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
關燈
小
中
大
,歷踐淸要,緻位六卿。
爲人淸愼而巽懦畏人,處衆若無能者。
平生不視簿牒文字。
至是爲刑判,自以不習吏事,前後固辭,皆不允。
與李珥、鄭澈爲執友,自東西分黨之後,見二人重忤於時論,遂與之貳,二人亦輕之,不知其有畦畛也。
十一月 11月1日 ○朔丁卯,淑儀鄭氏卒。
祖宗壼法太嚴,後宮懷孕,則送還外宅解娩。
至是金氏、鄭氏,連以産病不救,上疑治療不謹,仍著令,後宮有孕,得於闕內待産,自此始。
○上不豫,蓋聞鄭氏卒,驚動也。
未數日,上疾猝急,外人始知之。
命召大臣樸淳、盧守愼,先入侍,上執二人手曰:「須念吾兒輩也。
」守愼曰:「臣等以死當之。
」闕中驚惶。
中殿命遣官,祈禱宗廟、社稷、山川。
明日上疾回蘇,漸向康復。
上多內寵,元氣頗傷,有火痰之症,喜進生、冷,常患痰氣上衝,群臣以爲憂。
○聖節使李增等,廻自京師。
先是,宗系、辨誣,已許改正,而又祖名二字誤書,故李增之行,移咨禮部請査改,又請速賜頒降。
至是,齎禮部回咨而來。
咨雲: 本國辨誣等情,旣已編纂會書,特爲昭雪,無庸過慮。
秪因祖名二字之誤,今復再請釐正,無非謹愼詳密,求遂其終始籲雪之誠也。
隨卽驗査,見纂《會典》本國項內,書係二字無差,今據來咨,開送內閣,細加査閱,通爲校正,更無矛盾脫漏之虞。
至欲趁速頒降一節,新纂會書,綱目浩繁,非朝夕可得就緖計。
汗靑完秩,方得進呈禦覽,頒布中外。
○領敦寧府事潘城府院君樸應順卒。
應順以王妃之父,少無幹政之習,恬靜自守,居宅不侈,人不知爲國舅也。
○上體復常,內醫院提調以下加資,賞賜有差。
十二月 12月1日 ○朔丙申,百官陳賀,以上疾愈也。
○以李珥爲大司諫,成渾、鄭仁弘爲掌令。
上疾愈後,聘召遺逸舊所不至者,朝野欣喜。
成渾辭職不至,上三召不置,因下敎曰:「此人有病,不可冒寒登途,命給馬轎上來。
」 ○李珥承召入京,拜職後啓辭,先謝違豫之時不及奔問,次言:「近日聖心惕悟,號令之下,輿情悅服,此正轉移世道之機。
將順匡救,責在諫官,臣不敢承當。
請遞臣職。
」答曰:「勿辭。
」卽引見于丕顯閣。
啓曰:「殿下春秋鼎盛,雖有微恙,意謂,不久復常,而去月違豫,擧國驚動,無乃調攝或失其宜乎?伏願淸心省慾,以保眞元之氣。
」上曰:「久不相見,無乃有所欲言者乎?」珥拜而對曰:「殿下大病之餘,善端開發,號令之下,悅服人心。
臣民之望,無異初服,目今生民之困,日甚一日,世道人心,如水益下。
若因舊守轍,則決無有爲之望,必大加振作,盡袪宿弊然後,庶可爲治。
朝廷之上,紀綱大壞,大小之官,不思其職,已成風習,此,不可以一時威力治之。
必須自上堅定求治之志,收召俊乂,集于朝廷,各觀其才,擇授可合之職,委任責成。
持之悠久,則國事可整,而治道可興也。
人君欲緻賢才,則必先修己。
何則?賢才者不救富貴,隻求行道。
人君不先自修,則賢才必不爲之用,而求富貴利達者,充斥朝廷矣。
是故,修己爲用賢之本也。
古者爲官擇人,久任以考其績。
今則爲人擇官,不論才之當否,而惟以多歷淸要爲榮,故朝遷暮移,一人盡經各司。
