 ○朔壬寅,禦書存心養性四字,下弘文館,令製詞以進。
○以鄭逑爲工曹正郞,旋除掌樂僉正。
時設廳,校正經書,故特召逑就職,逑辭不允,數月而歸。
○領中樞府事洪暹卒。
暹字退之,號忍齋,以領相彥弼之子。
早有文名,壯元及第。
爲吏曹佐郞,憤金安老專國,語觸同黨許沆,被誣下獄,受拷幾死,竄配興陽縣。
安老敗,放還,超歷淸要,代鄭士龍典文衡,竟至大拜。
立朝五十年,廉謹奉公,有足稱者。
孝行甚篤,至老不怠。
彥弼爲相,暹已登八座。
暹爲相,母宋氏,領相軼之女,年九十,尙無恙。
暹受幾杖之賜,奉母迎恩設宴,一世艶之。
暹年近八十,服喪執禮,上勸開肉。
暹旣承命,而猶蔬菜終喪,人以爲難。
至是卒,年八十二。
三月 3月1日 ○朔壬申,上禦經筵,講《綱目》《漢紀》師丹、王莽廢黜處。
金宇顒曰:「當時丹與莽,同執正議而被斥。
及莽秉政,將移漢祚,至於發傅後墓。
丹乃泯默,受其封侯,未有正議,想是衰耗而然也。
」上微笑曰:「雖非衰耗,當如此時,鮮有不與外戚交結者。
後世雖號儒者,多不免。
此想是丹與王氏相結而然耳。
」宇顒仍言:「外戚非有忠賢特異之人,不可使當國政也。
」上以爲然。
時,宇顒等每言成、李親沈家之失,故上有此敎。
夏四月 4月1日 ○朔壬寅,副提學金宇顒辭職還鄕。
○特旨以李山甫爲大司憲。
俄被劾遞,出爲慶尙監司。
金宇顒於筵中,追毀李珥所爲,山甫以承旨入侍,盛稱珥行義之高,上擊節嘉歎。
宇顒有所言,上輒問山甫曰:「此言何如?」山甫一一申辨,宇顒因此辭職。
及特授大憲,又與白惟讓入侍,爭辨樸淳、李珥、鄭澈得失。
由是,衆怒齊奮,臺官摘山甫榻前語,指爲面瞞,遂出之。
○金宇顒辭遞,以權克智爲副提學。
○以洪聖民爲京畿監司,以鄭汝立爲弘文修撰。
〈先是,汝立爲正言,入侍論樸民獻事,以厮漢稱之。
上惡其傲慢,久不點批。
至是以屢擬,故復爲近侍,此非上本意也。
〉汝立入對經筵,詆斥樸淳爲奸邪魁首;李珥爲誤國小人;成渾黨奸陳疏,欺罔君父:「湖南,淳之故鄕;海西,珥之所居。
其地儒生等疏,皆是二人所指嗾,非公論也。
臣入城,往見成渾,責以黨奸欺君之罪,又言絶交李珥之意,渾無辭服罪矣。
」上曰:「李珥生時,爾極推尊,今何若是耶?」汝立曰:「臣當初,不知其心術,後乃覺悟,未死前絶之久矣。
」上不答。
汝立兩手據地,仰視曰:「臣從今不得復覩天顔矣。
」乃出。
於是,時人聳動,交口贊譽矣。
先是,汝立聞宋應漑被竄曰:「此,盛德事也。
」謂座客曰:「栗谷,聖人;思庵,賢相。
」其重表弟李廷鸞曰:「栗谷雖賢,謂爲聖人則毋乃過乎?」汝立仍有柿子之喩,又曰:「李潑師事栗谷,及論議不一,倒戈陰陷,甚於他人,其心不可測也。
」又曰:「柳成龍外托儒名,內實巧奸。
在朝執論,後患可慮。
」廷鸞素知汝立反覆,乃曰:「凡論議,當有始有終。
吾恐兄之所見,後不如今也。
」白惟讓與汝立交結,惟恐不密,以其子爲汝立姪壻。
