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年

關燈
書中,有吳希吉貽逆魁書,反覆千餘言,言論平正的確,朝廷亦無此議論。

    而斥其汝立詭慝之狀,極其形容,其學術之正、所見之高,有非俗儒所及也。

    予見而嘉歎,以爲南中有人矣。

    頃者本道捉囚啓聞,爰命放送,仍招上來矣。

    出入於汝立之門,而其論如此,尤可尙也。

    此必奇士,予欲官之。

    其令政府議啓。

    」大臣議如上敎。

     ○傳敎吏曹曰:「高敞居忠義衛吳希吉,當丁亥年間,奸黨充斥,邪說肆行,李珥、成渾爲其所擠,雖朝廷之上,無有一人救珥、渾,而斥汝立者。

    希吉乃能於此時,貽書逆魁,推尊珥、渾,斥其逆賊心術,良用可嘉。

    不可不褒,相當職除授。

    」乃除參奉。

    希吉上疏,辭以身染逆黨,不敢齒仕籍。

    答曰:「方逆賊之欺世盜名,人孰不推許?爾之出入其門,蓋亦非怪,惟其出入其門,不肯附比,獨守是非之正,直斥詭慝之狀。

    此,予所以特恕爾過,而深取爾心者也。

    古人取士,其途非一,爾可勿辭,第盡職事。

    」〈當時以希吉旣爲逆賊門人,絶交之書免死幸矣,故希吉辭職。

    旣而己醜士類敗退,則以希吉爲其時人物,廢不收用。

    〉進士鄭雲龍,長城人也。

    有鄕行。

    時,縣監李??,設學敎士,邀雲龍爲師長。

    一日汝立貽書於??,要得祭需,徧及列邑。

    ??曰:「吾與此人,無一日之雅,豈容緻書求索,定數責徵,如上司號令者乎?此人使氣淩人如此,必不善終。

    」遂不答。

    知雲龍與汝立相識,以其書示之,雲龍曰:「此人博學,李潑兄弟亟稱之,故一再見之矣。

    近聞,其居家處事,多兇詭狀,今見此書益驗。

    不絶此人,必有後禍。

    」遂以書,竝與李潑而絶之。

    未幾,雲龍詗知汝立聚衆形止,意其必作亂,以家屬託於??,身歸京畿以避之。

    至是,上搜得其絶交書,下敎褒奬,特拜王子師傅。

    ??亦善士,博學能文,屢擧不第,官終三登縣令,子廷龜爲名臣。

     ○知中樞府事黃廷彧上箚雲: 逆臣出於從班,人情莫不憤鬱。

    草野多士,爭上疏章,語激而無倫,不知所裁。

    政在草野,非國家之美事。

    請自今諸儒疏,雖有可施事,留中毋下,隻體念採用而已。

    且樸淳曾爲首輔,在上前,面斥汝立誇誕不靖,身且不容,遯于荒野而卒。

    請依張曲江故事,賜祭以慰之。

     上慰答之,而不允賜祭。

     ○湖南儒生丁巖壽等五十餘人,應旨上疏,略曰: 一自姦人竊柄樞要,擠陷忠賢,廣植私黨,謀猷非爲國家;進退不以賢否。

    故苟可以利吾家、保吾位則行跖心蹻,而引與爲援,遺君病國,而莫以爲憂。

    是雖非擧國謀逆,而觀其崇長魁賊、聲勢相倚,則謂之逆黨,無所逃其罪也。

    李山海本以陰譎之資,外飾婦寺之態,欺誣聖朝,其已久矣。

    近與逆賊會面雖罕,交契深密。

    當搜取賊臣家文書時,益山君守金穎男,謀出山海等手迹,而火之然後,飛簡于山海,使之勿慮。

    李潑自以汝立交友,欲待罪闕下,問于山海,山海曰:「不須驚動。

