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
關燈
小
中
大
。
聞上許退而不退,是以去就爲市道也。
」先是,金孝元爲年少士類所推重,勢焰甚盛。
珥恐爲朝廷不和之漸,欲殺其勢,乃倡補外之說。
珥意隻欲鎭定,非欲深治也。
孝元旣出,而朝論便激,仍及其黨與,珥力止之。
且引李潑爲銓郞,以安孝元之黨。
未幾,潑以嫌避遞,而尹鬥壽姪晛爲銓郞,頗專人物通塞,又欲以趙瑗爲銓郞。
瑗有文名,而無器識,士望不歸。
而隻以瑗曾爲正言,論遞兩司,以殺孝元之勢,故晛特引之。
珥又止之曰:「伯玉〈瑗字。
〉非可用之才也。
今不論人品,而隻用嫉仁伯〈孝元字也。
〉者,君輩必敗矣。
」晛不從,竟用瑗爲銓郞,人以爲趙瑗受賞。
李海壽謂珥曰:「金孝元必是誤事小人,君不知其用心,故於經席,不分是非,朦朧啓達矣。
」珥曰:「吾則以金爲好名之士而已,不至如君等作小人看也。
」鄭澈、具鳳齡、辛應時等皆以孝元爲小人,欲深斥之。
澈將棄官南歸,勸珥斥孝元,珥曰:「彼罪狀未著,而見重於後輩。
若深排之,則必連累士類,大緻紛紜,朝廷傷矣。
」澈反覆言之,珥終不聽。
澈作詩留別曰:「君意似山終不動,我行如水幾時回。
」前輩惡孝元如此。
而後輩士類頗惜孝元,以珥兩出之論爲非。
或謂珥曰:「天下無兩是非,而公不分是非,務欲兩全,人心不滿矣。
」珥應之曰:「天下固有兩是、兩非,伯夷、叔齊之相讓,武王、夷、齊之不相合,兩是也;春秋、戰國之無義戰,兩非也。
金、沈之事,非關國家,而乃相傾軋,至於朝廷不靖,是,兩非也。
雖是兩非,而自是士流,但當和解消融可也。
必欲非彼而是此,則方生之說、相軋之形,何時可已乎?」於是,前輩尤珥之不攻孝元,後輩尤珥之輕出孝元朝論益乖矣。
時,李誠中爲持平,孝元親友也。
大司諫洪聖民欲劾之,珥止之曰:「誠中別無過惡,亦非異衆作畦畛者,但與金孝元爲深交。
孝元尙不可攻,況可攻其黨友乎?若然則尤更紛紜也。
」聖民然珥之言,而迫於時議,遂劾誠中,士類益驚駭。
珥上旣不得於君父;下而僚友不用其言,決意去朝矣。
金宇顒見珥,頗有愛惜孝元之意,珥笑曰:「觀仁伯身上,有四等議論。
一等則以爲小人,季涵〈鄭澈字。
〉輩言也;又一等以爲好名之士,我之言也;又一等以爲雖帶好名,意思也是善人,此則君輩之言也;又一等以爲無瑕之君子,此則渠之儕流之言也。
一人而具四等題品,人各自是己見,莫可相通,以此做出許多紛爭。
國綱、民瘼置之度外,惟汲汲務定是非,朝政自然紊亂,此亦天也。
」宇顒曰:「此則然矣。
顧所以緻此者何歟?」珥曰:「金仁伯之過在先矣。
仁伯不自量力,心乎國事,而又不避嫌,排抑先輩,使老成之類,無不憾恨,而畏其氣勢,莫敢下手。
餘見仁伯所爲,不無後弊,故倡爲裁抑之論。
當初先輩,借珥爲重,惟言是聽,及下手裁抑之後,乃不用珥言,眞如得魚忘筌也。
此事裁抑則是;過攻則非,蓋以無形現之罪故也。
餘言不見用者,由季涵見過重也。
」〈鄭澈之言曰:「沈義謙柄用時,士大夫無不依附交歡,及此嗣聖入承,大妃昇遐,權勢旣去之後,方乃窺覘上意,目爲權戚。