家人嫌其族卑,惟讓曰:「吾見其叔,不見門卑。
吾於筵中,聞其攻破李珥之論,令人爽快也。
」其時士大夫,陷溺偏黨如此。
五月 5月1日 ○朔辛未,以柳?爲右議政,盧守愼陞領議政,鄭惟吉陞左議政。
○復以成渾爲同知中樞,爲校正廳堂上。
渾辭召命,章再,上乃許。
俄而復以知中樞召,皆辭不赴。
○義州牧使徐益上疏,略曰: 國運欲否,士論攜貳,初非大段,轉成痼疾,論議日乖,攻擊相尋。
以正攻邪,猶謂不幸,況非邪者乎?臣續見邸報,一二大臣,相繼在告;數三賢宰,竝見譏斥。
方期調劑,保合士類,何等無良,復啓此端乎?道路所傳,未宜上瀆,雖或失實,庸何傷乎?臣伏聞,鄭汝立於筵中,追攻李珥,遂及樸淳、鄭澈,使不安而退去,他人猶可也,汝立不可也。
汝立本李珥門下士也。
方三竄初定,李珥還召也,汝立在全州書舍。
士人有來見者,仍論李珥之爲人,汝立指庭中柿子曰:「孔子是熟底柿子;栗谷是半熟底市子,半熟者其不爲盡熟乎?栗谷眞聖人也。
」 〈此士人,卽李廷鸞也,廷鸞事,見後記。
益家恩津,與汝立居相近,門徒相熟,聞其平居言論悖亂,故常嫉之。
〉又曰: 邊士貞,天下士也。
救三賢一章,當流萬世而不朽矣。
又曰: 李潑常以師道事珥,及論議不一,遂生攻擊之意。
專擅朝政,引進非人,釀成朝家不靖之患,此則潑之罪也。
又曰: 臣承召入都時,珥已病矣。
所親以汝立通于珥之書示臣,其書曰:「三竄雖定,巨奸尙在,他日之憂,有甚於今日,而不可救也。
」巨奸指柳成龍也。
〈汝立本附李潑如兄弟。
及潑居憂,李珥被論,復起西人,稍稍得志,汝立恐爲潑所累。
夜見全州府尹沈義謙曰:「朝廷行遣三竄,得矣。
但此事必李潑主論爲之,三人特枝葉也。
」義謙不答,書告于尹鬥壽曰:「汝立乃捉李潑,雖弑父與君,亦可爲也。
」汝立所謂巨奸,未必指成龍,乃談者斟酌成言也。
其後汝立謂:「我所指,乃洪渾也。
」渾雖附金孝元之論,不爲士論所重,此則汝立變幻之說也。
〉臣私謂曰:「鄭哥氣習未除。
不勉人以文潞公之事,而反勉之以罪論己者乎?況成龍本非攻李珥者,何敢乃爾也?前亦汝立,今亦汝立,安得於今日,親賣李珥,而不知恥也?師友行義,生死異同,言論風旨,隨勢向背,而曰:『我,讀書君子也。
』人誰信之?」臣伏聞,有人論李珥心事,可疑也。
君子一言一動,不忘父母,爲此言者,其無父母。
或謂:「珥交沈家一事可疑。
」李珥交義謙,果有罪也,何不於此時論之,反奔走珥之門,執弟子之禮,至於今
○設校正廳,校正經書訓解,選諸儒爲官僚。
○弘文館副提學辛應時卒。
應時字君望,號白麓。
應時風神秀朗,器局峻邁,工於詞藻,早有才名。
旣登第,恬靜自守,不附權貴,不卑小官,惟勤於職事。
久之爲侍講院說書,李樑忌之,格其遷敍,樑敗而始顯用。
庭試文士七度居魁,賜暇湖堂,兼帶藝文應敎。
當上初政,與群賢彙征,久在經幄,隨事獻替,裨益弘多,上亦重之。
晩見士論攜貳,雖以先輩見斥爲沈黨,論議平正,絶去倚着之私。