如是而求其不關厥官者,未之有也。
若不改此謬規,則治道無由可成矣。
」上曰:「臺諫例以避嫌數易,故他官亦數遞。
避嫌之規,古史亦未之見也。
」珥曰:「此是近日弊習,豈見於古史乎?」又曰:「人君如有所欲爲,則必採衆論。
衆論盈庭而擇用,則必出于一。
若使衆人,各行其議,則反緻騷擾,政出多門矣。
今者雖論議畢陳,而自上必倚仗一二人可任經濟者,擇其中而用之,使論議出於一然後,可以漸升治道矣。
」上曰:「今之三公,豈易得乎?予每事必咨而行之,非不擇用,而近日政事,終無所成,殊可怪恨。
」珥問上曰:「自上加恩禮於成渾,近古所罕。
未知上意,欲用其人乎?抑欲一見而止乎?」上曰:「成渾之賢,予已聞知。
第未知其才如何。
」珥曰:「才非一般。
有可獨任經濟之責者;有好善而能用群才者。
成渾之才,若謂之能經濟天下則過矣。
其爲人也好善,好善優於天下,此豈非可用之才乎?但痼疾在身,必不能堪憲官之職。
此人必須付之閑局,時使入侍于經席,則必有啓沃補益矣。
」又陳黃海道弊瘼,請減田稅之半、革軍卒赴防之弊、革魚鹽疊籍之弊,移粟以賑饑民,命有司採用。
珥初無從仕之志,會上新經大病,召命特下,故秪爲慰問而來。
旣入對,見上有嚮用從善之志,且見士論潰裂,欲仍留調劑。
朋友多以爲憂,樸淳獨曰:「叔獻赴朝,吾喜而不寐矣。
」 ○江原道海震如雷鳴,巖石飛走。
○以李山甫爲司憲府執義,以樸應福爲左承旨,以李濟臣爲江界府使。
江界以西塞重鎭,每用武臣爲府使,緻兵民凋喪,邊備虛踈。
備邊司議遣儒將,特薦濟臣,陞階通政除授。
爲人淸愼而巽懦畏人,處衆若無能者。
平生不視簿牒文字。
至是爲刑判,自以不習吏事,前後固辭,皆不允。
與李珥、鄭澈爲執友,自東西分黨之後,見二人重忤於時論,遂與之貳,二人亦輕之,不知其有畦畛也。
十一月 11月1日 ○朔丁卯,淑儀鄭氏卒。
祖宗壼法太嚴,後宮懷孕,則送還外宅解娩。
至是金氏、鄭氏,連以産病不救,上疑治療不謹,仍著令,後宮有孕,得於闕內待産,自此始。
○上不豫,蓋聞鄭氏卒,驚動也。
未數日,上疾猝急,外人始知之。
命召大臣樸淳、盧守愼,先入侍,上執二人手曰:「須念吾兒輩也。
」守愼曰:「臣等以死當之。
」闕中驚惶。
中殿命遣官,祈禱宗廟、社稷、山川。
明日上疾回蘇,漸向康復。
上多內寵,元氣頗傷,有火痰之症,喜進生、冷,常患痰氣上衝,群臣以爲憂。
○聖節使李增等,廻自京師。
先是,宗系、辨誣,已許改正,而又祖名二字誤書,故李增之行,移咨禮部請査改,又請速賜頒降。
至是,齎禮部回咨而來。
咨雲: 本國辨誣等情,旣已編纂會書,特爲昭雪,無庸過慮。
秪因祖名二字之誤,今復再請釐正,無非謹愼詳密,求遂其終始籲雪之誠也。
隨卽驗査,見纂《會典》本國項內,書係二字無差,今據來咨,開送內閣,細加査閱,通爲校正,更無矛盾脫漏之虞。
至欲趁速頒降一節,新纂會書,綱目浩繁,非朝夕可得就緖計。
汗靑完秩,方得進呈禦覽,頒布中外。
○領敦寧府事潘城府院君樸應順卒。
應順以王妃之父,少無幹政之習,恬靜自守,居宅不侈,人不知爲國舅也。
○上體復常,內醫院提調以下加資,賞賜有差。
