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年

關燈
(丙申)二十九年大明萬曆二十四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戊辰,是時癘疫寢息,瘧疾徧熾,間二日而作,人謂之唐瘧,老幼多死。

     ○兩勑使留釜山,惟敬、行長又先入日本。

    稱以議迎詔節次事,人莫能測。

     ○罷慶尙道左右監司,復置一使,以李用淳爲慶尙道巡察使。

    用淳無才能,爲羅州牧使,厚待避亂士大夫,故得名譽,緻擢用。

     二月 2月1日 ○朔戊戌,復以權慄爲兵馬都元帥,巡視南邊。

     ○下敎書,宣諭南方士民,其書曰: 邦本於民。

    予雖惛國之所依,而民不可窮,則固知矣。

    矧今天降禍而不悔者五年,國垂亡而僅延者一綫。

    我祖宗二百年休養之齒,殲於兵鏑、疫癘、飢餓,而孑遺者無幾。

    井邑荒墟,煙火斷絶,千裡蕭然,灌莾極天。

    於是而不思所以安集之、生息之,反從而侵苦焉,竭其力、殫其財,其亦不仁甚矣。

    予雖涼于德,亦不至如此之忍也。

    顧念,兵興以後,國家多事,而經用甚廣。

    戍守轉輸之勞、餱糧齎送之費,出於徭役、正供之外者,不可勝記。

    朝徵夕發,頭會箕斂,而力不得不殫;財不得不竭,使予赤子,困頓流離。

    丁壯或縊於道樹,老羸皆塡於溝壑。

    亟喪我躬,寧丁我民?負罪省咎,焚灼在心。

    嗚呼!君與民,猶父子也。

    民亦有心,孰不知君之當愛、國之當憂哉?凡今之取財、役力於民者,皆出於國計之甚,不得已,而至於練兵設險,及此屯田等事,尤爲今日保邦禦侮,不可緩之急務也。

    雖其奉事之人,施措乖宜,或重困生民者,而究其原則予非以厲民也。

    佚道使民,雖勞不怨,惟爾庶民,想亦有恕於予,而爲民之父母,使民日瘁,昧昧予思之,誠無以自悅于民。

    目今春日載陽,陰冱漸釋,和風所動,甘雨所潤,枯槁者蘇,出蟄者昭,百物欣欣,皆有取生之意,而哀我元元,獨異於此,死者不可復生,生者無以自聊。

    道殍相望,野骴不收,何罪何辜,至於此極?興言及此,痛切骨心,中夜不寐,臨飡忘食。

    凡可以佐百姓者,無所不慮,而議賑貸,則倉廩已罄;思復除,則防禦正急,予之愛民之心,至此而無所售矣。

    民或赦過,予則何顔?聞,癸巳逋欠之在民者尙多,久貽窮閻剜心之苦。

    今玆特許一切蠲免,罪囚之淹滯者,亦令急疏放,俾無呼冤蔀屋,忍痛圜門,以傷天地好生之心。

    凡幹疵政、弊法之爲民害,而民不能自達者,亦另諭方伯、禦史,使之盡心詢訪,隨報蠲除。

    庶予萬死餘民,得休一分之力,以爲寧邦之本,而以無負予德。

    嗚呼!小惠未遍,敢言深能乎爾?至誠則孚,尙冀有感於予。

     雲雲。

     ○金希允再入建州,贈給幣物。

    奴兒哈赤兄弟設宴迎慰。

    希允喩以勿與朝鮮相失生釁,奴兒哈赤等皆謝不敢,且請與朝鮮結盟相好。

    希允曰:「但各守封場,不必盟好。

    」奴兒哈赤不復言,但對希允禮貌言辭,比前倨傲。

    希允心懼,疾驅而歸。

     ○拿鞫義兵將金德齡,特命釋之。

    德齡以傳牒稽滯,杖驛卒一人緻斃,又囚逃軍之父,杖之緻死,死者,尹根壽奴屬也。

    根壽巡視南方,面諭德齡釋之,德齡應諾,根壽還,卽殺之。

    根壽嫌其反覆,力言其無信義、嗜虐殺,不可爲將。

    於是,論者紛紜,謂德齡殺人不知其數,至沈人於水。

    遂拿問德齡,擧証自明,上特命放罪,慰諭而遣之,又賜戰馬一疋。

    上謂入侍諸臣曰:「當初推奬德齡太過,謂韓信復出。

    以今觀之,不過合作突擊一將領,不可爲大將也。

    」 三月 3月1日 ○朔戊辰,議築各道山城。

    〈於是,民役倍苦。

    〉 夏四月 4月1日 ○朔丁酉,封倭正使李宗誠逃歸。

    宗誠久留釜營,待沈惟敬,未回方疑慮中,有倭人自日本來,密言于宗誠雲:「關白實無受封意,將誘緻詔使,拘囚困辱,要索賄賂,和終不成,徒辱君命也。

    」宗誠大懼,夜半扮作撥報差人狀,面紗鳴鑼,負黃袱乘馬,出票開門,疾驅跳出,盡棄印章、冠服、輜重、僕從人等,隻懷龍節,從者三人、一譯官而已。

    不敢由大路,誤出蔚山倭屯前路,竄入山谷,晝伏夜行,數日不食,至慶州,始從館驛西去。

    倭人翌朝覺之,分道追之,至梁山石橋而止。

    留館從人多逬散,被倭捉還營中,防之甚嚴。

    楊副使聞之,堅臥不動曰:「癡人未見異國氣色,久留不耐煩而跳去,不足怪訝也。

    」仍坐堂,綏諿從人,倂上使徒衆,自屬取其印符,卽具奏于朝,移文我國,勿爲驚動,或啓兵端,緻大事不成也。

    是時,遠近驚駭,賴楊使帖定,倭人亦加敬待之。

    宗誠到北京,下錦衣獄,以有祖勳宥旨,故削職罰銀。

     ○平調信言於譯官曰:「正使在此,以黃金誘賞我卒,探我情僞。

    無知下卒輩,利賞謊說,正使因此恇怯逃出。

    用金行間,乃臨戰時事,今則不然。

    三國約和,當以誠信相孚,不當以僞詐相加。

    天使受命之日,已決一身死生,萬裡殊方,持節來臨,信聽賤卒之言,便誤垂成之事,此固天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