不惟攻其人而止,竝與其不從己之先輩,而陰之於黨目,前後反覆,其心可知。
」每見珥,慷慨呵責不已曰:「彼輩氣勢增長,皆由叔獻右之也。
黨錮之禍不久而作,是吾輩由叔獻而死也。
不料叔獻誤入辦,殺吾輩也。
」珥色沮不能難,但咄咄而已。
澈之持論,大抵如此。
〉宇顒曰:「將何以救之?」珥曰:「而見〈柳成龍字。
〉肅夫〈金宇顒字。
〉景涵〈李潑字。
〉聚于要地,則可救矣。
」宇顒曰:「公亦去矣,吾等雖留,何益?」珥曰:「吾之進退,不係此事。
」宇顒曰:「何不於經席痛陳乎?」珥曰:「此事言之難矣。
必待君臣相信,乃可盡言。
若自上不知群下之心,重疑朝廷分朋結黨,則徒使漁人獲利矣。
且若數月內,當生禍敗,則珥可勉留相救矣。
今則別無形現之禍,而朝論相乖,和氣日消,加之以俗論得行,淸議漸微,數年之外,始見其症矣。
吾今上說、下聒,皆不相信,安能待數年後患,而踽踽強留乎?」許曄見珥曰:「近日之事,良可寒心。
百年以來,外戚常執國柄,時人耳恬目習,以爲當然,一朝有年少之士,排抑外戚,故時人驚怪耳。
」珥曰:「公言誤矣。
今日之非金孝元者,豈必爲沈地哉?」曄曰:「和叔〈樸淳字。
〉季眞〈李後白字。
〉重晦〈金繼輝字。
〉雖有時望,識者論之,則必以爲方叔〈沈義謙字〉門客矣。
」珥曰:「公言大誤。
斯三人皆士林之望,豈是依方叔,而發身者乎?」曄之意,蓋以沈義謙爲外戚權奸,而樸淳輩皆因外戚而發身,故時論以孝元排斥外戚爲非也。
珥見盧守愼曰:「時論紛亂,相公何不鎭靜?」守愼曰:「如我者安能?如公不可退去也。
」珥曰:「今日之
聞上許退而不退,是以去就爲市道也。
」先是,金孝元爲年少士類所推重,勢焰甚盛。
珥恐爲朝廷不和之漸,欲殺其勢,乃倡補外之說。
珥意隻欲鎭定,非欲深治也。
孝元旣出,而朝論便激,仍及其黨與,珥力止之。
且引李潑爲銓郞,以安孝元之黨。
未幾,潑以嫌避遞,而尹鬥壽姪晛爲銓郞,頗專人物通塞,又欲以趙瑗爲銓郞。
瑗有文名,而無器識,士望不歸。
而隻以瑗曾爲正言,論遞兩司,以殺孝元之勢,故晛特引之。
珥又止之曰:「伯玉〈瑗字。
〉非可用之才也。
今不論人品,而隻用嫉仁伯〈孝元字也。
〉者,君輩必敗矣。
」晛不從,竟用瑗爲銓郞,人以爲趙瑗受賞。
李海壽謂珥曰:「金孝元必是誤事小人,君不知其用心,故於經席,不分是非,朦朧啓達矣。
」珥曰:「吾則以金爲好名之士而已,不至如君等作小人看也。
」鄭澈、具鳳齡、辛應時等皆以孝元爲小人,欲深斥之。
澈將棄官南歸,勸珥斥孝元,珥曰:「彼罪狀未著,而見重於後輩。
若深排之,則必連累士類,大緻紛紜,朝廷傷矣。
」澈反覆言之,珥終不聽。
澈作詩留別曰:「君意似山終不動,我行如水幾時回。
」前輩惡孝元如此。
而後輩士類頗惜孝元,以珥兩出之論爲非。
或謂珥曰:「天下無兩是非,而公不分是非,務欲兩全,人心不滿矣。
」珥應之曰:「天下固有兩是、兩非,伯夷、叔齊之相讓,武王、夷、齊之不相合,兩是也;春秋、戰國之無義戰,兩非也。
金、沈之事,非關國家,而乃相傾軋,至於朝廷不靖,是,兩非也。
雖是兩非,而自是士流,但當和解消融可也。