    」噫!逆賊已爲脣齒,則叛亂已著之後,不肯待罪,將復何爲?上變之初,山海不以國家爲虞,惟恐禍及私黨,乃語捕賊使者曰:「海西多李珥弟子,監司無識慮,守令多西人。

    必誣告羅織,傾陷搢紳之計也,公等可善處。

    」雲。

    故武夫小官,不知君命爲重,但聽權臣指揮,到全州日,煩問汝立所在,先搜府內舊家,然後乃圍其所居村舍,使得避匿,終不得檻緻都下,明示典刑。

    及其鞫問餘黨也,營護壅蔽,一如彥信,獨逭其罪,苟保爵位。

    聖明好惡,未易窺測,而罪均罰異,竊恐王法之有所撓屈也。

    古之姦人誣告、姦人不軌者有之矣,是皆乘幼沖昏暗之世,藉宦官、宮妾之勢以成之也。

    今者聖明臨禦,宮禁肅淸,固無夤緣構陷之路。

    而彼韓準、樸忠侃,亦非時輩所嫉,則其不爲挾姦樂禍,網打朝紳者明矣。

    而前縣監羅士沈,以其子德明、德峻、德潤者,與汝立交契素密,知禍及己,譸張其說,顯然伸救曰:「誣告之事,何代無之?」士忱之言,與彥信等,若合符節。

    去年秋,德峻兄弟,赴試漢城歷省,汝立曰:「以君等可用之才,何必應擧於衰世?若過數年,當見太平,君等且待之。

    」及德峻以場中借述被罪,德潤憤曰:「悔不用長者敎,乃遭此患。

    」今其子之言又如此,此輩之爲逆賊交密,昭不可掩。

    聞臣等爲討逆陳疏,德潤等慮其父子之言,及於疏中,遣其弟德顯、德憲等,作亂于多士公座,謀沮擧疏。

    此輩若不恃其餘黨之在朝者,悖逆安得至此?如鄭仁弘與汝立,情事甚篤。

    故欲令仁弘保護汝立餘徒,收拾一方異論,以眩他日之是非,乃敢注擬於全州提督,則秉銓衡者,力爲汝立地,其計不亦巧乎?臣等生長此方,耳目乎汝立平日處心行事久矣。

    雖未曾識其逆兆,而貪暴嗜利,窮兇極惡之狀,言之汚口;見之辱目。

    故士之稍有知識者,雖其鄕裡親戚,亦皆極詆深嫉。

    汝立不容於一方,乃以遊山爲言,多率妖僧、異類,橫行海西、嶺南等地,非但陰結無賴,至有讀書爲名者,亦多與爲相先相死之友。

    雖不可謂盡參謀逆,論其終始締結,護其兇醜,以至於失好惡之本心,幾何其不胥以爲賊也?今有初不知逆狀,而悔不擇交者,則猶可恕察。

    若有掩諱舊好,謂不相從,如韓孝純、李廷直之欺明巧免,則其心所存,終可疑也。

    前縣監鄭介淸,久與汝立交遊親密,塤箎邪說者也。

    汝立常謂:「男子陽也。

    非如女子,何事非君?」鄭介淸嘗著排節義一說,以惑後生小子,其言曰:「其弊必使姦宄竝起,終至於亡人之國而後已。

    」噫!聖人修《春秋》、著《綱目》,莫不以節義爲重。

    今介淸勤苦讀書,發跡流氓,得列於士夫之行,而敢肆無謂之說,自陷亂逆之歸,則其遺君後親之心著矣。

    晉州柳宗智,與汝立相隨,密會于山中,唯弟子梁澗,通其意而往來,凡書尺見則投火雲。

    雖未知所往復者何事,頃年此數人者,倡一州士,使不赴擧曰:「將亡之國,赴擧何爲?」此豈臣子所忍言乎?古人固嘗戒人以科擧奪志,未有倡衆而廢擧。

    宗智此論,果何心耶?國家,大器也,謀逆,大惡也。

    汝立亦囊橐料度成敗者,豈敢以秩卑小官,徒結草間嘯聚,以爲圖國之計哉?必其或以籠絡,或與陰謀,布置形勢,其機至密,又使一代人心,皆失其常,邪說廣行于世,然後或可逞其兇計,而冀延歲月矣。