十二月 12月1日 ○朔丙申,百官陳賀,以上疾愈也。
○以李珥爲大司諫,成渾、鄭仁弘爲掌令。
上疾愈後,聘召遺逸舊所不至者,朝野欣喜。
成渾辭職不至,上三召不置,因下敎曰:「此人有病,不可冒寒登途,命給馬轎上來。
」 ○李珥承召入京,拜職後啓辭,先謝違豫之時不及奔問,次言:「近日聖心惕悟,號令之下,輿情悅服,此正轉移世道之機。
將順匡救,責在諫官,臣不敢承當。
請遞臣職。
」答曰:「勿辭。
」卽引見于丕顯閣。
啓曰:「殿下春秋鼎盛,雖有微恙,意謂,不久復常,而去月違豫,擧國驚動,無乃調攝或失其宜乎?伏願淸心省慾,以保眞元之氣。
」上曰:「久不相見,無乃有所欲言者乎?」珥拜而對曰:「殿下大病之餘,善端開發,號令之下,悅服人心。
臣民之望,無異初服,目今生民之困,日甚一日,世道人心,如水益下。
若因舊守轍,則決無有爲之望,必大加振作,盡袪宿弊然後,庶可爲治。
朝廷之上,紀綱大壞,大小之官,不思其職,已成風習,此,不可以一時威力治之。
必須自上堅定求治之志,收召俊乂,集于朝廷,各觀其才,擇授可合之職,委任責成。
持之悠久,則國事可整,而治道可興也。
人君欲緻賢才,則必先修己。
何則?賢才者不救富貴,隻求行道。
人君不先自修,則賢才必不爲之用,而求富貴利達者,充斥朝廷矣。
是故,修己爲用賢之本也。
古者爲官擇人,久任以考其績。
今則爲人擇官,不論才之當否,而惟以多歷淸要爲榮,故朝遷暮移,一人盡經各司。
如是而求其不關厥官者,未之有也。
若不改此謬規,則治道無由可成矣。
」上曰:「臺諫例以避嫌數易,故他官亦數遞。
避嫌之規,古史亦未之見也。
」珥曰:「此是近日弊習,豈見於古史乎?」又曰:「人君如有所欲爲,則必採衆論。
衆論盈庭而擇用,則必出于一。
若使衆人,各行其議,則反緻騷擾,政出多門矣。
今者雖論議畢陳,而自上必倚仗一二人可任經濟者,擇其中而用之,使論議出於一然後,可以漸升治道矣。
」上曰:「今之三公,豈易得乎?予每事必咨而行之,非不擇用,而近日政事,終無所成,殊可怪恨。
」珥問上曰:「自上加恩禮於成渾,近古所罕。
未知上意,欲用其人乎?抑欲一見而止乎?」上曰:「成渾之賢,予已聞知。
第未知其才如何。
」珥曰:「才非一般。
有可獨任經濟之責者;有好善而能用群才者。
成渾之才,若謂之能經濟天下則過矣。
其爲人也好善,好善優於天下,此豈非可用之才乎?但痼疾在身,必不能堪憲官之職。
此人必須付之閑局,時使入侍于經席,則必有啓沃補益矣。
」又陳黃海道弊瘼,請減田稅之半、革軍卒赴防之弊、革魚鹽疊籍之弊,移粟以賑饑民,命有司採用。
珥初無從仕之志,會上新經大病,召命特下,故秪爲慰問而來。
旣入對,見上有嚮用從善之志,且見士論潰裂,欲仍留調劑。
朋友多以爲憂,樸淳獨曰:「叔獻赴朝,吾喜而不寐矣。
」 ○江原道海震如雷鳴,巖石飛走。
○以李山甫爲司憲府執義,以樸應福爲左承旨,以李濟臣爲江界府使。
江界以西塞重鎭,每用武臣爲府使,緻兵民凋喪,邊備虛踈。
備邊司議遣儒將,特薦濟臣,陞階通政除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