嘗曰:「凡人之邪正、是非,當就人人上求之。
若以彼此爲是非;同異爲邪正,則進退用舍,不系於人之賢否,而銳意進取者勝矣。
如是則名節掃地,而世道陵夷矣。
」其後朋黨互勝,薰蕕無別,其言益驗矣。
子慶晉亦爲聞人、顯於朝。
○以金宇顒爲副提學。
宇顒入對,首論鄭澈亂政,仍擧李珥、樸淳等過失,上不答。
二月 2月1日 ○朔壬寅,禦書存心養性四字,下弘文館,令製詞以進。
○以鄭逑爲工曹正郞,旋除掌樂僉正。
時設廳,校正經書,故特召逑就職,逑辭不允,數月而歸。
○領中樞府事洪暹卒。
暹字退之,號忍齋,以領相彥弼之子。
早有文名,壯元及第。
爲吏曹佐郞,憤金安老專國,語觸同黨許沆,被誣下獄,受拷幾死,竄配興陽縣。
安老敗,放還,超歷淸要,代鄭士龍典文衡,竟至大拜。
立朝五十年,廉謹奉公,有足稱者。
孝行甚篤,至老不怠。
彥弼爲相,暹已登八座。
暹爲相,母宋氏,領相軼之女,年九十,尙無恙。
暹受幾杖之賜,奉母迎恩設宴,一世艶之。
暹年近八十,服喪執禮,上勸開肉。
暹旣承命,而猶蔬菜終喪,人以爲難。
至是卒,年八十二。
三月 3月1日 ○朔壬申,上禦經筵,講《綱目》《漢紀》師丹、王莽廢黜處。
金宇顒曰:「當時丹與莽,同執正議而被斥。
及莽秉政,將移漢祚,至於發傅後墓。
丹乃泯默,受其封侯,未有正議,想是衰耗而然也。
」上微笑曰:「雖非衰耗,當如此時,鮮有不與外戚交結者。
後世雖號儒者,多不免。
此想是丹與王氏相結而然耳。
」宇顒仍言:「外戚非有忠賢特異之人,不可使當國政也。
」上以爲然。
時,宇顒等每言成、李親沈家之失,故上有此敎。
夏四月 4月1日 ○朔壬寅,副提學金宇顒辭職還鄕。
○特旨以李山甫爲大司憲。
俄被劾遞,出爲慶尙監司。
金宇顒於筵中,追毀李珥所爲,山甫以承旨入侍,盛稱珥行義之高,上擊節嘉歎。
宇顒有所言,上輒問山甫曰:「此言何如?」山甫一一申辨,宇顒因此辭職。
及特授大憲,又與白惟讓入侍,爭辨樸淳、李珥、鄭澈得失。
由是,衆怒齊奮,臺官摘山甫榻前語,指爲面瞞,遂出之。
○金宇顒辭遞,以權克智爲副提學。
○以洪聖民爲京畿監司,以鄭汝立爲弘文修撰。
〈先是,汝立爲正言,入侍論樸民獻事,以厮漢稱之。
上惡其傲慢,久不點批。
至是以屢擬,故復爲近侍,此非上本意也。
〉汝立入對經筵,詆斥樸淳爲奸邪魁首;李珥爲誤國小人;成渾黨奸陳疏,欺罔君父:「湖南,淳之故鄕;海西,珥之所居。
其地儒生等疏,皆是二人所指嗾,非公論也。
臣入城,往見成渾,責以黨奸欺君之罪,又言絶交李珥之意,渾無辭服罪矣。
」上曰:「李珥生時,爾極推尊,今何若是耶?」汝立曰:「臣當初,不知其心術,後乃覺悟,未死前絶之久矣。
」上不答。
汝立兩手據地,仰視曰:「臣從今不得復覩天顔矣。
」乃出。
於是,時人聳動,交口贊譽矣。
先是,汝立聞宋應漑被竄曰:「此,盛德事也。
」謂座客曰:「栗谷,聖人;思庵,賢相。