    內有鄭彥信,握兵權,多結武士,與彥智及權克禮,克智等,表裏親舊,根據要津,互相周旋。

    內作無益之役,虛罄司贍之貨;外散輓輸之穀,私施呴嚅之恩。

    北胡寇邊匪茹,而割地成券,以擅與之,受命出塞,而脫笠解劍,以私遣之,則已有無君之心也。

    鹿屯之役,貽害一道;推刷之擧,歛怨諸道。

    凡所以蠧國而搖民者,無非伍被爲淮南之畫耳,人心悶懼,指日蓋久。

    及其汝立謀洩,發遣宣傳,則天威咫尺,反脣竊笑,同推按驗,辭連私黨,則急擊其口,嚴杖立殺,而四座寂默,無敢覈正。

    殿下之臣,其不爲從之者幾人?至於欺罔君父,自有其律。

    而往者權克禮,明知少時贓濫之實,而面瞞會計之命,識者以爲憂。

    今也彥信,敢自厚誣,公論稍發而還止,王法當擧而尙稽。

    臣等恐欺負不戒、紀綱不振,將無以爲國也。

    嗚呼!莽詐謙恭;操挾天子,當世被欺,或其理也。

    今汝立初雖名以讀書,後則衆惡皆備。

    聖主每斥群臣黨比,一有正人,敢言其非,則群擠衆比,以傅其意。

    至於逆謀旣露,國勢益危,而私相蓋覆,亦無不至。

    今日之人心,其所馴緻者漸矣。

    一自姦人擅黨之後,知有其黨,而不知有君父。

    故當癸未三司之攻數賢也,有一臺臣曰:「自上憂念比劇,有不豫之候,盍姑停論?」洪汝諄曰:「當此時,社稷爲重。

    」同僚縮頸,搖手而止。

    彼汝諄無君不道之罪,無一人擧劾請討,則君臣之義,幾乎息矣。

    近聞,湖南有奴殺主,情跡已著,而監司柳永立、推官金宇宏,皆以賄賂釋之。

    是,在位者無惡惡之心,而綱常隳矣。

    朝廷淸濁,係時汚隆。

    近者李陽元、尹卓然之徒,身在崇班,日事征利,饕餮是尙,關節絡繹。

    是在朝者,啓不廉之欲,而廉恥喪矣。

    至如金應南之陰主謀議,而外若不知,陽施陰退,而內實多猜,妨賢植黨,其罪最重,不識聖明,其未之知乎?柳成龍名稱士類,身負重望,主張時論,巧避人言。

    從前心事,未宜追咎,近見國事日危,邪黨布列,而無一言及於汲引忠賢,以爲改絃之計。

    反以禹性傳爲欲折山海、應南等氣勢,背其舊要,苟合新朋。

    每爲逆賊傅會,極其情態,思欲引用,爲己羽翼。

    試探天意,卽擬兵郞,適値趙憲疏上,不得就職。

    成龍固知與知逆謀者,今若反顧,寧能擧顔於天日之下乎?至與逆賊,心契最密者,則如宋言愼之肝肺無隱、尹起莘之趨走取媚、南彥經之賂遺贊頌、李彥吉之輸營第宅、曺大中之爲賊涕泣、金弘微之必宿彥吉之家、李弘老之誇着汝立之衫。

    若此等輩,皆嘗出入賊家,煽亂邪議者,非鄕曲交遊之比。

    而如李純仁、柳夢井輩,瑣瑣不足言,則是皆臣等所共知,而平日之所唾鄙者,殿下其亦聞之乎?三綱、五常,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也。

    其目雖殊,其理則一。

    故行不孝者,必犯上;交不信者,必不忠。

    今汝立有不孝、不信之行,而貪權無勢,兇邪無行之徒,同利爲朋,互相盤結,緻有今日則人君用舍,必須先審其家行之善惡;交遊之賢否,而進退之,然後彙征拔茅之有吉,而植黨專權者自息矣。

