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年

關燈
,張皇上箚。

    慶暹爲獻納,謝恩之初,首擧有中不參上箚之事,引以爲自避之辭,有中之參與不參,何與於暹身,而必執此爲避者,蓋有中或以其時曲折,具出陳達,則彛叙之箚,不得見信於君父,而迫逐長官之狀,且難掩覆。

    若欲論劾有中,以箝其口,則其時適會停朝市,不得相會同僚,故暹故斥有中之名,先自辭避,以爲杜塞之謀,此皆金、南之所指嗾也。

    自此,樸彛叙、李必亨輩,陰謀秘計,表裏相應,一隊士類,欲盡擯斥。

    必亨以天官之郞,專進退之權,其節節逞巧,言之醜也。

    彼幺麿不靖之輩,不過五六,而黨援朋比,噆螫其毒,朝臣結舌,道路以目。

    至於沈喜壽受國厚恩,位至崇班,自長銓衡,宜恢張公論,以不負聖明爲心,而聽命於年少浮躁之人,附會取容。

    當今之人,以喜壽爲門生判書,豈非可哀之甚者乎?大抵,金、南羽翼布在兩司,如崔東立、尹??輩,尤所親密之人,吮廱舐痔,承望指唆,金、南所欲,無不曲成,而金、南之肆然無忌,至此而極矣。

    嗚呼!金、南特一郞僚,當初被劾,實非大段,而含憤反噬,無所不至。

    聖上深居,未燭其情狀,朝家日以紛擾;時事日以乖舛,景色愁慘,人心危懼。

    此何等時,而有此交亂罔極之事乎?臣之終始區區者,上以悶國事之漸非;下以痛祖先之被誣,觸冒嚴威,庶幾天聽之一晤,而言出肝膈,不能自抑。

     上答曰:「予不知爾是何如人也。

    今見所陳,果非門微之人也。

    臺諫所論,雖不知其意,而爾亦何嫌?若其結黨不端之輩,壞亂朝廷,厚將自崩矣。

    」大司諫李希得、正言尹??、南晫、司諫宋馹、掌令崔東立、持平柳希奮、執義樸而章、獻納柳寅吉、持平安宗祿等,皆以此引避。

    副提學盧稷上箚,皆令出仕,上從之。

     ○以奇自獻爲兵曹參知。

    按《實錄》雲:「自獻爲人沈默,守正不阿。

    』噫!自獻特一陰險兇慝之人,而目之以沈默守正。

    雖欲做成虛譽,以欺後世,人之爲言,豈可若是其相反耶?痛矣! 十一月 11月1日 ○朔丙午,幼學蔡謙吉上疏,論南以恭、金藎國之罪,疏意與鄭榮國同,而又有甚焉。

    領議政李元翼與右相李憲國上箚言: 榮國疏辭,皆偏黨之論,而謙吉之疏,又繼而至。

    士習之不靖至此,故與榮國竝擧辨論,以冀自上明知不靖之習,而痛絶之也。

     上答曰:「卿等之言是矣。

    予有一言,玆敢煩焉。

    今日國事,危如綴旒,域中之生靈盡矣;榻外之兇賊窺矣。

    未知諸卿以何策禦之,夫是非之天,根於人性之所固有,誠不可無也。

    雖然,所貴乎是非者,眞是眞非之謂耳,豈末世之所謂是非者,或發於形氣之私;或作於意見之偏,俱曰予聖之謂乎?自古未有國不保,而家獨全者。

    與其摧鋒於朝著,曷若訓兵於邊鎭;與其蓄憾於分黨,曷若修城而據險;與其按劍而相視,曷若枕戈而待變;與其營營於惟務辭說之爭,以爲一時定覇之私計,曷若汲汲於早獲兵農之制,作爲永世垂範之宏規?又必速退負罪昏劣,衰老殘病,喪神失性,顚妄悖謬之君,大擧政令,聳動四方然後,百事可做。

    不然,雖周、召、伊、傅,論道於廟堂,蓋亦無益。

    誠以辟不辟,自然萬事潰裂,雖欲收拾,不可得也。

    予之前後縷縷者,爲國家也,爲宗社也。

    李克曰:『國亂思良相。

    』杜甫曰:『安危在大臣。

    』深有望於卿等焉。

    」 ○先是,有梁澤弑父之獄,累年不決,憲府劾前監司儒城君柳熙緖受賕緩獄之罪,熙緖嗛之,詣闕陳啓自明,且曰:「臣不能隨時俯仰,見忤於權重之人久矣。

    竊聞,頃者招嗾臺官,使之害臣。

    是以,閭巷之間,已有親承敎授之語,臣固知未免大禍,而曾不料加以護逆之罪。

    得此惡名,將安所歸?願亟命有司,辨其虛實,以伸至冤。

    」上答曰:「受賕護逆,雖下賤失性者亦不爲,乃加是名於宰臣乎?卿之心事,予已知之,於卿何損焉?」仍下敎曰:「權重之人誰也?」熙緖回啓曰:「南以恭是也。

    臣居與以恭對門,常見以恭之家,鞍馬輻輳,日夜聚會。

    問之則皆高官顯爵也。

    幺麿一郞官,權勢太重,一言出口,三司奔走,臣不忍憤忿之意,常發於言語間。

    以此,以恭嫉之如讐,欲先罪臣身,以箝其口,乃以無形不近之說,言于柳希奮,陷臣以護逆之罪,此所謂親承敎授者也。

    」上由是,益厭以恭等。

    時,李墍爲吏曹判書,與假佐郞爲政,以閔夢龍爲大司諫。

    夢龍翌日出謝,遂啓曰:「年少喜事之徒,如南以恭、金藎國等,朋比擅弄,以緻朝著之不靖,而大司憲柳永慶、執義宋應洵、持平柳希奮、司諫宋馹等,身在言地,曾無一言糾正,其不職大矣。

    請竝遞差。

    」獻納南晫、正言曺倬以名出於謙吉之疏,皆引避。

    夢龍處置以爲:「一儒生越位之言,雖不足取信,身居言地,不論以恭等之罪,不宜在職,請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