」其重表弟李廷鸞曰:「栗谷雖賢,謂爲聖人則毋乃過乎?」汝立仍有柿子之喩,又曰:「李潑師事栗谷,及論議不一,倒戈陰陷,甚於他人,其心不可測也。
」又曰:「柳成龍外托儒名,內實巧奸。
在朝執論,後患可慮。
」廷鸞素知汝立反覆,乃曰:「凡論議,當有始有終。
吾恐兄之所見,後不如今也。
」白惟讓與汝立交結,惟恐不密,以其子爲汝立姪壻。
家人嫌其族卑,惟讓曰:「吾見其叔,不見門卑。
吾於筵中,聞其攻破李珥之論,令人爽快也。
」其時士大夫,陷溺偏黨如此。
五月 5月1日 ○朔辛未,以柳?爲右議政,盧守愼陞領議政,鄭惟吉陞左議政。
○復以成渾爲同知中樞,爲校正廳堂上。
渾辭召命,章再,上乃許。
俄而復以知中樞召,皆辭不赴。
○義州牧使徐益上疏,略曰: 國運欲否,士論攜貳,初非大段,轉成痼疾,論議日乖,攻擊相尋。
以正攻邪,猶謂不幸,況非邪者乎?臣續見邸報,一二大臣,相繼在告;數三賢宰,竝見譏斥。
方期調劑,保合士類,何等無良,復啓此端乎?道路所傳,未宜上瀆,雖或失實,庸何傷乎?臣伏聞,鄭汝立於筵中,追攻李珥,遂及樸淳、鄭澈,使不安而退去,他人猶可也,汝立不可也。
汝立本李珥門下士也。
方三竄初定,李珥還召也,汝立在全州書舍。
士人有來見者,仍論李珥之爲人,汝立指庭中柿子曰:「孔子是熟底柿子;栗谷是半熟底市子,半熟者其不爲盡熟乎?栗谷眞聖人也。
」 〈此士人,卽李廷鸞也,廷鸞事,見後記。
益家恩津,與汝立居相近,門徒相熟,聞其平居言論悖亂,故常嫉之。
〉又曰: 邊士貞,天下士也。
救三賢一章,當流萬世而不朽矣。
又曰: 李潑常以師道事珥,及論議不一,遂生攻擊之意。
專擅朝政,引進非人,釀成朝家不靖之患,此則潑之罪也。
又曰: 臣承召入都時,珥已病矣。
所親以汝立通于珥之書示臣,其書曰:「三竄雖定,巨奸尙在,他日之憂,有甚於今日,而不可救也。
」巨奸指柳成龍也。
〈汝立本附李潑如兄弟。
及潑居憂,李珥被論,復起西人,稍稍得志,汝立恐爲潑所累。
夜見全州府尹沈義謙曰:「朝廷行遣三竄,得矣。
但此事必李潑主論爲之,三人特枝葉也。
」義謙不答,書告于尹鬥壽曰:「汝立乃捉李潑,雖弑父與君,亦可爲也。
」汝立所謂巨奸,未必指成龍,乃談者斟酌成言也。
其後汝立謂:「我所指,乃洪渾也。
」渾雖附金孝元之論,不爲士論所重,此則汝立變幻之說也。
〉臣私謂曰:「鄭哥氣習未除。
不勉人以文潞公之事,而反勉之以罪論己者乎?況成龍本非攻李珥者,何敢乃爾也?前亦汝立,今亦汝立,安得於今日,親賣李珥,而不知恥也?師友行義,生死異同,言論風旨,隨勢向背,而曰:『我,讀書君子也。
』人誰信之?」臣伏聞,有人論李珥心事,可疑也。
君子一言一動,不忘父母,爲此言者,其無父母。
或謂:「珥交沈家一事可疑。
」李珥交義謙,果有罪也,何不於此時論之,反奔走珥之門,執弟子之禮,至於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