     疏入,上大怒。

    李山海、柳成龍等皆待罪,上引見慰諭,命拿鞫疏頭以下十人。

    兩司連啓,請勿罪言者,不允。

     ○館學儒生崔起南等上疏,略曰: 臣等伏聞,湖南儒生丁巖壽等,應求言之旨,陳達疏章,而天怒遽震,拿命旋下,臣等相與聚首駭嘆,莫知其由。

    意謂,湖南賊藪也,此人等所論,必是營護逆賊之說,不然,何其上激聖怒,至於此極也?旣已疏出,則乃非護逆之說,實出於討逆之義,而爲狂妄不中之論也。

    其爲論也,微有形跡,而過爲揣度者有之,涉於難愼,而至爲必然,情理之所不近;洛下之所未聞,亦且十居二三。

    籲!一言失中,猶爲士子之羞,一篇之中,其所荒誕者,乃至於此,曾爲多士之言,而果如是乎?滿紙辭說,亦豈盡是不實,而惟其不實者如是,故竝與其實者,同歸於不實之地。

    此等之疏,固不足多論,前後草野之論,亦將因是而不能見信,則非特爲此輩之累,亦一國士子之所深恥也。

    雖然,邦運不幸,逆賊之變起於衣冠之列,則人情之疑惑、辭說之紛紜,理勢然也。

    是以,雖在縉紳之列、輦轂之下,其流播之語,或多訛舛之弊,況窮鄕、荒僻之地,距京師數百裡之外哉?其所傳聞,隻憑道路之言,輾轉相信,不自覺其傳者之誤者,亦所難免也。

    殿下旣知其言不可盡信,則置而不用可也,而必至於怒,怒之猶可,而必至於拿鞫,使許多士子,脫去章甫,橫被縲絏,駢首於拷掠之下,則其爲氣象之愁慘、聞見之驚駭,莫此爲甚,抑恐後世之議殿下也。

    抑不知殿下求言之敎,以何爲辭乎。

    其如曰:「言雖不中,亦不加罪。

    」則今此南儒之疏,實殿下使之言也。

    旣使之言,又從而罪之,則不幾於誘之陷於刑戮者乎?南中號爲士子,籠絡於逆賊者,不無其人,而兇惡已著,恥與爲交,能不汚於逆賊之門者,唯此輩而已。

    彼以黨援逆賊之徒,而繫械而來;此以擯斥逆賊之輩,而繫械而來,臣等恐兇逆之鬼,揶揄於地中矣。

    雖以牛馬走之賤,以六七十爲群,則待之尙不可輕,況此冠儒服儒,而名爲一方之士者乎?其人可罪,而其名不可奪也;其言雖妄,而其情則猶可恕也。

    必拿緻之獄,置之刑辟而後已,殿下之待士,其亦薄矣。

    夫以小臣,廷辱師傅,猶足以激君父之怒,況此草野狂生,妄擧往來不根之言,歷詆殿下倚重之臣,則殿下之必欲窮問者,意固有在。

    而臣等竊聞,李穆於成廟朝,請烹大臣;徐崦於明廟朝,願斬佞臣,而當時未聞有加罪之擧。

    今玆巖壽之言,正直切實,雖不及於二臣,而以殿下包容之量,獨不可取法於先王乎? 上答曰:「予二十年忝位,待儒士,未嘗以惡言一加之。

    況欲緻之王府,戮辱於桁楊之下,使章甫之士,與獄吏相對,此豈予意哉?其有不得已也者,存乎其中,爾等豈能盡測?今觀此疏,良用嘉焉。

    予過矣,當爲爾等從之。

    」時,得罪失志之流,流言造謗,至謂逆獄非眞。

    由是,朝臣忿激之論未已。

    湖南士子,尤躁擾相煽,有此疏。

    疏雖中格,疏中擧名人,則因此失陷者多。

    巖壽本同福縣人,爲衆人所推爲首,非其設意雲。

     ○命錄光國勳臣。

    兩司復請上尊號,獻納白惟鹹獨以爲不可,避嫌呈辭遞職。

    弘文館請上尊號,答曰:「玉堂與予講學,今幾年矣,尙未知予意乎?今此之事,隻是承奉祖宗指揮,初無片功可紀,而主爲過當之言,有若眞有大功者然,慙負天地,貽譏後世,非細事也。

