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尺牍

關燈
桂未谷跋《顔氏家藏尺牍》雲: “古人尺牍不入本集,李漢編昌黎集,劉禹錫編河東集,俱無之。

    自歐蘇黃呂,以及方秋崖盧柳南趙清曠,始有專本。

    ”所以講起尺牍第一總叫人想到蘇東坡黃山谷,而以文章情思論,的确也是這兩家算最好,别人都有點趕不上。

    明季散文很是發達,尺牍寫得好的也出來了好些。

    萬曆丁巳郁開之編刊《明朝瑤箋》四卷,前兩卷收永樂至嘉隆時人百三十六,第三卷五十三,皆萬曆時人,第四卷則四人。

    凡例第二中雲: 看《秋水軒尺牍》,在現代化的中國說起來恐怕要算是一件腐化的事,但是這尺牍的勢力卻是不可輕視的,他或者比闆橋還要有影響也未可知。

    他的闆本有多少種我不知道,隻看在尺牍裡有箋注的單有《秋水軒》一種,即此可以想見其流行之廣了。

    朱熙芝的《芸香閣尺一書》卷一中有緻許夢花一篇雲: 清初承明季文學的潮流也可以說是解放的時代,尺牍中不乏名家,如金聖歎,毛西河,李笠翁,以至乾隆時的袁子才,鄭闆橋。

    《闆橋家書》卻最為特别,自序文起便很古怪爽利,令人讀了不能釋卷,這也是尺牍的一種新體。

    這一卷書至今脍炙人口,可以知道他影響之大,在當時一定也很被愛讀,雖然文獻的證據不大容易找。

    但是我也曾找到一點兒。

    郝蘭臯在《曬書堂外集》卷上有與舍弟第一書雲: “黃生過此,聞其自京師往長蘆抽豐,複跟長蘆長官别赴新任,至九江遇一顯者,乃舍舊從新,随轉而北,沖風冒寒,不顧年老生死。

    既到麻城,見我言曰,我欲遊嵩少,彼顯者亦欲遊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顯者俟我于城中,勢不能一宿,回日當複道此,道此則多聚三五日而别,茲卒卒誠難割舍雲。

    其言如此,其情何如。

    我揣其中實為林汝甯好一口食難割舍耳。

    然林汝甯向者三任,彼無一任不往,往必滿載而歸,茲尚未厭足,如餓狗思想隔日屎,乃敢欺我以為遊嵩少。

    夫以遊嵩少藏林汝甯之抽豐來嗛我,又恐林汝甯之疑其為再尋己也,複以舍不得李卓老當再來訪李卓老以嗛林汝甯,名利兩得,身行俱全,我與林汝甯皆在黃生術中而不悟,可不謂巧乎。

    今之道學何以異此。

    今之講道學者皆遊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祿,好田宅,美風水,以為子孫蔭者,皆其托名于林汝甯以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

    ”讀這兩節,覺得與普通尺牍很有不同處。

    第一是這幾乎都是書而非劄,長篇大頁的發議論,非蘇黃所有,但是卻又寫得那麼自然,别無古文氣味,所以還是尺牍的一種新體。

    第二,那種嬉笑怒罵也是少見。

    我自己不主張寫這類文字,看别人的言論時這樣潑辣的态度卻也不禁佩服,特别是言行一緻,這在李卓吾當然是不成問題的。

    古人雲,學我者病,來者方多。

    所以這裡要聲明一聲,外強中幹的人千萬學他不得,真是要畫虎不成反為一條黃狗也。

    虎還可以有好幾隻,李卓老的人與文章卻有點不可無一,不能有二。

    他又有與耿楚侗的一箋雲: “蒲帆風飽,飛渡大江,夢穩扁舟,破曉未醒,推篷起視,而黃沙白草,茅店闆橋,已非江南風景,家山易别,客地重經,唯自詠何如風不順,我得去鄉遲之舊句耳。

    所論嶽武穆何不直搗黃龍再請違旨之罪,知非正論,姑作快論,得足下引《春秋》大義辨之,所謂天王明聖臣罪當誅,純臣之心惟知有君也。

    前春原嵇丈評弟《郭巨埋兒辨》雲,惟其愚之至,是以孝之至。

    事異論同,皆可補芸香一時妄論之失。

    ”關于嶽飛的事大抵都是愚論,芸香亦不免,郭巨辨未見,大約是有所不滿吧。

    但對于這兩座忠孝的偶像敢有批評,總之是頗有膽力的,即此一點就很可取,顧嵇二公是應聲蟲,原不足道,就是秋水相形之下也顯然覺得庸熟了。

    《尺一書》末篇答韻仙雲: “承示過嶽王祠詩,結句最得《春秋》嚴首惡之義:王構無迎二聖心,相桧乃興三字獄。

    特怪武穆自量可以滅金,何不直搗黃龍,再請違旨之罪,乃拘拘于君命不可違,使奸相得行其計,緻社稷不能複,二聖不能還,其輕重得失固何如耶。

    俟有暇拟将此意作古風一章,即