必欲非彼而是此,則方生之說、相軋之形,何時可已乎?」於是,前輩尤珥之不攻孝元,後輩尤珥之輕出孝元朝論益乖矣。
時,李誠中爲持平,孝元親友也。
大司諫洪聖民欲劾之,珥止之曰:「誠中別無過惡,亦非異衆作畦畛者,但與金孝元爲深交。
孝元尙不可攻,況可攻其黨友乎?若然則尤更紛紜也。
」聖民然珥之言,而迫於時議,遂劾誠中,士類益驚駭。
珥上旣不得於君父;下而僚友不用其言,決意去朝矣。
金宇顒見珥,頗有愛惜孝元之意,珥笑曰:「觀仁伯身上,有四等議論。
一等則以爲小人,季涵〈鄭澈字。
〉輩言也;又一等以爲好名之士,我之言也;又一等以爲雖帶好名,意思也是善人,此則君輩之言也;又一等以爲無瑕之君子,此則渠之儕流之言也。
一人而具四等題品,人各自是己見,莫可相通,以此做出許多紛爭。
國綱、民瘼置之度外,惟汲汲務定是非,朝政自然紊亂,此亦天也。
」宇顒曰:「此則然矣。
顧所以緻此者何歟?」珥曰:「金仁伯之過在先矣。
仁伯不自量力,心乎國事,而又不避嫌,排抑先輩,使老成之類,無不憾恨,而畏其氣勢,莫敢下手。
餘見仁伯所爲,不無後弊,故倡爲裁抑之論。
當初先輩,借珥爲重,惟言是聽,及下手裁抑之後,乃不用珥言,眞如得魚忘筌也。
此事裁抑則是;過攻則非,蓋以無形現之罪故也。
餘言不見用者,由季涵見過重也。
」〈鄭澈之言曰:「沈義謙柄用時,士大夫無不依附交歡,及此嗣聖入承,大妃昇遐,權勢旣去之後,方乃窺覘上意,目爲權戚。
不惟攻其人而止,竝與其不從己之先輩,而陰之於黨目,前後反覆,其心可知。
」每見珥,慷慨呵責不已曰:「彼輩氣勢增長,皆由叔獻右之也。
黨錮之禍不久而作,是吾輩由叔獻而死也。
不料叔獻誤入辦,殺吾輩也。
」珥色沮不能難,但咄咄而已。
澈之持論,大抵如此。
〉宇顒曰:「將何以救之?」珥曰:「而見〈柳成龍字。
〉肅夫〈金宇顒字。
〉景涵〈李潑字。
〉聚于要地,則可救矣。
」宇顒曰:「公亦去矣,吾等雖留,何益?」珥曰:「吾之進退,不係此事。
」宇顒曰:「何不於經席痛陳乎?」珥曰:「此事言之難矣。
必待君臣相信,乃可盡言。
若自上不知群下之心,重疑朝廷分朋結黨,則徒使漁人獲利矣。
且若數月內,當生禍敗,則珥可勉留相救矣。
今則別無形現之禍,而朝論相乖,和氣日消,加之以俗論得行,淸議漸微,數年之外,始見其症矣。
吾今上說、下聒,皆不相信,安能待數年後患,而踽踽強留乎?」許曄見珥曰:「近日之事,良可寒心。
百年以來,外戚常執國柄,時人耳恬目習,以爲當然,一朝有年少之士,排抑外戚,故時人驚怪耳。
」珥曰:「公言誤矣。
今日之非金孝元者,豈必爲沈地哉?」曄曰:「和叔〈樸淳字。
〉季眞〈李後白字。
〉重晦〈金繼輝字。
〉雖有時望,識者論之,則必以爲方叔〈沈義謙字〉門客矣。
」珥曰:「公言大誤。
斯三人皆士林之望,豈是依方叔,而發身者乎?」曄之意,蓋以沈義謙爲外戚權奸,而樸淳輩皆因外戚而發身,故時論以孝元排斥外戚爲非也。
珥見盧守愼曰:「時論紛亂,相公何不鎭靜?」守愼曰:「如我者安能?如公不可退去也。
」珥曰:「今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