    設使萬一謂予稍有淑勞,亦不可爲此不必爲之事。

    三代則已矣,如漢高、光武及我高皇帝,再造區夏,功莫與京,未聞有稱號之擧。

    惟唐德宗輩,乃敢爲之,及其顚沛,反爲削號之不暇,至今千載,使人皷掌而笑。

    予雖不敏,稍知書史,亦安忍迫於群言,以負吾心哉?玉堂諸儒,宜悉此意,斯速停止。

    」 ○下前府尹南彥經獄,旣而釋之。

    彥經在全州,厚待汝立,至是請汝立分軍事發,拿鞫卽放。

    又因題詩汝立書舍,比之朱子,有臺論,再下獄,遞職放出。

    彥經,徐敬德門人,與李滉論學爲友。

    聲名早著,累薦登朝,官至參議。

    其學主於養生,操行不篤,治府亦無善狀。

    至是再下牢獄,鄭澈戲語同列曰:「吾友時甫,不得一第,今於此獄,乃捷重試也。

    」然卒賴伸解得釋,遂爲廢人。

     ○下前安東府使金宇顒獄,命竄北邊。

    〈會寧。

    〉宇顒與汝立,論學交遊,在嶺南,書簡往復間,論時事甚繁。

    至是書簡被搜,特命拿鞫,以交遊逆魁之罪,流配遠方。

    大臣有救解之言,上曰:「宇顒平生所行,如鼠子也。

    」似指與李潑論議,前後相符也。

     ○以李舜臣爲井邑縣監。

    舜臣爲監司李洸軍官,洸奇其才,奏爲本道助防將。

    柳成龍與舜臣隣居,察其行檢,待之以賓友,由是知名。

    登第十四年,始除縣監,治縣有聲績。

     ○以李山甫爲大司諫。

    山甫方爲黃海監司召還,士民慕德立碑。

    山甫初爲李潑等所攻斥,不得居內者久之,及入臺,持議平恕,隨事鎭靜,危懼者恃以自安,稱爲長者。

     ○特旨以柳成龍爲吏曹判書。

     ○金命元爲右參贊,金弘微爲吏曹佐郞,盧稷爲吏曹正郞,李睟光爲正言。

     ○同知中樞府事權常卒。

    常天性篤孝,七歲父歿,哀痛如成人,躬執祭奠,每見母悲泣,常以衣袖拭淚不能止。

    母歿,廬墓三年,服闋,猶朝夕拜奠祠堂,晨昏出入必謁,終身不懈。

    朝廷屢以孝行聞,上命旌門。

    進官至寺正,加階通政,年八十,加階嘉善。

    恭謹儉素,居官廉惠,朝野推孝行,以常爲第一。

    有子五人,悏、憘最著。

    內外諸孫蕃衍,至數百人,經歷兵亂,無一口創殞者,人以爲善行之報雲。

     ○以姜燦爲正言。

    燦爲注書,上稱其才。

    時議以其與金長生交,斥爲外官,至是爲正言,轉持平,論鄭彥信不當栲訊,又救南彥經之獄,人稱其平恕焉。

     ○分遣禦史,安撫各道,以逆變故也。

    吳億齡使嶺南,宣布德意,人情大安。

    〈億齡恬靜自守,素不識權門。

    時,浮言喧騰謂,億齡受時相旨,使譏察嶺南,而以無所得還報。

    不悟億齡初無是理也。

    〉白惟鹹使湖南。

    〈惟鹹亦無所發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